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上海图书馆

禾庐

<p class="ql-block">位于上海五角场的民国上海市图书馆,1935年建成,开放不足一年,因抗战而关闭。1949年后由同济中学使用,后闲置了15年,2018年10月重修,现为杨浦区图书馆新馆。</p> <p class="ql-block">这座建筑是由董大酉设计的,他是1922年“庚子赔款”的留美学生,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硕士毕业。接受了西方教育,民族情结更重,建筑按民国“古典复兴主义”的风格设计,仿造了北京城的钟楼。</p> <p class="ql-block">重檐歇山顶,金黄琉璃瓦,门楼下是汉白玉石栏,围着一排石雕螭龙排水孔,正中是石雕拱门。与北京钟楼相比,外墙上多了几个西式长条窗和中式八角窗,蓝色琉璃瓦变成了金黄色,几分金銮殿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一楼外墙转角是汉白玉浮雕,图案是良诸文化中玉琮神兽,杭州小伙董大酉对传统艺术的追求可见一斑。</p> <h3>图书馆一楼大堂,正面是青铜色的透空孔雀门,传统而灵动。雕梁画栋的屋顶,古典并庄重。</h3> <h3>大堂的红色地砖已有80多年了。</h3> <h3>大堂两侧的壁龛前摆放着民国上海图书馆董事长蔡元培和设计者董大酉的青铜塑像。</h3> <h3>二座塑像顶上的屋顶绘画是1934年的原迹。细心的画师用“差异化”修复技术保留了原作。</h3> <h3>大堂二侧的通道。</h3> <h3>如意纹饰,中国的窗户。</h3> <h3>一楼阅览室。</h3> <p class="ql-block">二幅上海书家写的行书,一幅是朱熹的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p><p class="ql-block">另一幅是明代于谦的诗:“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p> <h3>一楼的小天井。</h3> <h3>二楼大厅,大红柱子,传统彩画天花和梁枋,浓浓的的中国风。<br></h3> <h3>不同于明清皇宫的“和玺彩画”,屋顶采用的是楼殿中常见的“旋子彩画”,花锦枋心和空枋心交替出现,藻头中的旋花纹饰灵动,蓝绿金黄,色彩斑斓。</h3> <h3>屋顶天花板中心是“喜”字纹饰,四角是蝙蝠纹,福喜双至,金光闪烁。</h3> <h3>二楼有不少宽𣈱的阅览室,奢华的读书环境。</h3> <h3>二楼阅览室桌上的复古绿台灯,将时光穿越到了上海的民国时期,有人说像巴黎索邦大学的灯,也有人说像维也纳图书馆的灯。<br></h3> <h3>二楼大厅有与一楼相同的孔雀门,但这门是1934年的原物,无任何焊接,铆接而成。门有六扇,各有一只相向的孔雀,门上横格里也有一只开屏孔雀。</h3> <h3>孔雀相对。</h3> <h3>80多年的门。<br></h3> <h3>随手可取的民国书刊。</h3> <h3>阅览室的窗。</h3> <h3>思。</h3> <h3>摆设全是民国风,与建筑很搭,。</h3> <h3>馆内正在举办“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获奖作品及插画展”,绘画水平很是不一般,构思新颖。</h3> <h3>民国的上海市图书馆,名符其实的中国建筑翘楚,上海滩的民国遗珍。</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