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僮子戏班

黄利祥

<p class="ql-block">  僮子戏表演形式流传千年,是江苏南通地区的一种地方戏曲,查证了一些资料,僮子原是一种巫师,僮子戏是一种消灾法戏,为祈求祛病消灾、风调雨顺等。近年来,僮子戏逐渐演化成新派通剧,2008年僮子戏还被列为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 僮子戏使用地方语言,唱的是俚曲小调,其唱腔高亢清亮,唱词多用几个短句,具有浓重的地方乡土气息。</p><p class="ql-block"> 在传统文化逐渐消失的今日,正是因为有着这样坚韧的民间草根力量,才得以使僮子戏这种传统文化得以生生不息的世代传承。这种寂寞而又清贫坚守,它承载着的,也许就是一段即将消失的传承历史!</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2018年开始我跟踪拍摄周边农村里几个乡村僮子戏班,纪录那点点滴滴……</span></p> <p class="ql-block"><b>(一)村、社消灾活动或是单个家庭红白喜事邀请僮子戏班是常有的事,每年正月开始到进入腊月这段时间是最忙的时节。 捐款、迎神、拜祭先人或神灵一般是僮子戏的开端。</b></p> <p class="ql-block"><i><u>村民们捐款,由威望长者进行登记名册</u></i></p> <p class="ql-block"><i><u>一般来说单独家庭都要开场之前和结束之后进行迎神、送神仪式,都是由戏班主敲锣迎送并口念咒语。图为送神仪式。</u></i></p> <p class="ql-block"><i><u>村民们会自发在设置的神坛进行烧香祈福</u></i></p> <p class="ql-block"><b>(二)迎神仪式的同时,演员们会同时进行戏台的搭建和演出需要的化妆、戏服更换。一个戏班演员不多,一般最多十来个,见过一次最多的有12个,很多还是夫妻档,妆容个个画的一丝不苟,互相帮忙整理。那只破旧的喇叭,看起来很有年代感了,倒是给我记忆里印象深刻!</b></p> <p class="ql-block"><b>(三)不见其人先听其声,敲锣打鼓是开场之前的必要仪式,戏班有时候也请人敲打,大多数情况下由队里的演员互换敲打。</b></p> <p class="ql-block"><b>(四)一旦上台,那就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慈母子孝,不断转换身份,有些时候一人分演几个角色。演出场地简简单单,楼房前后、菜园、空旷广场,戏台上唱的都是俚语戏词,台下观众倒也听的有滋有味。戏班子的收入分几部分组成,最主要的是村民出资,另一部分都是送神迎神的喜钱,还有一部分就是演出过程中观众的一部分打赏。</b></p> <p class="ql-block"><i><u>碰到下雨、下雪演出还是会继续,不过这种情况及少。人多是一台戏,人少也是一台戏。台下的观众房前屋后,甚至菜园地里随便坐坐也是常有的事,不减忠实粉丝的热情。</u></i></p> <p class="ql-block"><i><u>(五)为适应时代的变迁,传统的僮子戏曲在演出过程中,也时常穿插一两段现代歌舞剧,甚至加一两段现代流行歌曲。演员们在未演出时,搞个现场网络直播,倒也吸粉了不少。很多团里也添置了很多电脑设备,边唱边播出游动字幕。</u></i></p> <p class="ql-block"><b>(六)整场剧目下来,邀请主家会安排一顿午饭,大部分如此,晚上加长的相对较少,几年来也碰到过几次。台下的休闲时光是演员们自由发挥时间,有人选择午觉、打盹、针线纳鞋底手工,当然手机也属于标配。演出结束,工资往往是日结的,很多演出人员流动窜台还是很常见。</b></p> <p class="ql-block"><b><i><u>(七)一个小小的流动舞台车、一套残旧的戏曲、一组简简单单的小剧团,在乡村与城市边缘游走。</u></i></b></p> <p class="ql-block"><i><u>在接触的那一帮帮僮子戏团中,年龄大的都七十几岁,最小的也都四十几岁了,基本没有年轻人学了。在传统文化戏曲逐渐没落的演化中,这么一小群民间草根清贫而落寞的坚守,才得以让僮子戏这份传承生生不息得以延续,那么他们这代人之后呢……</u></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