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沟堐·往事

~明泉绣江水~

<h3>大沟堐地处古大清河畔,原名大清堐。清乾隆版《章丘县志》尚称大清堐。清道光版《章丘县志》则改为大沟堐了。</h3><h3>大沟堐位于千年古县章丘城西北方约六华里,历属县城关厢,村庄东望苍茫巍峨长白山,西依浩淼烟波白云湖,章丘母亲河绣江水蜿蜒穿村,形成了“S”型河湾,地沃物丰,民风淳朴,是章丘古县的千年古村。</h3> <h3>自汉唐之前大沟堐就有先人在此居住,依河而建形成村落,逐渐成为先民的集中聚集地。宋元时期,随着外地人口的迁徙而至,大沟堐已成为商业农耕较繁华的大村落,尤其是到了明代,弘治年间行政机构建里,一直延续到清代,归属章丘县关厢乡。清末至民国前后,大沟堐曾升格为大沟堐乡,属于章丘县第一区,后升级为大沟堐镇,归属章丘县城,抗日战争时期设办事处。</h3> <h3>清康熙版、乾隆版《章丘县志》章丘疆域图中山水、村镇、道路等,皆有择要标注,由县城通往邻县的古官道之行经八条,其中之一通往济阳县城的官道就行经大沟堐。</h3><h3></h3><h3></h3><h3>其路线为县城至济阳:西关→高家庄→大清堐→水寨→张家林→临济→济阳界</h3><h3>(大清堐即今之绣惠镇大沟堐村,道光以后始称大沟堐。其它七条不再赘述)</h3><h3>古时,出章丘城西关,经大高家庄至大沟堐南,经绣江河上鼎新桥进大沟堐北,沿绣江河西北行至城子庄到水寨,经张家林过小清河经临济过大清河,达济阳县城。</h3><h3><br></h3><h3></h3> <h3>据史学家井窥斋考证,章丘古官道在明清时期尤为重要,那时最迅捷的交通工具就是马车,官道上或每隔十里设一长亭,或每隔五里设一短亭,供行人小憩。长距离驿道每隔若干里便设铺(堡)或驿站,驿站犹今之汽车站兼邮电所,是专供传递官府文书的驿卒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所以便催生出了大沟堐的大车店及商业的发展。</h3><h3>明代文学家、戏曲学家李开先就曾多次途径大沟堐,并留下了许多有关大沟堐的文字述说。</h3> <h3>古官道的痕迹已很难找寻了。此处原是大沟堐洋学堂的位置。</h3> <h3>这是古官道过绣江河的闸口段,百年前的“铭心堂”药铺就开在此处,当年可谓商旅络绎不绝,车马响铃接踵。</h3> <h3>过去的街巷里常见的石板路,现在已难觅踪影了,只是历史的车轮依旧向前,脚步不再沾染泥土……</h3> <h3>古官道大沟堐河北段,悠悠的官道已成窄窄的街巷,多少往事曾发生在这里,夜晚乘凉的过堂风,大车店里小二的吆喝声,还有疾驰而过的马蹄蹬蹬……</h3> <h3>大沟堐,自古就是块地美物丰的风水好地,良田沃土,不用肥力,旱能浇涝能排,比其他近庄的庄稼都长得要格外茁壮收成上佳。</h3><h3>明代文学家、戏曲学家李开先的【闲居集】【探涨楼记】中记载:“概县(章丘)称美田,必首大沟堐,夹沟水淤,宜麦宜秫,不用粪力,所得倍于他田,然淤虽有利,不无冲决之患。建楼以探水涨,以厚我防。纵有败我濯龙之怒可无谁复黄鹄之谣矣。”几久远古,曾经为观山水涨落所建【探涨楼】现存何处,我们不得而知,但大沟堐作为绣江河上的水利枢纽却重要的很。</h3> <h3>或许“探涨楼”就如这望江楼吧,登高望远,见绣江波光泛金,听水声欢歌哗哗,或浑黄汹涌澎湃,或咆哮翻滚如雷……</h3> <h3>大沟堐在历朝历代都是兴盛发展的过程,作为古管道上的重要驿站,大沟堐的文化也影响了周边村落。自古大沟堐就有过年元宵节扮玩的习俗以及清明搭建秋千荡秋千踏春的地方习俗,以秋千尤为出众。</h3><h3>明嘉靖年间,戏曲学家李开先在他的【闲居集】中写到【观秋千】诗,写的就是大沟堐人清明荡秋千的风土乡情。诗中写道:东接回军,北临大河,庄名大沟堐,清明日高,竖秋千数架,近村妇女欢聚其中,予以他事偶过之,感而赋诗:“彩架傍长河,女郎笑且歌,身轻如过鸟,手捷类抛梭,村落人烟少,秋千名目多,从旁观者惧,仕路今如何。”这是大沟堐人历代竖、打秋千的真实写照。</h3><h3>清明佳节,艳阳高照,少男少女们穿戴华丽、满面春光,相依相偎,汇聚在秋千架下,欢声笑语,其诗情画意,至今跃入眼帘,挥之不去。</h3><h3><br></h3><h3></h3> <h3>时至今日,秋千仍是大沟堐附近村庄清明时节娱乐的重要节庆活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在农村文化生活还不是很发展丰富的时期,大沟堐的秋千更是达到了顶峰,村内以街为单位,每条街都搭建数十米高的秋千架,引来附近四邻八庄男女老少前来参与竞技。</h3><h3>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以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这门秋千技艺将面临着失传的境地,尤其是当下年轻人外出,老年人渐少,搭建秋千和荡秋千的技艺已无后人传承。所以我们必须及时的挽救这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趁现在村里七八十的老年人还健在,五六十岁的中老年人还能掌握秋千的技艺,让文化部门进村对秋千文化进行搜集编制以尽可能的恢复这古老技艺,别让文化传承在我们这代人手中流失。</h3> <h3>古槐苍劲,留下了多少大沟堐人的根与魂,又勾起了多少在外游子的梦与情!</h3> <h3>大沟堐自古尊师重教,崇识兴文。</h3><h3>民国十七年,在有志青年鹿延森的带动下,庄里几户富足殷实的家族合资在大沟堐南闸口(校址就在现大沟堐堐南老集街路北现恩泽饭店的位置)创办了洋学堂。</h3><h3>学校建成后,鹿延森高薪聘请各科教员为学生讲解和传授当时的国家命运及知识。由于当时人们对知识的渴求和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创办伊始就生源不断,教学规模不断扩大,从一年级到六年级,设教室,图书室,娱乐室,鼓号队等,并且学校为学生统一服装(校服),有课外活动和校外课程时,还提供野餐,饭食由专人用木推车随从。</h3> <h3>民国21年,大沟堐迎来文化发展的高潮期,由于洋学堂的名声渐广,学校改名为章丘县立第六区第二完小,鹿延森任校长,学校正规化管理,每周一举行升国旗仪式(民国时国旗为晴天白日满地红国旗),校长或主任等领导训话,此后该校又扩招中学,承办过两届师范,当时成为优级师范学校,在章丘县来说除县城关的县学外,别无他比。时任国民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也向大沟堐的师范学校发来贺信与贺礼,因当时的韩复榘主政山东,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和模范新乡村,所以大沟堐学校曾一度成为标杆学校。学校设高标准操场,其操场旧址就位于大沟堐堐南高街南头村口西侧,现在的集市向阳商店南路西。</h3> <h3></h3><h3>大沟堐学校在一九四六年后受绣江河洪水决口被冲毁,学生上课便移至庙堂民宅之中,直至解放后教育改革重新建校。一九六四年春,大沟堐南村北村同时建起新的学校,教育之风再次吹遍绣江河畔。<br></h3><h3> 古往今来,凡有识者皆知教育为立国之本。欲繁荣乡梓,贻福子孙,必先倡教之风。我先辈捐资献劳,于一九三二年建成大沟堐学校,声震四方。一九四六年绣水泛滥,校舍被毁,学校辗转于民宅庙堂。一九六四年春大沟堐南北两村又重建村小,历经四十余年之风雨。二00六年夏,我南北两村村民及在外仁人志士再倡义举,慷慨解囊,翻建校舍,焕然一新。今观之,校舍新颜,可抒豪气。望后生,刻苦励志,奋发攻读,成栋梁之才。庶不负前辈之期盼,背乡亲之愿望。捐资建校实为我大沟堐村一大盛事,故撰之立碑以志 。</h3> <h3>大沟堐还是章丘有名的建筑之乡。</h3><h3>一个多世纪以来, 大沟堐的高级木、 瓦技工比比皆是, 数不胜数。 早在百十年前, 大沟堐就有这样三个关于木瓦工的真实故事。</h3><h3>一是瓦匠孙备领(孙继海之祖父) 去水寨打工盖房垒砖基础, 北乡瓦工头看不起他就让他当小工铲灰,干了一阵, 他就故意把垒砖的线用脚给勾断了, 气的瓦工头说:“你瞎了? 怎么把线给弄断了。” 他不紧不慢地说: “要是不瞎用线干啥? ”气急眼的瓦工头又说:“不用线你来垒。”“我垒就我垒, 有什么了不起的.”接着, 也不用线就甩开瓦刀干了起来, 垒的是干净利索, 可以说是直立光滑平。 他们都傻了眼, 暗暗佩服。 </h3><h3><br></h3><h3></h3> <h3>二是木匠鹿振山, 不光精通于砍屋架落(勾股弦定理), 还是当时闻名在外的花木匠。 他在旧军孟家留下了不少的刻花家具, 雕刻技术堪称一流。 早年, 张码在“草苗子” 盖庙, 塑了几尊神像, 就在给神像带“莲花帽” 的时候出了问题, 请了不少的能人去做都没个样, 都不成功, 就来请去了鹿振山。 他去看了一趟, 回到家就用铁锛砍了两大粪筐木渣子, 并携带水胶锅去了寺庙, 熬好水胶, 就在神像头上粘了起来, 不到一天功夫就完工了。 站在门外一看, 非常壮观,就是人们想象中的 “莲花帽”, 在场人员无不拍手称绝。</h3> <h3>第三, 那时在大沟堐及四邻八庄还流传着一个(石匠 xx 龙、 木匠 xx 龙、 瓦匠王元龙)“三条龙” 的三人组合之说。 其中, 瓦匠王元龙(王先安之曾祖父)是“三条龙” 之一, 其余两条龙无从考察不得而知。 </h3><h3>建国以前, 大沟堐闻名的木瓦两做工匠有李振生。瓦匠有李连玉、 刘文康。 木匠有李连庭, 薛毓生、 薛毓会、 刘丕深、 刘丕尧、 王守公, 还有鹿氏四兄弟:鹿振山、 鹿振俊、 鹿振甫、 鹿振武, 还有领人常年闯(旧军孟家) 堂字号的刘文河、 鹿兴良。</h3> <h3>建国后, 从“大沟堐服务部” 到“枣园水泥社”(章丘建筑一、 二公司前身) 章丘建筑界就有“三妖一邪”之说。“三妖” 为大沟堐的李化章、 李秀章、 李玉章。“一邪” 为宁家埠的宁者玉。 他们都是当时章丘建筑的能工巧匠, 他们为章丘的城市基础建设都作出了很大贡献。“文革” 前后, 大沟堐人干的主要工程有:(浅井矿、 小钢联、 汽配厂的) 大车间、 锅炉房。(水寨、 绣惠、 垛庄、 普集的) 备战粮库。(水寨医院、 拦河闸、堐南学校的) 独立大影壁。(汽配厂、 绣惠砖场的) 大高烟囱。 绣江河的护坡、 大站水库的放水洞, 垛庄水库桥、 杏林水库桥……不计其数。 张承峰还带人在拦河闸盖起了庙宇式的古式建筑“骨灰堂”, 雕梁榭柱,富丽堂皇。 </h3><h3> </h3> <h3>  文革前后, 大沟堐的瓦工匠们带出了堐南的瓦工八大金刚:王庆明、 刘承铸、 杨胜庆、 闫德禄、李兴义、 鹿庆森、 李乾贵、 张守本。 木匠鹿兴良、 李传智又带出了徒弟刘承峰、 王业义、 王令河。堐北的隗氏兄弟: 隗寿汉、 隗寿湘,在济南承建的多项优质工程, 闻名于济南市的建筑市场。大沟堐的建筑匠人们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和一双巧手建设了也正在建设着我们美好的家园,时至今日,更是人才辈出并活跃于建筑市场的的鼎盛时期。</h3> <h3>鹿振山、刘文河、鹿兴良是多年在旧军孟洛川家族从事木制雕刻工艺的精细木匠师傅,孟洛川家族的深宅大院里,斗拱翘脊、雕梁画栋,都留下了大沟堐匠人们的高超技艺。</h3><h3><br></h3> <h3>大沟堐庄里很少有宽阔的大街,多是狭长的街巷或稍门胡同,稍门胡同白天两头开门通行,晚上关门,整条胡同就如一座小小的城池,平安不受打扰。</h3> <h3>顶河巷的老宅里,你还记得曾经捉迷藏的那个隐身角落吗?老屋里总有奶奶讲不完的故事,也总有来回跑不完的上岸下河……</h3> <h3>大沟堐曾遭遇过多次战争侵袭,清咸丰、同治年间遭南来的捻军反清战争,抗战时期又遭军阀拉锯。</h3><h3>捻军(1853年——1868年)是一个活跃在长江以北皖、苏、鲁、豫四省部分地区的反清农民武装势力,与太平天国同时期,在大沟堐的战役就有两次</h3><h3>一次是1861年(咸丰十一年)二月 捻军自历城方向攻占章丘,打下马彭、张官、刘王寺庄后,又攻占大沟堐、南下杨胡庄、道流庄。6年后的1867年(同治六年)九月 捻军又再次迂回章丘攻占大沟堐,此时章丘县城戒严,至1868年,捻军溃败。</h3><h3>抗战时期,大沟堐还是各派地方武装混战之处,且被后来成为国民党保安第二旅旅长翟毓蔚长期盘距。</h3><h3>一九三八年三月底,翟毓蔚获悉大沟堐庄的自卫团(大沟堐村民称其为窝窝团,凡入团者管吃窝窝头)新买进三十二支步枪,为夺取这批武器壮大队伍,星夜奔袭,打下了大沟堐北村,遂安营在此统治大沟堐及附近村庄。这时城关区北四乡镇的地方武装伙同章丘城的伪自卫团,联合进驻大沟堐以西的向高村,意欲灭翟,双方对垒剑拔驽张……</h3> <h3>干什么的,拿路条来!”</h3><h3>路条,一种简便的通行凭证,在战争年代是敌我两区交通往返的一种个人证明,咱大沟堐北就有这样一张路条。该路条长 35 厘米,宽 15 厘米,内容为:兹有本保隗振森前往济南探亲,请沿途军警验条放行。保长隗庆萱。五月十日。并盖有“章丘县回村镇大沟堐河北保公所”的大红字样。抗日战争时期,路条是见证身份的重要凭据,具有现在的介绍信和通行证的功能,当时没有身份证,判断被查者的身份就是靠出门开据的路条,用完之后,即收 掉销毁,能保存下来的凤毛麟角,并且这张路条只有月日没有年份。</h3> <h3>据解放初任堐北村民兵连长的隗继增老人讲,这张路条持有者隗振森抗战时期在济南做买卖,家里有骡马车,常来往于济南至大沟堐之间,这张路条看来是常用,所以没写年份,这样可灵活使用。至于伪保长隗庆萱,解放初是政府的管制对象,但他没有民愤,属于老百姓中的“楞头青”,过去的伪保长可不好干,这伙部队来要钱,那支部队来要粮,所以俺村选了这么个人物,一辈子也没成家,两人都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去世了。但这张路条历经七十多年保存完好实属不易,对于研究章丘战乱历史有着重要意义,同时还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br></h3> <h3>大沟堐距章丘城有6公里,西有水路衔接白云湖区,西北沿绣江河直达水寨,北距旧军孟氏故里四里地,绣江河蜿蜒绕村护庄,地理位置重要,在抗战时期被国民党地方武装翟毓蔚长期盘距,且不断受到日寇骚扰。</h3><h3>在抗战初期,翟毓蔚力量单薄、资金紧张,曾因抢夺大沟堐自卫团32支步枪而星夜奔袭并落脚大沟堐。翟旒蔚为了长期驻守大沟堐需要军需物资和战备开支,于是就下达命令,让庄里的富户用“捐助”的形式向翟部缴纳军需补助费变相敛财。</h3><h3>其中大沟堐北的富户隗振森在济南有生意经营生活殷实富足,自然在捐助范围内,在大沟堐河北乡公所的名义下,隗振森捐助100元大洋,并开具凭证一式两份,一份为捐款人所有,一份留底存档,各自保存。</h3><h3>大沟堐庄大人多地多,自然富户少不了,隗振森的这张“捐助”凭证是第十八号,那说明被迫捐助者不在少数,同时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动荡,富户们也不得不花钱买平安,破财消灾。</h3> <h3>鹿延森,章丘大沟堐堐南人,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生,祖居堐南鹿家胡同。少年家境殷实,他博读群书,思维敏锐求知上进,在青年初期就显示出较强的独立及领导能力,同时受家族的影响力表现出了超强的求变革新进步思想。</h3><h3>民国17年(1928)年,国家动荡战乱频发,当时的鹿延森意识到救国救民不仅需要爱国思想和扛枪打仗的体魄,更需要先进的知识武装头脑。于是他联合大沟堐几家富足殷实的家族合资创办了大沟堐洋学堂。</h3><h3>学校建成后,鹿延森高薪聘请各科教员为学生讲解和传授当时的国家命运及知识。民国21年(1932年)学校改名为章丘县立第六区第二完小,鹿延森任校长,此后该校又扩招中学。自学校步入稳步发展后,鹿延森离开大沟堐,去省城济南开始了新的人生仕途。他先后考取了当时的国民政府朝阳学院和国民政府中央训练团党政班,并与1942年(民国31年)初被国民政府派驻陕西省蒲城县县长,1945年秋(民国34年)调任陕西省华阴县三民主义青年团华阴县团干事会主任,华阴县县长,后回山东济南国民山东政府救灾救济署黄河水利委员会任职。</h3> <h3>鹿延森在陕西蒲城县和华阴县任县长期间,仍不忘家乡的发展和亲手创立的学校事务。期间他多次回山东章丘老家探亲,从济南回大沟堐乘坐吉普车,一到村东南头就下车步行进庄,遇到乡邻就驻足问好,一道同行边走边聊。鹿延森在探亲的同时,也给大沟堐人带来了新鲜的事物和先进的思想生活方式,那就是当时罕见的无声电影。</h3><h3>无声电影在大沟堐,出现在当时的四十年代,别说在农村,就是在县城也是难得一见的洋玩意,招引了四邻八乡的父老乡亲和名门望族的有头有脸的人物前来观看,就连在县城关的大户人家也有不远十几里路赶来大沟堐观看的。当时的放映地点在现绣江河南岸现义合街北头路东,大槐树东南方向,过去该地叫胡家场,据说盛况空前人山人海。</h3> <h3>1946年,绣江河决口,淹了大沟堐河南岸北,从闫家胡同稍门往东(过去闫家胡同南北都有稍门),灾情严重,房舍倒塌,尤其是大沟堐堐北一片汪洋,受灾比堐南更为严重。鹿延森此时已经在济南山东省黄河灾区救济总署任职,当他得知老家被淹时,及时对大沟堐进行救灾,亲自回乡带来了衣被粮油,生活用品,其中不乏大衣毛呢外套等洋货。在看到老家损失惨重后,加之他亲手创建的学校也毁于水患,鹿延森心如刀割难过至极,随即跟当时县里各部门沟通,免除了当年大沟堐全村的各项杂税,并拨付赈灾款项最短时间内修复被毁堤坝,恢复生产和灾后的家园重建。</h3><h3>鹿延森在省城济南期间,还被曾经的山东省副省长苗海南(桓台县人)委派担任济南成丰面粉厂(一说仁丰纱厂)厂长。鹿延森虽多年在外,但是他为家乡大沟堐所做的贡献,大沟堐的父老乡亲都历历在目,口口相传,虽过去七八十年了,至今仍传为佳话。鹿延森育有两女,曰庆芬庆芳,解放后都有正式工作,后移居外地,再无回乡,时至今日,鹿庆芬鹿庆芳两姐妹若健在的话也该是百岁老人了!</h3> <h3>难忘故土乡情。</h3><h3>拆除前的大沟堐鼎新桥。</h3> <h3>魂牵梦绕的故乡的河,我们曾站在桥上往下扎猛子。</h3> <h3>这曾经是那么的熟悉,河水清清静静,只是玉米皮大煞了风景。</h3> <h3>闸口、石阶、堤岸,你是否也在上面眺望过远方……</h3><h3>只可惜现在,我再也爬不上去了……</h3> <h3>重修大沟堐桥记</h3> <h3>新建的大沟堐桥(唤作新“鼎新桥”吧!)</h3> <h3>浩浩清泉东南来</h3> <h3>滚滚绣江西北望</h3> <h3>亲水戏水,绣江的孩子,你的水性还好吗?</h3><h3><br></h3> <h3>大沟堐,历史上也是一个命运多舛的古老村庄。</h3><h3>民国十四年(1925年)黄河下游段决口泛滥成灾,过水面积1.5万平方公里,灾民200万人,黄河水直淹到堐北村,由于绣江河岸阻隔,堐南幸免于难。1927年,山东大旱,蝗灾殃及章丘大地,大沟堐村所过之处,碗口粗的树枝被铺天盖地的蝗虫压断,寸草不留。在此后的二十余年里,军阀割据,壮丁之役,税赋之繁,拉锯之扰,日侵之痛,饥饿之苦,更让大沟堐人屡遭煎熬,饱经风霜。</h3> <h3>特别是1946年8月17日(丙戌年阴历7月21日)章丘全县突降特大暴雨,南部山区巴漏河山洪暴发,最大洪流量1030m³/秒。导致绣江河下游三处决口,淹没土地2700万公顷。由于大沟堐完小就位于堐南村的闸口处,当天波涛汹涌的山洪裹夹着上游冲下来的杂物,致使闸口东西大堤决口,浑黄的洪水向南一泻百里,沿着集街和高家胡同直奔西南部的一溜码头各村庄,街道两旁的建筑瞬间荡然无存,学校更是毁于一旦。而堐北村更为悲惨,337户人家、倒塌房屋1383间,死亡2人。邻村83户人家的夏家磨倒塌房屋916间,仅存危房12间。这次洪水共造成沿河灾民6000多人,灾情之重为50年来所罕见。</h3> <h3>《大沟堐张湾涯河岸垮塌事件纪实》</h3><h3>1956年农历七月初一,大沟堐小进集,早上六点多钟,随着“轰隆”一声巨响,震惊了大沟堐庄。赶快去救人的吆喝声连连不断。人们奔走相告,纷纷涌向大沟堐鼎新桥和出事地点。原来,位于桥东南岸的张湾涯段,正在有人进行清理的准备早饭后就开始砌石护岸的基槽发生了垮塌。20多米长1米宽2米深的基槽瞬间就被巨大的灰碴填满了,正在清理基槽的五名人员被压在了下面。时间就是生命,随即就展开了生命的大救援。在当时工程领导:隗秉信、潘兴海、王业栋、吴文英带领下,许许多多的年轻人赤膊参战手扒铣刨掏孔挖洞,经过了三个多小时的艰苦奋战,终于挖出了掩埋槽内的五名人员。其中,鹿振玉、鹿振英、鹿振洪已无有生命迹象。李银章、刘承水二人奄奄一息。马上人抬担架,跑送城里当时的章丘县人民医院进行抢救后经治疗,二人幸免遇难。当天,三名遇难者由村里出钱,买了寿衣、棺木入殓后各在自己的场园屋里停灵两天后埋葬。由于三人同时遇难,所以,1956年七月初一这一天是大沟堐的黑暗日。虽然没能挽救了鹿氏三兄弟,但大沟堐人却谱写了一曲生命大救援的赞歌。</h3> <h3>这就是大沟堐鼎新桥南头,张湾堐北河段,转眼六十多年过去了,大沟堐人依旧不忘初心,合力建设美好家园。</h3> <h3>丰收的农家,金黄的玉米堆在门外,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大沟堐安好!</h3> <h3>分洪道的北河岸,顺溪白云湖一路清新。</h3> <h3>杨排的倒影,波光洌艳,如一首宁静清扬的歌……</h3> <h3>河叉纵横,绣江春涨,河里岸外,低吟春光好……</h3> <h3>铭记历史!</h3><h3>《大沟堐拦河闸烈士纪念碑》</h3><h3> 为实现我县水利化,稻田化,在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中共章丘县委决定以民办公助的办法,修建白云湖畜洪灌溉工程,变水患为水利,成为我县稻田基地。</h3><h3> 在上级党政大力领导下,全县人民均以排山倒海,万马奔腾之势,于一九五八年四月下旬向大自然展开搏斗。全体民工斗志昂扬,个个争先。共涌现出一一一个模范单位,八八四一名模范人物。同时,置于气候炎热,又加奋不顾身的建设社会主义劳动热情,因此,有五名民工因劳致疾而光荣牺牲。兹将名列后:</h3><h3>张秀英,十九岁,女,西石河庄</h3><h3>乔克娥,十七岁,女,柴家庄</h3><h3>王传云,二十岁,女,辛寨庄</h3><h3>史湘云,十七岁,女,史家庄</h3><h3>牟建栋,十八岁,男,辛寨庄,</h3><h3>为追念烈士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忘我劳动的英雄事迹,特此立碑,永作纪念。</h3><h3>章丘县白云湖工程指挥部</h3><h3>1958年9月立</h3><h3>附纪念碑对联: </h3><h3>誓将万亩平湖月</h3><h3>改为亿斤水稻田</h3><h3>横批:气壮山河</h3> <h3>大沟堐烈士纪念碑位于绣江拦河闸东侧,一个甲子轮回,烈士的英魂长存,百年工程绣江新貌告慰英雄在天之灵。</h3> <h3>堐北闸口稍门楼,坚挺依旧,迎风沐雨,诉说岁月春秋……</h3> <h3>三合土的河岸大堤坚固如初,城墙般守护大沟堐的子民,一面惊涛骇浪,一面祥和平安。</h3> <h3>河堤之上窄窄的通道,一边是落差十几米的深河,一面是岸下的民房,在洪水来临时,全民上阵与山洪搏斗,保卫家园。</h3> <h3>你在上面骑过自行车吗?惊险刺激,从来不知道什么叫害怕,勇敢的你再来找回过去的时光吧!</h3> <h3>毛主席,您在我们每个大沟堐人的心里,您是永远的红太阳。</h3> <h3>在章丘历史上关于北部的大庄,人们总有这样的说法:金旧军、银回村,铁打的刁庄,格挡桴子插的大沟堐。说的是旧军(孟氏家族)、回村(古阳丘县城)、刁镇(旧清平镇)的富裕繁华程度,金银铁都是金属品,而大沟堐则成了“格档桴子”木头做的,无法与上述同喻。究其原因也不无道理,在清末至民国时期,大沟堐遭遇多次灾害,尤为水患较多,所以大沟堐人在水灾过后多次重建家园,致使村庄没落个人财力锐减,但村民们依旧靠自己的努力和艰苦打拼换回了曾经的快乐生活。</h3><h3> </h3> <h3>大沟堐,历史上曾是船舶停靠和通行要地,更是水陆物流的集散地,靠的就是绣江河的水,古时绣江河水量丰盈,北面自小清河摇撸划桨而来的帆船载着沿海地区海盐及夏季瓜果等土特产运抵大沟堐,南部山区的煤炭和农产杂品经陆路车辆运至大桥码头装船,北入小清河,西达济南府,东去羊角沟,沿河两岸一派繁忙的交易场景,熙熙攘攘宛若江南水乡。在历史上作为章丘一个内河水上物流中心,现绣江河河道内仍留有多处码头遗址。</h3> <h3>二月梧桐生新叶,微雨清香花自开。</h3> <h3>并蒂梧桐唤儿郎,枝枝叶叶落家乡。</h3> <h3>冬日清晨,河水静静地流淌,将大沟堐揽在怀里,温暖每一寸土地……</h3> <h3>改造修整后的绣江河,滋润灌溉着两岸沃野良田。</h3> <h3>晨曦微明时,江水碧若蓝。</h3> <h3>这段河岸护墙见证了每一个走过大沟堐历史的人,抚摸斑驳的青砖,仿佛诉说那一段段难忘的故事,绣江依旧,如一面镜子倒映曾经青葱的芳华……</h3> <h3>村里的老店,您还记得吗?林子大伯依旧经营着,价格公道,童叟无欺。岁月如梭,人已渐老,他经营的不仅仅是生意,更是在经营自己的人生。</h3> <h3>有时间来看看,来走走,摸摸货架上是否还有你留下的印记,是否还能找回那时的拥挤……</h3> <h3>村里的老织布机,又重新活了起来,不,她从没有停歇,只是如今的织娘已换了一波又一波,乡村的生活就是这样古朴、坚守、织就日月……</h3> <h3>吱吱喳喳,顿顿措措,时而“咣当”,古村老物延续自己的使命,奏出最普通的布衣生活。</h3> <h3></h3><h3>大沟堐,自古是官道上的重要驿站,更是章丘南北的水陆要冲。自建国后的一九五八年以来就是绣江河上的拦河分洪重地。</h3><h3>是年四月下旬,全县人民以排山倒海万马奔腾之势,在约五公里长,150米宽的分洪道上布阵开战。由于“大跃进”焕发出来的劳动热情,全体参战人员是披星戴月,日顶焦阳,角挝铣刨,肩挑筐装,人流如梭,斗志昂扬。不到三个月功夫,分洪道工程就顺利完成。现存的“烈士纪念碑”文有证于此工程的壮举。再加上拦河,分洪,水磨,发电,自流灌溉枢纽工程的落成及两岸的绿化,形成了北国水乡的现实。有诗为证“六十年代拦河闸,蓄水发电照千家,水磨轰响绿荫岸,北国水乡人人夸。”当时西去分洪大桥为14孔,北去拦河大桥为6孔,桥墩上有“绣江拦河闸”五个石刻红漆大字,两边有对联一副“变千年之苦,为万年幸福”,分外壮观。</h3><h3>2002年,重建的拦河分洪工程,更成了千年古村大沟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现立于工程中间的朱学达撰写的碑文可以见证:“此次工程重建,采用最优秀设计,运用最现代工艺,选取最新型材料,质量堪称一流。泉城以东突起一座颇具新世纪风采的水利设施,绣江河上又增添一大秀美壮丽的景观”。</h3><h3></h3><h3></h3> <h3><h3>《重建绣江河拦河分洪工程记》</h3><h3>时维壬午之岁,序属锦绣中秋,国庆五三周年到来之际,中共十六大召开前夕。位于千年古村大沟堐以西,由济南市暨章丘市共同投资联合开发之绣江河防洪枢纽工程,历时半载,如期胜利完成。</h3></h3><h3>古往今来,善掌农政者,必先治水利,农政修则水利兴。绣江河大沟堐枢纽工程,初建于一九五八年。受当时条件限制,工程建设标准极低,经四十余年运行之自然损坏,已不能再正常发挥防洪功能。为保证小清河及绣江河行洪安全,决定重建绣江河大沟堐防洪枢纽工程。工程共分拦河闸,分洪闸,引水涵洞,管理设施四大部分。泉城以东突起一座颇具新世纪风采的水利设施。绣江河上又增添一大秀美壮丽的景观。是为记<br></h3><h3>济南市人民政府</h3><h3>章丘市人民政府</h3><h3>公元二00二年九月立</h3><h3>绣江河拦河分洪工程</h3><h3>济南市水利局</h3><h3>章丘市水利局</h3><h3>二00二年九月</h3> <h3>2014年,济南市水利局在大沟堐重设水利水文站,通过电脑传输实时监测河水流量以及汛期洪峰。</h3> <h3>水文站</h3> <h3>同饮绣江水,共享章丘美。</h3><h3>清清泉水汇绣江,</h3><h3>拦河闸头分两行;</h3><h3>西注白云映彩霞,</h3><h3>北去清河万年长。</h3> <h3>儿时拦闸洞桥旁,</h3><h3>一半清凉一半阳;</h3><h3>捉鱼摸蟹童声戏,</h3><h3>欢歌随浪去北方。</h3> <h3>东山日出,唤醒沉睡的村庄。</h3> <h3>村西北的田野,青苗旺长,空气里嗅出清甜的芳香。</h3> <h3>小满过后,麦浪要渐黄,和煦的阳光轻抚大地,丰收在望!</h3> <h3>秋日的午后,田野又是一副模样,蝉鸣声声,略有微风,置身青纱帐,无边尽是向往……</h3> <h3>家乡的田野真美!</h3> <h3>章丘大葱,绣惠正宗,大沟堐的葱可是默默的英雄。受地理位置的影响,大沟堐大葱也是“好酒也怕巷子深”,好在大沟堐的“大葱哥”王超把大葱生产与销售做出了名堂,带到了北京,带进了央视,湖南卫视、大众日报等媒体记者也到大沟堐的葱田里录制采风。</h3> <h3>大沟堐的山药也出名。最好的山药位于河北岸或者堰里河滩地,沙土地的山药品相好。每每离家总要带点老家的山药,这个习惯不好改喽!</h3> <h3>一说大沟堐,就知道“下水”好吃,这是章丘人的美食爱好。都知绣惠美食多,美味佳肴遍各庄,黄家烤肉热火烧,沟堐下货凉拌香!如今大沟堐河南岸北煮下货的作坊都忙碌起来了,堐北的金生、金玲等,堐南的王勇、杨老八等,都创出了自己的品牌,吃过以后您一定会说,大沟堐风味就是不一样。</h3> <h3>大沟堐集,找寻最原始的乡村记忆,四邻八乡纷至沓来,不单单是买与卖,更重要的是乡民之间思想的交流与情感的沟通,物资的集散,文化的共荣,村村通亲情,庄庄皆熟人,这就是一种乡情乡缘。</h3><h3>看奶奶牵着孙辈的手,心中涌起阵阵暖流。</h3> <h3>走在大沟堐集上,遇到多年未见的乡亲朋友,互致问候道一声安康,聊聊往事,谈谈古今,在这里,竟似回到了多年前,笑容依旧置身温暖。</h3> <h3>为庆祝建党九十周年,反映三峡移民的电影献礼片,《老家新家》在大沟堐拍摄。</h3> <h3>向阳商店是剧中重要情节的拍摄点,故事主人公演绎悲欢喜怒,在向阳商店里上演了一出热热闹闹的笑话剧。</h3> <h3>看看拍摄现场,还有咱大沟堐下货的广告呢😄,真是把大沟堐下货也宣传到了央视,推介给了全中国。</h3> <h3>剧中,主人公去刘家街说媒去。你们熟悉这条街巷吗?</h3> <h3>现在的刘家街,古村迎来新气象,张灯结彩迎新春。</h3> <h3>大沟堐的村舍,大沟堐的葱,没想到导演都想到了,一一将大沟堐元素都搬上了银幕。</h3> <h3>向阳商店内景,“顾客您好”的牌匾悬挂了十几年,和气经营,服务乡村。</h3> <h3>《老家新家》在向阳商店内拍摄。</h3> <h3>老家新家,新家老家,人人都有难舍的故土,都有梦里难回的心家,电影《老家新家》却把人间情暖演绎大沟堐的包容豁达,构建起了和谐文明新乡风,美丽富足新家园。</h3> <h3>冬麦遇露茁壮成长,大沟堐人民勤劳善良,绣江河水悠悠流淌,千年古村今又兴旺,古道漫漫去,致富路久长,喜迎新时代,我们走在希望的田野上!</h3> <h3>感谢“井窥斋”老师,感谢王繁荣老师,感谢大沟堐的先贤长辈们提供信息,部分文字与图片来自网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