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存的记忆……怀念父亲宋英

医者仁也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父亲宋英1938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期间,先后担任山东省莒县夏庄镇宋家苗蒋村第一任党支部书记,中国共产党莒县七区抗日民众委员会民运委员、主任、农救会会长,中共滨海地委机关政治指导员,《滨海时报》编辑,《大众日报》记者,《滨海农村》副总编辑。建国后,历任《渤海日报》总编辑,齐东县委书记兼齐东县县大队政委,山东土改委员会宣传处长,山东人民出版社社长,山东省出版事业管理局局长、党组书记、总编辑,山东化工学院党组书记,山东省文化局局长、党组书记。兼任山东省文联副主席,山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副主任,山东省文化厅顾问等职务。并担任山东画院首任院长,山东金秋书画院名誉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创作研究员。其书作传略已辑入《中国历代书法家人名大辞典》、《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名鉴》等多部辞书。出版有《宋英书法选》、《宋英诗文存》等著作。</span></p> <h3> 父亲在抗日战争时期以笔代枪,撰写了许多新闻稿件,宣传抗战、动员群众支援和参加抗战。</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父母的第一张合影</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众日报》创刊号</h3> <h3>  《齐鲁晚报》刊登的纪念《大众日报》创刊80周年一文中,介绍抗战时期,《大众日报》记者宋英深入群众、讴歌群众的事迹。</h3> <h3> 《纪念大众日报创刊80周年》中关于记者宋英的事迹</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莒南县史志办陈主任介绍根据《大众日报》记者宋英撰写的通讯事迹而树立的典型人物“郑信开荒纪念碑”。</span></p> <p class="ql-block">  父亲(中排左)与中共山东分局的战友合影</p> <p class="ql-block">  1946年3月,抗日战争已经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为应对新的国内斗争形势,山东军区召开了滨海区高干会议,传达学习上级指示,布置新的斗争任务,会后全体代表合影留念。一排左5为宋英(笔者父亲),左6为唐亮(后为开国上将),2排左2为谷牧(后为国务院副总理),左6为王众音(后为山东省纪委书记、副省长),3排左3为孙汉卿(后为山东省顾问委员会常委、山东大学党委书记),左10为郑子久(后为山东省副省长,4排左6为田海山(后为山东省纪委副书记、省政协副主席)。</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山东抗战将士回忆》一书</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刘主任采访父亲</h3> <h3>  父亲在《山东抗战将士回忆〉一书中撰文“我的滨海情结”</h3> <p>  1952年,父亲调任山东人民出版社总编辑、副社长,第二年任社长兼总编辑。1958年,担任山东省出版事业管理局首任局长、党组书记兼总编辑,期间创建机构、培养人才,配合党的方针政策,编辑出版了许多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各类书籍。为山东岀版事业的开创、管理和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p><p><br></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任命书</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167efb">  周恩来总理签署“任命宋英为山东省出版事业管理局局长”的任命书</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 原山东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邱勋在《齐鲁晚报》上撰文介绍出版家宋英。</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黄海晨刊》上刊登的由山东著名作家邱勋撰写的“忆出版家宋英”一文</h3> <h3>父亲在六十年代中期参加赴东欧文化考察团时合影</h3> <h3>  “文革”后期,父亲恢复工作,担任山东化工学院党委书记。</h3> <h3><font color="#010101"> 1977年父亲调山东省文化局主持工作,次年担任局长兼党组书记,上任后即对省内文化部门进行拨乱反正工作。平反冤假错案,启用一批有作为的干部和有成就的艺术家、剧作家。改革文化体制、规化山东文化事业蓝图。支持创作和上演新剧目。话剧《决战》、《沉浮》,电影《红牡丹》、《喜盈门》、《带手铐的旅客》等一批在国内产生较大影响的作品,博得广泛好评,扩大了山东文化事业的影响。父亲还多方筹措资金,扩展省内文化设施规模;多形式多渠道拓宽剧团发展空间;探索和开拓文化市场,为山东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父亲在蒲松龄学术研讨会上讲话</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与蒲松龄学术研讨会代表合影</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山东画院成立,父亲(右5)首任山东画院院长</h3></font></h3> <h3>  父亲(左)与著名书画家许麟庐(中)、于希宁(右)合影。</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2001年,父亲(左)和武中奇(右)、于希宁(中)在书画展上的合影。</span></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八十岁仍笔耕不辍</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父母在观看书法集</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九十岁仍旧每天研习书法</h3> <h3><font color="#010101">  2014年1月7日上午,《宋英书法展》暨宋英书法作品捐赠仪式在山东博物馆隆重举行,共展出父亲多年来创作的书法作品150幅。省委宣传部徐向红副部长、省政府张德宽副秘书长、省文化厅和省书协领导、山东博物馆馆长以及众多齐鲁书法艺术家出席了开幕式。随后举行“宋英书法作品捐赠仪式”,父亲将其中50幅代表作品捐赠给山东博物馆收藏。</font></h3> <h3>  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化厅厅长徐向红致开幕词</h3> <h3>  山东省书协副主席、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郑训佐在开幕式上致词,‘’宋英先生赋予了书法现代气息,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h3><h3>  </h3><h3>  </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介绍“宋英书法展及书法捐赠”活动的报刊</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艺术大师刘海粟先生对父亲书法的评价</h3></font></h3> <h3>  父亲出席在山东博物馆举办的《宋英书法作品展》</h3> <h3>  哥哥佩华代表父亲从山东博物馆郭思克馆长手中接过捐赠证书,父亲将展出的50幅书法作品无偿捐赠给省博物馆。</h3> <h3><font color="#167efb"> 书法作品简介:宋英自幼爱好书法,初学唐楷,打好根基。继则兼攻魏书和隶书,草书则致力于章草和行草,行草中掺以章草体势,逐步形成浑厚典雅,笔力遒劲,气势奔放的自家风采。他的书法畅游艺林,博采众家之长,从而形成浑厚典雅、笔力遒劲,气势奔放的艺术风格,这是宋英书法艺术的突出特点。宋英的书法熔隶书、魏碑、唐楷、今草于一炉,尤善章草,并以章草入今草,其作品气脉均匀而韵致独到,由字的神采表现了他的襟怀。其作品布局与行笔,流畅自然,筋骨开张,线条生动,字体参差而又互相制约,于奔放纵逸中提按自然,均衡、连贯、平整、精到,没有浮夸之习和陈旧之感。</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艺术大师刘海粟对宋英书法评之曰:“以碑人章草,而得诸碑之神”,“书法布局行气,能独出心裁,破除常规,卓然自成一家”。</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欧阳中石先生对宋英书法评之曰:”拜观宋英手书,爱不能抑。既无金戈铁马之霸气,又无案头文牍之弱质,各种章法俱都匠心妙用,得体合宜。字字放彩,帧帧诱人。匆匆过眼,如获异珍。细细揣摩,寻其来龙去脉,似乎初工率更,转益谷长,得趣汉简,汲笔章草,增采幼安,最后皈依于虔礼之景福。可谓择善有方,汇精博融,允为当代之一家。</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自1988年8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过书法展后,其书作先后见诸省、市及全国性的多种报刊、杂志、书画集。并结合研读名人诗词,与书艺同步进取,相得益彰。多幅作品被主办单位和革命纪念馆收藏,并入选在日本、韩国、新加坡、比利时等国举办的书画展,其作品分别被韩国《东亚日报》、青丘集团美展馆、新加坡中华美术研究会收藏。</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167efb">家人参加书法展后合影(妈妈因事未参加合影)</font></h3> <h3>  在山东博物馆参观《宋英书法作品展》的各位嘉宾和书画爱好者。</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书法作品</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书法作品</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宋英书法 于希宁画梅</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父亲在研习书法</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父亲与许麟庐书画合作</h3></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书法作品</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四条屏书法作品</h3> <h3>书法作品</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书法扇面作品</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书法作品</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父亲的硬笔书法</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报刊上刊登了宋英书法展及部分作品</h3></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宋英书法作品选》</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宋英书法作品选》</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  父亲撰写的《海岳情结》一书,收录了父亲发表的部分文章、书法和诗词。</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省文化厅长王磊与父亲交谈</h3></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  《齐鲁文史》刊登我撰写的“怀念父亲宋英”一文</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父亲的爱像阳光一样温暖着我们</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怀念父亲宋英</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宋佩芸</p><p> 时间仿佛停滞在2017年1月15日19时07分。爸爸离开我们了?我木然,许久不能接受这个事实。爸爸!您在医院里与病魔抗争一个多月了,前段时间您还能在病床上看报、交谈、笑迎来探望您的老朋友呢,我们深信您能闯过这一关的啊!怎料到病情急转直下,您竟这般的离我们而去!看着监视屏上渐渐形成了一条直线,看着您没有了心跳,没有了呼吸……那一刻,我才懂得什么叫心碎、痛苦和无助!爸爸,您微微张开的嘴是要对我们说些什么吗?是要向我们交代些什么吗?您似在沉睡,是否感觉难受?是否感觉疼痛?我无法得知!此时,集聚已久的悲伤象潮水般涌入我的整个身心,眼泪不停的夺眶涌出……回到家里,看着妈妈那悲伤、寂寞的眼神,又禁不住悲从中来。爸爸妈妈是在革命队伍里相识相恋结为夫妻的,他们相濡以沫、风雨同舟,携手走过了68载春秋,这深深的感情永远留在妈妈的心里面……书桌上依然摆着爸爸的眼镜、纸墨笔砚、文稿和书法。我想,如果爸爸还在,此时做些什么呢?在砚墨写字?阅读诗文?与我们交谈?还是坐在藤椅上眺望窗外的绿色……爸爸!我仿佛听到了您亲切的声音,仿佛看到了您慈祥的笑容。我感觉到了,您的爱,依然像阳光一样温暖着我们……书桌上的文稿翻开,上面圈圈点点,似乎还有许多事情没有做完。是啊,前段时间出版社的同志还商谈再版您的书法选和诗文集呢,画院、美术馆的同志还来征集您的书法作品准备廵展呢,2014年您的50幅书法精品捐给山东博物馆收藏,并举办了《宋英书法收藏展》,还计划来年再展出一次呢……爸爸的心愿要由我们来完成了!我思考着,什么是怀念爸爸最好的方式呢?什么是我们应该长久留存的记忆呢?应该是爸爸留下的宝贵的精神遗产,是他那高尚的思想品格、谦逊的处事风格、严谨的治学态度、对儿女的言传身教以及他那充满理想、追求、奉献与坚守的一生。</p><p>是的,这些是我们应该怀念并且应该长久留存的记忆吧!</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nbsp;&nbsp;一</p><p> 1920年爸爸出生在山东莒县。5岁时读私塾、学古文、习书法,打下了深深的文化根基。听家乡的长辈们讲,他15岁时的书法和文章已闻名乡里。小学毕业后考入济南齐光中学,这期间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宣传教育,培养了爱国爱民的革命理想。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毅然放弃学业,回乡抗日。1938年参加革命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任莒县夏庄镇宋家苗蒋村第一任支部书记,中共莒县七区抗日民众委员会委员、主任、农救会会长,中共滨海地委机关政治指导员期间,遵照党的指示,广泛发动群众,壮大抗日力量,组织并参加了多次歼灭日寇的战斗。在无数次异常惨烈的战斗中,许多战友和前辈壮烈牺牲。这里面有他的入党介绍人卞子策、莒中县行署主任艾光楼、胶东特委书记理琪、山东分局宣传部部长李竹如……悲愤中,爸爸写下多篇揭露日寇暴行、纪念革命烈士的诗文。如《血战雷神庙》(纪念李琪)、《学习艾光楼同志的革命精神》、《纪念李竹如烈士》、《怀念卞子策同志》等,发表在当时的《滨海时报》上。组织和领导非常欣赏爸爸的才华,将他调入《滨海时报》任编辑,后又到《大众日报》做新闻记者。这期间他经常到部队、地方和前线采访,仅1942年1月至8月就在《大众日报》上发表了38篇宣传抗战的新闻通讯。1942年的冬天到1943年的春天,受组织派遣,爸爸前往八路军115师采访。这是最艰苦也是最危险的一次采访,为掌握第一手材料,他深入到战斗的最前沿,与拿枪的指战员一起,战斗打响时冲锋在前,战斗间隙在战壕里用笔记录下战士们英勇杀敌的场面。无数个严寒的冬夜,他都在奋笔疾书,写出了多篇采访稿件:揭露日寇“蚕食”罪行;宣传八路军115师政治攻势、军事攻势的胜利;赞扬地方各界踊跃支前的事迹。这些稿件在《大众日报》发表后引起了极大反响,爸爸被誉为大众报社优秀新闻记者,最年轻的战地采访高手、快手。</p><p> 1943年4月组织又委派爸爸到滨海区党委宣传部担任整顿农村党支部工作队队长并任驻莒南县大山前村党支部副书记。在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中,有着新闻记者敏锐眼光的他很快发现了农民郑信这位组织开荒生产、增收粮食、支援前线的先进典型,他把郑信及其开荒队的事迹在《大众日报》上作了连续报道。 《模范劳动者郑信》等一组反映解放区大生产运动的报告文学和通讯在《大众日报》《山东文艺》上刊登后,又作为电讯稿发往延安,发表在《解放日报》上。郑信的事迹鼓舞和带动了农民群众,激发了他们的劳动热情,为推动解放区大生产运动、为支援前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之后,爸爸相继担任了《滨海农村》、《渤海日报》总编辑,渤海区党委土改实验区书记兼研究室主任,惠民专区齐东县委书记兼齐东县大队政委,山东分局农工部土改委宣传处长等职务。无论做什么工作,无论担任什么职务,他从未放下手中的笔,他舍生忘死、以笔当枪,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为祖国的解放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二</h3><h3> 1952年爸爸到山东人民出版社任总编辑、副社长,第二年即任社长兼总编辑,之后是第一任山东省出版事业管理局局长、党组书记兼总编辑,在当时全国出版界领导干部中他是最年轻的。我认为,1952年到文革之前这段时间是他事业最辉煌的时期。正值而立之年,他把自己的全部热情、精力和才华都投入到了新中国的出版事业中,我看到过他当年的任命书还是周恩来总理签署的呢!我曾想象,那一刻也许是他生命中最为骄傲也是最具使命感的时刻吧!也许正是那辉煌一刻的点燃,使他把事业视为生命去追求,进而努力达到一个光辉的顶点……。新政权刚刚建立,一切从无到有,开创事业困难重重。爸爸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统领山东省的出版工作,坚持以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基本方针和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政策来指导出版工作。他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担任报社领导的经历,也深谙出版管理之道,山东出版业的开创、管理、发展方面均显示了他的领导才能和远见卓识:他在全国出版界率先提出编辑每年要有2个月的时间下基层体验生活,练笔写作,扎实地培养和锻炼了一支有较高政治思想、文化水平的编辑队伍;在全国最先成立了山东省出版事业管理局,实现了出版、印刷、发行统一运行;发现并重点培养了一批工农兵作者,拥有了一支相当实力的作家和作者队伍;抢救了一批老专家重要的研究成果,扩展了学术著作的研究和出版;成立了“蒲松龄著作编委会”,组织专家学者搜集整理蒲松龄著作等等。作为局长兼总编辑,很多事情他都亲力亲为,重要稿件亲自动笔审改,工作起来常常通宵达旦。他思维敏捷、定位准确,多项工作走在了前面。建国初我省出版的《共产主义与共产党基本知识讲话》丛书十册为全国首版,及时配合了党的宣传教育工作,得到了中宣部的肯定,外省争相租型印造以应急需;《毛泽东选集》四卷合订本,一经出版即被外交部定为驻外使馆人员常备用书;向国庆十周年献礼的山东书籍40余种,从内容、装帧、设计、印刷质量上都达到了当时全国一流水平;选送莱比锡展览的山东书籍在国际上大受好评,得到了国际、国内的重视和肯定。这一时期山东的出版工作达到了山东出版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爸爸在全国出版业内也被誉为最有作为的年轻出版家。</h3><h3>“文革”风暴来临,出版界首当其冲。爸爸被打成“走资派”,遭受了无端的批判和非法关押。十年浩劫,无情地剥夺了他为党工作的最好时光,阻断了他为之奋斗的出版事业,夺去了他手中的笔。倾注心血出版的书籍也被列为“毒草”,成了批斗的“靶子”。面对莫须有的罪名、面对残酷迫害、无情打击,很难想象他是怎样熬过那漫长的黑夜和严冬的!提起那段历史,我总是愤愤不平。爸爸平静地说:那十年是要深刻反思的,对国家来讲是一场灾难和倒退,对个人来讲是一场劫难。但再猛烈的风暴也会停下来的,坚持真理和信念就有未来,现在我们的国家不是又发展和强大起来了吗!由此可看出他那宽广的胸怀。时任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的邱勋叔叔在《报国由来不计年》(记第一位山东省出版事业管理局局长宋英)一文中写道:“整个文革期间,宋英从未向任何人推卸过工作责任,从未伤到过任何人。在拨乱反正期间,对一般干部在文革中有打人行为者,他只是提出由本人总结教训。宽以待人,对个人恩怨淡然处之,仅此一端,其对人处事可见一斑。”我感觉他们那一代人的伟大还在于,那十年被冤屈的经历没有使他们消沉,种种迫害没有让他们倒下,他们对党、对领袖、对人民的忠诚始终没有改变。所以,当思想解放的春天来临时,他们迅速抖掉身上的尘土,大踏步地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以更大的热情去拥抱这个新时代的春天。</h3><h3> 1977年,省委决定调爸爸到山东省文化局任局长、党组书记。十年浩劫,文化艺术战线是重灾区。到任后,他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带领文化系统的干部群众开展了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平反了大量冤假错案;重新起用有作为的干部和有成就的艺术家和剧作家;恢复上演被禁止的优秀剧目;恢复和建立相应机构,培养了大批文化艺术人才。思想解放之初“极左”思想并未完全肃清,他顶着种种压力,支持创作和上演新剧目。话剧《决战》《沉浮》等上演后在全国反响很大。电影《红牡丹》《带手铐的旅客》《春归红楼》《喜盈门》《陆游》等在国内外反映强烈并博得好评。京剧、吕剧、话剧、电影幻灯等赴京、赴国外演出均获成功。文化繁荣、文艺复兴的时代终于到来了!爸爸在任省文化局局长时,还兼任省文联副主席,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副主任等职。他在文学、史学、考古等方面涉猎甚广并且能文、能诗、能书法。他对山东文化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有着较全面的看法和系统的规划,并以其独到的见解将现有的文化工作注入新的内涵。他曾多方筹措资金扩展文化设施规模;申请财政支持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多形式多渠道拓宽剧团的发展空间;初步探索开拓文化市场;广泛吸纳专业人才;着重培养青年干部和青年艺术家;多方开展对内对外文化交流;牵头协调组建了山东画院。这些都为山东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爸爸被公认为专家型、学者型的领导干部。</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三</h3><h3> 离休后,爸爸的生活平静、随意而充实。他终于有时间耕耘他热爱的书法园地了!他挥毫泼墨,惬意地徜徉在这个园地里并乐在其中。他是第一任山东画院院长,山东金秋书画院名誉院长,还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和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创作研究员。1988年他的书法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成功举办,之后多次参加国内国外书画展,多幅作品被收藏。其书法传略辑入《中国历代书法家人名大辞典》《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名鉴》等辞书。出版有《宋英书法选》《宋英诗文存》……爸爸的书法成就刘海粟先生评之曰:“以碑入章草,而得诸碑之神”“书法布局行气,能独出心裁,破除常规,卓然自成一家。”欧阳中石先生评之曰:“拜观宋英同志手书,爱不能抑。字字放彩、帧帧诱人”“择善有方,汇精博融,允为当代之一家。”并感叹:“宋英同志早年戎马倥偬,老大又政务积劳,能有多少时间孜孜于此?既无金戈铁马之霸气,又无案头文牍之弱质,各种章法俱都匠心妙用,得体合宜。尤可敬者,未尝以位名字,极见学养深蕴……。”字的神采,人的襟怀,两位先生的评价如此之高。</h3><h3> 爸爸的诗文也写得很好。《海岳情结》(宋英诗文存)里收录了他百首诗词。他从年轻时就有勤于思考,勤于动笔的习惯,无论在工作间隙还是在外出途中,一有感悟便信笔抒怀。摘一首:浪淘沙《桂林》“乘兴泛漓川,疏雨轻烟。碧波如带接云端。林立青山拔地起。胜景无边。韵事上心田,二老登攀。高峰叠彩琢鸿篇。红叶黄花秋未老,快着先鞭。”上阕写漓江山水、烟雨,宛如一幅图画,下阕写朱德、徐特立曾游桂林赋诗之韵事,抒发豪情。山东大学袁世硕教授在诗评中写道:“宋英同志的诗词发自肺腑、真挚感人。他的古体诗写得极舒展,仿佛从胸臆中自然流露而出。近体之作尊重格律,字斟句酌又得旧体的立象造境之法,抒发的是今日之情,却含有传统的诗之韵致。”离休后爸爸每天与书法、诗文相伴,心中春光满满、自由自在。他在自己钟爱的文化园地里辛勤耕耘,结出了累累硕果。我想,这也是他长寿的原因吧!</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四</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 201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爸爸接受了多家新闻媒体的采访。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刘爱军主任之邀撰写抗战经历,当时他已95岁高龄,仍思维清晰,详述经历并亲自动笔撰写文稿。我感叹他那非凡的记忆力和流畅的表达力!他获得了抗战胜利60、70周年纪念章,当收到党和国家给抗战老战士发放的5000元补助金时,他即将这笔钱作为特殊党费全部上交党组织,这蕴含着一个共产主义战士对党的深厚感情……</h3><h3><br></h3><h3> 爸爸从不以说教的方式教育儿女,而是以他的言行来影响儿女。他撰写的抗战经历朴实无华,我感觉太过谦虚,定稿之前我试图把文章稍加润色,他一眼看穿,严肃地对我说:“这是纪实文章,事实清楚即可,不许夸张!我做了应该做的事情,没有什么可夸耀的。”他把自己舍生忘死、以笔当枪、英勇抗战的经历说得如此平淡。我想,这大概也是他们那一代人共有的品质吧!爸爸常对我们说,经常回顾革命历史很重要,一个容易失忆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还常提起牺牲的战友们,特别提到他的警卫员,牺牲在朝鲜战场上的年轻的王乔叔叔,让我们永远记住他们。他说,当思想产生动摇的时候,想想这些烈士们就会做出正确的抉择,不容易走弯路。爸爸还教会我们如何学习、如何读书。他说,把精力和能力聚焦在工作上和一两件爱好上,投入其中并坚持不懈,就有可能出成绩、出精品。还说,读书要广泛,多读些经典,静下心来研读和揣摩,一本好书会影响你的一生。他的言传身教使我们明白,任何东西都不会唾手可得,做成一件事情就要坚韧不拔,做好一件事情就要精益求精。受爸爸的影响,我们都比较勤奋努力,都有自己热爱的专业和追求的目标,并且都有爱读书、爱买书、爱藏书的习惯……爸爸妈妈从未以个人的想法去刻意塑造儿女,从未规定儿女必须学什么、必须做什么。他们尊重儿女的自然发展和选择,只是在关键时候对我们加以告诫和点拨。我们也深知自己的位置所在,在各自岗位上诚实做人、认真做事,处事低调、积极上进并且都小有成绩。真庆幸能在这样一个民主和宽松的家庭中长大!</h3><h3><br></h3><h3> 爸爸很少谈到关于身后事的安排。但他曾明确说过,人最大的意义不在于死后的一个盛大葬礼,人最大意义在于活着的时候,努力创造一个有价值的人生。我一直在细细琢磨、慢慢理解他的这番话。</h3><h3><br></h3><h3>……</h3> <h3>  记录这些,追忆这些,将是我们一生拥有的、永远怀念和永久留存的记忆!爸爸!您虽然离开我们了,但我相信您在那个安宁的、无纷争的世界里是不会寂寞的。您与卞子策、理琪、李竹如、艾光楼伯伯、王乔叔叔相聚在一起;您与众音、冠希、效宗、子介、安林、炳南伯伯们尽情攀谈;您与希宁、知侠、曲波伯伯们论文吟诗、挥毫泼墨;你们相伴来到曾经战斗过的地方,登上高高的蒙山,看看长长的沂水,你们沐浴在阳光下,走在春风里……爸爸!我们深深地爱着您,您也深深地爱着我们,您的爱,永远像阳光一样温暖着我们!我相信,这样的爱是可以穿越的,可以穿越时空,穿越阴阳,穿越黑夜与白昼,无边无垠无极限……</h3><h3> (注:本文作者系宋英小女儿)</h3> <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黄海晨刊》刊登的我悼念父亲的文章</p><p><br></p> <h3>《大众日报》编辑制作的巜峰火硝烟》中,介绍抗战时期《大众日报》记者宋英的事迹。</h3>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父亲荣获的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颁发的‘’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和70周年‘’纪念章。父亲还将国家奖给抗战老兵每人的5000元津贴全部上交党组织作为特殊党费。</span></p>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父女俩在看手机</h3></font></h3>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后记:今天是父亲离开我们两周年的日子,我们对他老人家思念愈来愈深,每当有父亲的相关信息出现时,我总是加以收藏。2019年元旦是《大众日报》创刊80周年,报社记者重访当年《大众日报》的诞生地——山东临沂市内沂水县夏蔚镇王庄村,当地老人回忆起《大众日报》创刊时的情景,其中专门介绍了大众报记者宋英等人如何在艰难困苦时期,坚决贯彻落实“《大众日报》的办报宗旨:一是党的报纸,二是有利于统一战线,三是广泛发动群众。立足于大众,大众办,大众看”的办报方针。坚持同当地群众打成一片,写出能鼓舞群众、并让群众喜爱的文章。看到这些镜头,使我的记忆闸门又重新打开了,更加怀念起我最亲爱的父亲。今天将我手中现有的父亲的部分影像资料和我撰写的《父亲的爱像阳光一样温暖着我们》一文以及《大众日报》纪念创刊80周年中涉及父亲的部分资料、父亲的部分书法作品资料等一并整理出来,作为对父亲的纪念。纪录这些,追忆这些,将是我们一生拥有的、永远怀念和永久留存的记忆!</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小女儿: &nbsp;佩芸</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2019年1月15日于济南</span></p><p>&nbsp;</p> <h3>撰 文:宋佩芸</h3><h3>编 撰:姜继传</h3><h3>资料提供:宋佩庄 宋佩华 宋佩萱 </h3><h3> 宋佩芸 宋佩芹</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