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褪色的记忆~[抗美援朝老兵赴朝作战回忆录]

五峰山传媒

<h3><b>作 者:葛发军</b></h3> <h3><b>  1949年12月,我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11军33师97团政治处任组织干事,奉命参加成都战役,在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歼灭胡宗南所率领的国民党军队30万余人,和平进占成都。四川解放后,潜伏在川东大巴山脉的国民党残余武装,与地方反动豪绅武装勾结,进行垂死挣扎。为彻底歼灭残余武装,解放军97团进驻到巴山境域开县城、城口县,发动群众进行反霸斗争,清剿国民党潜伏的残余武装,经数月的围歼,取得了节节胜利。</b></h3><h3><b><font color="#010101"> 1950年9月15日,美军于朝鲜半岛南部西海岸仁川登陆,10月1日美军越过“三八线”,10月8日,朝鲜政府请求中国政府出兵援助,19日美军占领平壤,企图迅速占领整个朝鲜,并公然声称:“在历史上,鸭绿江并不是中朝两国截然划分的、不可逾越的障碍。”同时,美国飞机多次侵入中国领空,轰炸丹东地区,战火即将烧到鸭绿江边。中国政府根据朝鲜政府的请求,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迅速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font></b></h3><h3><b> 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彭德怀司令员的率领下,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10月25日,志愿军打响了入朝后的第一仗,拉开了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b></h3> <h3><b>  此后,志愿军以运动战为主,与部分阵地战、游击战相结合的作战方针,连续进行了五次战略性战役,歼敌23万余人,把侵略者从鸭绿江、图们江边赶回到“三八线”以南,使敌军由进攻转入防御,扭转了战局。迫使美国侵略者同意进行朝鲜停战谈判。</b></h3><h3><b><br></b></h3><h3><font color="#ed2308"><b> 赴朝参战的一个夜晚</b></font></h3><h3><b> 1950年10月,我们部队接到急电,上级命令做好人员政治思想及战备动员,出川开赴华北、胶东进行改装与军训,我所在部队改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独立33师97团(原二野11军军部先后被调往鲁、浙组建海军和空军。抗美援朝回国后,独立33师97团归属26军),接受“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任务。</b></h3><h3><b> 11月29日,我团经过展短的集训,由山东昌乐集结在吉林安东,准备奉命入朝参战。</b></h3><h3><b> 那是一个漆黑的夜晚,天空只能看到星斗在闪烁,大地皆被黑色的夜幕笼罩,阵阵寒风不断袭来,让人瑟瑟发抖。可是,志愿军确斗志昂然,意气风发,冒着禀冽的寒风,奔向战斗的目标。</b></h3><h3><b> 部队临出发前,传达上级紧急命令:“夜间,下火车后不准集合,不准有火光,不准停留,人员自行向左侧方向迅速前行,遇木桥时快速通过,而后紧急疏散,以防敌机夜袭”。</b></h3> <h3><b>  当我们踏进朝鲜战场,听到的是炮声隆隆,看到的是累累弹坑,美帝国主义仗着空中优势,不分前后防,昼夜狂轰乱炸,投掷重磅炸弹,公路、桥梁、村镇成为一片废墟,十几米、数十米方圆的炸弹坑随处可见,万亩良田被破坏,无数平民无故丧生,幸存的群众,逃隐在深山度日。当部队开往前线之际,只能采取白天隐蔽、夜间行军,军民终日处在昼夜无宁日的战争环境之中。</b></h3><h3><b> 当晚,部队在祖国的东北连山关车站乘火车,越过鸭绿江大桥,直达朝鲜新安洲车站,志愿军下车后,按规定的方向迅速离开了车站,向南进发,在通过木桥时,路警发出了鸣枪警报:发现敌机,紧急防空。这时,过桥的部队,时间更加紧迫。</b></h3><h3><b> 这座桥为木结构的四孔桥,有的桥板造到敌机的破坏。部队通过桥面时,发现有的踏板不堪重负,不能保证人员安全通过。桥面上疾驰的部队无法停止下来,加之上空还有敌机在黑暗中盘旋,千钧一发时刻,只听到有两名战士发出豪迈的声音,喊道:“我们在下面支撑住桥板,部队快速通过!”……。川流不息的部队,以及车辆、马匹就这样安全的通过了大桥,躲过了敌机的空袭,这两位战士的豪迈声也渐渐的消失了。</b></h3> <h3><b>  过桥后,部队乘漆黑的夜色,徒步跋山涉水,摸黑前行,经一夜的急行军,拂晓前按时到达上级指定的地点,准备投入战斗。</b></h3><h3><b> 天亮之后,敌机更猖狂,乌鸦般的结队俯冲、扫射。这时候,我奉命同团部王参谋冒着敌机扫射的危险,去寻找支撑桥板的二位战士,当我们赶到桥旁时,发现两名战士已坠落在漏洞中壮烈牺牲。他们是工兵连的技术能手,一名叫王朝柱,四川人,19岁;另一名叫李宏川,湖南人,20岁。我们把二位战士的遗体从洞内抬出,清理遗物时,发现他们上衣口袋内都装有一本袖珍笔记本,是他们立功的奖品,记载着毛主席给刘胡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题词,还摘抄着“生为人民而生,死为人民而死……”的遗言,这是他们唯一的遗物,也是他们二人的人生信念。</b></h3><h3><b> 工兵连会同我们前往桥的东山坡,在翠绿的松柏下,依山傍水,林木葱郁的境域中,选择了坟茔,掩埋了牺牲烈士的遗体,墓顶移栽了六颗金达莱。我们以悲痛的心情告别了最可爱的战友......。</b></h3><h3><b> 每逢我看到翠绿的松柏,盛开的金达莱,战友的英雄形象就呈现在眼帘,他们为祖国献身的精神永放光辉!万古常青!。</b></h3> <h3><font color="#ed2308"><b> 无名烈士的遗物</b></font></h3><h3><b> 志愿军依据朝鲜战场作战方针,多山环水自然环境,有组织的进行夜战、山地战、游击战,战争取得节节胜利。随着战事的发展,志愿军9712部队根据师部命令,赶赴东线参加阻击战,前沿与美军“王牌”陆军24师对峙交战(战场上那种残烈的场景,不言而喻,随后请看《战火燃烧的朝鲜战场》)。</b></h3><h3><b> 28号这一天,我与政治处冯干事通过三道敌炮火封锁线,到水清沟烈士墓地了解牺牲战士的安葬情况,处理烈士的遗物,详细登记后,以便向他们家乡的亲人和当地政府发出阵亡通知书。烈士墓地那里有两名排级干部和4名战士专门负责办理接受、登记、埋葬、竖木牌、整理烈士遗物遗言及守墓工作。</b></h3><h3><b> 当我们到达后,看到三营八连二排长面带悲容,湿润的眼睛凝视着烈士的遗物,以沉重的语调说道:“无情的战争又夺去了志愿军战友的青春年华,暂短的生命结束了……。有的是在1089·6高地战斗中牺牲的战士,他们已是面目全非,血肉模糊,无法辨认身份,是无名烈士”,“有的战士双腿被炸掉,牺牲时手握冲锋枪,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前方......”。他用双手托着被鲜血染红的袖珍笔记本,低声说:“这一位烈士可能是四川籍战士的遗物,查不到姓名,是血染遗物之一,里边记载着他赴朝后的崇高思想”。</b></h3> <h3><b>  我接过笔记本,擦着未干的血迹翻阅,首页写着:“美帝国主义发动的非正义战争,是罪恶、是灾难。有战争就有牺牲,死神随时就会降落,人民志愿军为了战争的胜利,为了祖国的安全,不怕流血牺牲,生为人民而生,死为人民而死;毛主席给刘胡兰题的碑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这就是志愿军战士的生死观”。</b></h3><h3><b> 我不停地翻阅被鲜血染红的笔记本,有些字迹不太清楚了,只能隐约地看出:“战场上如果我牺牲了,父母不要过分悲伤,应为儿子的牺牲而自豪。毛主席说:‘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在战场上不论是牺牲的壮烈,或者是预测不到的不幸,有名无名,都应看成是有重于泰山的壮举。”</b></h3><h3><b> 二排长又递给我一双丝线刺绣的鸳鸯图案袜底,绣着“抗美援朝,保家为国”闪光大字,旁边是烈士未婚妻院金花的名字。在袜底中间夹着一封被血染红的祖国人民的慰问信,内容是这样写的:“敬爱的志愿军同志,祖国人民的安全、自由、幸福,工人上班,农民田间劳动,学生上课,是你们在前线流血牺牲换来的,人民不会忘记,时时代代也不会忘记,永不会忘记……。我们要加倍的工作,搞好经济建设,支援前线,要人有人,要物有物,祖国人民是您们坚强的后盾,也是祖国人民的心声......”。</b></h3> <h3><b>  我们三人,识别着模糊不清的字迹,心情万分的悲痛,沉默无语地擦着泪水,回头凝视一排排一列列葬身异国有名无名的烈士墓群,怀念着把生命的一刻留在朝鲜战场的烈士灵魂,向他们致哀!。</b></h3><h3><b> 烈士们留下的遗物和遗言,字字件件闪烁发光,永放着光辉。这对于战场上的幸存者和祖国人民的后来人,是警钟长鸣,是永恒的鞭策。历史呼唤千秋万代不要忘记他们,人民获得的幸福和欢乐,是千万名烈士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b></h3><h3><b><br></b></h3><h3><font color="#ed2308"><b> 用生命染红党旗的“三员班长”</b></font></h3><h3><b> 战斗仍在继续,炮火袭击、敌机轰炸不息,有战斗就有牺牲,烈士墓地仍在不断地扩大。我们来到新掩埋的烈士墓前,我问这名烈士是谁,二排长回答:“是三分队八连炊事班长王大勇,和我一同入伍的战友,在炮火纷飞的战场多次立功,是一位很了不起的人物”,话说到这里,这位排长赞不绝口地倾叙了王大勇青年时代艰难的经历,参军后的事迹,我和冯干事边听边记,文章部分内容就是根据当时记忆而整理的。</b></h3><h3><b> 王大勇出生在山西一个农民家庭,家境贫寒,国民党灾荒之年,父母双亡,他成了流浪的孤儿,乞讨为生,18岁时给地主当长工,受尽剥削压迫,饱尝了人间苦难。1945年家乡解放,他毅然报名参加了解放军,入伍后被分到炊事班当炊事员,由于工作中表现出色,不怕苦不怕累,处处为连队生活着想,很快当了炊事班长。</b></h3> <h3><b>  解放战争中,他担着锅勺,南征北战,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大西南等上百次战役,在激烈的战火中,他克服种种困难,都出色地完成了连队生活保障任务,曾两次负伤,荣立三等功四次,通令嘉奖三次。</b></h3><h3><b> 四川解放初期,部队由成都调往川东开县清剿国民党残余武装,完成任务后,为照顾老兵,动员一部分年龄较大的战士,退伍返乡,这些老战士听说要退伍,情绪低沉,不愿离开战火中生死与共的战友。</b></h3><h3><b> 当时他已46岁了,是退伍返乡的主要对象。然而,他对部队有着深厚的感情,战火中培育的革命情义实在难以别离,数天少言寡语,沉默不乐。他对战友说:“是解放军把我从苦难中解救出来,我怎能离开部队泥?”后来,连指导员经过与他多次的谈话才做通了他退伍返乡的思想工作。</b></h3><h3><b> 当老战士将要离队之时,部队又接到紧急通知,停止办理老兵的退伍工作,奉命抗美援朝,赴朝参战。当他听说这个消息时,喜出望外,当即就写了请战书,要求留队参战,经批准他归队参加了人民志愿军,又回到了连队炊事班当班长。</b></h3> <h3><b>  这次归队后,他又担上了罗锅,随部队出川顺江而下,辗转华北、胶东、东北,赴朝战场。</b></h3><h3><b> 战争中幸存的王大勇,到了朝鲜战场,目睹到美机轰炸的累累弹坑,城镇成了一片废墟,村庄荒芜人烟。这样一幕幕悲惨的战争景象,更激起他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心。无论隆冬、盛夏他带领炊事班的同志,对连队的生活都做到了有力的保障。</b></h3><h3><b>&nbsp; 严寒的冬季,凛冽的狂风,席卷着团团的鹅毛大雪,零下25℃已是天寒地冻,草木皆冰。志愿军战士就是在这种极端恶劣而又保障不足的条件下与敌军作战。他为了解决志愿军一把炒面一把雪的艰苦生活,无处找水,他融雪烧水,让战士们喝上热水,为伤病员温洗冻伤的手和脚,做到了无微不至的关怀,想方设法做些热汤,送到阵地前。行军中有的同志跟不上队,他帮助背背包,一担就是好几个,休息时,他编顺口溜、快板书,作宣传工作,他身肩三职,既是炊事员,又是宣传员、战斗员,同志们都称他“三员班长”。</b></h3><h3><b> 部队开往38线东线前线,八连的阵地在最前沿一座山顶进行坑道防御战,与美军对峙,开展小部队出击及冷枪活动,为保存部队有生力量,回避敌炮火敌机的袭击,以小分队出击以守为攻,主要兵力以坑道为依托,阻击进攻相结合,部队的实力,战地指挥,生活保障,大部分时间在坑道内进行。炊事班为了保证连队生活,每日要冒着炮火走出坑道、穿越二倒封琐线,下山到谷溪涧担水,做饭烧水,送到前沿班阵地,每次担水时,他都能出色地完成任务。</b></h3> <h3><b>  20号这一天,他带领炊事员小李,担着水桶下山担水,在返回途中,通过敌第二道炮封区时,突然距他们20米落下一发炮弹,迅速爆炸,伴随着敌机的轰炸,又在50米处掷下重磅炸弹,这时王班长急忙放下水桶,把小李推倒在地,并高呼:“快卧倒!”。霎时,两片弹片从远处迎面飞来,一片罪恶的弹片击中了王班长,另一片把水桶打穿了。小李急忙跑上前抢救班长,王班长说:“你担着水快回去,不要管我,告诉连长,我没有完成任务。”小李拖住班长哭喊着:“班长你不能走呀,我们离不开你呀!。”小李哭泣着用力背起王班长,回到坑道里,王班长已经闭上眼睛,与世长辞了。</b></h3><h3><b> 二排长讲叙到这里,再也抑制不住悲痛的心情,恸哭起来,我们在场的几位同志,都站起来,举起右手,在烈士墓前庄严宣誓,要化悲痛为力量,到前线英勇杀敌,为烈士们报仇雪恨。</b></h3><h3><b> 这就是王大勇的不平凡的革命生涯,生在苦中,长在苦中,奋斗在战火中,把生命献给了祖国、献给了党,最终葬身异国、埋骨他乡。他无妻无子,无家无业,陪伴他的只有坟墓前竖着的木墓碑。这座墓碑以及烈士的坟墓日后是否存在。是我们当时忧心忡忡的忧思。</b></h3><h3><b> 朝鲜战争停战后,当部队奉命回国前,政治处让我和冯干事到这座坟茔查看烈士的墓地,核对烈士的姓名。这座坟茔已经变了样,朝鲜人民为纪念志愿军烈士,建成了烈士陵园,木碑更换成石碑,周围的松柏幼苗,正在茁壮成长,每一块碑文上刻着烈士的名字,烈士的精神,碑廊里用中朝两国文字篆刻着:“烈士的英灵永放光辉,高尚品德永世长存。”陵园门口铭刻着醒目的大字“告慰烈士在天之灵,人民永远铭记敬仰”!</b></h3> <h3><font color="#ed2308"><b> 坚强的战士</b></font></h3><h3><b> 冬去春来,盛开的金达莱在山岭中开放。然而,战争并未停息,战火在继续燃烧着,山间的寂静,被那隆隆的炮声冲破,每天战场上都有牺牲的战友,离开了生他养他的父母和至亲的妻子儿女、兄弟姐妹,把生命献给了祖国、献给了人民、献给了党。涌现出众多的英雄,他们的感人事迹,在后人中传颂,但仍有无数的无名英雄、模范人物,在极平凡的岗位上,默默的战斗,却无人知晓。</b></h3><h3><b> 感人肺腑的实例是不胜牧举,无数英勇献身的志愿军战士,其形影常在我脑海中徘徊,记忆犹新。</b></h3><h3><b> 那是在东线阻击战中,一天夜晚10时,团部接到前沿阵地营部指挥所电话:七连组织小部队夜袭美军102阵地,完成任务撤离时遭敌炮火拦击,有两名战士负轻伤,一名战士失踪,发生什么意外,情况不明。</b></h3><h3><b> 我受政治处指派,到前沿阵地七连调查实情,经过座谈了解,方知这位失踪战士是该连一班战士刘文华,19岁,河南省鄢陵县人。赴朝参战后,他吃苦耐劳,作战勇敢,在阵地冷枪作战中,曾连击毙敌人13名,受到通令嘉奖,荣立三等功。</b></h3><h3><b> 6月21日,七连奉命组成12人的夜袭小分队,袭击与我团对峙的美军102前沿阵地。指导员动员后,夜9时出发,涉过一条小河,绕过一山谷,经过实地侦察,摸清了敌情,小分队炸毁敌军两处暗堡,在撤回途中造敌炮拦击,刘文华左腿负伤,黑夜中失去联系,未能随队返回,当即该连又组织小分队寻找,未见其踪影。</b></h3> <h3><b>  在漆黑的夜晚,刘文华负伤后,无法行走,便迅速用自带的救护包将伤处包扎好,隐藏在一块大石棚处,整理佩戴的枪枝和弹药,喘息后,用右侧身躯着地向自己的阵地爬行。天色渐亮,他听到敌巡逻的脚步声,便停止爬行,又隐藏在草丛中,将携带的手榴弹盖拧松,紧握冲锋枪,万一被敌发现,准备与敌同归于尽。</b></h3><h3><b> 就这样,夜间爬行,白天隐蔽,野草充饥,露水解渴。炎热的夏天,伤口红肿发炎,更加疼痛,他忍着剧疼,心想:再困难也要回到自己的连队,暗下决心,只要有一口气就要向回爬。一天、二天、三天,敌人的威胁,伤势的加重,在爬行中,他曾昏迷过二次。死神步步逼近他的灵魂,自杀的念头在脑海中闪烁,他望着自己的阵地,怀念着亲密的战友,看看手中的冲锋枪和携带的手榴弹,自言自语道:武器弹药是用来消灭敌人的,生命不能无价值的结束,我是共青团员,一定要回到自己的阵地。第四天夜晚,他鼓足了最后的勇气,拖着剧疼的左腿,爬呀、爬.....终于爬到小河岸边,隔河相望,看到自己的阵地,但已筋疲力尽,又昏迷在地,再无力向前爬行了。</b></h3> <h3><b>  夜深人静,寻找刘文华的小分队,涉水过河,在河边突然发现爬在岸边的刘文华,他已是气息奄奄,昏迷不醒,小分队迅速将他背回到阵地坑道内,卫生员又包扎了发炎的伤口,指导员用汤勺喂了几勺希面汤,才慢慢地苏醒过来,他握住指导员的手低声说道:“指导员,我回来了”。当即部队把刘文华转送到战地救护站,经初步诊治需转院治疗,救护人员冒着被敌机轰炸的危险将他转送后防医院。</b></h3><h3><b> 我根据调查的情况,整理了刘文华的事迹,填写了请功报告,团党委审批后,授予他二等功,并在部队中广泛开展向坚强的战士——刘文华学习的活动。</b></h3><h3><b> 刘文华自转送后防医院后,直到朝鲜战争停战,部队撤离阵地,他没有归队。1954年,部队回国后,我受政治处的指派,追寻这位坚强战士的去向,曾到当时的后方医院——荣军医院,又到他的家乡——鄢陵县民政部门及烈士陵园进行查询,未发现他的名字,查不到去向,是残废?是牺牲?是葬身异国?毫无踪影。</b></h3><h3><b> 战争中涌现的有名无名的英雄,有名无踪的功臣,不计其数。他们是战争中的精英,是英雄部队的代表,刘文华就是英雄辈出中的有名无踪的一名,虽然追寻不到他的去向,但他那暂短人生高尚的精神,却在这支部队中永放光辉。</b></h3> <h3><b>  在志愿军烈士当中,有许多感人心肺腑的遗愿,不胜牧举,难以言表。他们的遗物确实是一些清贫的物件,没有金银首饰珍贵之品。因志愿兵是供给制,没有工资,不实行薪金制,只有用政治思想觉悟、道德伦理观念、革命理想、艰苦奋斗的作风来武装头脑。所以,烈士身上是一贫如洗,遗留的豪言壮语、理想信念居多。遗物多半是一些祖国人民捐赠的鞋子,一双袜底上绣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袜子,一支劣质钢笔,一个针线包,一个水壶,一个袖珍笔记本,祖国人民慰问的纪念茶缸等,个别烈士身上还珍藏着未婚妻的照片,年岁大的干部和老战士有妻子儿女全家照。这些遗物经济价值微不足道,却闪烁着当代革命战士的高尚品德,彰显出他们为祖国、为人民的革命情操,物质和金钱在思想领域没有位置,政治思想觉悟、革命精神,是当时获取战争胜利的政治信念。</b></h3><h3><b> 在这场血与火、生与死、侵略与反侵略者的朝鲜战争中,广大志愿军指战员发扬了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涌现出大批英雄模范和功臣。他们以自己的英勇奋斗、舍生忘死的爱国主义献身精神,创作了一个又一个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谱写了一曲又一曲的浩然的正气之歌,以壮丽的青春之歌铺垫了通往伟大胜利的道路之门,以宝贵的鲜血和生命浇开了和平与幸福的花朵。他们的精神永远是中国民族的骄傲,他们的事迹将万古流芳,与世长存!</b></h3> <p class="ql-block"><b>  作者简介:葛发军、1928年2月生,高中文化,河南省鄢陵县张桥乡屈庄村人,1949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毕业于第二野战军军政大学。1950年12月任第二野战军第三兵团第11军33师97团政治处宣传干事,先后参加了渡江战役、解放大西南等战役。1951年9月随部队出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先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独立33师97团政治处组织干事、秘书,曾8次立功授奖,并获抗美援朝自由勋章。1952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4年10月随部队从朝鲜回国驻防山东省胶东半岛,1954年12月任济南军区26军33师97团政治处组织助理员,1960年5月任97团连政治指导员,1964年10月任营政治教导员(大尉军衔)。1976年10月转业到河南省舞阳工区,历任舞阳工区电影管理站、新华书店经理、党支部书记(正科级)。1979年2月任河南省舞钢区科委主任、党组书记。1984年连任舞钢区第二、第三届政协委员。1991年4月光荣离休,县级待遇。</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感谢您的关注!欢迎转发给您的朋友!</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 赠人玫魂之手,经久犹有余香!</b></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15bgnmkf?share_from=sel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nbsp;人民志愿军舍生忘死保家卫国,谱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a><a href="https://www.meipian.cn/17mzng15?share_from=sel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nbsp;忆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来去匆匆的战友</a><a href="https://www.meipian.cn/1mjpgca9?share_from=sel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nbsp;成都解放后,孤胆英雄勇擒匪首记</a><a href="https://www.meipian.cn/1bkknlwb?share_from=sel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nbsp;平舞工程会战精神永驻</a></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