筑一座平静的港湾

濑江文化

<h3> 筑一座平静的港湾</h3><h3> 在聋人协会潘开源主席的引领下,我在城东意达花园见到了殷勇。这是一个长得很帅的年轻人:一头齐根短发,饱满的脸膛带着微笑,闪亮的眼神里透露出一种成熟,全身是浅蓝色工装,左胸前“上上电缆”的标志十分明显。他就是殷勇吗?多可爱的一位帅哥,怎么会是听障人?</h3><h3> 走进殷勇的家,感觉到这里充满了祥和。殷勇和妻子范燕坐在母亲身边,那种亲切的样子让人钦慕。应该说这是个幸福之家。他和妻子都在上上电缆集团工作,有着一份不菲的收入。他在小护套班,妻子在食堂里,儿子在本市读职高,母亲虽然体弱多病,也能帮他们照应照应。</h3><h3> 殷勇是2003年去的上上电缆集团,十五年如一日在一家企业上班,可见他的一种敬业爱岗精神。诚如他的母亲张红仙所说:“这孩子从来不要大人烦,除了不会说话,各个方面都讨人欢喜。”</h3><h3> 殷勇很早学会了做家务,在家乡上黄镇读完六年小学,就陪父亲到田间劳动,十八岁那年跟母亲学裁缝。母亲是上黄镇上很有名气的女裁缝,当地人买了好衣料都去请她做。手艺高,生意好。殷勇看到母亲来不及做,就悄然无声地学起裁剪来。</h3><h3> 有一天,殷勇捧着一套裁剪的衣料交给母亲去缝制。他先用手语,见母亲不明白,就在纸上写了几个字:“这是我裁剪的衣服。”母亲打开衣料一看,不觉大吃一惊:“这孩子什么时候学会裁剪啦?”就拿到缝衣机上赶制了这套服装。当殷勇穿上自己裁剪的服装时,母亲微笑地向他举起了大拇指。殷勇享受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开心地笑了,从此便成为母亲的好帮手。母亲从早到夜踩缝纫机,他从早到夜搞裁剪。</h3><h3> “殷勇的裁剪又快又好,一天能裁二十多件,一般的师傅裁十件就头昏眼花了。”母亲如是夸奖他。殷勇也不骄傲,工作之余,就捧着一本裁剪技术书不肯松手。他当时心想:这辈子就做个裁缝吧!</h3><h3>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服装业在改革大潮中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服装店犹如雨后春笋,仅一个上黄镇就开了十多家。小小的个体缝纫店很快就冷落下来,直到那天他无可奈何地摘下挂了好几年的招牌。</h3><h3> 在做服装期间,殷勇最大的收获是找到了对象。那时,不少顾客都称赞殷勇:“这小伙子长得帅,手艺好,又勤快,不知那家丫头有福份。”而他的母亲心里有数:家里有丈夫和长子两个病人,殷勇又不会说话,哪个女孩能进殷家门?</h3><h3> 母亲做梦也没有想到,喜事竟会从天而降。殷勇二十六岁那年正月十八,邻村的女孩范燕跟着妈妈前来拜师。范燕也是听障人,可读过常州聋校,手语与文字交流比较方便。范燕妈妈要去企业里上班,留下范燕走了。到了夜晩,范燕要求留宿,她只得腾出一个房间。范燕连住了几天不愿回家,母亲急了,就叫儿子送范燕回去。谁知范燕跟着殷勇去了又立即回来。后来,范燕就成了她家儿媳妇。婚后不久,小夫妻俩一齐成为上上电缆集团的员工。</h3><h3> 范燕虽是听障人,却非常通情达理,体谅家人,孝敬长辈。婚后,范燕生养了一个惹人喜爱的胖儿子,家人不放心范燕带养,很少让她接触,可她从来没有使过小性子闹情绪,而是顺心地和殷勇一起到上上电缆集团上班。婚后六年中,家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殷勇的父亲及同样患有听障的哥哥相继病故;殷勇的母亲和儿子也常常身体欠佳;为了方便在城里上班又买了住宅房……太多的悲痛与巨大的经济压力,没有让和睦家庭丝毫影响,夫妻俩反而愈加敬业,一天不歇地上班工作。</h3><h3> “再过三年,我家偿还房贷可以结束了。”殷勇的母亲喃喃地说着:“我七十二岁了,帮不上忙了,又患有脑梗、静脉肿癅、类风湿,记忆力也不行。不过,两个孩子都很孝顺,不要我做任何事,只要我养好身体,有时还帮我去药房买药。”这位母亲是菩萨心肠,她通过文字教育孩子:要尊重长辈,帮助别人,多做善事。</h3><h3> 古人云:有其母必有其子。殷勇在母亲的教育下,不仅家庭和睦,而且与同事相处融洽,外面交了好多朋友,还积极参加市聋人协会的公益活动。每年春节,他带着范燕及孩子到长辈家拜年,临走时还赠送几百元敬老金。</h3><h3> 有一次,范燕驾驶电瓶车出了交通事故,被撞伤脚误了不少工。有人建议殷勇索赔,殷勇就告诉了母亲。母亲对他说:“我是信佛的人,要原谅别人的过错。”殷勇接受了母亲意见,放弃了索赔。</h3><h3> 殷勇以他的善良、勤劳、俭朴、礼貌获得了邻居们的称赞,也营筑起一个平静的生活港湾、幸福的家园。</h3><h3> (撰稿:黃洪明)</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