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金钱异化了的文青们(中兴随笔)

谭中兴

<p class="ql-block">这个话题的抛出,缘于近期爆出的两条新闻,一是三弟谭中文今年元月三日赴京参加2019年度全国图书订货会,他在电话中告知说:我的老战友、作家沈石溪创作的几十部动物小说现在可是火爆了神州大地,沈石溪也因此登上中国作家富豪榜;第二条是昨天在手机上看到今日头条新闻,报道说今年几个制茶大师制作的小罐茶品牌,已经大卖两亿多人民币,忙坏炒茶、制茶的师傅们。两条消息虽不搭界,但于我来说却有着深切的体会:即怎么让知识转化为财富,准确地说,是怎么让文学转化为财富。其实,这个命题并非现在才提出,也算老生常谈。去年初,藏族诗人列美平措从康定来到成都,老战友王耀军做东,邀请了成都一大帮文友聚到蜀街一家湘菜馆,吃饭、斗酒、品茗,热闹了一整天。席间,怎么让文学转化为金钱就成为大家的热议……诗人苏世佐说:只有让文学转化为金钱,才有作家们的立身之地,说他自己现在正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并说当今他最佩服的两个四川作家就是何开四和阿来,他俩可是真正做到了让文学转化为金钱,应成为我们大家学习之典范,我对此论亦表示赞同。因为近段时期,关于某某某作家一本书挣多少版税,影视剧改编权又卖出多少钱……这些虚虚实实的消息,一直充斥坊间。面对汹涌澎湃的商品经济大潮冲击,文学这方昔日的净土也免不了俗,对金钱和财富的向往,给我们初始的文学情怀镀上一层金灿灿的光芒……当然,这也无可厚非,在这汹涌澎湃的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之下,岂会有完卵?文人毕竟也是这个大潮中的一份子,且亦是思想活跃、智慧登顶那一份子。所以聚在一起,热议一下孔方兄,脑补一下金钱砸向文学的优美姿态,也绝非就会辱没作家们的那份儒雅与清高,从而变成世俗的拜金主义者。但所有这些关于知识与财富的议论,其实皆只是顺世而为罢了。</p><p class="ql-block">这里我要说的是文学与商业的关系,以及我们具体要去进行的生产经营活动,毕竟这已经跨界,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文人们一打堆,基本难以逃离这些高谈阔论,但仅是过过嘴瘾而已,几乎鲜有谁会真正去实施。因为真正要去实施一项由文学转化为财富的大业时,很多时候仅凭一腔激情和浪漫主义情怀是行不通的……</p><p class="ql-block">今天我要讲的是十五年前自己亲历的一次文学与商业联姻的策划活动,虽然这是一次无疾而终的策划,但于我们今天所要进行的文化创业,还是有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2004年,中国普洱茶掀起第一波热潮,那时的热度并不亚于今天的小罐茶。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策划了一个“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普洱茶签名纪念饼”活动,在“普洱茶江湖第一人”江涛和爱茶人士杨朝晖助推下,我开始了理想主义的奔波:三次上普洱茶山考查,四处游说于茶商、茶厂,准备用最好的大树料,做一批高品质的且能与这些经典作家之作品相匹配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普洱茶莶名纪念饼”。当时,已经调往北京八一电影制片厂工作的老战友柳建伟热心帮忙,找到中国作协负责人,并商定由中国文学馆馆长陈建功具体牵头,以实现文学与茶叶的联姻。当时谈起此项目时,作协领导和普洱茶人士都兴奋无比,幻想着若干年后,这批经过岁月发酵的普洱古树茶启封开喝,今天咔嚓一坨阿来饼、明天再品贾平凹饼、后天就干掉莫言饼……幻想着文学与茶叶的嫁接,可谓真正快意普洱!然而,激动人心的策划最终没有落地,成为南柯一梦。这一策划虽然惊动普洱茶界一众大仙(中国普洱茶协会会长邹家驹,云南六大茶山董事长阮殿蓉等等)这期间,我还应阮殿蓉董事长之邀和作家雷平阳、資深普洱茶人士虎良灿、杨朝晖一起品尝了阮董事长从台湾回流来的五十年的普洱老生普。按策划当时约定十几位居住在国内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每人亲自签名普洱茶扉2006张,并邀请全部作家到云南进行这次普洱茶签名纪念饼首发仪式,这将是一个让人激动的文化盛典啊!虽然策划活动后来因为没有足够的优质茶源支撑而夭折,但作为一次文学与商业的联姻,虽不是成功之案例,但也无不给今天的我们一种启示:仅凭一腔浪漫的文学情怀,便想去获取商业成功的概率似乎并不大。因为于我们来说,要实施这样的嫁接和联姻,是要走过一条艰辛、坎坷且漫长的路,唯此,才能真正抵达理想之彼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