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物件,逐渐消失的100种。(上)

RIVER BRIDGE(老王子)

<h3><b></b></h3><h1><b>林林总总老物件,</b></h1><h1><b>风风雨雨上百年,<br></b></h1><h1><b>见过用过难忘怀,<br></b></h1><h1><b>实用环保总留恋。</b></h1><h1><b><br></b></h1><h1><b><br></b></h1><h1><b>各位美友,老物件很多,100件做不完,因此我又做了一个(下)集,可以前来观看。<a href="https://www.meipian.cn/1vummrmj?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 style="line-height: 1.8;"><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老物件,逐渐消失的100种(下)<br></a>100种老物件,不见得你都能认识。<br>这些个老物件,正在慢慢消失之中。<br>本美篇所有图片均为网络下载,<br>但是文字说明均为原创。<br>你能够认识多少种呢?如果不看说明,能够准确叫出n种老物件的名称,并不是说明你老了,而是您青春永驻,岁月不老;说明您记忆犹新、热爱生活。<br>如果你家里先后拥有过这些老物件,那么,你家也曾经富裕过。<br>1.缝纫机<br>是上世纪60年代至本世纪初,家庭的奢侈品,所谓的“三转一响”。著名的品牌是“蝴蝶牌”“蜜蜂牌”,是以前家庭里“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主要缝纫工具。</b></h1> <h1><b>2.二八自行车<br>是上世纪60年代至本世纪初,家庭的奢侈品,所谓的“三转一响”。著名的品牌是“飞鸽牌”“永久牌”,是以前家庭人员外出上班、上学、走亲访友的主要工具。</b></h1><h3></h3> <h1><b>3.双缸洗衣机<br>早先的洗衣机,也属于“三转一响”的范畴,两个缸,一个洗涤,一个脱水,人工将衣服拿过来拿过去。现在都是全自动洗衣机、智能洗衣机、带烘干功能的洗衣机了。</b></h1><h3></h3> <h1><b>4.收音机<br>是上世纪60年代至本世纪初,家庭的奢侈品,所谓的“三转一响”。是以前家庭里收听“新闻与报纸摘要”、了解外部世界的主要工具。</b></h1><h3></h3> <h1><b>5.电风扇<br>是上世纪60年代至本世纪初,家庭的奢侈品。著名的品牌是“蝙蝠牌”,是以前家庭里夏季纳凉驱暑主要工具。刚开始的电风扇还不会转向,而且开起来“哐当哐当”的响。</b></h1><h3></h3> <h1><b>6.铁壳热水瓶<br>以前家里都有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热水瓶好几个,甚至十几个,早晨烧好开水注满供一家人用。铁壳热水瓶经久耐用,就是时间长了,下部开始锈蚀。<br>有时不小心打碎了热水瓶,就去商店买一个内胆换上。</b></h1><h3></h3> <h1><b>7.竹壳热水瓶<br>铁壳热水瓶时间长了,下部开始锈蚀。因此又有了一种竹壳热水瓶。<br>以前好朋友结婚,贺喜的人买一对热水瓶来,既好看又实用。</b></h1><h3></h3> <h1><b>8.磁带<br>随着文化的开放,人民生活的改善,对音乐文化的需求日益增加,配合录音机使用的磁带也风靡一时,什么“西北风”“校园之歌”“迟到的爱”等满大街流淌。以前的留声机需要唱片,价格较贵,不是一般平民百姓用得起的,而录音机和磁带便宜得多,便于推广。<br>现在估计在大妈们跳广场舞的地方还偶尔看见磁带播放音乐了。</b></h1><h3></h3> <h1><b>9.搪瓷脸盆<br>各种花纹图案的搪瓷脸盆也是日常用品,也是新人结婚时的必备用品。可以用来洗脸洗脚,可以用来装物,有时跌破了搪瓷,时间长了锈蚀漏了,有人上门熬点锡点一下,还可以接着用。</b></h1><h3></h3> <h1><b>10.搪瓷茶缸<br>也是搪瓷的,主要是用来喝水,有时还可以用来刷牙,或者在酒精炉是炖的汤之类。<br>早几年,单位评个先进、劳模之类的,奖品就是搪瓷茶缸,上面还印上毛主席语录等。</b></h1><h3></h3> <h1><b>11.搪瓷痰盂<br>顾名思义,就是公共场合用的,一般在墙角摆放用于吐痰的器皿。<br>后来也发展到用于小孩的大便和小便,再后来新人结婚时也用于当马桶(子孙桶)作为陪嫁呢。</b></h1><h3></h3> <h1><b>12.脸盆架<br>以前都是木制的,根据个人喜好做成几层,上面放洗脸盆,中间放洗衣盆,最下面放洗脚盆,一来省空间,二来讲卫生,三来不会弄错。什么还镶嵌小镜子,还有放刷牙杯、牙刷等的小格子。<br>后来又发展成塑料脸盆架了。</b></h1><h5></h5><h1></h1><h3></h3> <h1><b>13.牡丹图案枕巾<br>枕头上放一个枕巾,并不是所有人家都有的,尤其是牡丹图案的,又美观又大气,还是上海的高级品牌。</b></h1><h3></h3><h3><br></h3> <h1><b>14.牡丹图案床单<br>与枕巾一样,铺在床上整洁大气,也是新娘子出嫁时的陪嫁品之一呢。</b></h1><h3></h3> <h1><b>15.搓衣板<br>在清清的河水边,用擂皂棍擂衣服,用搓衣板搓衣服,并在清水中漂洗,是极自然的事。<br>搓衣板开始都是木制的,后来又有塑料的,搓衣板开始是用来洗衣服的,后来又兼用于老婆惩罚老公的物件了。</b></h1><h3></h3> <h1><b>16.鸡毛掸子<br>鸡毛掸子,是一种用鸡毛绑成的清除灰尘的用具。鸡毛掸子的历史鸡毛掸子源于我国。早在四千年前的夏代,有个叫少康的人,一次偶然看见一只受伤的野鸡拖着身子向前爬,爬过之处的灰尘少了许多。他想,这一定是鸡毛的作用,于是抓来几只野鸡拔下毛来制成了第一把扫帚。这亦是鸡毛掸子的由来。<br>我们上世纪70年代学工学农时还动手做过鸡毛掸子呢。但是由于没有经过防腐处理,鸡毛掸子第二年就虫蚀了!</b></h1><h3></h3> <h1><b>17.手电筒<br>是一种手持式电子照明工具。在小品中说自己家唯一的家电就是手电筒呢。<br>一般采用一号电池,有两节的,也有三节、四节的。晚上走路,甚至抓青蛙、螃蟹经常用。但是电池也用不起呀。</b></h1><h3></h3> <h1><b>18.黑白电视机<br>电视机刚刚开始时,还都是黑白的,一共也没有几个频道。我第一次看电视还是过年走亲访友时在外村的别人家,由于人多,人家就将电视剧搬到院子里,看着看着就是雪花一片,动动天线就好点。看什么电视节目已经不重要了。</b></h1><h3></h3> <h1><b>19.陶缸<br>缸的作用很多,水缸、米缸、面粉缸,还有用于腌菜的腌菜缸,酸菜缸等等。</b></h1><h3></h3> <h1><b>20.蜂窝煤<br>是一种蜂窝状的大煤块,在蜂窝煤炉中作为燃料燃烧,是我国以前许多居民的主要家用燃料。从前买煤也需要计划,生煤炉用于烧饭、炒菜、烧水、炖排骨,冬天还可以取暖!<br>有人为了节省成本,买来煤粉,拌上部分泥巴,自行制作蜂窝煤呢!</b></h1><h3></h3> <h1><b>21.算盘<br>算盘,又作祘盘,珠算盘是我们祖先创造发明的一种简便的计算工具,珠算盘起源于北宋时代,北宋串档算珠。算盘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一种简便的计算工具。<br>我夫人是会计,打算盘时手上拨珠如飞,口中振振有词:</b><span style="line-height: 1.8;"><b>二一添作五、逢二进成十、四进二十、六进三十、 八进四十……,现在家里还保留算盘呢!</b></span></h1><h3></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h3> <h1><b>22.军用水壶<br>全国都学解放军,所以军装、军帽、解放鞋,以及军用水壶等都成了平民百姓的珍藏品和显摆物。原来我父亲是军人,家里便有了军用水壶。后来自己当了兵,对它更加喜欢了!<br>军用水壶里有时装水,有时还装酒呢。</b></h1><h3></h3> <h1><b>23.顶针箍<br>顶针又称顶真,是旧时中国民间常用的缝纫用品,一般为铜制。箍形,上面布满小坑,一般套在中指用来顶针尾,以免伤手,而且能顶着针尾使手指更易发力,用来穿透衣物。纳鞋底没有顶针箍是万万不行的。顶针箍与戒指是大相径庭的哦!</b></h1><h3></h3> <h1><b>24.小童车<br>这是旧时光小朋友的最爱,一直从2岁多玩到七、八岁,哥哥玩了,弟弟妹妹再玩。<br>现在的小童车要先进多了,中间两个轮子主要骑行,两边两个小轮子保持平衡,小朋友长大些可以拆除两个辅轮。</b></h1><h3></h3> <h1><b>25.BP机<br>无线寻呼系统中的被叫用户接收机。当时,叮叮一响,有人打call机了,便打电话回过去<span style="line-height: 1.8;">。<br></span>BP机,英文全拼是beeper。是几十年前常用通讯工具。本人从来就没有拥有过该东东。</b></h1><h3></h3> <h1><b>26.大哥大<br>手提电话的俗称。但是只流行于手提电话初面世那几年,等到大部分人手里都有一部而且是最新款时,就改称手机了。当时手持大哥大的非富即贵,据说是1973年由外国人发明的,由摩托罗拉生产。</b></h1><h3></h3> <h1><b>27.拨号电话<br>拨号盘式电话机属于第二代产品。由于拨号费时,卡盘回转不准易错号,脉冲接点易损坏,需要经常维护调整等,已逐渐被按键式电话机所取代。现在只有仿古场合才能见到了。</b></h1><h3></h3> <h1><b>28.针线盒<br>里面放置各种针头针脑、顶针箍,小剪刀,还有缝衣线、缝衣针,还有备用的纽扣、按钮等。可以是篓子,可以是盒子,多种多样的。</b></h1><h3></h3> <h1><b>29.簸箕<br>由竹子或者柳条手工制作,可以翻晒食品、簸出秕谷、稻壳等。有大、中、小等各种。</b></h1><h3></h3> <h1><b>30.油端子和漏斗<br>以前的菜油、豆油等植物油都要需要油票购买,每人每月大约为二两油,因此经常拿着油票、油瓶到店里打油,为了度量,加工了一系列的油端子,大的二两,小的一两,各种油的比重也不一样,因此有的是打菜油,有的是打酱油,还有的是打醋等。<br>同时加工了一些漏斗,以便将油打进瓶子里。</b></h1><h3></h3> <h1><b>31.理发推子<br>理发用的,一般理发匠挑个担子,走家串户地帮助别人理发,解腿脚不便之人难题,也有以家为店,做等客人上门。<br>理发也叫剃头,就需要理发推子和剃刀。</b></h1><h3></h3> <h1><b>32.屉子<br>大锅子煮饭时,可以在锅里蒸一些菜,就用这种屉子放在米饭上面,饭煮熟了,菜也蒸好了。当时蒸个山芋、南瓜之类的,是我们的最爱。</b></h1><h3></h3> <h1><b>33.大皮箱<br>一般是人造革做的,表面光洁,明晃晃的铜锁醒目得很,一般是丫头嫁人时的陪嫁物件,里面放些衣物、软细等。</b></h1><h3></h3> <h1><b>34.大木箱<br>应该每家都会有几口,主要存放床单、被面和衣物等,有钱人家选材考究,采用樟木作原料,做的樟木箱子清香扑鼻,防虫防蛀呢。</b></h1><h5></h5><h1></h1><h3></h3> <h1><b>35.杆秤<br>由秤砣、秤杆等组成,是商品买卖,物品互换的计量工具,黑心商贩经常在<span style="line-height: 30.6px;">秤</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30.6px;">砣</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30.6px;">、</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30.6px;">秤</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30.6px;"></span></b><span style="line-height: 30.6px;"><b>杆中作手脚,千方百计地赚取超额利润。</b></span></h1><h3></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30.6px;"></span></h3> <h1><b>36.锥子<br>母亲、妇人在家纳鞋底时,先用锥子扎一个洞,然后将线穿过,逐次进行。<br>悬梁刺股据说也是用的锥子来扎大腿提神。</b></h1><h3></h3> <h1><b>37.人造革皮包<br>一般为黑色,可背可拎,外面有个拉链,里面放些一般物品,皮包打开,里面可以放不少的物品,里面一般还有拉链,里面放些十分重要的东西。<br>有一段时间,有些人拎个这样的包,到处招摇撞骗,这就是“皮包公司”的来历。</b></h1><h3></h3> <h1><b><span style="line-height: 1.8;">38.胶片照相机<br></span>胶片相机,即传统相机,胶片相机分为单眼相机及双眼相机,胶片相机用的就是底片而已,因此在成本上,消费者要购买底片的费用,要洗成照片,又需要底片的冲费与相纸的费用,算一算每一卷负片所要花费的成本大约是60元上下,如果是正片,大约是40元上下。<br>以前有名的有:海鸥,珠江,长江等品牌。</b></h1> <h1><b>39.陶瓷大碗<br>材料为陶瓷,大碗主要用于盛菜,盛饭用。以前生活艰难,人的饭量特别大,因此盛饭用的碗特别大。盛菜也十分实惠,有的饭店对拿手的大菜用碗装,简称八大碗等。</b></h1><h3></h3> <h1><b>40.风箱<br>从前家里的大灶用柴木等作为燃料,但是柴木上火不宜,因此就发明了手拉风箱了,以便帮助火苗大旺。<br>有时老鼠钻进去,就出现了风箱中的老鼠,两头受气。</b></h1><h3></h3> <h1><b>41.篦子<br>篦子是用竹子制成的梳头用具,中间有梁儿,两侧有密齿。齿要比梳子更密,所以与传统配套使用的梳子相比,篦子的梳头功能主要是刮头皮屑和藏在头发里的虱子。以前家庭条件较差,只要一个小孩头上有<span style="line-height: 1.8;">虱子,其他小孩儿钻在一起玩,不出两天其他小孩头上也有</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虱子了</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br></span>篦子的制作是典型的手工艺活,工艺细致复杂,工序繁多,竞须经过108道“手脚”。</b></h1><h3></h3><h3></h3> <h1><b>42.独轮车<br>独轮车是一个以人力推动的小型运载工具,最早为希腊人或中国汉朝人发明。它符合工效学,能够抵受在崎岖路面行进,但是不能在太过倾斜的地面作物资或工具运输。<br>因为独轮车令笨重或大量的负载移动变得轻松,所以它在建筑工地、农地、花园中都是不可或缺的。<br>毛主席曾经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几十万支前民工用独轮车推出来的。</b></h1><h3></h3> <h1><b>43.梿枷<br>我们江苏高淳土话叫“<span style="line-height: 1.8;">链篙(音)“,</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在一根竹竿的一端,用火慢慢烧软弯曲成一个环,相当于一个铰链,用牛皮作带子,链接一个用竹板做的板子,人双手一前一后抓住,用力向下拍打,用于大豆、麦子、荞麦等的脱粒。<br></span>有一定的使用技能的要求,我在农忙时使用过,但没能掌握其技巧。</b></h1><h3></h3> <h1><b>44.稻谷脱粒机<br>双手拿住稻把,用脚使劲踩脱粒机上的踏板,脱粒机上的滚子转起来,稻把上的稻子就被滚子上的铁棍打击下来。</b></h1><h3></h3> <h1><b>45.石臼<br>是石料制作的,如果用硬木制作,也称为捣臼。<br>将一些食料在其中捣碎。</b></h1><h3></h3> <h1><b>46.风车<br>风车,是把谷子和谷子壳分离的工具,这种机器一般都是用手摇的,原理也比较好理解,只需要将谷子放到风车上面的储存谷子的凹槽里面,然后用手摇动风车的齿轮,在晃动和触碰以后,由于重量的原因,谷子就和谷子壳分开了,比较轻的谷子壳就会吹到一边,而谷子会顺着管道流下来,从这个风车可以看出这是农民智慧的结晶啊。</b></h1><h3></h3> <h1><b>47.铡刀<br>一把大刀一端固定在木质基座上,另外一端有一个手柄,用于轧草轧料的。<br>据说包拯也有几口铡刀,分别取名为龙头铡、虎头铡和狗头铡,用以铡取犯了罪的王公贵族、官员大臣和平民百姓的脑袋。</b></h1><h3></h3> <h1><b>48.鞋拔子<br>鞋拔子又叫鞋拔、鞋溜子。把鞋拔放入鞋后跟,只要踩一下,就可以轻易、快速地把鞋子穿好,避免双手直接接触鞋子,卫生、方便。旧时鞋拔如果是铜的,就有一定的收藏价值。</b></h1><h3></h3> <h1><b>49.墨斗<br>墨斗由墨仓、线轮、墨线(包括线锥)、墨签四部分构成,是中国传统木工行业中极为常见工具。墨斗通常被用于测量和房屋建造等方面。是木工放线弹线的物件。</b></h1><h3></h3> <h1><b>50.各种勺子<br>喝汤盛饭用的工具;大多是铜质的,铜的融点低容易成型,还不生锈。另外还有漏勺等物件。</b></h1><h3></h3> <h1><b>51.剃须刀架<br>这是一种夹住双面刀片的剃须刀架,现在很少用了,大多数用的是电动剃须刀。</b></h1><h3></h3> <h1><b>52.鸟笼子<br>一般由竹子,柳条编成的笼子,里面可以放养各种鸟禽。考究的用红木等加工而成,价格不菲。</b></h1><h3></h3> <h1><b>53.麻绳<br>麻绳是取各种麻类植物的纤维。麻绳,常规直径为0.5mm-60mm。麻绳(包括黄麻/剑麻),二股三股四股麻线球,直径1.5厘-4.5厘,仿麻外表类似麻线。麻纱从0.8支纱到6支纱,麻线直径:1mm-5mm可做单股、二股、三股、四股及多股纱线,采用圆筒形、锥形有纸筒,无纸简包装。<br>我们在农村时,拿一根扁担两根麻绳出去,可以担回来稻草、麦秸、豆萁等。</b></h1><h3></h3> <h1><b>54.铜质酒杯<br>酒杯,用来饮酒的器具。基本器型大多是直口或敞口,口沿直径与杯高近乎相等。相关资料表明最早的陶制酒杯产生于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大汶口文化时期。<br>铜质高雅不锈,容易加工。</b></h1><h3></h3> <h1><b>55.油布(纸)伞<br>油布(纸)伞是中国传统工艺品之一,作为起源于中国的一种纸制或布制伞,亦传至亚洲各地如朝鲜、越南、泰国、日本等地,并在各地发展出具有当地特色的油纸伞。随着大陆客家人迁移至台湾定居,也令中式油布(纸)伞在台湾生根发展。油布(纸)伞除了是挡阳遮雨的日常用品外,也是嫁娶婚俗礼仪一项不可或缺的物品,中国传统婚礼上,新娘出嫁下轿时,媒婆会用红色油布(纸)伞遮着新娘以作避邪。</b></h1><h3></h3> <h1><b>56.书信<br>书信是写给具体收信人的私人通信。除了保护有关的私人秘密外,一般对属于书面作品性质的信件也给予版权保护。<br>现在电话普及程度很高,有什么消息,短信,彩信,微信,QQ等很快就将消息传递了。<br>书信慢慢也要消<span style="line-height: 1.8;">了。</span></b></h1><h3></h3> <h1><b>57.犁铧<br>犁铧[lí huá]公元前6世纪,中国人发明了铁犁。欧洲人到17世纪才使用铁犁,比中国晚了二千三百年左右。公元1050年,中国人还发明了犁镜,给犁装上犁镜,便于翻土,从而提高了农业产量。前面一般是用牛来拉,后面是人来抚。</b></h1><h3></h3> <h1><b>58.电影放映机<br>电影放映机(film projector),放映影片用的光学机械。由灯箱、光学系统、传动输片装置和供片盒等构成。影片按每秒 24 格在放映机上运行,每格画面到达定位时,快门按 1/96 秒的间隔时间均匀地打开、关闭一次。因此,每格画面在光源透射下通过放映镜头将影像两次清晰地投射到银幕上。尽管摄片时为每秒 24 格,但放映时却相当于每秒 48 格。由于人眼的视觉暂留作用,画面的迅速变换,使观众获得活动的视觉效果。有声电影放映机还装有还音、扩音装置,电影还音方式主要有光学还音和磁性还音。根据影片不同宽度,电影放映机分为 35 毫米、16 毫米、8 毫米、超 8 毫米等类型。还分别有固定式和移动式以适应不同的放映条件。教学中多用 16 毫米、超 8 毫米放映机。<br>四十多年前,电影放映员既是个好工作,也是个辛苦工作。来了新影片,就到各村去放映。有时叫跑片,几个村先后放而胶片只有一套。</b></h1><h3></h3> <h1><b>59.银元<br>银元,又名银圆、大洋,是大型银质铸币通称,也称“洋钱”“洋钿”“花边钱”“大洋”等。15世纪末始铸于欧洲,16世纪由西班牙殖民者在美洲大量铸造。明万历年间(1573—1620)开始流入中国。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中国中央政府首次在西藏铸行“清乾隆宝藏”银币。道光年间,台湾福建等地也曾仿制银圆,称为银饼。光绪十五年(1889),广东开铸“光绪元宝”银圆(即龙洋)各省纷起效尤。1914年铸造袁世凯侧面一元银币(袁大头)。</b></h1><h3></h3> <h1><b>60.爆米花机<br>爆米花机(baomihuaji)是用于制作爆米花的专用机械,爆米花机也是爆谷机(香港的称呼)。此款机器可爆彩色果味爆米花,建议顾客在操作时候用奶香椰子油一起使用。<br>爆米花每个人都爱吃,可是传统的爆米花具有单一性。而多味爆米花满足了不同人的不同需要,从孩子到老人都喜爱。它的甜香酥脆,更是赢得了每个人的好评。尤其是在电影院和超市还有美食街等。都很受广大的顾客们喜爱。尤其是单锅爆米花特别适合流动,使用方便。一个人就操作。<br>2013年1月,美国探索频道节目《流言终结者》,用大炮手摇爆米花机来实验探究制作爆米花的最快方法引发网络议论。</b></h1><h3></h3> <h1><b>61.药碾子<br>中医碾药用的工具,由铁制的碾槽和像车轮的碾盘组成。解除病痛的药材饮片,如:赤小豆、酸枣仁、白寇等,就是通过推动铜磙在铜碾子槽中来回压碾研磨,使药材饮片分解、脱壳,用它配置的中药饮片具有良好的药性作用。尽管如今新一代中药研磨机广泛应用,但是古老的中药碾子仍在发挥着它不可替代的作用。</b></h1><h3></h3> <h1><b>62.小板凳<br>小朋友吃饭、上课、看电视电影时用的凳子,可以坐两个人的长板凳,也有只能坐一个人的独凳。</b></h1><h3></h3> <h1><b>63.火锅<br>火锅(英语:Hot Pot[1]),古称“古董羹”,因食物投入沸水时发出的“咕咚”声而得名,它是中国独创的美食,历史悠久,是一种老少皆宜的食物。据考证,战国时期即有火锅,时人以陶罐为锅,到宋代,火锅的吃法在民间已十分常见,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食谱中,便有同友人吃火锅的介绍。元代,火锅流传到蒙古一带,用来煮牛羊肉。到清代,火锅不仅在民间流行,而且成了一道著名的“宫廷菜”,用料是山鸡等野味。<br>火锅一般是指以锅为器具,以热源烧锅,以水或汤烧开来涮煮食物的烹调方式,同时亦可指这种烹调方式所用的锅具。其特色为边煮边吃,或是锅本身具有保温效果,吃的时候食物仍热气腾腾,汤物合一。世界各地均有类似的料理,但主要在东亚地方特别盛行。火锅现吃现烫,辣咸鲜,油而不腻,暴汗淋漓,酣畅之极,解郁除湿,适于山川之气候,今发展为鸳鸯锅,麻辣清淡各别,各取所需,老少咸宜,至冬之佳品。</b></h1><h3></h3> <h1><b>64.靠背椅<br>靠背椅产生于南北朝,唐代以后使用的更加普遍。椅面一般为方形,有靠背,拱形搭脑。靠背椅的造型特点就是靠背无扶手,并且靠背搭脑不出头。这种椅子的靠背有不同形式,有称其为“一统碑式”椅子的。另一种被称为“灯挂椅”,他的横梁长出两柱,又微向上翘,犹如挑灯的灯杆,故而得名。</b></h1><h3></h3> <h1><b>65.斗<br>米斗是称量粮食的量器,是古代官仓、粮栈、米行及地主家里必备的用具。为使坚固耐用,米斗多用上好的木料制成。加上米斗有着吉祥的寓意,是丰饶富足的象征,带有浓郁的民间文化韵味,如今也成为了一种颇具意趣的藏品。旧社会,地主老财经常用大斗进,小斗出。以便盘剥百姓。</b></h1><h3></h3> <h1><b>66.芭蕉扇<br>芭蕉扇,在我的家乡叫做“蒲扇”,质轻,价廉,是中国应用最为普及的扇子。<br>炎夏可用来扇风,得一份清凉,古代也用来在煮药时,药童加大火力之用。也是众人所熟悉的活佛济公手持之物。与此媲美的,我们家乡还有一种鹅毛扇,价格贵得多。</b></h1><h3></h3> <h1><b>67.清凉油<br>说到风油精,我想大家弄不陌生!<br></b></h1><h3></h3> <h1><b>68.分币<br>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物价的上涨,商品结算的最小单位是角了,而稍大些的商品(包括肉、鱼、禽)等都以元为结算单位。<br>曾经有一首歌,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亲手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而现在肯定没有人捡捨一分钱、五分钱了。<br>因此5分硬币马上也要淘汰了。</b></h1><h3></h3> <h1><b>69.邮筒<br>邮筒,邮箱的一种,常见于街道上,是用来收集外寄信件的邮政设施,寄信人若果不便去邮政局,可以把信件投入到就近的邮箱,邮差会定时来邮筒收集信件,回邮局,再分类、运输及派送。 邮箱是邮政局的固定资产,它是便民设施。</b></h1><h3></h3> <h1><b>70.擀面杖<br>擀面杖是一种烹饪工具,呈圆柱形,用来在平面上滚动,挤压面团等可塑性食品原料。英文名rolling pin,擀面用的木棍儿。<br>中国很古老的一种用来压制面条的工具,一直流传至今多为木制,用其捻压面饼,直至压薄,是民间制作面条、饺子皮、馄饨皮、面饼不可缺少的工具。<br>现在都买现成的面条,饺子皮等。擀面杖也不会用了 。</b></h1><h3></h3> <h1><b>71.熨斗<br>熨斗,熨烫衣料用具,古称“熨斗”,亦称“火斗”、“金斗”。现今使用的多是电熨斗,作为平整衣服和布料的工具,功率一般在1350W左右。</b></h1><h3></h3> <h1><b>72.皂<br>肥皂是脂肪酸金属盐的总称。通式为RCOOM,式中RCOO为脂肪酸根,M为金属离子。日用肥皂中的脂肪酸碳数一般为10-18,金属主要是钠或钾等碱金属,也有用氨及某些有机碱如乙醇胺、三乙醇胺等制成特殊用途肥皂的。广义上,油脂、蜡、松香或脂肪酸等和碱类起皂化或中和反应所得的脂肪酸盐,皆可称为肥皂。肥皂能溶于水,有洗涤去污作用。肥皂的各类有香皂,又称盥洗皂、金属皂和复合皂。</b></h1><h3></h3> <h1><b>73.火柴<br>火柴是根据物体摩擦生热的原理,利用强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化学活性,制造出的一种能摩擦发火的取火工具。<br>十八世纪的下半叶主要是利用黄磷为发火剂。由于黄磷有毒,后来又逐渐为硫化磷火柴取代。后者虽然无毒,但随时都有自燃的可能, 很不安全。1855年,世界上在瑞典建立的火柴厂研制成功安全火柴,逐渐为世界各国所采用。</b></h1><h3></h3> <h1><b>74.大生产烟盒<br>“大生产”是沈阳卷烟厂的品牌,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而诞生,伴着共和国的成长而发展。1948年11月,沈阳解放了,成立于1908年的沈阳制烟厂回到了人民的手中。然而,迅速恢复生产后的烟厂生产的还是敌伪时期的老牌号。当家作主后的工人阶级渴望生产出自己的新品牌。经过技术人员的攻关,很快研制出一个新产品,起名为“生产”牌。第一代“生产”的烟标图案是一个工人头像,肩杠一柄大锤,旁边是齿轮,展示了工人阶段当家作主的崭新风貌。</b></h1><h3></h3> <h1><b>75.百雀羚<br>百雀羚创立于1931年,是国内屈指可数的历史悠久的著名化妆品厂商。悠久的历史,承载着光辉的业绩,成就了百雀羚品质如金的美誉。品牌曾被多次评选为“上海著名商标”,并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等称号。</b></h1><h3></h3> <h1><b>76.粮票<br>粮票是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国在特定经济时期发放的一种购粮凭证。 中国最早实行的票证种类是粮票、食用油票、布票等。粮票作为一种实际的有价证券,在中国使用达40多年,随着社会的发展,它已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收藏者的新宠。<br>粮票分全国粮票、地方粮票,也区分不同的面额大小。</b></h1><h3></h3> <h1><b>77.手炉<br>手炉,是冬天暖手用的小炉,多为铜制。它是旧时中国宫廷和民间普遍使用的一种取暖工具,与脚炉相对而言。因可以捧在手上,笼进袖内,所以又名“手”、“捧炉”、“袖炉”;炉内装有炭火,故也称“火笼”。用火取暖,是先民们早就发现的。古人将火种放进陶器具内,称为“火炉”。大家围坐取暖,在古诗文中常有描写。</b></h1><h3></h3> <h1><b>78.游戏纸牌<br>在乡村妇女业余时玩的一种纸牌。我见过他们玩,但是没有学会。</b></h1><h3></h3> <h1><b>79.<span style="font-size: 17px; line-height: 1.8;">“线拨(bō)子”(西安人读法)<br></span><span style="font-size: 17px; line-height: 1.8;">手工制作麻绳子的工具</span>,但是在扎扫把时,需要一个拉紧绳子,抓紧扫把的抓手,扫把有的用高粱桔梗做,有的用芦苇做,有的用扫把草做。</b></h1><h5><b></b></h5><h1><span style="font-size: 17px; line-height: 1.8;"></span></h1><h1><b></b></h1><h3></h3> <h1><b>80.蒲草鞋(芦花鞋)<br>草鞋是中国人发明的一种鞋,它最早的名字叫“扉”,有的地方的人称为毛窝。草鞋的编织材料各种各样,有稻草,有麦秸,玉米秸,东北有乌拉草,鞋有系绳的,也有拖鞋。<br>草鞋是中国山区居民自古以来的传统劳动用鞋,穿着普遍,相沿成习。无论男女老幼,凡下地干活,上山砍柴、伐木、采药、狩猎等,不分晴雨都穿草鞋。<br>用蒲草(芦花)做的鞋具有一定的保温作用,适合冬天使用。</b></h1><h3></h3> <h1><b>81.织布机的梭子<br>梭子指织机上载有纡子并引导纬纱进入梭道的机件。它在传统织机上作间断式往复运动,在圆型织机上作连续圆周运动。<br>中国在战国到汉代之际即已使用梭子。现代一般梭子是用柿木、青冈栎、层压木或尼龙等材料制成的。梭子前后壁涂以塑料或贴上硬纸作为保护层。梭腔内常装猪鬃、尼龙丝、毛皮或长毛绒布等,以防止纬纱退解时脱纬。梭尖用中碳钢制成,经热处理获得一定的硬度。梭子后壁与底部的夹角有86.5°、87°、88°、90°等多种。采用锐角是为了提高梭子飞行的稳定性。</b></h1><h3></h3> <h1><b>82.圈粮的蒲席<br>蒲席(苇席)是用芦苇砸扁后编织的,其主要作用是农家屯粮食用的。<br></b><h1><b>放在平地上,圈成一圈,里面放粮食,随着粮堆增高,蒲席不断增高。<br></b><b>这个东西在</b><span style="line-height: 1.8;"><b>江苏沛县和山东交界地区叫折子!(美友提供解释)</b></span></h1></h1><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h3><h3></h3> <h1><b>83.煤油灯<br>煤油灯为电灯普及之前的主要照明工具,以煤油作为燃料。多为玻璃质材,外形如细腰大肚的葫芦,上面是个形如张嘴蛤蟆的灯头,灯头一侧有个可把灯芯调进调出的旋钮,以控制灯的亮度。</b></h1><h3></h3> <h1><b>84.棒冰<br><span style="line-height: 1.8;">棒冰</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又叫做冰棒、冰棍,是大家最熟悉的一种冷食了,它不像冰激凌一样含有大量的奶油,芳香甜腻,口感柔软,它很简单,果汁、牛奶等冻成冰块即可。棒冰通常成本较低,将水、果汁﹑糖﹑牛奶等混合搅拌冷冻而成,一般为长条形,中有细棍儿,一端露出,可供手拿。由于棒冰是一块冰,所以口感是脆的,夏季食用特别解渴解暑。<br></span>由于当时寻常人家没有冰箱,因此棒冰也算是一个稀罕物了。偶尔吃一次,只要三分钱或者五分钱一根赤豆棒冰。</b></h1><h3></h3> <h1><b>85.石锁<br>体育锻炼用的器械,形状像旧式的锁,用石料制成。</b></h1><h3></h3> <h1><b>86.纺纱机<br>纺纱原就属于一项非常古老的活动,自史前时代以起,人类便懂得将一些较短的纤维纺成长纱,然后再将其织成布。 所谓的纺纱,乃是取动物或植物性纤维运用加捻的方式使其抱合成为一连续性无限延伸的纱线,以便适用于织造的一种行为。</b></h1><h3></h3> <h1><b>87.火钳子<br>用于蜂窝煤换煤球时用的。也可以夹其他东西的。</b></h1><h3></h3> <h1><b>88.葫芦瓢<br>葫芦为一年生草本植物,茎蔓生,叶心脏形,互生,夏秋开白花,果实的形状因种类而异,具体的说又分为瓠子、葫芦、匏瓜(瓢葫芦)和扁葫芦几种。在没有结果之前,从种子、藤蔓、叶子和花形上很难区分。葫芦瓢是用葫芦制作的盛水工具。</b></h1><h3></h3> <h1></h1><h1>89.梨膏糖<br>梨膏糖是纯白砂糖(不含饴糖、香精、色素)与杏仁、川贝、半夏、茯苓等十四种国产良药材(碾粉)熬制而成。口感甜如蜜、松而酥、不腻不粘、芳香适口、块型整齐、包装美观,由于品质优良,疗效显著,在国内外享有盛名,深受广大男女老少的喜爱。而一般糖果:是有白砂糖、饴糖、香精、色素等熬制而成。</h1><h3></h3> <h1><b>90.拨浪鼓<br>拨浪鼓是一种古老又传统的民间乐器和玩具,出现于战国时期。拨浪鼓的主体是一面小鼓,两侧缀有两枚弹丸,鼓下有柄,转动鼓柄弹丸击鼓发出声音。鼓身可以是木的也可以是竹的,还有泥的、硬纸的;鼓面用羊皮、牛皮、蛇皮或纸制成,其中以木身羊皮面的拨浪鼓最为典型。</b></h1><h3></h3> <h1><b>91.石磨<br>石磨是用于把米、麦、豆等粮食加工成粉、浆的一种机械。开始用人力或畜力,到了晋代,中国劳动人民发明用水作动力的水磨。通常由两个圆石做成。 磨是平面的两层,两层的接合处都有纹理,粮食从上方的孔进入两层中间,沿着纹理向外运移,在滚动过两层面时被磨碎,形成粉末。</b></h1><h3></h3> <h1><b>92.织布机<br>织布机,又叫纺机、织机、棉纺机等,早期的织布机都是依靠人力带动的织布机。无梭织布机技术自19世纪起就着手研究,自50年代起逐步推向国际市场。<br>以前的织布机润滑不好,每次操作一下便发出“咯吱”的声音,这种有节奏的声音,与虫鸟知了的叫声混合一起,也是催眠的序曲。</b></h1><h3></h3><h3></h3> <h1><b>93.夜壶<br>夜壶,便壶,因多在夜间使用,故名,中国西南地区的俗语。一般地区叫马子或马桶。<br>夜壶就是尿壶几乎没人不知道,但说夜壶就是尿壶又不完全正确,夜壶的正确解释应该是夜晚在被窝里接尿的尿壶,通常为一定年龄的男性所用,也有少数年轻人使用。</b></h1><h3></h3> <h1><b>94.木盆<br>每家每户都会有几个木桶、木盆。是买回来的,也有可能是箍桶匠上门加工而成,大的作为浴缸洗澡用,小的作为盆子洗脸洗脚用,后来发展到用木桶泡脚了。</b></h1><h3></h3> <h1><b>95.摇篮<br>  摇篮是可摇动的婴儿卧具。婴儿睡在上面会很舒服。<br>还有一种专为婴儿睡觉的时候唱的歌,名为《摇篮曲》。通常十分轻柔,演唱者一般为女性。<br>摇篮通常装在摇摆器上或悬挂于枢轴上可以摇摆的婴儿床或吊床</b></h1><h3></h3> <h1><b>96.邮票<br>供寄递邮件贴用的邮资凭证,一般由主权国家发行。邮票的方寸空间,常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科技、经济、文化、风土人情、自然风貌等特色,这让邮票除了邮政价值之外还有收藏价值。邮票也是某些国家或地区重要的财源来源。收藏邮票的爱好叫集邮。<br>随着快递业务的发展,邮票的功能也在逐步退化,甚至消亡。</b></h1><h3></h3> <h1><b>97.竹床<br>一种旧式家具,用竹子打造。主要用于夏天纳凉使用。<br>将竹床搬到屋外,抢占地形,小孩在上面听爷爷讲故事,并且数着天上的星星,看着月亏月圆。</b></h1><h3></h3> <h1><b>98.斗笠<br>指一种遮挡阳光和蔽雨的编结帽,是夹油纸或竹叶等做的。<span style="line-height: 1.8;">遮阳光和雨的帽子,有很宽的边沿,用竹篾夹油纸或竹叶棕丝等编织而成。<br></span>在江南农村一带,几乎每家每户家中都有斗笠。在外出中,他们不管天晴下雨,都戴在头上。成了自己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br>斗笠,这种古老的挡雨遮阳的器具,至今在山村水乡仍随处可见。更有一些旅游胜地,将斗笠作为一种既实用又美观的工艺品明码标价,十分受人欢迎。许多家庭,往往在墙上挂上一斗笠作为装饰,亦赏心悦目。</b></h1><h3></h3> <h1><b>99.橛头(锄头)<br>是一种我国传统的长柄农具,其刀身平薄而横装,收获、挖穴、作垄、耕垦、盖土、筑除草、碎土、中耕、培土作业皆可使用,属于万用农具,是农人最常用的工具之一。使用时以两手握柄,做回转冲击运动。其构造、形状、重量等,依地方依土质而异。</b></h1><h3></h3> <h1><b>100.老房子<br></b><h1><b>就是老房子。<br></b><h1><b>结束,老物件还有很多,慢慢地都在消亡之中,也有很多新物件在呈现之中,这样历史就进步了。<br></b><h1><h1><b>可以观看下集<a href="https://www.meipian.cn/1vummrmj?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老物件,逐渐消失的100种(下)<br></a>本美篇作者:微信名,River bridge (老王子),手机号13809008431(可加微信)<br>工学博士,桥梁教授,正式出版过《渡河工程》《浮桥工程》《舟艇原理与强度》《舟桥设计理论》《渡河桥梁设计概论》等五部专业书。目前还在上班,再有三年不到就可退休了。<br>平时以写《渡河诗集》、《轶事随笔》、手机随拍等自娱自乐。</b></h1></h1></h1></h1></h1><h1><b>伴曲是网络下载的《旧的童年》</b></h1><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