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字:清塘荷韵</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片:清塘荷韵</p><p style="text-align: center;">音乐:我在春天等你</p> <p>苏州博物馆是本世纪初,贝聿铭先生再次回故乡苏州,接手的他晚年“最大的挑战”的设计。这座博物馆贝大师赋予它的设计理念是“走一条‘中、苏、新’之路,三者缺一不可”。作为苏州地标建筑之一,这一设计成了贝聿铭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旅程,也是他得以重新认识自己的故乡——苏州。“我一直知道我从哪里来,贝家在苏州已经六百年了,我与苏州是有感情的。”贝先生的话让我今天再次驻足在这里,也重新认识了苏城的历史,苏城的人文情怀。</p> <p>连接各展馆之间的廊檐中有流畅的线条,不规则的图形,它所呈现的是东方建筑的精细和优美。空间的延伸,顶棚的宽敞无不彰显着大气的设计风格,让我们驻足在这天地里感受着中国建筑艺术的伟大。</p> <p>而在这扇窗前,忽然发现它似苏州园林的花窗,这个角度望出去是一个景,另一个角度看出去又是另一方天地。苏博,让我们以另一只眼睛看世界的理念发现着它特有的美。尤其是堆叠以假山而成的山水画。它是贝聿铭老先生的神来之笔,取材于米有仁的山水画《潇湘奇观图》。</p><p><br></p><p>粉墙为纸,片石为纸墨,铺卵石为沙洲的这一幅石质水墨画在雨天、阴天、晴天的干湿明暗的条件下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来。或山色空濛,或晴岚出岫,或浓淡相宜,虚实相生,巧妙地表达出中国山水画墨分五色的艺术效果来。</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省试湘灵鼓瑟》</p><p style="text-align: center;">——钱起</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p><p><br></p><p>这倒映在水中的画,是视觉的盛宴,让我们记得,有了这样的故乡山水,才会有大师丰富的灵感,苏博才如此生动地以白墙黑瓦的历史底蕴出现在我们面前。</p> <p>我徜徉在这方山水画的天地间,呼吸着苏博园里历史青灯卷册的气息,才发现自己是如此眷恋吴门烟水里一座城市的魅力。这魅力不仅仅在于它的风光秀丽,更在于它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就像要参观的苏州两大潘家之一的“贵潘”潘祖荫家的藏品展。</p> <p>潘氏家族的崛起,开启于从清乾隆时期。先是潘氏家族的潘奕隽在乾隆年间参与会试,高中进士,打开潘氏家族功名之门。此后,潘氏一门共出过1名状元、8名进士和16名举人。到了“祖”字辈,也就是今日展览的主角潘祖荫,是咸丰二年探花,官至工部尚书,无论从仕途还是积累的家族的收藏来评价,潘家都已是名门望族。</p><p><br></p><p>李鸿章曾为潘氏家族冠以“翰林之家”,因此苏州潘氏享有“天下无第二家”的美誉。《三松堂书画记》记载了潘氏的早期收藏,记录潘家收藏元代以来的作品共计187件,其中不乏赵孟頫、周臣、沈周、文征明、仇英、唐寅等名家墨迹。传至潘祖荫这一代,其藏品比起族中长辈而言更加完善和丰富,囊括了青铜器、书画、碑帖、古籍、文房等多个门类。</p> <p>尤求汉宫春晓图局部、梅花喜神谱、唐伯虎的画、潘祖荫手迹、潘祖荫日记、潘祖荫五代手书等珍贵的文物在展览会上让人回味着历史深处潘家的传奇。</p><p><br></p><p>潘祖荫尤其喜欢青铜器,所藏钟鼎彝器之类多达五百余件,成为清末收藏青铜器的第一家,其所藏大盂鼎、大克鼎均为重型国宝。潘祖荫攀古楼的青铜器、滂喜斋的善本古籍收藏,均名重一时,特别以盂鼎、克鼎、宋刻《梅花喜神谱》、宋刻《金石录》等著称于世。民国时期,潘家孙子宝山楼主人潘博山,在继承祖父辈藏品的基础上,在书画、碑帖等收藏上继续发展,所藏元明清名人尺牍、肖像专题,别具特色。</p> <p>清咸丰二年,潘家祖字辈中的潘祖荫,高中探花,累官至工部尚书、军机大臣。潘祖荫对金石古玩有着特殊的爱好,特别是对青铜器的收藏更是情有独钟。清咸丰十年,“一代名臣”左宗棠因遭人劾奏陷于困境,潘祖荫三次“上疏营救”,终使左宗棠得以东山再起,为报答潘祖荫的鼎力相助,左宗棠将自己珍藏的大盂鼎赠送给了比他更钟爱青铜器的潘祖荫。后来,潘祖荫又以重金购得了大克鼎,成了海内外青铜器收藏家中数一数二的人物。潘家后人曾刻一印章道是“天下三宝有其二”,这两只鼎曾经带给潘氏家族莫大的荣耀。</p> <p>所谓物极必反盛极则衰,潘氏家族的辉煌在潘祖荫手里达到了辉煌的顶峰,但顶峰之后就是衰弱的开始。潘祖荫一直无后,所以他的弟弟潘祖年就把两个儿子过继给潘祖荫,但也相继早夭,只剩下两个女儿,家中还是无人继承香火,于是,“老三房”的后代潘承镜被过继过来,成为潘祖荫和潘祖年两家的孙子。然而,仿佛是潘祖荫的命中没有后代,潘承镜过继给潘祖荫后不久也亡故了,只留下了一个新婚仅三个月的妻子潘达于,没有留下子息。</p><p><br></p><p>当年潘祖荫在北京去世后,遗留下了大批收藏文物,潘祖年秘密赴京押运回故乡,存放在苏州南石子街的潘家旧宅中。这批文物数量之巨相当罕见,仅青铜器就堆放了满满一大房间,另有一大间专放古籍版本和字画卷轴。而在潘承镜死后第二年,潘祖年也去世了,因此,刚过门不久的潘达于就此挑起了掌管门户的重任,守着大量文物财宝借住在苏州城里南石子街“老二房”的旧宅里。</p> <p>守护文物绝对不是容易的事情,比威逼利诱更加艰难的是世事的动荡。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潘家也卷进了战乱。机敏的潘达于事先叫家里的木匠做一个结实的大木箱,底板用粗粗的圆木直接钉牢,然后在一个深夜里,搬开住处的地面方砖掘个坑,先放入木箱,把克鼎、盂鼎成对角慢慢放进箱子,空档里塞进一些小件青铜器及金银物件,随后盖好箱盖平整泥土,按原样铺好方砖,再细心整理得外表不留挖掘过的痕迹。书画和部分古董则放进了“三间头”,所谓“三间头”,指的是江南民宅夹弄里的三间隔房,只有一扇小门与弄堂相通,如果小门被杂物堆没,很不容易发现。潘达于把书画按宋元明清朝代分类,放到书箱里,装了三十来箱,以及卷轴、铜器等等,搬进“三间头”,小门关严,外面用旧家具堆没,收拾得随随便便。这样一来,不知底细的人就是走过,也看不出里面还有隔房。</p><p><br></p><p>日本人攻陷苏州后,果然直奔潘家大院,威逼潘家交出那二只宝鼎,但潘达于和家人在日本侵略者的淫威面前丝毫都没有动摇保护国宝的决心,在一个多月的周旋抗争中,始终不露宝鼎的踪迹去处。日军无计可施之余,只能每天不分白天黑昼地闯入潘家以期发现秘密,最多的一天竟然有七次之多,一遍又一遍地搜刮,虽然潘家财物损失不计其数,但大土坑和“三间头”一直都没有被发现。据说日军司令松井曾亲自查问过潘家的收藏,但他到底也没有抢到手。潘家的珍贵收藏就这样躲在地下安然躲过了那场灾难。</p> <p>1944年,埋在地下的木箱腐烂,泥土带方砖都塌了。潘达于又和家人把藏品挖了出来,他们用圆木做架,粗绳结着大鼎,徐徐吊出土坑,然后两只大鼎被安置在一间房间的角落里,鼎里放些破衣杂物,再用旧家具堆没,房间被锁死,既不住人也不搬家。就这样这两件绝世珍品静静地藏在古城苏州南显子巷南石子街潘家的地底下,深深地掩埋在一条幽静小巷的大院深处,躲过了日军的劫掠。直到解放才重见天日,被潘达于无偿奉献给了国家。我们在《国家宝藏》的舞台上领略了它的前世今生,也体会到了潘达于老人保护国宝的不易。</p> <p>这些珍贵的照片是潘家五世的历史影像。它记录着一个家族的兴衰史,也记录着一个家族在沧海桑田的风云变换里走过的不平凡的历程。同时,也更让我们感受着潘家保护国宝的爱国情怀。</p><p><br></p><p>这潘家从先祖到子孙,都是学识文化极高的人物。在这个家族中,从潘祖荫的状元公到潘家世孙博山,都是喜欢收藏的文化人。潘博山喜收藏书画,吴门画派的诗画尽兴展在此次收藏展上。他收藏的这些价值匪浅的旧藏名人肖像册和众多书画艺术品真实反映了潘家对艺术品非凡的欣赏力,但其实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潘家的收藏品丰富之极。但也是这样的一个家族,后来将藏品奉献给了国家,而国家也未放弃对这个大家族的嘉奖。两张陈旧的嘉奖书足以证明,当历史发展到今天,潘家传承给后人的不仅是一段历史的传奇,更是对文化的一种爱戴和保护。</p> <p>博物馆出口处一棵二百九十年的树,在岁月的洗礼下弯曲成了一个佝偻的历史老人。空使明台照旧月,白云千载空悠悠。沧桑风雨百年后,一生尽是家国情。这是保护国宝的老人潘达于人生的真实写照,也是一个大家族精神的真实写照。</p><p><br></p><p>出来博物馆,经狮林寺巷,辗转没多久的路来到另一处历史街区平江路。这里商铺太多,把原有的古迹湮没在一片叫卖声里。难得回头看见小船摇过斑驳的沿河的墙。“春暮寻芳平江路,微风过客独行。人生如梦忆香庭。旧人老情已尽,巷陌更凄清。/杳杳云烟夕阳镀,街前历史曾经。繁华声里听蝉鸣。高树横枝影,来处更幽深。”在我眼里,这样的平江是和苏博相得益彰的,因为历史的相通,因为彼此之间吴门烟水里的来处幽深。</p> <p>这样的幽深才让我们在一点点的缝隙里看见历史。也许,只有走进了我们一路经过的清嘉弄,史家巷,悬桥巷,钮家巷,我们才会有可能再说原来这里才是我们真正驻足的地方。</p><p><br></p><p>兜兜转转穿过钮家巷,快走到巷的尽头,看见状元博物馆,也就是潘家潘世恩的故居,门关着,我想,若是门开着,我一定会心诚地进去拜托潘家的祖上能否行个运,讨个吉利的说法,保佑我们女儿考上大学。</p> <p>其实,走来走去,都还是在历史中,从博物馆的珍品到钮家巷的潘家老宅,仿佛有一条无形的历史走道连接着清代时期富贵而又崇尚文化的前辈到战火纷飞、风雨沧桑的后辈们之间的时空对话。苏城的小巷就是在这不起眼的时空中成就了一段厚重的历史。原来,此时我站立的地方竟是一条连接历史的纽带,无论是潘家,还是贝家,都贯穿着我们苏州灿烂的文化史,让我站在博物馆门前,站在我每行过的古街、古巷的青砖上,站在苏州这片家乡的土地上,生生记住了一缕叫做乡愁的东西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