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南周氏族谱审定会

佟文彬

<h1><b>血缘亲情 凝心聚力 承前启后 再展辉煌</b></h1><h1><b><font color="#ed2308">——</font></b><b><font color="#ed2308">辽南周氏族谱编辑组修谱情况报告 (2019年1月19日) </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周 玲 </b></h1><h1>各位长辈、各位编委、各位来宾:大家好!我受编委会秘书长周静委托,代表编辑组向辽南周氏族谱编委会作修谱情况报告,请予审定。我们辽南周氏家族第三次修谱工作,在全族氏的共同努力和支持下,经过八个多月的时间,现在大功基本告成,拟于2019年清明节前正式出版发行。这是我们辽南周氏家族历史上又一大盛事!可喜可贺!它将作为族氏典籍,永存于世!7月22日辽南周氏家族修谱编委会成立大会以后,各支系、各地区负责人积极行动,逐门逐户登门拜访,详细收集世系名字、小传、人物事迹、家族故事、文物史料、家风家训等项记事。编委会按分工在互联网和各种通讯工具传递信息资料。族人得知家族修谱格外高兴,积极配合提供资料。特别应该提及的是周树滋,他身患疾病,但他欣然接受了本支本地的修谱任务,走村串户逐一录入第五支周玉田和第六支周玉声支系的谱单70余人,有些人在外地工作,他反复打电话联系,谱写谱单、小传,收集整理祖籍地历史遗物、典故、传说,令人感动。“树”字辈的周树德、周树刚、周树勇,“昭”字辈的周微、周奇、周兆胜等人都积极提供谱单、小传和简历等资料。还有耄耋老人周玲(树)得知弟弟周树同因病不能承担副主编任务后,主动担起这一职责,在线上、线下与各支、各地负责人联系,搜集整理、编辑校对资料。上述人员事迹永载家族史册!本族谱基本上沿用传统谱书的结构,但根据现代谱书发展特点,与时俱进做了修订,如版式由右向左改为由左向右;竖排改为横排;打破女不上谱的旧俗,女性皆入谱;凡是有姓名的女儿、夫人填入姓与名,没有姓名,但知道娶,嫁配偶姓名的按传统办法,填入x周氏,周x氏;对夭亡、少亡、卒于非命者也人谱。这样对来世者表示家族对其的尊重,也是给予生灵的一种尊严;将“荣恩录”改为人物录;纸质谱书改为纸质与数字化和网络化相结合;传统苏欧式改为吊线图和小传相结合等等方面的改革。形成谱书的五大部分:即:族史、世系关系、传记、家风家训、家族记事和附录。下面把有关部分做如下说明:族史部分((一)我族氏系山东省诸城县周氏家族,经与现在诸城市档案馆联系查询,无回音,网上有一部1950年出版的周氏宗谱,但时隔二百多年世系联系不上,辈字也不同,无法确认为同族,而且山东周氏来源极其复杂,一个县有几个周氏,各自来源不同,故本次修谱仍然以周荣始迁祖,没有再上联。(二)始迁祖来辽缘由,在1950年版本《谱书·族考》记载是“於顺治八年因充边之策移居於辽”,在1963年版《谱书》作了更正,认为“此系先人口传,当时未加详审,今据史册考之有误焉。考清际东北属禁地,来此不易,应在山东时,生计困难,冲破禁令冒险逃此也”。本次修谱又查阅史略证实,清乾隆40年到50年之间,山东连年发生旱灾、水灾、蝗灾等严重自然灾害,使广大贫苦农民处于死亡境地,于是发生了不可遏制的、悲壮的大逃亡,冒着生命危险漂洋过海逃亡至关外,俗称“闯关东”。关东是满族发祥地,称“龙兴之地”,皇帝下令禁止汉民族进入,实行“封禁政策”,而不是清代后期让汉族人进入的“充边之策”。本次族谱在序言中第三自然段写了这个问题。(三)始迁祖周荣来辽时间的推算,老族谱(1963年版)记载:“先人生年最早者生於道光初年之四始祖也,再上三世生年不可考,但据人口繁衍与延续之规律,每二十五年即初生一世,因此上三世计最多不过七十年。若是从道光上溯嘉庆共二十五年乾隆六十年,以此考据先祖来辽当在乾隆之初年”。我们测算四世周国贵1823年生,上溯三代各25年则始迁祖周荣出生在大约1748年左右,生二世祖估计在1773年左右,始迁祖周荣来辽携眷有妻儿,二世祖如3~5岁,则来辽1776~1778年左右。时值乾隆四十二年到四十五年,属于乾隆中叶,故本次序言写乾隆中叶来辽。(四)二世祖周成忠从业分析。老族谱在周成忠个人小传中写道“振基裘,门庭大康”,在三世祖周禄小传记载“平生怀大志,继先人之余业,振长策以启家,为子孙之基”。这里有两个字请诸位分析,一是“裘”字,二是“余业”,裘字除姓氏外,唯一解释就是裘皮,裘基就是为后人建立裘皮作坊之基业,三世祖继承父业,并从长计议,为子孙建立更雄厚基业。四始祖周国花“执掌家业,创设染店海泉涌,次子玉富执柜事,遂致大富”。这一段史实与周树滋所收集的传说一致,即当玉景烧房后,乡亲都认为周家将一蹶不振,难以复兴,但是翌年就重新盖起瓦房,上梁那天,山坡坐满了乡亲,刮目相看,佩服周家实力。(五)三世祖周福、周禧二位到“边外”创业的地方是哪里?序言作了交代,“边”是指清代“禁封”期间沿明长城修建的“柳条边”,柳条边以南为“边里”,以北为边外之说。(六)老族谱规定辈字112个字(修谱前4个字,定谱辈字72个字,并用辈字36个字),按25年为一代人计算,可以延用2800年,我们感到冗(rong)长,繁杂,建议本次编委会采纳40字辈字,即五言八句:树昭启维滋 允耀向开时 振文士书璋 兴本志云祥 大廷纪奎元 ,善传保尚范 守光照洪龄 庆福学承平。每句第五个字落底,其他四个字在姓名中间,望后裔起名遵照执行(此辈字谱专立一页,见**页)。二、世系表部分(一)世系结构,在世系关系部分,主要记载支系繁衍、世系承袭、血缘亲疏、地域分布等内容。并采用分两段吊线图(世系表)表征,即一世至五世为第一段,六世至十三世为第二段,并在吊线图后按世系与吊线图相一致的写入每个人的小传,这样即保留苏欧式谱牒形式又世代分明,承上启下,衔接连贯,一目了然,便于捡索。(二)谱牒将女儿、养子(女)、夫人、过继、无嗣、夭亡、少亡、非命者都上谱,以示家族对他们生命、生灵的尊重。((三)凡是在祖籍地以外的家庭在最大辈分名字旁注明现居地,以便联系。三、个人小传部分(一)老谱书有记载个人传记的原则上照录,个别地方文言文用白话文处理。(二)小传凡是能够收集到的生卒年月、嫁娶、子女、生平、职业、学历、职称、业绩等都尽量填写,但有个别人不愿意填写或隐私,皆尊重本人意见;也有多种原因资料难以收集的作了技术处理,如不详、情况不详、生卒年月不详、已婚、已故、改嫁、离异等。(三)凡符合《修谱办法》规定人物,在小传后注释“简历详见本族谱《人物录》”。(四)有始祖周荣血统关系的世系男女用黑体字标注,其他如夫人、养子用宋体字标注。(五)卒年(逝世)按传统30岁以下写“得年”,31到60岁写享年,61岁以上写享寿。幼儿写“夭亡”,少年写“少亡”,中年写“早亡”,非正常写“非命”等。四、族规家训部分(一)在家风家训部分,几部老谱书虽然没有专门记述,但家族的诚信、敬孝、严教、勤俭等事例口口相传,耳文目睹、熏陶至今。经过多位族人认真研讨,以核心价值观为本,继承和发扬族氏光荣传统,提出了10个方面80字的族规家训,规范家族行为指南和教化后代的教材(见第**页)。(二)在编谱过程中听说家族有矛盾、有伤害,故今后凡是有不肖子孙、不法之徒、伤风败俗之人集聚地地区的长辈在适当场合可以以族氏族规家训名义加以训诫、劝告。五、祖茔图部分(一)祖茔是家族历史文物,老族谱设专栏记载七处祖茔图,编委会认为“昌”字辈已逝先人坟墓地点应有书面记载或立碑,以便后人追思纪念。(二)祖茔图有变化的,请在会后补充修改。六、人物录部分(一)人物传记主要采用个人简历办法介绍,符合《修谱办法》规定的人物初步统计有42人,但实际收录的只有22人,原因有二,一是低调,认为平淡一生,不愿张扬;二是没有联系或不知道,希望此次会议后请大家推荐补充。人物录不是彰显个人,我们没有设名人录,人物录是显示家族文化的一部分,应从家族整体考虑。(二)入人物录者,如有发明创造、科研成果、专利发明、著作论文可以写提要简介。七、艺文与记事部分(一)艺文收集了周连昌部分诗文、国画作品,显得单薄,建议有书法、画作、歌曲、摄影作品者请提供,丰富族谱内容,供后人欣赏。(二)讲好家族故事,对族氏文物故事收集三篇:一篇是周氏古井记述,一篇是祖籍地察马沟来历,另一篇是英落地名来历,均为祖籍地族人周树滋与周薇纂写;有记述家庭故事三篇:一篇是周荃写的追忆爷爷玉字辈先人周玉林勤俭持家故事,一篇是我写的追述父母感人故事,另一篇是记述周树超孝道故事;有两篇个人成长和关心族氏的故事两篇:一是周树勇成长记录,二是周树德关心家族事迹,如有类似事迹者亦请提供。八八、大事记与后记部分大事记主要记载上世纪两次修谱概况和本次修谱记事、纪实,按序时办法记录,但不够完整,有些编委、族人有活动不愿张扬,故请知情者补充,因为这不是个人行为,是有组织、有计划的集体行为,必须全貌纪实。后记是修谱编委会会长对此次修谱的评价和对后人的嘱托期望。 九、附录部分(一)老族谱序言、族考和辈字,有三次版谱序,一次版族考,两次版谱牒(辈字),全部收录(历次族谱序言可以放在族谱前面各次序言联排,本次考虑层次清晰,将老谱序言置于附录)。(二)本次修谱各次会议纪要、会议决议、通知、公告、报道、信函等分别纳入附录中,一共有18项。(三)记录编委会组成等文件。十、彩照部分(一)彩照是族谱重要影像写真,计划用八个版面或称八个页码,每页可登载大小幅面8~12张,总共可登载64~96张照片,现已收集有53张,尚缺三分之一。(二)彩照拟分族氏文物(包括祖居地、先祖墓地、老族谱、古井)、编委会活动(包括筹备会、成立大会、编辑会、采编活动记录等)、老照片(包括山字辈、昌字辈先人和家族)、人物事迹(只周连昌、周跃庭两位)。(三)彩页无论数量、质量都不尽人意,请有各个方面,包括生产生活业绩、事迹都可以提供,限期在2月末前提供,以便编辑和印刷。此次编谱委员会成员都是首次参与修谱,既没有经验又造诣浮浅,加之族氏史料不多,虽承蒙族人大力支持,错误仍难免,故请族人指正,以便再版修订。最后我代表编委会提议:为保持族人间联系与帮助,互通信息,将现在的编委会名称继续沿用至下一次修谱,并考虑连续性,把50左右岁的树字辈为依托,以昭、启字辈为骨干,形成一个团队和梯队,列为25年后修谱的倡导人、组织人和执行人。第一梯队为倡导人,提名周树德(64岁)、周树勇(63岁)、周(昭)珂(59岁)为成员;第二梯队为组织人,提名周(昭)静(45岁)、周兆伟(48岁);第三梯队为执行人,提名周(昭)薇(31岁)、周(启)奇(35岁),周(启)健(26岁),周启辉(33岁),周启富(23岁),周兆武(25岁)等人,执行第四次续修族谱工作,上述人员自然成为编委会成员,并写入本版族谱中,以资备案。各位长辈、各位编委、各位来宾,今年是建国70周年,新时代的辽南周氏正凝聚血缘亲情,迈着坚强步伐开启新的征程,我们要在党的领导下,团结族人,发扬家族光荣传统,继承先人开辟的业绩,继续前行,为建设好家园,在各自的岗位上以优异成绩向祖国献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拼搏,为家族的兴旺发达奋斗!</h1> <h3><font color="#ed2308">与会人员合影</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主编周静主持会议</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副主编作修谱报告</font></h3> <h3>会场</h3> <h3>编委在讨论</h3> <h1><font color="#167efb">以上摄影为付如宇</font></h1> <h3>以上两张为周静摄</h3> <h1><b><i><font color="#ed2308">摄像为付如宇</font></i></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