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仪式感

苹果姐姐

<h3>今天想说说自己眼中的仪式感。 </h3><h3> 仪式感是对生活的态度,让一件普通的事散发出光芒。 我喜欢咖啡、早餐、和民宿,每一样都自带仪式感。清晨冲一杯咖啡、做一顿营养早餐,哪怕一个人也要摆盘配色。</h3><h3> 爱生活的人,用心感知平凡中的美好,仪式感由内而外。</h3><br><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清晨的咖啡</b></h1><h3><b><br></b></h3><div style="text-align: left;"></div><h3><div style="text-align: left;">“咖啡是一种仪式”, 台湾朋友Arlen告诉我,“有人问我为什么要喝咖啡?从小喝茶长大的我,咖啡因对我似乎已经没有作用,所以绝对不是为了提神。或许可以这样说,咖啡对我是一种仪式,一种沉静心灵的仪式。”</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和Arlen相比,喝咖啡对我首要作用是提神。 <div style="text-align: left;">工作再忙,每天早上我都尽量做一杯咖啡。从实际角度,法压比手冲快,更适合上班族。</div></h3> <h3>如果来不及,上班前,我会在街角小小咖啡摊买一杯热咖啡,再赶地铁上路:</h3> <h3>我对咖啡馆情有独钟: 从2012年开始暴走纽约、旧金山、芝加哥逛咖啡馆,回想起来,可能吸引我的就是咖啡师身上自带的仪式感:他们用心对待每一杯饮料。 两眼发直,看咖啡师做一杯拉花的期待:</h3> <h3>简单朴素的着装,配上刻有店名的围裙:</h3> <h3>明明可以打印省事,咖啡馆和小店都会选择在黑板上手写,每周更新:</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i><font color="#808080">手写体黑板</font></i></h5> <h3>在川流不息的京都火车站,似乎只有商业化的店铺,无意中遇见KURASU: 一个充满爱的咖啡馆,下雨天,窗口会变出一个小黑板:『咖啡、雨天和路过的你』。</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i><font color="#808080">下雨天里的小棉袄</font></i></h5> <h3>营业时看不到的卷帘门,也会用心刷上LOGO或者咖啡主题的涂鸦:</h3> <h3>咖啡馆就是生活态度的写照。对生活充满爱的人,做出的东西也散发着灵气。</h3><h3><b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认真吃早餐</b> </h1><h3><br></h3><h3>每天认真吃一顿早餐,是已经不再打卡的习惯。</h3><h3>一片吐司, 不仅仅是新鲜烘焙的面包,也是一张画布, 打开脑洞,涂满花生酱、果仁和水果的吐司, 简单、健康、幸福感暴增!</h3> <h3>诚实地说,我不大会做饭,但是我坚信早餐要吃好。 有仪式感的人可能都热爱大自然的芬芳,用心感受它的五颜六色,赏心悦目。 这也是为什么我喜欢沙拉,让食材本身的味道成为调料。我是个怪人,直接吃"原料", 不喜欢加油盐酱醋。 下面是我做的早餐吐司,感觉在画画:</h3> <h3>无花果季节的当季吐司:</h3> <h3>有时,在路边吃早餐。排队买一个甜甜圈,边走边吃的享受,看到上面的新鲜木槿花吗?</h3> <h3>藏在蛋糕里的蛋黄,惊喜满满:</h3> <h3>把鸡蛋贝果叠加起来拍照,不是给食物消毒,而是生活的仪式:</h3> <h3>同样是鸡蛋,水波蛋也有仪式感,而且3分钟就可以做好。<br></h3><h3>吃之前,叉子轻轻一戳鸡蛋也是一种仪式,蛋黄溢出,余香留在唇齿之间:</h3> <h3>如果把咖啡、鸡蛋、吐司结合起来是怎样呢? 是我最爱的早餐『鸡蛋牛油果开放吐司』(Avocado Toast):香喷喷的吐司,配上全麦面包。涂满了厚实爽口的牛油果,挤上柠檬汁、胡椒和一大把香脆的葵花籽,如果喜欢,也可以加上一个水波蛋。 叉子轻轻一戳,蛋黄流出,配上一杯拿铁,幸福感就从这顿早餐满溢而出。</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农夫市场和超市</b></h1><h3><b><br></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h3><div><h3><p style="text-align: left;">除了早餐和咖啡,我也喜欢逛菜场和超市。</h3></h3><p style="text-align: left;">用心感受菜的香气<br></h3></div> <h3>咬一口新鲜草莓,甜入心的喜悦</h3> <h3>锻炼 --&gt; 走路5分钟到超市买食材--&gt; 喝一小杯咖啡,感觉和玩游戏一样上瘾。习惯需要66天养成,一个小角落可以成为生活固定的成分,这是多么难得。 锻炼后去同一家超市,习惯性走到角落里的迷你吧台:</h3> <h3>不管你是硅谷精英还是流浪汉,都可以享受小小一杯暖心咖啡: </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让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b></h1><h3><b><br></b></h3><p style="text-align: left;">当然,路边摊也可以有仪式感。</h3><div><h3> <p style="text-align: left;">迷你公共图书馆,看到蓝色、紫色、黄色的手写体和小配饰吗? 即使是公共空间,也要认真对待。</h3></h3></div> <h3>日本大叔把面包车改造成咖啡车,空间虽小,很是讲究:</h3> <h3>大叔每天朝九晚五准时出摊。看着他做手冲,咖啡粉隆起的过程,就是仪式感。我为了前来拔草,专门来了一趟长谷寺。 店主扎着“休”的头巾,养了一只狗,典型的日本hipster。用的器具都很讲究,比如高品质磨豆机Fuji Royal R-220。 他以前在书店工作,小小的咖啡车承载了梦想,除了咖啡,这里还是移动书店。 </h3> <h3>北京地铁站旁边也有早餐车,却很容易被忽视,稍微用点心装扮一下,也可以成为上班族赶地铁前的仪式。</h3> <h3>洛杉矶的咖啡车:</h3> <h3></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民宿</b></h1><h3><br></h3><h3>住民宿,是在一群生活家家里感受他们的仪式:每天做早餐、挤山羊奶、烘烤面包。 敲开他们的家门,也住进他们的日常生活。</h3><h3> 好莱坞房东Aaron,他没有带我去星光大道,却特别兴奋地带我逛农夫市场,一个他每周末按时踩点的地方。他开车带我去一家有机超市,就是为了让我尝尝他最喜欢的Chia Pudding。 我被他对生活的热诚感动了,原来幸福感是在微小的细节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h3> <h3>抱着猫咪在后院阳光下吃早餐,Aaron挑选的玛丽莲梦露杯子和配对的中式碗:</h3> <h3>  Aaron的家,每隔几个月他会重新布置一遍:</h3> <h3>摄影师Sunny,每周三让我陪她去花市买一束鲜花,每周不重样。</h3> <h3>橱柜挂着空气凤梨:</h3> <h3>每次回国,我都会观察一家店里的花是真花还是假花。假花缺乏生命力,有些店老板说"没时间打理"。 我自己是懒人,懒人也有自己的仪式感,我会选择养多肉植物, 因为他们生命力强,不娇嫩。 民宿房东教会了我『一复一日』的意义: 房东Kitty每天早上起来喂山羊,挤山羊奶,雷打不动:</h3> <h3>新鲜的山羊奶和酪没有难闻的气味:</h3> <h3>Jean是我在美国高中留学的奶奶,从06年住在她家,到17年再去看她,她还是每天在厨房做早餐和谷物: </h3> <h3>每一样厨房用具都是精心挑选的,比如下面的小鱼碟子,让人会心一笑。</h3> <h3>感谢每一位房东,对我敞开他们的日常,传授予我生活美学。 不管周边环境如何,认真生活的人,平凡的日子也散发出香气。 生活的态度决定了生活的品质。 愿你用心过每一天, 每天都有雪糕沾到鼻子上,舔鼻尖的幸福感。 仪式感是我们对庸常生活,能做的最大改变和不妥协。</h3> <h3>若喜欢,欢迎分享; 转载请联系作者</h3><h3>微信公号: AppleSister_</h3><h3>微博 @苹果姐姐在美国</h3><h3>知乎:郑辰雨 </h3><h3>个人微信:apple_chenyuzz</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39b54a"><b>我们正在筹备下一期自我探索实验</b></font></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39b54a"><b>现在就加入苹果姐姐的社群吧!</b></font><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活动消息会第一时间在群里发布哦~<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长按扫码添加助理小苹果儿<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告诉她你所在的城市<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她会带你进群~</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或搜索微信id:<font color="#39b54a"><b>apple2018chenyu</b></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