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稀儿子和他们的百岁母亲

军迷JHW

<h5><font color="#167efb"><b><br></b></font><font color="#167efb"><b>文稿作者:退休干部曹文敏(80岁)</b></font></h5><h5><font color="#167efb"><b>文稿整理:军迷JHW<br></b></font><font color="#167efb"><b>通讯地址:山西省襄汾县南辛店乡新民村<br></b></font><font color="#167efb"><b>联系电话:13643686002<br></b></font><font color="#167efb"><b>美篇制作:军迷JHW</b></font></h5><h3><font color="#167efb"><b><br></b></font></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ed2308"><b>🍀🍀弘 扬 中 华 孝🍀🍀</b></fon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践 行 儿 子 道🍀🍀</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h1><h3><br></h3> <h3></h3><h3><br></h3><h3> 山西省襄汾县襄陵镇东街村,有这么一家母子仨人称得上是当地的名人。老妈妈因高寿而闻名,是个百岁寿星;两个儿子因孝敬母亲而出名,被村民称为大孝子。</h3><h3><b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ed2308"><b>主人公小档案</b></font></h1><h3><br></h3><h3> 长子<font color="#ed2308"><b>乔福生</b></font>73岁,三子<font color="#ed2308"><b>乔福有</b></font>也已年近古稀。他们的老妈<font color="#ed2308"><b>刘玉梅</b></font>,1919年出生于旧襄陵县的名门望族、中兴村的刘家。民国时期,刘玉梅从襄陵女子高校毕业,是个知识女性,曾经在襄陵小学任教。日寇入侵襄陵后参加了牺盟会、妇女救国会,积极宣传抗日,给学生教唱《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义勇军进行曲》等进步歌曲,是个典型的巾帼英杰。新中国成立后,她积极响应政府扫除文盲的号召,在村里担任扫盲义务教员,帮助村民识字学文化。农业合作化时期,刘玉梅虽然从小没有受过苦,但也能和全村妇女一样参加农业社劳动。特别是大跃进年代,她经常加班加点,发挥了半边天的作用。在家里她更是相夫教子、勤俭持家。文化大革命中受过迫害。改革开放后,她坚决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参加襄陵镇政协学习小组,积极宣传改革开放的英明决策,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八十二岁那年,因患老年精神病,长期卧床,直至百岁。她的长子乔福生是个退休干部,1946年生,文化大革命前的中专毕业生。参加工作后曾当过农业工人、农场场长、公社主任、乡镇乡长、镇长、党委书记和县民政局局长等职。三子乔福有是农民,文化大革命前的初中生,识文断字,经常为村民办红白喜事坐礼房,几十年陪伴在母亲身边,母亲患病后更是呵护有加。凡是读过《二十四孝》故事的人都知道,北宋有个“亲涤溺器”的大书法家黄庭坚,光佑年间为太史,虽身世显贵,家中雇佣众多佣人,但父母的饮食起居,总是亲自侍奉。父母病后的便器,总是亲自洗涤。其孝其诚,载入史册,流芳千古。笔者我的这位同乡好友乔福生,为老娘亲涤溺器18年,他就是当代的“黄庭坚”。高龄儿子服侍高龄母亲,一服侍就是18年,这背后隐藏着多少鲜为人知的苦涩、汗水甚至泪水?且听我慢慢道来。</h3><h3> 知道乔福生是个孝子,源于1999年他的一篇短文《为母亲洗脚》。因为这篇文章是他亲力亲为,因此语言朴实、情感真挚,文章在襄汾《丁香文化》、《襄汾报》刊出后感动了很多人。有的人曾经看着他的文章流泪,我就是其中之一。这里不妨引用文中的一段话:“……我先将母亲的双脚摆在盆沿,轻轻地往脚上撩着热水,少许,待双脚适应了水温后再浸入盆中。随后,我低着头,认真地为母亲搓洗着双脚,搓洗着一个个脚趾和脚底板下一块块厚厚的老茧,慢慢地陷入了对悠悠岁月,欲说当年好困惑的回忆……”这中间,乔福生想到母亲一生的苦难,想到三年困难时期母亲忍饥挨饿支撑着这个家,想到文化大革命中因父亲问题而受到的迫害,想到三中全会后的一切都好了,但母亲却病倒了,不能享清福了。文中还写道:“……沉思中不知什么时候,我的双手握着母亲的双脚一动不动,不争气的眼泪偏偏滴落在母亲的脚面上。‘福生子,你咋哩’?母亲的喊声打断了我的思绪,我知道自己走神了,慌忙答道‘不咋,不咋,马上就好’,我佯装取毛巾,急忙揩干眼里的泪水。”</h3><h3> 从此,我开始宣传乔福生的孝行,写报道、做演讲都用他的事例。之后,与他的接触越来越多。十八年来,他的孝心何止是为母亲洗脚,天下最大也是最难的孝行——抓屎抓尿,他已成了习惯。</h3><h3><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ed2308"><b><br></b></fon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ed2308"><b>百岁寿星是个老年精神病患者</b></font></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ed2308"><b><br></b></font></h3><h3> 乔福生的母亲刘玉梅老太太,今年已经百岁,一生遭遇的苦难很多。她出生在民国初年,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遭受过战乱之苦;解放后,生儿育女、相夫教子、操持家务,参加农业社劳动,在三年困难时期遭受过饥饿之苦。一个女人,如果没有倔强的性格、坚定的信念,不可能坚持到今天。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责任制,家庭由穷变富,本该颐养天年、享享清福的时候,她却遭受了疾病折磨之苦。时间应回朔到老人家八十岁之后。发病初期,老人常常出现幻听幻觉,失去理智,有时突然跑出去,不论天白黑夜,说哪里哪里有人叫她、等她,拦都拦不住。有时整夜整夜不睡觉,大声吵闹、哭笑无常,有时候唱年轻时唱过的歌曲,一遍又一遍,还自言自语地说:“现在老了,唱不好了。”此时,乔福生还在民政局局长的岗位上。他把母亲接到县城与他同吃同住。这期间,他带母亲去过临汾几家精神病医院,得到的结论是“老年精神病”,目前国内医疗水平难于治愈,只能用药物控制。在病情发作的时候,深更半夜跑出去要回家,而且嘴里不断喊:“有人打福全、有人害福有(乔福生的两个弟弟)。”乔福生知道这是母亲想念村里的两个弟弟,拗不过老人,只好送母亲回村,由村里的二弟三弟轮着侍候。因为长期服用镇静药,母亲整日卧床,天长日久渐渐站立困难,逐渐失去了行走能力,这是母亲82岁之后。从82岁至百岁,整整18年。18年来,刘老太太就是靠三个儿子(十年前福生二弟不幸去世)的精心侍候活到了一百岁,成为东街村有史以来的第一位百岁老人。在襄陵地区乃至县城,方圆几十里的乡亲都赞不绝口地说:“乔福生兄弟是当今世上少有的孝子!”人们同时也惊叹:“卧床18年的老年精神病人竟能成为百岁老人!这既是个稀罕事,同时又是个谜。”</h3><h3><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br></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科学护理成就了母亲百岁梦</b><br></h1><h3><br></h3><h3> 解谜须问出谜人。刘老太太的高寿源自乔福生兄弟的科学护理。二零一八年农历十月初七,是老人家百岁华诞荣庆之日。乔福生邀我赴宴并请我为老人作寿庆致辞,我欣然应允。事前,我专程前往他家,想看一看这位孝子是如何侍候他的老母亲的。他母亲的住房是农村的一室一厅。卧室窗明几净,空气清新,老人被褥干净,室温不热不冷,煞是温馨,丝毫不像病人所住的房间。虽然躺卧在炕上,但老人家的头发疏得不长不短,十分整齐,圆圆的两个脸蛋上仍显出红润气色。你叫她一声“老婶子”,她回答的声音十分洪亮,根本不像其他病人那样少气乏力。庭院里拉着一条铁丝绳,绳上挂着三十多条尿布尿褥,那是乔福生亲手洗涤后晒干以备母亲替换使用的。 </h3><h3> 当我问起他这十多年是如何对母亲施孝的时候,乔福生便侃侃而谈起来。他说,侍候老人仅仅有孝心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孝法”。他给我介绍了他们兄弟俩人18年来护理老妈的做法与感受。我将它概括为:<font color="#ed2308"><b>一个好习惯,一副好脸色,“三和”饮食原则,“四心”侍候方针。</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b></font> 人与人的长寿之道是不一样的,但许多长寿者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那就是养成适宜自身的生活习惯。在饮食上,<font color="#39b54a"><b>老人几十年来有个良好习惯:</b></font>一年四季不论春夏秋冬,每天只吃两顿饭。早饭八、九点吃;午饭在下午两、三点吃。吃得早了老人是不思饮食的。乔福生常年在外,早饭七点、午饭十二点是他的习惯,但每当轮到他侍候母亲时,他总是随母亲的吃饭规律去吃饭。中午实在饿了,就去啃块干馍。为了让母亲吃好,乔福生发挥自己会做饭的特长,七天主食不重样:面条、包子、饺子、臊子面、花卷、大米、烩菜等,样样都做得既富有营养,又美味可口,难怪老母亲清醒时总是说:“吃福生子做的饭<font color="#ed2308"><b>贴稳</b></font>(晋南方言:胃里舒服的意思)”。<font color="#39b54a"><b>“三和”饮食原则是:饭菜软和、热和、顺和。</b></font>老母亲因为牙齿脱落,无论是饭是菜都必须特别的软和,面条要擀薄切细,炒菜要煮到软烂。冬天端到母亲面前的饭菜一定要热热乎乎。长期的服侍,乔福生摸索出了母亲的情绪、精神病的发作和饮食之间的关系。早饭是一天中最重要的,早饭吃不好,一天别想安宁。18年来,他为母亲做的早饭总是高营养高蛋白低脂肪:一个鸡蛋(95岁前,鸡蛋蒸熟即可;95岁后则要蒸成鸡蛋羹)、一块红薯、一颗苹果(蒸)、一节山药(蒸熟捣成泥,并用白糖调和),一块馒头(或花卷或枣糕或玉米糕)。夏天蒸块南瓜,冬天蒸节胡萝卜,一碗米粥。在他的影响下,弟弟也学着他的做法,十八年来一直坚持着。人老了全靠饮食,这可能也是老母亲能够长寿的最大秘诀。除了饮食之外,饮水对老年人更显重要。水是生命之源,人有时可以饿,但绝对不能缺水渴着。为了保证老母亲能够充分地饮水,每天清晨帮母亲洗完脸后,他都要让老人喝一杯温开水。有时为了润肠还加点蜂蜜。他说:“清晨一杯水,清肠又养胃,可以增加食欲。中午、下午、晚上各一杯水,特别是夏天”。现在百岁母亲肤色很好,这和饮水关系很大。老妈喝多了,必然尿多,常常浸湿被褥,为此,他专门预备了三、四十条尿褥尿布,勤洗勤换,让老妈躺得舒服舒心。<font color="#39b54a"><b>一副和颜悦色的好脸色:</b></font>孔子讲,孝敬父母最难的事情是“色难”。乔福生说,给母亲吃好,这是物质的享受,属于低层次的孝。而高层次的孝是对母亲精神上的慰籍。他对母亲做到了一颗感恩的心,一片恭敬的情,一个谦和的态度,一脸悦色的笑容。他从不大声和母亲说话,总是甜甜的叫声妈,然后再细心服侍。<font color="#39b54a"><b>“四心”方针是细心、精心、耐心、恒心。</b></font>先说细心和精心,乔福生母亲一生不食肉、不喝奶,最好的营养品就是鸡蛋。但十多年前的一天,老母亲突然发病,拒绝吃鸡蛋,说鸡蛋里有毒。面对母亲的胡言乱语,福生真是哭笑不得。无奈他只能顺着她,不蒸、不炒鸡蛋。因为原本不食肉奶,现在又不吃鸡蛋,不到半个月,母亲的身体明显消瘦。看着母亲日渐瘦弱,乔福生心想用什么办法能让母亲吃鸡蛋呢?一天,他看着母亲吃被捣成泥的南瓜,突然有了主意。那南瓜的黄色让他想起了蛋黄。从此,每天把蒸熟的蛋黄搅在南瓜泥内让母亲吃。为使母亲吃不出蛋黄味,他在南瓜泥内加了一勺芝麻酱。至于蛋白,他就和到面里,做成面条、包子、饺子,从此保证了母亲的营养。此办法已经持续了将近两年。再说说他的耐心和恒心。侍候老人最难的不是做饭,也不是洗涮,而是帮老人排便和清理沾满被褥的粪便。母亲患有习惯性便秘,轻的时候挤支开塞露,重的时候要用竹筷子掏。帮老人掏粪便不能急,不能用力过大、过猛,要估摸着用力。每掏一次,他都会因紧张、精力集中而累得满头大汗。有时一次掏不净,一天要掏两、三次。这需要多大的耐心,常人难以想象。母亲不仅仅是便秘,有时也会变成连续排便三、四天不止。有时一天要换床单、被罩两、三次,世上还有比这更难的事吗?还有比他更有耐心的儿子吗?为了应对母亲的习惯性大便失禁,福生准备的大小尿布共有三、四十块。再说说耐心。侍候老人,不仅要付出身体上的劳累,而且要付出精神上的磨练。乔福生对母亲的耐心,二者全做到了。母亲的精神病在药物的控制下,虽然一般很少发作,但是一旦发作,就很难应付。犯病后母亲常常大吵大闹,甚至动手打人、摔东西,将炕头上给她预备的饼干、点心之类的零食全部扔到地下……面对母亲的状况,他是又生气又难受,更多的是同情。他知道母亲这是病,没办法,万万不能使性子发脾气。八十岁的人“老还小”,最好的办法就是忍耐、解释、劝说。尽管无济于事,但他从不放弃。他总是像哄小孩儿一样陪着笑脸哄老妈。哄的办法还真能凑效,如同妈妈哄婴儿、奶奶哄孙子。七十岁的儿子哄精神病的母亲,这需要多大的耐心?狂躁的发病过了之后,有时还会遇到疑虑症状,端到老妈面前的饭菜,她会说:“饭里有毒药,不能吃”。早饭热了凉,凉了热,有时要折腾到中午十一二点。为了让母亲排除疑虑,他常常自己陪着笑脸先吃:“妈,这饭挺香的,哪里有毒啊?”没有训斥、没有责怪,这样的耐心、孝心,不知现在的儿女们是否都能做到。讲完用“四心”侍候母亲,他还向我述说了他现在有<font color="#39b54a"><b>“一个揪心和两个怕”</b></font>。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母亲毕竟这般年纪了,人终归是要“走”的。对于母亲将来如何“走”,近期是否有问题,他经常请医生把把母亲的脉搏,看看母亲的面色,听听母亲说话的声音。医生的回答是:老人的心、肺功能很好,近期尽可放心。“两个怕”是:一怕老人有大的动作,生怕犯病胡折腾,只要室内有响动,就上前询问:“咋哩呢妈?”二怕老人无动静,如果老人一两个小时不声不响无动作,必须要到炕前亲自抚摸,看看老人是睡着了还是清醒着。他最担心的是老人不声不响地“走”了。18年来,他和弟弟(<font color="#167efb"><b>先是两个弟弟,后来过世了一个,两个弟弟都是好样的</b></font>)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轮流侍候母亲,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很多人都会说:“七十多了还有妈,你们可真幸福。”可他们哪里知道,这幸福里浸透了多少汗水和泪水?乔福生有个姐姐,但身体瘦弱,有心尽孝,却无能为力,最好的行动就是经常回家看母亲。姐姐每次回娘家总是大包小包一大堆,既有母亲爱吃的零食、水果,又有为母亲新买的衣服,夏是夏,冬是冬。看到两个弟弟这样精心侍候母亲,姐姐心里过意不去,常常在经济开销上给他们大力支持。看到弟弟们辛苦,姐姐曾经商量着想让母亲住进敬老院,但都被两个弟弟婉言谢绝。母亲患有这样的病,除了亲生儿女,谁能将母亲侍候的如此慰贴呢? </h3><h3> 乔福生兄弟孝敬百岁老妈的故事,我在多种场合都讲过,听过故事的人无不为他们的精神和孝心而感动,很多人提出要为乔福生兄弟申报全省、全国的孝老爱亲道德楷模,不知是否可行。看完文章,您觉得行吗?</h3><h3><br></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感天动地🌿❤️❤️❤️</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font></b></h1><h3><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