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小时候,我知道两个无比神奇的圈,一个是哪吒三太子的乾坤圈,另一个是孙猴子用金箍棒在地上划出的圈。一个攻击时无往不利,一个能阻隔一切妖魔入侵,感觉老厉害了!直到出现了手机微信,一下颠覆了我几十年的认知——原来最神奇的圈不是它们,而是微信和微信里的“朋友圈”!</p> <p class="ql-block"> 大家只要通过手机加个微信,无论之前是否认识,是不是朋友,便可冠之以“微信好友”,便同在了一个“朋友圈”里。引用“小岳岳”的一句台词——“你说神奇不神奇!”</p> <p class="ql-block"> 其实,微信最大的“神功”在于,它不仅丰富和改变了现实社会的交友方式,甚至扩展了朋友二字的含盖范围。它使交朋友变得容易而简捷,能让许多过去从不认识,没有任何交集∩的人,都可以成为或称为“朋友”——无论他们之间有无血缘关系、利益关系、共同爱好、三观是否相合、生活和工作内容有多大差异、社会地位和精神层面是多么不同,都可以成为“好友”,并就此与许多陌生人处在了同一个好友群、朋友圈里。轻易地让大家实现了“我们的朋友遍天下”的宏伟愿景。真是天才的发明!我的一个同学曾说 :“微信做到了人们心里”。</p> <p class="ql-block"> 然而现实果真是“我们的朋友遍天下”吗?其实不然。在现实社会,是不是朋友,能不能成为朋友,不仅具有严格的标准和条件限制,而且会细化出无数不同的“朋友圈”。大致思索了一下,现实生活中实际分 : 同学圈、战友圈、同事圈,专业圈、利益圈、爱好圈、阶层圈等等,数不胜数。古往今来,所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就是历朝历代某种朋友圈的真实描绘。</p> <p class="ql-block"> 细想来,各种的朋友圈,有些在我们儿时就已存在。小学四年级前,我随母亲生活的单位里有许多孩子,但有三个孩子关系特别好——我、胡保国、杨兵。那时我母亲是化验室和生产上的技术员,胡的父亲是厂长,杨兵的母亲是厂机关干部,这就很自然的形成了一个“阶层朋友圈”。后来因母亲工作调动,我要走了,也只有我们三人去拍了一张合影,作为留念。无独有偶,前不久,也有位发小对我说 :“小时候,我好羡慕你们这些双职工家庭的孩子……。”还有一种朋友圈,就是一个很能打架的孩子,会有不少孩子愿意跟他做朋友,从而形成一个出于安全感考虑的“需求型”朋友圈。</p> <p class="ql-block"> 由此我们看到,在各种客观因素和条件的影响下,现实生活和工作中,形成了许多由我们看得见或看不见的交集,而形成的许多不同的朋友圈,它是由各自不同的内在需求所出现的产物。如今我们长大了,成熟了,社会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的内心世界也变得更为复杂,人与人之间的“三观”也出现了巨大的差异,林林总总、类型繁多的朋友圈更是层出不穷。不变的是,无论什么时候,这些所谓的“朋友圈”,绝大部分都是以因利益交集∩而形成的。当利益交集∩不在时,圈子也就随之解散,所谓的朋友大部分都自然没得做了。而那些常见的“同学圈(群)”、“战友圈(群)”、“同事圈(群)”……也往往因其中个体性格、生活状态、工作性质、价值观、思想境界等的差异,导致他们中有共同语言的其实不多,深交时甚至会有沟通障碍,常有同“群”不同“频”的的感觉,多数“好友”都只能是泛泛之交,只能是所谓的“你好我好大家都好”。</p> <p class="ql-block"> 然而,不论社会处于何种阶段,风气如何改变,有一种朋友圈则是永存的——那就是由灵魂相通、心灵交融而形成的朋友圈。这种灵魂的相通和心灵的交融,通常可以超越经济和社会地位,超越文化和受教育程度,这样的朋友,比我们通常所说的“三观相合”的朋友,关系更加紧密牢固,更加弥足珍贵。只可惜,这样的朋友,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极为稀有难觅。也正因如此,所以值得我们每个人都倍加珍视,用心呵护。因此,我们应如清代学者何溱那幅对联所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p> <h3>图片来自百度</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