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分享:苏绣-3 / 新兴针法的运用

幸福味道

<h3>苏绣传统针法虽然有几十种,但是综合起来,还是两大系统,即仿真形式的和图案形式。相继探索出“新散针”、“散套针”和“点彩绣”、“双面打点、峰珠、平金绣”等新针法和新绣法。套针和点彩绣等正是这两大系统的新发展。</h3> 散  套  针 <h3>(一)散套针的形成</h3><h3><br></h3><h3>刺绣以仿真为上,要达到这一效果,就必须针法娴熟,用针“齐”、“密”、“匀”、“顺”,并对求光、调色能够妙用。笔者研究历代针法以后,认为对这些方面有巨大成就的针法,当首推套针与擞和针。套针长于匀细;擞和针长于和色。</h3><h3>套针发展到明代顾绣,已经取得高度的成就。到了清末,擞和针在沈寿的刺绣中也发挥了多方面的作用。然而,当套针与擞 和针在各自完全独立运用时,却显露了各自的优缺点:套针的线条距离相等,针脚又短,松紧能够一律,线比擞和针匀贴;但是,由于每批针脚系寄在前一批线上而针眼变大,针脚不易收藏,又因为一批一批地套上而不能使色彩完全调和,所以它不太宜于绣仿真景物。擞和针的优点是针脚长短参差,可以使色线调和,形态活泼。但是它因线条的组织长短不一而容易抛起,不够匀净,往往需要在反面上浆用以补救。又因为它是长短北京电视台散掺色而仍不能充分和色,复杂的地方仍需借用补色,还因为它外出参差,所以加口不如套针齐整,边缘有色泽且薄的感觉。</h3><h3>历代名家的绣品都注重细密。其精巧之功夫,诚然令后人惊奇。值得我们学习。但是在这些绣法中,想求得和顺、象真,有平面,有立体,面面兼顾,就很难如愿以偿。特别是弯曲线条或复杂毛发时,更难表现自然。经笔者反复研究,才发觉线是由点连续延长而成的,然而针上的线却不如笔上的色能够点线合一,用平比的绣法也无法解决这个难题。唐代绣品《观音大士像》,布色施彩且线三、四层叠起。</h3> <h3>(二)散套针的绣法</h3><h3><br></h3><h3>散套针的绣法,并无多少奥妙,也并不比其他绣法功夫精深,只是变革线条的组织,将绘画所用的线条、色彩灵活的特点尽量用到刺绣上而已。凡线条的刚柔粗细和色彩的暖意深浅,都是在齐密匀顺不露边缝的基础上,用等长色线长短掺合构成直斜弯曲的各种形象加以表现的。针脚可以自由。如果想求得物体的象真,就得在运针覆盖时,套搭而能调和,重叠而不堆砌。不能脱离齐密匀顺的要求,即使是粗的乡品也不能露针脚。这是散套针法的最高原则。</h3><h3><br></h3><h3>其绣法是:以套针形式为基础,综合套针、擞和针、接针、施针、散整针五种针法的长处,贯穿融合为一,套比如故,散合自如、“散”、“套”同时运用。套针一批一批地套搭,前批后批鳞次相覆,边口齐整。散套针就取其边口齐整、套搭的长处,而不用其套进的深浅和批批相覆的方法。擞和针长短参差互用,散套针就取其长短参差的原则,而不用长短的线条。接针是后针紧接前针尾的里面散套针就取其接拱的方法以代替套覆的方法。施针就是用疏稀参差的线条加于它针的方法,而且以稀施、点施为多。散套针就取其长处,娄活运用并扩大应用范围。凡要求色彩和顺、形态生动的地方,都可以加施,而且方法灵活。可以根据所绣景物的需要,或先铺后施,或先施后套,也可以套施并用,即:或以套带施,或以施带套。因为散套针的线条组织的优越性在于嵌施、加施、点施和全面施都很便利,所以在绣90度左右大转弯的地方,就可以先运用稀散的方法,然后加嵌施,使之顺势圆转。又因为散套针的线条组织是等长参差,而不是长短参差,所以不需齐边的就以等长参差来起头,如需齐边的,除第一批齐边的线条是长短不等相间而有参差之外,其它套接的线条,全都等长。它种用前批的参差,不再以长短线条而显参差,也不同于套针以套入深浅的程度而显参差。一次和色不鏯,所以加用细线嵌镶。遇弯曲繁多或色彩复杂的地方,可以先散开稀铺,然后再顺势和色细补。</h3><h3><br></h3><h3>如绣花卉,进口的针脚是整齐而紧密的,向内的一边是长长短短相间的,最长和最短的线条相差不过二分之一,相间同长的线条须离四五线,使之不规律,让出现齐头或角形。每批套接上的线条长短一样(一般用的线条长度不超过三分),但上下有关,后针必须紧靠前针针尾入二厘许,并且不露针脚。这样就易于调色且平匀伏贴。遇有弯曲的地方,线条可以根据事物的形态而有长短,但不能长于原来的线条,而短则不拘,使其顺势圆转而元抛起的现象,做到收边时边口仍然齐整,起落边缘色泽浓郁。绣枝干和长叶苗或者有弯曲的地方,需要在最弯曲的地方开始向两头绣。这样可以免去线条的硬僵。如果要表现花的细胞,可以在每瓣绣成后,按花瓣的形态加施较深色的细线,瓣脉细而不显的,就在和色时嵌入较深色的线条,粗而又显的,则留出部位后再行加嵌。</h3><h3><br></h3><h3>菊花花瓣以细长弯曲者为多。过去用缠针法绣,和色很不方便;用散套针法绣,和色就没有问题。但是弯曲的地方针脚太短,工也很大。经过改进,用散套夹缠的绣法,也就是在弯曲的地方采取缠针的针路而仍用散套针的绣法。这样绣,不但光线色彩问题能够圆满解决,而且还能省工。笔者拟将这种绣法命名为“散套缠”。</h3><h3><br></h3><h3>如绣飞禽走兽,仍用绣花卉的方法,依照它的姿态和羽毛生长方向。还有一种绣法是先铺底,后施毛,视其需要或施一层,或施数层。施毛必须按照施针的方法,针脚应注意疏密、散并、参差适当。如施数层,则需层层线条相让,上层不通覆盖下层。每层线色的类比是:第一层最淡,依次而加深;阳面光强用色浅,阴面光暗用色深;遇有斑纹的羽毛,铺底到斑纹处须铺得稀些,以利球架施斑纹,使其不致高起。如果是小片毛羽,可以一起铺好,再用细线加施斑纹成片。大片重叠毛羽的边缘,可以先绣齐边,再加施比边略长而色较深的稀线条,第二种是边做边施,即以散套代施针,不先铺底,一条鞭地做成,使其浑融生动,走兽的边毛疏松外散的,可以先施后套。</h3><h3><br></h3><h3>因为散套针线条组织灵活,所以用散套针绣双面花鸟走兽,效果比其它针法生动。绣花卉用针同其它针法一样,针竖直下刺,不使其上下参差,起线收线打间针时藏去针脚,就能两面如一。绣鸟兽可以先施后套,施一批套一批;绣飞禽施针的时候,每针内紧外松,角度不能大,要注意反面的线条成叉变乱,先施后套就可以减少反面线成叉形状态。套的线要插在先施的线条里面,再施则革命家加在套上。这样的绣法就可以双面一样。但是有一点要注意:收头需插在绣好的中间。</h3><h3><br></h3><h3>不论绣花卉还是绣翎毛,都要先绣后面的物体,再绣前面的物体。同一物体各部分乡制顺序,也同样如此。这种绣法不留水路,以使绣物象真。依照这种方法绣制的绣品,针针成形,批批变形。所以,开始绣时,先要分析选用的图样,考虑如何取势,先用何种色线,加用何种色线或混用何种色线等等,都应该预先确定。然后再根据图样,一步一步绣制,才能绣成象真的作品。</h3><h3><br></h3> <h3>(三)散套针的特点</h3><h3><br></h3><h3>散套针与套针、擞和针的主要区别有四:</h3><h3>第一, 线组织不同。套针开始长短一律,以后因套进深浅而长短不同,前批后批必有一段重叠,一批一批有一段一段高起的痕路。擞和针是自始至终用长短针由内散出的,收紧力不一,达到边口参差。而散套针开始就长短相间(指绣花卉),以后用等长的线条,以同样的深度套接,前后不重叠,平均一致,绣到边也是齐口的。用这三种针法,分别用同样粗细的线条,绣同样的物体,效果却绝然不同:用套针、擞和针者粗厚,用散套针者则细平。</h3><h3>第二, 针脚陷藏的难易程度不同。套针前批后批有重叠,后批针脚必须寄在前批之上,针脚不易藏起。擞和针前挤后散,前后针接定,稀散的地方容易露出针脚。散套针套接的针脚由于藏寄在前针下面,针脚就容易收藏。</h3><h3>第三, 和色效果不同。套针有成批痕迹,擞和针有挤浓、散薄、短合、长露现象。再者,套针和擞和针在一次和色之后都不便现加线色。而散套针却是上下左右处处匀和,可以再加线色,不会重叠,直至完全和顺。</h3><h3>第四, 施针的方法也有不同之处。套针和擞和针的施针刻鳞只能在套针和擞和针之外施刻,而且以点施和稀施为多。散套针则能和施针并进(即以散套针同时兼施针之用,混一不分)。</h3><h3>上面所述,只是说明散套针和套针、擞和针的主要区别,而不是说有了散套,就用不着套针和擞和针了。这是因为每一种针法都有它自身的特点和独特的用处。</h3><h3><br></h3><h3>散套针的特点和长处:</h3><h3>1. 因为它的线条等长,所以丝丝伏贴,没有长松短紧而抛起的现象。</h3><h3>2. 因为它的线条组织参差,所以能够自由和色。</h3><h3>3. 因为它的边口紧密齐整,所以能达到色泽浓郁的效果。</h3><h3>4. 因为它可以加色线,所以有表现复杂色彩的能力。</h3><h3>5. 因为它和色力强,所以能使平面绣有立体感,能高度象真。</h3><h3>6. 因为它变化多,所以能够充分发挥绣制者的才能,增强刺绣的艺术特性。</h3><h3>7. 表现光线色彩的能力强。</h3><h3>8. 可以兼绣日用品和欣赏品。</h3><h3>9. 绣制双面绣可以达到正反两面如一的艺术效果,比用其它针法更胜一筹。</h3><h3>10. 可以修改,不象其它针法那样,一量做错就无法修改。上述的特点和长处之所以能够形成,是由于线条的组织有了历史性变革的缘故。</h3> <h3>散套针的配色,同时采取了中国画的单线平涂和西洋画的设色技术。按照传统绣法,表现形态的手段主要是依靠中国画的描线,色彩仅用来表示色相。其设色多半是用一套一套的本色,如红色用深浅红色,绿色则用深浅绿色,羽毛的色彩和人物面部的色彩用法也是如此。结果,绣普通花卉也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绣色彩复杂的景物就更不用说了,不管配得多么准确,花了多么大的功夫,结果还是色彩单调、死板。这是因为,画面的色彩并非单靠直感就能觉察到。实际情况是:粗看是黄色或白色,细看这黄色或白色却是由多种深浅色衬托出来的。因此,如果不把内含的色彩成分搞清楚,就无法表现得生动活泼。再说,刺绣的色彩丝丝存在,并不会因混用而融合,更不像中国画着色那样可以一笔浑成。经反复研究,笔者发现,西洋油画的色彩调配原理可以用于刺绣,即用其原理来构成绣面的色调。这样,用针施色就比较容易合拍。笔者对于散套针的配色方法,正是利用了这个原理。但是,散套针绣遇到需用线条表现法的。这是因为,中国画的线条不单是描写形体,而且还具有表达感情的特点。</h3><h3>还有,用刺绣来表现松动的形象本来是个很困难的问题,但是如果善于运用冷热色的对比,这个问题就不难解决了。按照常规,人们可以在明处用淡色,暗处用深色。可是,必须看到,明处也有隐隐约约的明暗差异,暗处也并非一样的暗。这种差异虽说细微,但是也要通过合适的艺术手法表现出来。这种手法,就是冷热色对比法。</h3><h3>所有这些复杂的设色手为民除害都只有在散套针的线条组织下才能使用。因为它不重叠,不堆砌,色彩丰富浓郁,绣面服贴平薄,始终不离“齐、密、匀、顺”的原则。</h3><h3><br></h3> 点  彩  绣 <h3>点彩绣用的是最规律的针法。它是铁纱做绣底,形似戳纱的桂花纹而不同于戳纱的配色。它又和杭州织锦用经织纬相反,在纬上绣经而不露纬线,每针都用针上调色法绣作。这种绣法可以避免一般绣像的反光,发扬中国刺绣特有的古朴风格。而且这种绣法并不难学,只要稍具配色基础,就能在很短时间内学会。</h3><h3><br></h3><h3>这种绣法重在配色。这种配色如同织锦的打“意匠图”,要防止色彩成条成块。绣时,要把一针的色散开来做,不能把一针线色紧接着做。散开时,还要算冷丝数,不使其花纹紊乱。针上调色的线色,通常是五种合在一起。最少四种,多则七种,粗细不求一律,深浅也不一定:可以用很浅的线和很深的线合在一起,也可以用很深的红与赭以及金黄线等合在一起。总之,应根据需要而用。还有,在换色时,要使接邻的上一针和下一针的线色含用衔接的线色,这样,就能和顺而无断痕。</h3><h3><br></h3><h3>其特点仍 在于用针用色。绣制时根据点彩画的用笔顺序,运用针上调色法,以针代笔而作。绣成后,立体感很强,而且与其它绣法相比,节省工时百分之五十左右。但是,绣作时必须注意构图设计,除主体轮廓外,其它均需绣制者自己掌握。</h3><h3><br></h3> 刺绣要领 <h3>笔者曾经听到少苏绣艺人感叹:用笔绘画难,用针刺绣比用笔绘画更难。这种感叹不是没有道理的。画家用笔绘画,虽然煞费苦心,一旦构思成熟,却可以一挥而就;而刺绣者用针刺绣,即使技艺娴熟,也需千针万线、成年累月地绣制,才能绣成一幅绣品,有些复杂的艺术精品甚至需要几年时间才能绣成。这确实是刺绣的难处。然而,刺绣之难还不止于此。笔者认为,刺绣最难的还是使绣出的景物物够出神,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神似”。那么,怎样才这使自己的作品达到出神或神似的艺术境界呢?重要的是,除了要掌握刺绣的基本针法和基本技巧外,还必须掌握刺绣要领。</h3><h3><br></h3><h3>这里所说的刺绣要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刺绣的基本要领,即不伭绣制何种景物均应掌握的要领,包括题材的选择,光线的处理和色彩的运用等。二是绣制各种不同景物时应当具体掌握的要领,包括绣制花卉果木,鸟兽虫鱼和山水风景等景物应具体掌握的要领。</h3> 花卉果木刺绣 <h3>可用来刺绣的花木题材很多,大约可以分为四类;卉木、藤本、刺本、木本。这四类又各有特点:卉本茎干软弱,有无节和有节两种;藤本枝干细长,多弯曲下垂;刺本枝细有刺;木本枝干苍劲。因此,绣木本宜苍老,绣卉本宜纤秀。其中数花最为复杂。因为花有大朵、小朵;花瓣有单瓣、复瓣;有显瓣丝的,有不显瓣丝的。一朵一瓣,大多内重外轻;未开放的瓣色深,已开放的瓣色淡;盛开时色鲜,残落时色退;瓣少的蒂少,瓣多的蒂多。绣叶要注意叶的形态:小叶、大叶、粗脉、细脉、反叶、折叶、掩叶等等。果实有皮,有壳,有光,有的还有毛,有刺,各色各样,形态各样,均需注意。</h3><h3>由于光线的影响,花木的原来色彩会发生多种变化:或浅者理浅,或深者理深。在光的映射下,每朵花有阴阳,每个花瓣有阴阳。叶干也同样由于光线的变化而变化。花和叶大多是正面色深,背面色浅;枝干大多老的色深,嫩的色浅;又因姿势不同,光线有强弱,而赞成色阶相差甚远:光强的地方近于白色,光暗的地方近于黑色。所以,绣花卉果木,用针施色要随类对光而有所差异。</h3><h3><br></h3><h3>(一) 绣法</h3><h3>绣枝干:卉本多用青绿色线,嫩枝间用紫红、绿灰、黄灰等色线。针法用散套(用套针、擞和针也可以,不过用散套针绣,象真效果更好,所以,这里只指出用散套针法。下面与此相同)。藤本多用青绿色线,老枝用赭灰、赭黄等色线,针法用散套。刺本枝干用青线、赭灰色线,刺用绿色、深赭、深赭灰等色线。针法用直针。木本用赭色、赭灰、紫灰、黑灰,新枝用绿红等色线。针法用散套。有纹理的,信经纬度理方向及其阴阳面,对光配色而绣。如绣卉本植物的嫩枝,枝头应当稍微红些,配线中红与绿混用,可与针上调色法结合运用。深红处,以红为主,用一丝半红线,半丝绿线即可。接着用一丝红线和一丝绿线混合,再接下去就用一丝半绿线和半丝绿线混合绣。这样就能使绣出的嫩枝从红逐渐转为绿色,取得象真的艺术效果。</h3><h3>绣花朵:花朵有向背、高下、轻盈互偎等姿态,花瓣有正反、合放、卷曲和舒展等形态,绣时,需按照它们的形态确定丝缕的方向。花色:近蒂处深,有瓣尖处深;反面浅,正面深;面光浅,背光深;外瓣淡,内瓣浓;配用色线不能一样。花蒂与花瓣数多半相同,蒂形也多同于花瓣。花瓣尖的,蒂也尖;花瓣圆的,蒂也圆。但是,有的花有蒂无苞,有的花有苞无蒂,并不都是蒂苞俱有的。因此,绣时应随类而异。针法可以用散套针绣。瓣丝有显出的,也有不显出的,而且多少不等;有两端聚中间放的,也有根聚未放的。这都需要辨清丝缕方向。绣时,用施针,也楞绣、嵌同用。花蕊有粗有细,有圆有长,还有柱形的,应根据不同的花蕊形状采用不同的针法绣。可以用接针,也可以用打籽等针法。</h3><h3>花朵的绣制顺序如下:先根据花朵的形状确定丝缕,然后将花朵丝缕色画在绣地上。色画时,先定出中心点,再画出每一花瓣的中心线,同时要画出花瓣的凹凸形状。接着,即按画好的花瓣丝缕用散套针绣制。凸出处,先层次,再绣上层次;配色要下层次深,上层次浅,以衬托出花瓣的层次。绣花蕊籽的针法颇多,如绣梅花蕊多用打籽,绣月季、牡丹花蕊多用缠针……花蕊茎则用接针或滚针。</h3><h3>绣叶:草本花叶大多柔嫩,木本花叶大多深厚。春叶柔嫩,秋叶深厚。叶筋的粗细多半与叶形相称,其色彩浓淡也多半与叶色相称。春叶初生,嫩尖多红;秋叶将落,老叶先赤。嫩叶未展,其色宜脂,败叶凋落,其色宜赭。叶脉细的,就在叶脉分界绣的一丝之痕路中嵌绣叶脉。卷叶,需绣出脉转折相接扙。刺状叶的绣制,需注意刺的排列是否匀称。其叶色,大多娄正面深反面浅,老的深嫩的淡。针法也用散套。</h3><h3>无论绣枝干,还是绣花朵或绣叶,都应注意:在后者先绣,在前者后绣。需使枝干连接、瓣瓣到底,瓣叶交互分别清楚,卷瓣折叶两面相通线色与光线配用合度。</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