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又到“六一”儿童节,让我想起五十多年前——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完成了一项特殊的使命——烟台市红小兵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填补了烟台市‘文革’(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十年文艺舞台演出和艺术启蒙教育上的一个空白……。</p><p class="ql-block"> 1966年春,‘文革’爆发,学校停课,少年宫散伙,‘红领巾’换成‘红袖章’,红小兵取代少先队……。参加少年宫文艺活动的一群小学生和部分小学的宣传队员,在张汉东和王学武等老师的带领下,走上街头宣传演出。吕学章、毕新国、刘立新、张永丽、崔菊文、郝丰利等大同学发挥了带头作用。后来,先后邀请王文弟(担任领导)、张诚宝、张照熙等老师加入了这支队伍。因王文弟老师是烟小红(‘烟台市小学教师红色造反团’的简称、‘全小红’的下属组织,1966年底到1967年初曾领导小学界)指挥部的领导成员,宣传队就归属烟小红(军代表支持;拨款买服装;到小学选演员;承担省市拥军等演出任务),对外演出就打‘烟小红’的旗号……。因此,人们就习惯地叫这支红小兵宣传队——‘烟小红’。</p><p class="ql-block"> ‘文革’前,我就参加少年宫的文艺辅导活动;对这些孩子特别关注;我也是烟小红成员并多次观看她们演出,所以很多节目和同学们的名字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舞蹈《女民兵》飒爽英姿;王惠莲和王冬丽的《对口词》短、平、快,很受欢迎;还有王福建、吕冠娥等的独唱;李成敏、李玉成、郭永良、李希涛、于吉安、迟兴斌、刘玉燕、戚淑华等的器乐;赵建华、刘厚珍、安鲁萍、李翠莲、张传美、乔金媛、陈致远、李颖、陈美娜、李宝平、郭红、陈爱丽、于辛清、郝敏声、张传娜、陈丽娜和郝德军、徐绍军、初曰国、刘景顺、王新国、吕嘉义、杨景云、孙茂民、丁国强、尹典文、李春杰、孙纯建等的舞蹈;其中郝德军演的解放军小战士走得特带劲,观众报以热烈掌声。郝德军后来担任过烟台市政协主席;还有很多同学,事业上也都取得过优异成绩。</p><p class="ql-block"> 这是‘烟小红’1968年到长岛拥军时,全体师生和解放军指战员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69年,市革委(革命委员会)教育组抽调张卫老师负责演出、朱彩云老师负责后勤、解小宣传队、法小乐队充实‘烟小红’,在工宣队陈队长和王军代表带领下,完成了赴济南为省革委会议的演出;后来又补充搬小于爱荣、于钦花、王文燕、迟振香、于少杰和钟美玉等同学,完成了赴海阳的慰问演出。到赵疃演出时,全国民兵英雄赵守福、于化虎和孙玉敏等,推着小车迎接同学们……。</p><p class="ql-block"> 人们习惯地把1968年之前的这支宣传队叫‘老烟小红’;1969年的队伍是‘过渡时期烟小红’;1970年之后的就是‘新烟小红’。同学们也习惯并喜欢上这个名字。</p><p class="ql-block"> 1970年初,市革委正式派李学邦同志(后来担任书记)重建了‘烟台市红小兵毛泽东思想宣传队’;1974年后改名‘烟台市红艺学校’;1980年改名‘烟台少年艺校’,并先后派驻了军代表和工宣队……。</p><p class="ql-block"> 这是全队师生在北大街大庙院中和军代表的合影。</p> <p> 这是建队初期,老师们和军代表左教导员、教育组于开福的合影。</p><p> 左下角那位是中国画报社来拍舞蹈《延边人民热爱毛主席》彩色照片的摄影师。</p> <p class="ql-block"> 1970年,我离开法院街小学和一手(从二、三年级开始培养演员和乐队)组建的宣传队,带领全体乐队和(由‘烟小红’管演员的老师挑选的)钟淑华、杜言芬、邵建国、胡祥波等同学到了市红小兵宣传队……。</p><p class="ql-block"> 这是我离开法小后,和法院街小学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全体队员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烟台市红小兵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建队初,我们排演了《小镰刀》、《挤奶舞》、《洗衣歌》、《跳皮筋》、《在果园里》、《采茶舞》、《丰收歌》、《小八路见到毛主席》等舞蹈和赵丽君、刘鲁民等演出的小舞剧《知识青年下乡来》很受欢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70年夏,宣传队从原大众剧场搬入北大街大庙(艺术馆前身)。10月,市革委在胜利剧场正式向宣传队授旗——‘烟台市红小兵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市革委主任丛俊之(驻军政委)、政治部刘玉峰和教育组孙仆海等领导经常来队看望师生,大家深受鼓舞。后来,宋乐胜和刘希政老师调来参与领导、教学和组织演出工作。宣传队先后由林云婷、张栋林、刘新科、于建华、于德才、曲建忠、闫鸣和郭爱娜等同学组成队委会。全体师生提出:“大干五十天,排出《威虎山》,迎接七一年!”。经过难以想象的艰苦努力……,我们完成了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全剧的排演任务,1971年演出120多场,轰动港城。</p><p class="ql-block"> 春节期间,我们赴蓬莱、长岛和栖霞艾山等地拥军。解放军在坑道里过夜,让我们住进温暖的营房。当时天寒地冻,露天演出时小号键按下就冻住(起不来)了……,同学们不怕冷、不怕累,演出获得极大好评。特别是我们的队列訓练军事化,得到了部队首长的高度评价。</p> <h3> 下面是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的剧照。</h3> <h3> 曲海滨同学在《智取威虎山》中扮演侦察英雄杨子荣。全剧演出百余场,曲海滨一个五年级的小学生,没有替补、坚持到底、实属不易。他经常嗓子累啞、带病上场——边吃药、边演出——非常感人。</h3><h3> 王明刚同学曾替唱“打虎上山”杨子荣出场前的那句‘穿林海……’,他嗓音高昂,观众叫好。后来,卢新会也清唱过杨子荣的唱段。</h3> <h3> 在京剧《智取威虎山》中,于玮嘉、刘军演少剑波,孙承刚演李勇奇,方艳春、赵丽华演常宝,刘青芝演小白鸽,于建华、宫素华演李母,孙绪明演座山鵰、吕厚敏演栾平,张传军演猎户……。</h3> <p class="ql-block"> 1972年,我们又排出了现代京剧《红灯记》全剧,演出30多场。</p> <p> 在京剧《红灯记》中,于玮嘉、刘军扮演李玉和;孙绪明扮演鸠山;张明等演日本兵。</p> <h3> 在京剧《红灯记》中,宫素华、于建华、姜莉扮演李奶奶;赵丽华演铁梅。</h3> <p> 小学二年级的赵丽华同学在京剧《智取威虎山》中演小常宝;在《红灯记》中演铁梅;后来又在京剧《杜鹃山》中演柯湘;在歌剧《洪湖赤卫队》中演韩英。我还负责她排演过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片段‘常青指路’……。当年是颗童星,近年失去联系。</p><p> 在我担任《智取威虎山》和《红灯记》乐队指挥的同时,还要在每次演出前为常宝、铁梅等许多演员化妆。在演《杜鹃山》和《洪湖赤卫队》时,我负责道具和效果等项工作。</p> <p class="ql-block"> 一支由(刚从各小学抽调的)小学生组成的管弦乐队,经过刻苦训练,完成了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和《红灯记》两个大戏(按照总谱)的全部伴奏任务——常畅、张进华拉京胡,崔晓、张丽娜拉京二胡,张建新、谷新爱弹月琴;张主任除训练三大件外,还带领张栋林、陈海、秦红、由承红刻苦学习打击乐;都书乐用次中音号代替园号,吹‘打虎上山’的前奏特别费劲;刘新科的小号、孙正一的黑管、陈伯银的唢呐、吕建刚的杨琴、窦得兴的革胡等(付出了很大的努力)都很好地完成了伴奏任务。</p><p class="ql-block"> 我也是边学、边干——我先后请教过地、市京剧团的指挥曲台和刘茂田等老师。在那50天里,我(担任二级班主任)上午教学、刻腊版(500张);下午用油印机印谱;晚上指挥乐队排练。</p><p class="ql-block"> 我们经常练习到晚上10点多结束,然后同学们顶风冒雪结伴回家。有一次(演出完)近半夜我送同学们回家,路上大家太累、太困了,我就答应让他们坐到路中央交警指挥台上休息一会,可是一坐下,同学们就在风雪中睡着了。我赶紧把他们逐个叫醒、继续赶路……。还有一次,送完同学已是下半夜一点,我住的四合院门已关,为不打扰邻居,我没敲门——忍着饥寒在马路上走到天亮。</p><p class="ql-block"> 参加过‘老烟小红’的李春起(首席提琴,我的得力帮手)、黄天成(拉手风琴)等同学在乐队中发挥了骨干带头作用。乐队中的毕冰水、孙广全、魏震鲁和孙光辉(还有贾述军、赵源刚、杨为安、李紫杰、洪波等)同学还兼演‘八大金刚’和小匪等角色,都很出彩。</p><p class="ql-block"> 演完两个大戏,我累的胳膊(网球肘炎)抬不起来了,然后吐血、病倒……。后来,乐队在袁茂栓、林道骘、孙传安、翟玉泉等老师带领下,又取得了更大的成绩……。</p><p class="ql-block"> 从这个乐队里先后走出一大批像常畅、李春起、张栋林、刘卫东、孙正一、常青、杜向黎、张进华、郭爱娜、孙建滨、高永强、郭振平、钱淳炜、王季、黄清信、曲永利、曲东义、李梅、李燕、张和敏、姚其询、修彦里、宋晶静、于晓红、王宏君和黄美荣等优秀的音乐(创作、指挥、演奏、教育等方面的)专家、教授;以及刘新科、张栋林、毕冰水、常畅和鞠建波等数位陆、海、空军大校。刘新科曾任烟台警备区司令员(现任市摄影和朗诵协会名誉主席);徐新平等是成功的企业家……。直到今天,他们仍然在追求音乐艺术的道路上奋进。</p> <p class="ql-block"> 请大家別忘了那些负责拉幕、布景、道具、服装、灯光、效果等幕后英雄——她们听舞台监督张卫老师指挥拉大幕;协助王永和师傅管灯光;帮朱彩云老师整理服装;在天幕区背对舞台插幻灯片;更多同学帮孙积华、于进华老师搬布景、摆道具、搞效果……。同学们在幕后默默奉献,为演出不光出大力、流大汗,有的还因公负伤(周军等)、晕倒住院(龙丽玲等)。朱老师每次演出把几个月大的女儿小萍放在后台……。这一切让我感动、难忘。</p><p class="ql-block"> 很多同学在后来的演出中表现突出——孔庆燕的《送粮路上》;高艺林的《四个老婆学毛选》;李国娜、周军在演出中的前手翻、侧手翻等动作都十分精彩,获得了师生的一致好评和观众的热烈掌声。</p><p class="ql-block"> 现在,张传娜、王美玉、牟恩兰、钟淑华、刘为民、刘青芝、康建力、潘韶青、由承红等,仍在老年舞蹈艺术的舞台上大放异彩……。</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闫鸣同学是出色的报幕员(现在叫主持人)。每次演出之前给的报幕词,她都能马上背下来——上台从不出现问题。她还在京剧《杜鹃山》中扮演柯湘;她和任军还演出小歌剧《鱼水情》、小舞剧《送鸡蛋》;她还参演过舞蹈《丰收歌》等。</p><p class="ql-block"> 后来,王媛媛、陈小英、曲迎霞等同学也担任过报幕员,都很出彩。</p> <p class="ql-block"> 1973年,宣传队排演了现代京剧《杜鹃山》。1974年,宣传队搬到烟台山医院东北面的四合院,改名‘红艺学校’。李学邦仍担任书记,市委市政府先后派来了高成芳、梁月娥、王寿松任校长,张莫荫、张照熙任教导主任……。我校陆续排演了歌剧《洪湖赤卫队》全剧,还有舞蹈《丰收歌》、《采药歌》、《炭火红》、《演出归来》和小歌剧《一分钱》、《园丁之歌》、小京剧《审椅子》及许多小节目。</p><p class="ql-block"> 演出舞蹈《采药歌》时,我负责指挥伴唱。我采用女声领唱+合唱的形式伴唱,比齐唱效果更好。</p> <h3> 在歌剧《洪湖赤卫队》中,赵丽华演韩英,赵玉华演秋菊,刘鲁民演刘闯,王剑涛演彭霸天,宋晓军演韩母、刘立宁、孔为家、张效东、肖健、徐爱丽、秦威和段建平等也都有精彩表演。</h3> <p> 1979年,‘红艺学校’搬入烟台山医院南侧(现芝罘区教育局);1980年,‘红艺学校’改名‘烟台少年艺校’。市委市府(从74年开始)先后从各中小学抽调多名优秀教师(见教师合影,不逐一介绍)加强文化课教学;又从市专业剧团、艺术院校派来了马伯良、王韫弢、田云德、翟玉泉、陈宝安、鞠冰凌、周广莲等老师;三、四级的孙光辉、郭爱娜大学毕业后也回校任教;更有像戴树华等老师既上文化课又担任文艺排练任务……。这样,使我校的文化课教学质量和舞蹈、声乐、器乐等方面的演出水平进一步提高。崔传玺、许维训和周运可老师又把灯光、布景和音响效果提高到新水平。学校又开设了美术专业课,由王寿松、张培湖等老师任教,把曹林、韩秀云、李彩霞、于华、董蔚、管福香和张德娜等许多同学领进绘画艺术的殿堂。由陶美英和谷文龙老师授课的京剧班培养出崔春荣、许翠、李晓燕、吴爱莲、董阿娜、曹理、张作凯等优秀京剧新苗。当时排演过传统京剧《打渔杀家》、歌剧《刘三姐》选段和许多小歌舞节目……。</p><p> 下面是京剧《打渔杀家》的剧照。由崔春荣、张作凯、林明、夏宗奎等同学演出。</p> <p class="ql-block"> 崔春荣同学在我校排演的唯一一部传统京剧《打渔杀家》中,成功饰演了‘桂英’这一主要角色。她学习努力、练功刻苦、朴实、上进,是一个全面发展的好学生。崔春荣现在济南,是大学教授,她编写的《声乐教程》被多所院校的声乐专业采用。她曾荣获‘齐鲁最美教师’光荣称号。</p> <h3> 舞蹈《延边人民热爱毛主席》</h3> <h3> 独唱演员方艳春背的长鼓,是我翻看了很多画报,参照一张朝鲜长鼓舞的图片制作的。</h3> <h3> 舞蹈《织网舞》</h3> <h3> 孙绪明和同学们的表演唱《大寨亚克西》。</h3> <p class="ql-block"> 于联华、赵丽君领舞的《我为公社放鹅忙》很受观众欢迎,是演出场次最多的一个舞蹈节目。从照片中,我认出后面两只鹅是刘健和刘巧玲(动作规范),其它几个演小鹅的同学中有任夫莉,还有谁?你们还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吗?</p><p class="ql-block"> 于联华现任省文联常务付主席;赵丽君是优秀女企业家;刘健(泓)是出色的业余女高音歌手……。还有很多同学,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取得了优异成绩。</p> <h3> 舞蹈《壮族人民热爱毛主席》</h3> <p class="ql-block"> 这是陈晓林(领舞)和于联华、常虹、张燕、张玉华(名字是我从照片中辨认的,不知是否正确)演出的芭蕾舞剧《白毛女》选段——‘贴窗花’。孩子们通过刻苦训练,足尖终于立起来了!</p><p class="ql-block"> 陈晓林现在是烟台市舞蹈家协会主席。童年扎实的基本功,为她终生从事舞蹈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p> <h3> 舞蹈《台湾儿童盼解放》中的帆船模型,是我在分管道具工作时做的。我还自己动手做过半自动步枪、大刀、红樱枪、乐器(陈伯寅的唢呐)盒和魔术道具等。</h3> <h3> 在舞蹈《小小银球传友谊》中,常虹成功扮演了非洲黑孩子。她动作活泼、大方、有力……,每次演出化妆、卸妆都很费劲。</h3><h3> 现在,常虹带领的老年合唱团、艺术团在全国各类大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为烟台老年文艺舞台争光添彩。</h3> <h3> 女声独唱《春耕谣》由赵丽华演唱,郭爱娜手风琴伴奏。</h3> <h3> 葛桂芬和曲建忠的男女声二重唱。</h3> <h3> 你们能认出这是任军和常虹两人吗?</h3> <h3> 陈小英、徐爱丽、王成和张松涛的表演唱。</h3> <p class="ql-block"> 声乐队演排了《雷锋叔叔望着我们笑》、《我和2000年打电话》、《比比谁的娃娃好》、《啊!朋友再见》和《铃儿响叮当》等天真可爱的童声小合唱。</p> <h3> 解季春和马宗静表演的大头舞《南瓜丰收了》。</h3> <p class="ql-block"> 这是丛文堂和姚军的童声二重唱。还有潘军和陈小英、王成和王媛媛的男女二重唱;王化滨和贺剑波的相声、山东快书等节目都很精彩。姚军的童声独唱和曹理、(上幼儿园的)柳华方、于玮杰的京剧清唱等非常受欢迎,经常作为晚会的压轴节目。</p> <h3> 这些照片是舞蹈《荷花舞》、《送粮路上》、《上学路上》、《‘红色娘子军’选段》和独唱、二重唱等。</h3> <p class="ql-block"> 上面三张照片是赵玉华、于华、周福生、胡弢和孙琳娜等表演的魔术。这些魔术节目,是1975年冬天(腊月二十一至二十五),我带领赵玉华和于华(坐通舱)到鞍山市学的。其中,赵玉华下到观众席去空手钓大鱼——让人瞠目。</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的几次师生聚会,我都没见到赵玉华和胡弢同学,不知她俩现在怎么样。</p><p class="ql-block"> 下面两张照片是王媛媛和陈晓英的独唱。</p> <h3> 孙琳娜、张燕、毛惠芳、张玉华和宋晓军等同学演出的歌表演《火车向着韶山开》。</h3> <h3> 李梅和丁景霞的二胡独奏很精彩;王剑涛和林明等同学的表演唱很欢快。</h3> <p> 这是李松的笛子独奏。</p><p> 还有李丽娜的柳琴独奏,孙建斌的钢琴独奏都很精彩。同学们还排演过器乐合奏、木管五重奏等器乐节目。</p> <h3> 赵国红同学的独唱和曲福华、曲艳华、李岩的独唱都很受欢迎。</h3><h3><br></h3> <h3> 这是小班同学们排演的舞蹈《洗衣歌》。</h3><h3><br></h3> <h3> 1976年秋,我们排演了舞蹈《绣金匾》。</h3> <p> 我作词、作曲的歌舞《欢庆》,是每次慰问晚会(改一下歌词)必演的开场节目。我们后期还排演了《仙鹤舞》、斯里兰卡舞蹈《罐舞》、日本儿童舞蹈《小花笠》等。</p><p><br></p> <p> 看——同学们自己演唱、伴奏,我教陈晓林同学指挥的大合唱——多么壮观。</p> <h3> 我们还代表各级政府完成了慰问亚、非、拉美等外国友人的光荣任务。</h3> <h3> 欢迎朝鲜人民军休养团</h3> <h3> 欢迎阿尔巴尼亚农业参观团</h3> <p class="ql-block"> 我们曾经为叶剑英委员长演出……。演出结束后,叶帅走上舞台亲切接见参演的剧团演员和我校师生。这是叶帅和歌剧《刘三姐》选段的演员陈蕾、温海涛、丛文堂、姚军等在一起的照片。</p><p class="ql-block"> 陈蕾现在是我市著名的女企业家、省人大代表,她为我们《‘烟小红’40年庆典》做出了很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 叶剑英元帅和参演的全体师生及演职人员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我们先后邀请了京剧团、艺术馆等部门的方月明、孙海涛、孙少海、陶美英、谷文龙(谷新爱父)、张荫松、于少萍、陈锡源、李执胜(李梅父)、鹿逊理、孙建民(孙力宁父)、周峙峰(周学蕾父)等专家、老师来校指导,大大提高了舞台演出、演奏水平。我们还邀请歌舞剧院杨松林、京剧团曲师傅及梅植武等老师为我们绘制布景,提高舞美水平……。</p><p class="ql-block"> 家长们也给了我们大力支持。除前面提到的外,还有于敬昌老师(于玮嘉、于玮杰的父亲)为我们摄影;陈师傅(陈姗、陈蕾的父亲)李师傅(李蕾的父亲)为我们去外地演出开车等等。总之,我们成绩的取得是与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分不开的。</p><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是京剧团陶美英老师在给崔春荣同学化妆。</p> <p class="ql-block"> 这是京剧团的赵月兰老师,在大庙的院子中教授京剧《红灯记》里铁梅的唱段和动作。还有很多老师也先后来队指导……。</p><p class="ql-block"> 同学们都是穿着用尿素袋改制的练功裤,在大庙院子里的青石板上苦练基本功。他们经常头上碰出疱、腿上磕出青——轻伤不下火线……。最后,终于胜利地完成了所有(武打、翻、跳等高难度动作)演出任务——同学们吃苦了。</p> <p> 我们先后接待了多批来自全国各地的师生,学习交流办学和演出经验。这张照片是和来校参观的教师在红艺学校门口拍摄的。</p> <p> 我们先后派出多批师生赴北京、哈尔滨、沈阳、鞍山、济南和青岛等地学习文艺节目,提高演出水平。我们所到之处,得到了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如北京的魏伯亭、温宁、鞍山四十二中吕荣勋、吕岩、济南前卫歌舞团赵建华等领导和师生们,都给予热情接待和耐心指导。</p><p> 1972年,我和李书记曾带领常青、刘为民、孔庆燕和刘青芝到哈尔滨、沈阳和鞍山市学习(没有留影)。</p><p> 下面是1973年,李学邦、王立文和刘希政老师带领张传娜、孔庆燕、任军、李建军、葛桂芬和赵丽君同学到北京学习时的留影。</p> <h3> 这是1975年,我带领任军、赵丽君、刘巧玲、孙琳娜同学赴青岛学习时的留影。</h3> <p> 这张照片,是我和工宣队王队长、田云德老师带领李萍、张燕、陈晓林、韩露、解季春同学赴北京、济南等地学习时的留影。</p> <p> 我们学校继张栋林、常畅、范淑敏参军到前锋歌舞团后,又向中央歌、舞剧院(孙春英、戚润玉)、中央电视台(龙丽玲)、西安电影制片厂(赵光、潘军)和各部队、文艺团体、大专院校续送了大批人才。他们都是文化大革命的幸运儿——不但没荒废学业,由于良好的艺术启蒙教育和扎实的童子功,长大后他们都成为各行各业的栋梁和文艺活动的骨干。</p><p> 参加过我校短期交流、培训的李建军、吕长虹、吴明丽、李秀君、陈爱丽、姜丽、王美丽、胡连荣、张淑娟和‘福小红’的宋佳莉、‘荣小红’的德强、云竹、‘莱小红’的蔡国华、张敏等同学,也在各自学校和工作单位发挥了文艺骨干和模范带头作用。</p><p> 直到今天,‘烟小红’及各宣传队的同学们仍然活跃在我市及全国各地的文艺舞台上,为弘扬中华文化贡献力量。</p> <p class="ql-block"> 常畅同学在校刻苦练习,完成了《智取威虎山》全剧京胡伴奏任务;参军后……曾任南京军区前线文工团常任指挥和多个艺术院、团的客座教授和艺术指导,在音乐艺术上造诣颇深。前几天,他带领江苏省交响乐团在烟台大剧院成功举行了专场音乐会。</p> <p class="ql-block"> 常青同学大学毕业后曾在烟台艺校任教,后到澳大利亚深造(博士),并成功举办过多次个人演唱会……。常青现在澳大利亚从事音乐教育工作。</p> <p class="ql-block"> 龙丽玲同学是军旅中优秀的舞蹈和影视演员……。她后来到中央电视台担任编辑工作,干的非常出色——她在中央4台主持的‘天涯共此时’中的《寻亲》栏目,在当时海峡两岸影响很大。</p> <p class="ql-block"> 学校始终抓紧文化课教学,每天上午同学们都在认真学习文化课。因此,每次全市统考成绩都名列前茅。 </p> <h3> 同学们在争看报刊上的最新消息。</h3> <p class="ql-block"> 学校还为同学们安排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文体活动——有象棋、绘画、郊游、拔河和班级文艺汇演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山东省电视台在烟台拍摄儿童电视剧《课外》——我校刘维娟、陈蕾、奚江红、胡弢、丛文堂、姚军、温海涛等同学由陈宝安老师带领参演;翟玉泉老师作曲并指挥乐队为电视剧伴奏;声乐队为该电视剧录制了童声合唱。</p> <p class="ql-block"> 学校对学生的思想工作抓得很紧,经常开展学习毛泽东思想经验交流、军训和阶级教育等项活动。</p><p class="ql-block"> 下面这些照片,是师生们在参观英灵山革命烈士纪念馆和栖霞牟氏庄园时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 同学们紧跟形势,宣传党的方针、路线、政策——不仅烟台的军营、工厂、农村、学校等留下了大家的足迹,而且还上过广播,登过报纸……。</p> <h3> 同学们街头演出的歌舞《洪湖水浪打浪》。</h3> <h3> 奚江红等同学在田间地头演出的小歌舞……,刘芳芳手风琴伴奏。</h3> <p class="ql-block"> 同学们还经常走进车站、码头、宾馆演出。片中,是优秀舞蹈演员马宗静同学在华侨宾馆演出的斯里兰卡独舞。</p><p class="ql-block"> 听说马宗静多年前被车祸夺去了年轻的生命;前几天曲建忠、毕冰水和陈伯银又突然病逝;还有一些老师和同学也不在了……。每每想起他们,我就心痛——愿他们在天堂一切安好。</p> <p class="ql-block"> 我们学校也开展勤工俭学——在全市建起第一个化妆照像馆,给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留下美好的瞬间。</p><p class="ql-block"> 我干完乐队指挥后,又和刘为民一起(在大庙后殿)训练小班舞蹈队;和赵丽君一起(在解放路四合院)培训马宗静那批小歌舞队(收下考完声乐的刘维娟和王祥煜);我还负责过化妆、道具、伴唱、效果、舞蹈、戏剧、曲艺、魔术和舞台监督等多项工作,学到不少知识。</p><p class="ql-block"> 1980年起,我跟‘锦章照像馆’谭师傅、商校多名摄影教师和王寿松、纪同华等老师学会了海欧120和座机摄影、暗房冲洗、照片修版和着色等技术,并当上照像馆经理。每天放学后,我就和纪同华、宋乐胜、马作贤、张玉华、范美兰等老师给顾客化妆、照像、冲洗照片、修片上色……。有时我一个人(在放学后)要给二十多位顾客化妆,加班到深夜。如果没有当年负责照像馆这个经历,就没有今天像册中的这么多照片。</p><p class="ql-block"> 看!下面中间那张是我为王祥煜和康健力同学拍的化妆照——‘梁山伯与祝英台’,这类照片在当时很受年轻人欢迎。上面那张是我为刘维娟、王美霞、马宗静和葛淑云拍的‘千手观音’造型,比大型舞蹈‘千手观音’早好多年。还有图中的人像摄影也达到了较高水平。</p> <p> 这些是我拍摄的全市最早的彩色艺术照片。底片是张焕友老师(张玉华父)给我的彩色电影胶片。因当时烟台没有彩照业务,所以拍完后是让朋友带到日本冲洗的。上面中图是给王祥煜用多次曝光拍摄的;下面左图是用特殊镜头(四棱镜)给王美霞拍摄的……。现在看来,由于当时场地、用光等技术和条件限制,再加上电影胶片存放的时间过长,所以拍出的照片效果不太理想。</p> <p class="ql-block"> 这些也是在我校照像馆拍摄的照片。</p><p class="ql-block"> 中间那个是胡弢同学,听说她去了南方,分别后再没见到她。</p> <h3> 我至今完好地保存着同学们小时候的照片,经常翻看、回忆……。</h3> <p class="ql-block"> 我们师生在紧张的学习和排演生活中,建立起比一般学校更深的师生情谊。1980年春节(初二),在我最艰难……的时候,同学们来看望我。这张照片是我儿子陈磊(5岁)给我们拍摄的照片:前排(左起)是孔庆燕、我和张传玲,后排是刘青芝、方艳春、刘为民和常青。至今,常青在澳大利亚、张传玲在外地、孙绪明在美国……,我们还用各种方式保持着联系。</p> <p> 同学们在欢乐的日子里也没有忘记我——这是我在黄天成和牟恩兰的孩子婚礼上和同学们的合影。我还参加过刘新科、吕建刚、钟淑华、邵建国、江淑芳、刘为民、刘青芝、江崇会、于嘉等很多同学孩子的婚礼。</p> <p class="ql-block"> 我入住高新区御花园老年公寓后,赵丽君、高艺林、刘新科、陈蕾、于建华、柳华影、孔庆燕、闫鸣、葛桂芬和于爱荣等同学来看望我;张进华、黄天成、张富卿、于晓红、宋晶静、王艳艳、王宏君和苑红林等同学先后来慰问演出……。特别是当了大学教授的崔春荣同学让爱人岳海涛(著名油画教授)驾车,专程从济南千里迢迢来烟看我,使我非常感动。</p> <p class="ql-block"> 曾在总政和解放军报社工作过的于爱荣同学,路过烟台(仅待一天),她也(和战友)手捧鲜花,千方百计地找到高新区御花园老年公寓,和我见了一面……。</p> <p class="ql-block"> 我和红小兵宣传队一、二、三级的同学,在排练京剧《智取威虎山》和《红灯记》的日子里,一起摸爬滚打、昼夜奋战,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们经常结伴来看我……。</p> <p class="ql-block"> 高年级的学生们现在也退休了。他们发挥特长,组成艺术团慰问演出,为社会做贡献。</p><p class="ql-block"> 这是张进华指挥的乐团来御花园慰问演出后和我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在“烟小红”的十几年里,我度过了一生中最宝贵的青春年华——我有付出,更有收获……。</p><p class="ql-block"> 退休后,我们老同事和老朋友经常在一起玩玩乐器(我打扬琴、拉手风琴)、练练合唱(我指挥)——给我的晚年生活增添了许多快乐。</p><p class="ql-block"> 我感恩当年领导把我调到“烟小红”;</p><p class="ql-block"> 我感谢“烟小红”的老师和同学们……。</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们‘烟台市少年业余艺术学校’自制的1981年《新年贺卡》。</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为我们刚建起的排练厅——儿童影剧院——还没启用……。</p> <p class="ql-block"> 这是1977年我校唯一届高中和第一届初中毕业生和老师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要为四级的同学多说几句——他们是我校唯一的一届高中班(于联华、贺长荣去了省、市歌舞剧院),同学们在校当了三年老大。一有演出任务,立即全体出动——张效东、刘鲁民、刘立宁、王建涛、朱学庆、李维富、于卫东、任军、司洪滨和贾崇高等男同学和郭爱娜、赵丽君、李萍、潘韶青、毛惠芳、张艳等女同学一起拼命搬大箱、装缷车、装缷台;演出前郭爱娜、曹宝荣还要为乐队化妆、发服装;有时饿着肚子演出;演完要送小同学、女同学回家……。郭爱娜、曹宝荣等同学发挥了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p><p class="ql-block"> 这也是她们这一代人的‘芳华’。</p><p class="ql-block"> 今天想起这些,仍然令我动容——我要为他(她)们再点一个(迟到的)大赞!</p> <p class="ql-block"> 1981年9月5日,烟台少年艺校高年级同学和老师的合影(这是我们的照像馆自己组织、拍摄、洗印、放大的照片)。</p> <p> 1981年9月5日,烟台少年艺校低年级的同学和老师合影留念。随后,全体师生被分配到全市各中、小学,继续工作和学习。</p> <p class="ql-block"> 随着(‘文革’结束后)烟台艺术学校和烟台市青少年宫的恢复,烟台市少年业余艺术学校完成了她的历史使命——1981年9月5日,烟台少年艺校解散——‘烟小红’走完了她的全部历程。我们的青春年华和美好记忆也留在了‘烟小红’。</p><p class="ql-block"> 下面是全体教师分别时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半个世纪过去了,烟台市民始终没有忘记‘烟小红’,是认为她就是‘文革’中那个表现出色的‘红小兵宣传队’;而相关资料中鲜有提及,是因为烟小红实际上是‘文革’初期烟台小学教师的群众组织(前叙)……。</p><p class="ql-block"> 很多同学经常问我:谁是真正的‘烟小红’?我说:你们都被叫‘烟小红’,又都不是真正的烟小红。你们当时的真实名字叫“烟台市红小兵毛泽东思想宣传队”。</p><p class="ql-block"> 很多新老‘烟小红’的师生对我记述‘烟小红’——烟台市红小兵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完整历史给于大力支持;更有全市像陈丽娜这样‘烟小红’的无数‘老粉丝’、‘同龄人’、‘发烧友’(看《烟台晚报》右下角文章)对‘烟小红’一直地关注……。这让我坚定了记录下‘烟小红’的真实、完整历史的信心。</p><p class="ql-block"> 我在编辑《岁月如歌——我记忆中的‘烟小红’》时,老‘烟小红’的张汉东老师、新‘烟小红’的陈宝安、李学邦、张卫、朱彩云、纪同华老师以及曲延华、马錦林、张荫庭、申政等老师和郭爱娜、崔春荣、陈蕾、黄天成、刘厚珍、于建华、曲海滨、高艺林、任夫华、闫鸣、曹林、任军、刘健、刘爱娜、于月芳和在北京的于爱荣及远在美国的孙绪明等同学,还有‘荣小红’、‘莱小红’、‘福小红’、‘蓬小红’等很多(不知名字的)同学,以不同方式向我提供宝贵意见和大力支持;高世文老师,百忙之中亲自登门指导我如何使用手机软件;特别是唯一经历过新、老‘烟小红’,在我校高中毕业的赵丽君同学,默默无闻地给我提供了许多珍贵资料和大力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p><p class="ql-block"> ‘烟小红’(红小兵宣传队、红艺学校)对‘文革’时期烟台文艺舞台演出和艺术启蒙教育的历史功绩不能忘记。我曾建议:有关部门在编写烟台的教育、文艺史中,为她们留下这浓墨重彩的一笔。</p><p class="ql-block"> 新、老‘烟小红’的同学,都是那个特殊年代的特殊儿童,似校友、如兄妹。我曾希望:像《全国知青》那样,新、老‘烟小红’的同学合排一台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回报烟台的父老乡亲,记录那段非凡的经历,名字就叫——《烟小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2005年春节过后,我们在烟台新闻中心,举行了“烟小红35周年庆典”……师生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这是2010年10月30日,烟台市红小兵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举行建队40周年庆典时,师生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这是2020年10月28日,烟台市红小兵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一、二、三级部分师生筹备《‘烟小红’五十年庆典》(予演)时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 最近,陈蕾(利用自己宝贵资源)和部分同学一起商量——筹备《‘烟小红’珍贵历史照片展示》的有关事宜……。</p> <p class="ql-block"> 2024年10月4日,《“烟小红”54周年 同学联谊会》在天天漁港宴会厅举行。</p> <p class="ql-block"> 2024年10月17日,崔春荣又从济南来看望我——师生情深,令我感动。</p> <p class="ql-block"> 2024年11月12日,常青和爱人李毅(从澳大利亚回国探亲)来看望我和老伴,并为祝贺(11.15)我80岁生日送上一大捧鲜花。</p> <p class="ql-block"> 结 束 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记录下‘烟小红’,是我们过来人的历史责任;也是大家的迫切希望(时间不等人);我也想把保存的照片和资料传给同学们……。虽有老师和同学鼓励我编写成书,但我深知写当代史难、自己能力有限,所以我就以‘个人回忆录’的形式记录那段生活,这样会更随意一些。我每天在老年公寓里打开手机看看、写写、修修、补补——这既充实了我的晚年生活;又锻炼了眼、脑、手,延缓衰老;也了却我和大家的一个心愿。</p><p class="ql-block"> 因资料不全;记忆减退;再加上篇幅所限(只能发100张照片);五十多年前的(2吋)黑白照片不清晰;特别是‘四十年庆’丢失了许多珍贵照片,所以本文肯定会有遗漏(师生的名字、事迹)和错误。前几年,原始稿被朋友传出……,我又根据大家的意见进行了多次修改、补充。今天,我要把她作为一份特殊礼物,送给五十四年前那个特殊年代的那些特殊儿童……。</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恳请大家(特别是新、老‘烟小红’的师生)看到后提出宝贵意见。我会随时用云技术进行修改、完善(你们手机里保存的原稿也会同步修改完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谢谢大家的关注和支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陈建康 </p><p class="ql-block"> 2024.11.16 </p><p class="ql-block"> 烟台市高新区御花园老年公寓 11— 601 室</p><p class="ql-block"> 电话:13153518592</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