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夜,刘少奇来到咱们村(村里来了个“胡老头‘’)

雨桐吟

<h3>讲述/李向民,八十三岁,退休教师</h3><h3>整理/雨桐吟</h3><h3>图片/多数来源于网络</h3><h3>声明:文中内容是根据当事人口述整理,具体人物和事件,如有不同以党史为准</h3> <h3>  一九四六年春,冀东军区政治委员兼冀东区委书记李楚离率部进住迁西县(当时属迁安县)褚庄村。褚庄村地处还乡河北岸,背靠大山,是个千余口人的大村子。</h3> <h3>  部队进住后,李楚离住进村民李昌荣家一户三进院落中间的三间瓦房里,前面门房由军区政治部警卫排居住,最里面三间由房东李昌荣一家居住。三层房都由南门(正门)进出,军民相处的十分和谐。李楚离西院李向雨家住着冀东民运部部长阎达开,我家住着冀东行署主任张明远,冀东区组织部长苏林彦住我家东院,电台设在最西院李开义家。</h3><h3><br></h3><h3><br></h3><h3> 老年李楚离</h3> <h3>李楚离在禇庄住过的房子(李昌荣老宅)</h3> <h3>张明远在禇庄住过的房子(李向民老宅)</h3> <h3>  这个时期,李楚离率领冀东区党委,在冀东地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群众性土地改革,激发了广大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积极踊跃参军,仅褚庄村就有四十多名青年参军,有力的地支援了解放全中国的进程。 </h3><h3> 冀东地区土改初期,虽然取的了一些成绩,同时也发现存在一些问题。李楚离领导下的冀东区委,夙兴夜寐,广泛调研,又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土改复查工作,解决了土改中“夹生饭”的问题,为土改工作,在全国推广,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br></h3><h3><br></h3> <h3>  那时,我刚刚十岁,每天看着一群穿军装的人在村里进进出出,十分好奇。尤其是村西头那滴滴答答的电台声,更是引起我的好奇。每天没事就围着电台员袁博,听着听那。当时军区首长们有个习惯,就是每到傍晚会准时到电台处听消息。有时我们一群孩子也跟着去听,首长们就和蔼地对我们说“孩子们我们有正事了,你们到别处去玩吧,等我们没事了你们再来玩”。 </h3><h3> 村里上了岁数的人都记得,李楚离的夫人,有一手治病的好手艺。村里人谁有个啥毛病都会去找她,她也十分和蔼,有求必应,我们都亲切地称她杨医生。李楚离和杨医生有个七八岁的女儿叫露露。由于我们岁数差不多,没事我们就一起玩,渐渐地我们就熟悉起来。尤其是苏林彦的警卫员刘景波是本地人,家乡人遇家乡人亲。没事的时候就背着我四处去玩。李楚离等首长没有点架子,有时看刘景波背着我玩,也就把我抱过来亲亲,有事没事也不回避我,就和一家人一样。</h3> <h3>  1947年春夏之交中旬的一个夜晚,皎洁的月光,把大地照的如同白昼。我和大发(李向会),二发(李向成(重名)后生活在本溪),三哥(李向友)等小伙伴一起在李昌荣家门前玩捉迷藏。突然,一阵急促的马蹄声由东往西传来,月光下出现了七八匹快马,跑在最前面的是一个四五十岁的中年人。在“吁”的一声中,快马停在了李昌荣家门前。早已等候的冀东区委书记李楚离快步跑了过来,牵住马的缰绳,将来人迎进院内,其余人员就地下马,迅速攀上南园子里几十米高的大榆树上,持枪警戒。</h3> <h3>   1947年的刘少奇主席</h3> <h3>  第二天,我就问刘景波“叔叔,昨晚谁来了,好大气派”,刘景波告诉我“胡老头来了”。当时我就想“胡老头肯定是个大官,要不咋能让李楚离那样解放军大官,给他牵马哪”。过后,刘景波才告诉我“胡老头就是胡服,就是当时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书记刘少奇同志”。</h3> <h3>  这次来褚庄是刘少奇同志刚从延安回到晋察冀解放区不久,为即将在西柏坡召开的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获得第一手详实的资料,专门听取了冀东区委书记李楚离同志关于土地改革在冀东区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的汇报。</h3> <h3>  “胡老头”在褚庄仅待了一夜,李楚离屋内的灯也亮了一夜。第二天,天刚破晓,“胡老头”就率队离开了褚庄,奔向远方,继续领导全国人民进行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h3> <h3>  虽然这次我和“胡老头”没能说上一句话,但他那高大魁梧的身影和夜以继日的工作精神,却在我的幼小的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h3> <h3>  七十多年过去了,我也从十岁的孩童变成了耄耋老人,,我想有必要在我有生之年,将“胡老头”来褚庄这段鲜为人知的事件写出来,告诉下一代永远铭记这一段难忘的历史时刻,也为迁西县史册上填上浓重的一笔。</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