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摄影艺术展览(第一辑)

CKC

<h1><b>  全国摄影艺术展览</b></h1><h3></h3><h3><br></h3><h5></h5><h5> 1956年12月19日,在中国摄影学会(中国摄影家协会前身)成立大会上,学会主席石少华作了 “组织起来,为繁荣我国的摄影艺术创作而努力!” 的报告,报告中说:“为了繁荣摄影艺术创作,鼓励大家的创作热情,我们要举办各种各样的摄影展览会:全国性的、地方性的、几个人联合的和个人。同时把国内的优秀作品送到国外参加国际展览。”<br></h5><h5> 全国摄影艺术展览,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的中国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广泛、规模最大的综合性摄影艺术展览。自1957年创办至2017年,六十年内共成功举办了26届,展出近万名作者上万幅佳作。下面登出其中一小部分作品供欣赏。</h5><h5> 六十年在历史长河中可谓弹指一挥间,然而人生短暂,芳华已逝,留下的这些张张影像,让人们回望六十年来的历史节点与火热生活,深刻了解昨天都发生了些什么,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现在,憧憬未来!<br></h5><h3><br></h3><h1><b>(第一辑)</b></h1><h3><b><br></b></h3><h5> <b>【第一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1957)</b></h5><h5>时间:1957年12月1日~1958年1月5日</h5><h5>(原定1957年12月15日闭幕,因参观者络绎不绝而延期至1958年1月5日闭展。)</h5><h5>地点:北京帅府园美术馆</h5><h5>举办:中国摄影学会</h5><h5>评委:</h5><h5> 石少华、张印泉、郑景康、刘旭沧、吴印咸、</h5><h5> 吴寅伯、蔡俊三、黄 翔、薛子江、陈正清、</h5><h5> 高 帆。<br></h5><h5>展览部副主任、评委会秘书:杨子颐。</h5><h5>评选经过:</h5><h5> 第一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共收到804位作者报送的3309幅作品,展览部的同志把这些作品分为:工业、农业、部队、生活、风景、人像、动物、静物8大类,来自香港、澳门、新加坡、泰国、南非、柬埔寨、马来亚、印度尼西亚的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作品不分类。评选过程分预选、初选、复选、总选四个步骤,最终选出229位作者的321幅作品,其中国内178位作者的261幅作品,海外侨胞51位作者的60幅作品。</h5><h3><b style="font-size: 15px;"><br></b></h3><h3><b style="font-size: 15px;"> 【第二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1958)</b><br></h3><h5>时间:1959年1月15日<br>地点:北京帅府园美术馆<br>举办:中国摄影学会<br>评委:<br> 石少华、张印泉、郑景康、刘旭沧、吴印咸、<br> 吴寅伯、蔡俊三、黄 翔、薛子江、陈正清、<br> 高 帆。<br>展览部主任、评委会秘书:杨子颐。<br>评选经过:<br> 第二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共收到参展作品1800多幅,稿源比上届几乎少一半,原因是本届国展报送作品的数额受到了限制,上届每人最多报送6幅作品,本届每人最多报送4幅作品。展览部的同志把这些作品分为:工业、农业、部队、生活、风景、人像、动物、静物8大类,来自越南、柬埔寨、马来亚、新加坡、泰国和南非的海外侨胞的作品不分类。评选过程分预选、初选、复选、总选四个步骤,最终选出261位作者的389幅作品,其中国内253位作者(含港澳同胞)的381幅作品,海外侨胞8位作者的8幅作品。<br> 本届评选增加填写评选表一项,在复选过程中,评委必须在评选表上填写评选意见,然后根据各位评委的意见再进行讨论,最终决定作品是否入选。</h5><h3><br></h3><h5> <b>【第三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1959)<br></b>时间:1959年9月20日<br>地点:北京颐和园大戏台展览室<br>举办:中国摄影学会<br>评委:<br> 石少华、张印泉、郑景康、刘旭沧、吴印咸、<br> 吴寅伯、蔡俊三、黄 翔、薛子江、陈正清、<br> 高 帆。<br>评选委员会秘书:杨子颐。<br>评选经过:<br> 第三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共收到677位作者报送的2700多幅作品,展览部的同志把这些作品分为:工业、农业、部队、生活、风景、人像、动物、静物8大类,来自香港、澳门、新加坡、泰国、南非、柬埔寨、马来亚、印度尼西亚的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作品不分类。评选过程分预选、初选、复选、总选四个步骤,最终选出277位作者的503幅作品,其中国内238位作者的449幅作品,港澳同胞25位作者的34幅作品,海外侨胞14位作者的20幅作品。本届在征稿启事中,特别鼓励作者投寄彩色作品,还增设了彩色幻灯片专区,本届共有37幅彩色幻灯片的作品入选。</h5><h3><br></h3><h5> <b>【第四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1960)<br></b>时间:1960年12月27日<br>地点:北京帅府园美术展览馆<br>举办:中国摄影学会<br>评委阵容(按姓名笔划顺序):<br> 石少华、吴 群、吴印咸、吴寅伯、陈 勃、<br> 陈正清、袁柯复、高 帆、黄 翔、张 泉、<br> 蔡尚雄、蔡俊三、郑景康、刘旭沧、薛子江。<br>评选委员会秘书:杨子颐。<br>评选经过:<br> 第四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共收到642位作者报送的2255幅作品,展览部的同志把这些作品分为:农业抗灾救灾、工业、部队、生活、风景、人像、动物、静物8大类,来自香港、澳门、新加坡、泰国、南非、柬埔寨、越南、马来亚、印度尼西亚的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作品不分类。评选过程分预选、初选、复选、总选四个步骤,最终选出280位作者的383幅作品,其中国内249位作者的342幅作品,港澳同胞20位作者的28幅作品,海外侨胞11位作者的13幅作品。</h5><h3><br></h3><h5><b> 【第五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1961)<br></b>时间:1961年12月28日<br>地点:北京帅府园美术展览馆<br>举办:中国摄影学会<br>评选委员会名单(按姓名笔划顺序):<br> 石少华、刘旭沧、吴印咸、吴寅伯、吴 群、<br> 陈 勃、陈正清、郑景康、袁柯复、高 帆、<br> 黄 翔、张印泉、蔡俊三、蔡尚雄、薛子江。<br>评选委员会秘书:杨子颐。<br>评选经过:<br> 第五届国展共收到846位作者报送的2905幅作品,报送作品绝大多数是1961年的新作,展览部的同志把这些作品分为:工业、农业、部队、生活、风景、人像、动物、静物8大类,来自香港、澳门、新加坡、泰国、南非、柬埔寨、马来亚、印度尼西亚的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作品不分类。评选过程分预选、初选、复选、总选四个步骤,最终选出232位作者的317幅作品,其中国内205位作者的278幅作品,港澳同胞15位作者的22幅作品,海外侨胞12位作者的17幅作品。</h5><h3><br></h3><h5> <b>【第六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1962年)<br></b>时间:1962年12月<br>地点:北京帅府园美术展览馆<br>举办:中国摄影学会<br>参展作者数和作品数:<br> 参展作者282人,参展作品数量429幅。</h5><h3><br></h3><h5><b> 【第一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1957)</b></h5><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h5>▲1957年12月1日,北京帅府园美术展览馆举办第一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h5><h3></h3><h3><br></h3> <h5>▲《伟大的友谊》</h5><h3></h3><h5> 铁矛/摄。1957。</h5><h5> 【1957年4月,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元帅访华,毛泽东主席亲自去机场迎接。】</h5><h3><br></h3> <h5>▲《天堑变通途》</h5><h5> 郝纯一/摄。1957。</h5><h3><br></h3><h5></h5><h5> 【武汉长江大桥位于武昌蛇山和汉阳龟山之间,是万里长江上的第一座大桥,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公铁两用桥,被称为 “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伊始即成为武汉市的标志性建筑。</h5><h5> 武汉长江大桥是苏联援华156项工程之一,于1955年9月动工,1957年10月15日正式通车。全长约1670米,上层为公路桥,下层为双线铁路桥,桥身共有8墩9孔,每孔跨度为128米,桥下可通万吨巨轮,8个桥墩除第7墩外,其它都采用 “大型管柱钻孔法”,这是由中国首创的新型施工方法。</h5><h5> 1956年6月毛泽东在《水调歌头 · 游泳》中题写的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正是对武汉长江大桥沟通中国南北交通这一重要作用的真实写照。作为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成就,大桥图案入选1962年4月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成为新中国国家建设的重要标志。</h5><h5> 武汉长江大桥是中国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h5><h5> 2013年5月3日,武汉长江大桥成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5><h5> 2016年9月,入选 “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名录。</h5><h5> 2018年1月,入选中国第一批工业遗产保护名录。】</h5><h3><br></h3><h3></h3> <h5>▲《测量队员》</h5><h5> 盛继润/摄。1957。</h5><h3><br></h3><h3></h3> <h5>▲《车技》</h5><h5> 陆永桢/摄。1957。</h5><h3><br></h3><h3></h3> <h5>▲《风雨前奏》</h5><h5> [香港]黄寿平/摄。1957。</h5><h3><br></h3><h3></h3> <h5>▲《钢锭》</h5><h5> 石少华/摄。1957。</h5><h3><br></h3><h3></h3> <h5>▲《过马路》</h5><h5> 王一波、柯复/摄。1957。</h5><h3><br></h3><h3></h3> <h5>▲《妈妈,到那边去》</h5><h5> 唐遵之/摄。1957。</h5><h3><br></h3><h3></h3> <h5>▲《在结婚登记处》</h5><h5> 李仲魁/摄。1957。</h5><h3><br></h3> <h5>▲《扬场》</h5><h5> 李书林/摄。1957。</h5><h3><br></h3><h3></h3> <h5>▲《特技跳伞》</h5><h5> 葛新德 · 刘观源/摄。1957。</h5><h3><br></h3><h3></h3> <h5>▲《水泥厂一角》</h5><h5> 孙丕永/摄。1957。</h5><h3><br></h3><h3></h3> <h5>▲《交公粮》</h5><h5> 铁矛/摄。1957。</h5><h3><br></h3><h3></h3> <h5>▲《两姐妹》</h5><h5> [马来亚]潘新就/摄。1957。</h5><h3><br></h3> <h5>▲《草原上的神鹰》</h5><h5> 张甸/摄。1957。</h5><h5> 【1956年的9月19日,内蒙呼伦贝尔盟举办那达慕盛会。】</h5><h3><br></h3><h3></h3> <h5>▲《声震山河》</h5><h5> 张甸/摄。1957。</h5><h3><br></h3><h3></h3> <h5>▲《水利工程》</h5><h5> 唐茂林/摄。1957。</h5><h3><br></h3> <h5>▲《耙地》</h5><h5> 李械/摄。1957。</h5><h3><br></h3><h5><b> 【第二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1958)</b></h5><h3></h3><h5></h5> <h5>▲《车如流水马如龙》</h5><h5> 魏德忠/摄。1958。</h5><h5> 河南省安阳县钢铁基地上的运矿大军。</h5><h3><br></h3><h3></h3> <h5>▲《川流不息》</h5><h5> 郭伟祺/摄。1958。</h5><h3><br></h3> <h5>▲《炼焦场之夜》</h5><h5> 郭仁仪摄。1958。</h5><h3><br></h3> <h5>▲《平炉前的战斗》</h5><h5> 孙丕永/摄。1958。</h5><h3><br></h3><h3></h3> <h5>▲《土高炉群》</h5><h5> 张青云/摄。1958。</h5><h3><br></h3> <h5>▲《里弄妇女大战钢铁》</h5><h5> 张祖麟/摄。1958。</h5><h3><br></h3> <h5>▲《海河从此不倒流》</h5><h5> 毕深忠/摄。1958。</h5><h3><br></h3> <h5>▲《粒粒归仓》</h5><h5> 舒野/摄。1958。</h5><h3><br></h3><h3></h3> <h5>▲《在敬老院里的两老伴》</h5><h5> 叶大开/摄。1958。</h5><h3><br></h3><h3></h3> <h5>▲《小足球队员》</h5><h5> 高明/摄。1958。</h5><h3><br></h3><h3></h3> <h5>▲《送别亲人》</h5><h5> 孟宪全/摄。1958。</h5><h3><br></h3> <h3></h3><h5>▲《欢送志愿军归国》</h5><h5> 吕厚民/摄。1958。</h5><h3><br></h3><h3></h3> <h5>▲《丰富多彩的部队生活》</h5><h5> 赖富义/摄。1958。</h5><h3><br></h3> <h5>▲《农民高射炮手》</h5><h5> 梁祖德/摄。1958。</h5><h3><br></h3><h3></h3> <h5>▲《人民公社的食堂》</h5><h5> 敖恩洪/摄。1958。</h5><h3><br></h3><h3></h3> <h5>▲《万吨巨轮下水》</h5><h5> 王少清/摄。1958。</h5><h3><br></h3><h3></h3> <h5>▲《冒雨奋战》</h5><h5> 陈勃/摄。1958。</h5><h3><br></h3><h3></h3> <h5>▲《棉花丰收》</h5><h5> 孙静/摄。1958。</h5><h3><br></h3> <h5>▲《赶麻雀》</h5><h5> 王玉山/摄。1958。</h5><h3><br></h3> <h5>▲《节日的欢欣》</h5><h5> 兰志贵/摄。1958。</h5><h3><br></h3> <h5>▲《画家在农村》</h5><h5> 时盘棋/摄。1958。</h5><h3><br></h3><h5><b> 【第三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1959)</b></h5><h3></h3><h5></h5><h3></h3> <h5>▲第三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入口处</h5><h3><br></h3><h3></h3> <h5>▲《白族姑娘》</h5><h5> 齐观山/摄。1959。</h5><h3><br></h3><h3></h3> <h5>▲《报捷》</h5><h5> 喻惠如/摄。1959。</h5><h3><br></h3><h3></h3> <h5>▲《编队出航》</h5><h5> 孟昭瑞/摄。1959。</h5><h3><br></h3><h3></h3> <h5>▲《带电作业》</h5><h5> 苗明/摄。1959。</h5><h3><br></h3><h3></h3> <h5>▲《兑铁水》</h5><h5> 张韫磊/摄。1959。</h5><h3><br></h3><h3></h3> <h5>▲《通讯民兵》</h5><h5> 陈阵/摄。1959。</h5><h3><br></h3> <h5>▲《友谊》</h5><h5> 陈哲/摄。1959。</h5><h3><br></h3><h3></h3> <h5>▲《团结一致战胜干旱》</h5><h5> 郭佳/摄。1959。</h5><h3><br></h3><h3></h3> <h5>▲《新猪舍》</h5><h5> 潘联锐/摄。1959。</h5><h3><br></h3><h3></h3> <h5>▲《鲜蛋待运》</h5><h5> 张齐才/摄。1959。</h5><h3><br></h3><h3></h3> <h5>▲《在农忙季节里》</h5><h5> 袁苓/摄。1959。</h5><h3><br></h3><h3></h3> <h5>▲《鹰廈铁路景色》</h5><h5> 相知/摄。1959。</h5><h3><br></h3><h3></h3> <h5>▲《捉玳瑁》</h5><h5> 杜心/摄。1959。</h5><h3><br></h3><h3></h3> <h5>▲《装车》</h5><h5> 老炎若/摄。1959。</h5><h3><br></h3><h3></h3> <h5>▲《公社炼铁忙》</h5><h5> 张祖道/摄。1959。</h5><h3><br></h3><h3></h3> <h5>▲《巨型变压器的诞生》</h5><h5> 孙丕永/摄。1959。</h5><h3><br></h3><h3></h3> <h5>▲《木筏出海》</h5><h3></h3><h5> 赵慕志/摄。1959。</h5><h3><br></h3><h3></h3> <h5>▲《劳动归来》</h5><h5> 赵立群/摄。1959。</h5><h3><br></h3><h3></h3> <h5>▲《哈尔滨电机制造厂》</h5><h5> 石少华/摄。1959。</h5><h3><br></h3><h3></h3> <h5>▲《送别》</h5><h5> 杜修贤/摄。1959。</h5><h3><br></h3> <h5>▲《手鼓舞》</h5><h5> 茹遂初/摄。1959。</h5><h3><br></h3> <h5>▲《引水上山》</h5><h5> 茹遂初/摄。1959。</h5><h3><br></h3> <h5>▲《跳板》</h5><h5> 石少华/摄。1959。</h5><h3><br></h3><h3></h3> <h5>▲《毛主席与亚非拉青年在一起》</h5><h3></h3><h5> 侯波/摄。1959。</h5><h3><br></h3><h5><b> 【第四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1960)</b></h5><h3></h3><h5></h5> <h5>▲《我是一个兵》</h5><h5> 陈文辉/摄。1960。</h5><h3><br></h3> <h5>▲《古树幼苗》</h5><h5> 王志渊/摄。1960。</h5><h3><br></h3> <h5>▲《北大荒的开垦队》</h5><h5> 张修/摄。1960。</h5><h3><br></h3><h3></h3> <h5>▲《藏族儿童》</h5><h5> 金持元/摄。1960。</h5><h3><br></h3><h3></h3> <h5>▲《传授经验》</h5><h5> 李克基/摄。1960。</h5><h3><br></h3> <h5>▲《春早人更早》</h5><h5> 王昌浩/摄。1960。</h5><h3><br></h3> <h5>▲《大批柴油机代运农村》</h5><h5> 耿荣兴/摄。1960。</h5><h3><br></h3> <h5>▲《打黄羊》</h5><h5> 宝音朝克图/摄。1960。</h5><h3><br></h3><h3></h3> <h5>▲《引水上塬》</h5><h5> 李生才/摄。1960。</h5><h3><br></h3><h3></h3> <h5>▲《您好,古巴格瓦拉叔叔》</h5><h5> 李基禄/摄。1960。</h5><h3><br></h3><h5><b> 【第五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1961)</b></h5><h3></h3><h5></h5><h3></h3> <h5>▲《跟我走 !》</h5><h5> 牛畏予/摄。1961。</h5><h3><br></h3> <h5>▲《我也养》</h5><h5> 蔡俊三/摄。1961。</h5><h3><br></h3><h3></h3> <h5>▲《崇高的职业》</h5><h5> 艳芳/摄。1961。</h5><h3><br></h3><h3></h3> <h5>▲《敌人的好干粮》</h5><h5> 于志/摄。1961。</h5><h3><br></h3><h3></h3> <h5>▲《东方红》 袁毅平/摄。1961。▼</h5> <h5>▲《动力的源泉》</h5><h5> 蒋少武/摄。1961。</h5><h3><br></h3> <h5>▲《客人来到草原》</h5><h5> 张甸/摄。1961。</h5><h3><br></h3><h3></h3> <h5>▲《向阿尔巴尼亚战友学习》</h5><h5> 杨比沪/摄。1961。</h5><h3><br></h3> <h5>▲《向世界最高峰进军》</h5><h5> 陈雷生/摄。1961。</h5><h5><b><br> 【第六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1962年)</b></h5><h3></h3> <h5>▲《翻越冰崖》</h5><h5> 杨明辉/摄。1962。</h5><h3><br></h3> <h5>▲《跳橡筋》</h5><h5> 夏道陵/摄。1962。</h5><h3><br></h3><h3></h3> <h5>▲《小队的副业》</h5><h5> 陈晓亚/摄。1962。</h5><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