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行

季节

<h3>  又见沂河!</h3><h3> 陪留学寒假回国的女儿来看望姨姥姥,我选了周末好与忙于工作的表弟表妹多聚会儿,我们驱车赶往临沂,因雾高速公路暂封,到达兰山区二姨家时已是晌午12点多钟。临沂也是雾天,怪不得早上8点刚过我们才启程时宁弟和健弟就电话微信地给我导航,一过了河东区沂河大桥,表妹也打电话指路,这一路走来,虽雾气笼罩,却一直有亲情环绕。</h3> <h3>  水是临沂市的灵魂,望见水的楼盘都会涨价,从二姨家的露台上可以一眼望三河:沂河、涑河、祊河。</h3><h3> 来姨家就又能品尝临沂美食喽! 二姨刚刚买回糤子,朝牌、煎饼随便吃,表妹敏的厨艺特棒,几个当地特色菜烧得很专业,有名的豆沫、小龙虾也上了饭桌……</h3> <h3>  我们三口刚踏进二姨家门时,三姨问候的电话就来了,她要沿着滨河大道步行过来,这需要四十分钟呢,所以我们在二姨家用过午餐之后,先随表妹去东关看三姨。</h3><h3> “临沂建城2500年纪念碑”屹立在东关,站在这个曾经古老沧桑、繁华喧嚣的旧时城邦——沂州府东关,我思绪万千!</h3><h3> 从两千多年前的大汉一路行来,似乎看得见风月荏苒、空间流转。岁月长河有大气磅礴,也有蜿蜒曲折;东关街见证熙熙攘攘,从未尘封荒驰。这里演绎过多少神秘与辉煌我已无力探寻,但这里有我的童年和少年,远去的时光掠影、昼夜星驰却值得追忆。我依稀记得街上来了爆米花的轰通声响,仿佛听到“炝剪子来磨菜刀”的货郎叫卖哟喝;夏日不午睡的我们用面筋粘树上的知了,傍晚用大扫帚扑半空的蜻蜓,冬天看家家屋檐下的冰凌、比谁家窗玻璃的霜花好看,还去河边溜冰玩儿……</h3><h3><br></h3> <h3>  我们自祖先留下的断壁残垣中,听到历史回响;从先辈打磨的碑石砖瓦间,探知穿越时空的遗训和梦想。</h3> <h3>  历史和生命总是在传承中生生不息,比如河流、比如血液……</h3> <h3>  我们行走在街边甬道上,对面右手边应该是当年姥姥家——东关街门牌66号,踏过一块青石板小桥、走进短巷,打开大门就是我们童年的乐园……</h3><h3> 新东关社区规划整齐,地面全部铺着青石板,老东关的影子只能到记忆深处搜寻:朝南望不到头的我当年的上学路、老城河、“臭”河、卫校、城门里的门市部和炭厂子、南园胡同、去老姥家的大巷子……不知道街坊四邻们现已住进哪里,听着表妹的介绍,望着眼前排到五十几号的幢幢高楼,我们终于来到三姨家!</h3> <h3>  三姨家的位置眼界开阔,从北阳台正好可以看到“新东关”几个大字!</h3> <h3>  三姨超级喜欢苹果:阳台上摆着,当年去跳广场舞时留声机随身放着《小苹果》(为此获得了周围小朋友的昵称“苹果奶奶”),还为我们返程备上6个洗好的大苹果,说是“一路平安、六六大顺”!</h3> <h3>  三姨是个收藏家!以前我来临沂时,曾给我找出我的百日像、我小学和初中的图画作业本,这次又抱出一摞影集给我们展示了她和二姨十七岁左右时的大辫子老照片,还有一些我们兄弟姊妹的合影儿,不由得勾起我对孩童往事的回忆……</h3> <h3>我和雪雁妹在姥姥家的堂屋前</h3> <h3>我与洪涛、雪雁、敏、雪健在姥姥家的天井里</h3> <h3>  那时没有临沂公园,烈士陵园就是我们最佳游览摄影地,感谢二姨夫当年为我们留下了美好回忆……</h3> <h3>  灼灼侄的房间里贴着他在大学里得的国家级奖学金,他放假之后会来陪奶奶住。</h3><h3> 三姨是苦尽甘来,知足常乐,天天去找健康,原先因服侍公爹和丈夫而累弯的腰如今变直了,身上的炎症病痛都消失了,2018年里和二姨都做了白内障手术,她说手术之后看家里的床单什么的都是新的!现在感觉浑身上下哪儿也没有什么不舒服的!</h3> <h3>  </h3> <h3>腾宝在三姨姥姥楼下的小区院子里看的“结香”。</h3> <h3>  敏妹继续当导游,带我们逛书法广场与园博园。这是我与腾在5年前留下的念想——2013年来给二姨“烧炕”时只逛了临沂博物馆与科技馆。</h3><h3><br></h3> <h3>  走进来让我眼界大开,原来我坐车路过旁边时以为书法广场只是大门跟前那点儿场地呢!实则目不暇接,美不胜收……</h3> <h3>穿行在书法广场,就像行走在书史的长廊,更像研读着金石的巨著。</h3> <h3>一路欣赏,一路陶冶。</h3> <h3>  这里陈列着蔡邕、钟繇、王献之、欧阳询、柳公权、苏轼、黄庭坚、米芾、董其昌等古代书法家的石像生平,</h3> <h3>摆放着赵之谦、邓石如、乾隆等人的墨宝石刻,让我大饱眼福,叹为观止……</h3> <h3>  来到书圣故里的书法广场,一定要在王羲之塑像前留影纪念哟。</h3> <h3>历史在这里浓缩、文化在这里延续。</h3> <h3>临沂,由此散发出的历史人文底蕴最为纯厚。</h3> <h3>出了书法广场就是“园博园”——以山东省各大地区名称命名的园林景观。</h3> <h3>经过“碧波书韵广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临沂园”。</h3> <h3>这座景观建筑多像“滕王阁”,滕宝来留个影!</h3> <h3>不说“青岛园”,还以为这爷俩儿真的是在青岛市八大关拍的呢。</h3> <h3>站在“天地间”雕塑前,不由得让人感叹:河水,流走的是岁月,留下的却是历史、是精神、是文化、是传承,更是中华之魂!</h3> <h3>再来以“泉韵·街巷”为主题的“济南园”体会一下温馨和谐的泉水街巷文化,回味一番老舍的《济南的冬天》。</h3> <h3>游兴未尽,华灯初上,返身去停车场时,禁不住地回头向书圣再行一个注目礼。</h3> <h3>再赏“书艺”,返璞“归真”。</h3> <h3>岁月留香!晚餐宁弟安排在沂景假日大酒店,又接着让我领略到书圣故里的翰墨飘香……</h3> <h3>临沂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感觉到临沂就像回娘家!见到两位姨母就想起母亲、姥姥和姥爷,我从一岁半时(因弟弟快出生了)由姥姥与二姨领回临沂,直到高一上学期转学高密,在姥姥家与二姨三姨家的弟妹一起长大,我在临沂享受到了比其他姊妹更多的亲人关爱,在这里留下了太多太多的美好记忆……</h3> <h3>谈笑间亲情在接力……</h3> <h3>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h3> <h3>小帅哥与三代美女</h3> <h3>  我们的到来让二姨更加业务繁忙!次日清晨6点我们还在睡梦中的时候,76岁的二姨就已登自行车到早点场去排队买油条和糁(sa),等到8点钟我们用餐时保温桶里的糁粥还热乎乎的正好喝。之后陆续有两位退休阿姨邻居揣着歌本登门,原来是她们的歌唱时间到了,为了陪我们出游,二姨临时取消了平日里固有的活动安排。还没踏出门坎,二姨的电话接二连三地听起来:先是青岛的静妹在《沂河水畔》微信群里得知我到了临沂便兴冲冲地来电问候,接着敏妹想安排我们上午的游玩带路,健弟又专门电话告知行走路线及午餐事宜……</h3> <h3>  听雁妹说“沂蒙革命纪念馆”前有个专门的停车场,我们到达后就方便多了。该馆新近落成,习近平总书记还来过呢!</h3> <h3>馆前广场上,两北两棵银杏生机勃发,中间的铸铜雕塑作品《永恒》在晨曦中自带光芒……</h3> <h3>  我们来接受一下红色文化教育吧!</h3> <h3>通过参观展览,增进对“沂蒙精神”的认识。</h3> <h3>  “临沂舰”早已启航!</h3> <h3>  “不忘初心,砥砺奋进。”这句话特励志,不只是说给临沂的……</h3> <h3>“革命的胜利是人民用小推车推出来的!”</h3> <h3>  走出纪念馆,二姨兴起,给腾唱起《沂蒙山小调》,带领我们向着东北方越过护城河的石桥,来到华东革命烈士陵园。</h3><h3><br></h3> <h3>  于1949年奠基、1950年落成的“革命烈士纪念塔”比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还高。</h3> <h3>  堂内烈士名录壁上有我二舅姥爷的英名“王凤祥”,记得我小时候姥姥与大舅姥姥在清明节时领着我进来曾指认给我看。</h3> <h3>  这是四十多年前我们孩提时代攀过的假山(太湖石)吧?</h3> <h3>  园内苍松翠柏,植被繁茂,我手摸的是一棵“痒痒树”。</h3> <h3>  不知不觉间已是中午,健弟来电让我们步行直接到附近的饭店:一尺街饺子馆。走在路上即见“临沂市人民医院”,这是我出生的地方。五十多年前我出生的那天——农历九月二十九正好是老姥的生日,当年姥姥是在早上为母庆寿而赶集的路上听到我妈生了的喜讯的,所以我小时候每到生日那天都会到老姥家吃大酒席!我也算有口福之人吧?</h3> <h3>  “一尺街”是个老字号,在这里我们品尝到了地道的临沂风味美食,还喝上了腊八粥,欢度了腊八节,大家感觉年味越来越近了,亲情越来越浓了……</h3> <h3>  午餐过后,健弟开车送我们回停车场,好趁天早返高,途经临沂展览馆,我还清楚地记得读小学时来参观学习的收获——第一次认识“书画同源”和齐白石的画印……</h3><h3> 返程时又把亲情装满了后备车厢……</h3> <h3>  午间时段高速终于可以通行,傍晚时雾气渐浓,好在我们已顺利地回到了高密的家。临沂之行这两天虽然雾气蒙蒙,但我的心里撒满阳光:重温亲情,看到两位姨母神清气爽,知足常乐;看到表弟表妹们家庭合睦,工作顺利;看到侄儿侄女聪明出息,两岁的冬冬小侄是那么可爱,让我由衷地感到安慰,充满期待!</h3><h3> 血浓于水,我是喝沂河水长大的,我们姊妹都是姥姥看大的,一代代传承着祖先的良好家风;在这个自媒体的时代里,&nbsp;新东关、大美临沂的概念移置于脑,生活的幸福感应该越来越强呀……</h3><h3>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