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摩洛哥素有“北非花园”之称,斑斓的伊斯兰建筑、繁荣的街头市集、色彩饱和的巷弄、空旷寂寥的撒哈拉沙漠,种种元素都满足了人们对北非的向往。这里的每个主要城市,都有标志性色彩:白色的卡萨布兰卡、红色的马拉喀什、黄色的非斯、蓝色的舍夫沙万,交融一起让摩洛哥成为拍片圣地。摩洛哥境内10天,一晃而过,卡萨布兰卡出发又回到起点,卡萨布兰卡~马拉喀什(240公里)~艾本哈度~瓦尔扎扎特(200公里)~托德拉峡谷(170公里)~梅祖卡(200公里)~依芙兰~菲斯(540公里)~梅克内斯~沃吕比利斯~菲斯(120公里)~舍夫沙万(200公里)~德士安(65公里)~丹吉尔(71公里)~艾西拉(46公里)~拉巴特(210公里)~卡萨布兰卡。全部一圈行程驱车行驶2152公里(我对行驶公里,记性不错吧😄)。想想马上就要回国,心里不知咋滴,到有一种空唠唠的感觉,回想一下走过的路,顿时间有种很凌乱的感脚,旅行记录胡编乱造的流水账记到此也该结束了,现在却不知从何说起,世界上好玩好看好吃的地方那么多,为什么要到摩洛哥?是什么吸引过来的,是马拉喀什红色的古城,还是阿伊特本哈杜的古村落,托拉斯壮美的大峡谷,浩瀚无边的撒哈拉沙漠,古老,苍凉,震撼,美丽的菲斯古城,浪漫漂亮的美丽蓝色小镇舍夫沙万,艺术小镇艾西拉等等……都不错,想来想去思绪万千。其实来摩洛哥旅行,重要的理由应该是一部快80岁的经典电影(北非谍影),因为一部电影,成就了一个国家那就是摩洛哥,成就了一个城市那就是卡萨布兰卡。借用电影中的经典台词:“世上有那么多的城镇,城镇有那么多的酒馆,她却走进了我的。”</p> <p>俺与当地司机(看长相像个恐怖分子,其实人很善良,很友好。)</p> <p>白色的卡萨布兰卡、红色的马拉喀什、黄色的非斯、蓝色的舍夫沙万,交融一起。</p> <p>撒哈拉沙漠,尤其是三毛那句话: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沙漠;每想你一次,天上就掉落一滴水,于是形成了大西洋。(其实沙漠都差不多,没有啥新奇的地方)</p> <p>倒上杯啤酒,开始胡扯。电影《卡萨布兰卡》又名《北非谍影》,是好莱坞在二战期间制作的最卖座的电影之一,并且荣获了1943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电影中经久不衰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法属摩洛哥北端的城市卡萨布兰卡。电影的拍摄虽然是在好莱坞影棚中完成,但所有的场景都是按照卡萨布兰卡原景仿制而成,当地的一些景点也成为电影迷的朝圣之地。</p> <h3>向经典致敬。《卡萨布兰卡》,这部电影算起来都快八十岁了,但是到现在重看,还是觉得比现在大部分电影都要好看得多。</h3> <p>卡萨布兰卡,即使这个城市早就已经改名达尔贝达,大家还是喜欢叫她卡萨布兰卡。就像电影,虽然还有另外一个译名《北非谍影》,但我还是更爱《卡萨布兰卡》这个名字。</p> <h3>演这部电影的时候,英格丽·褒曼27岁,而亨弗莱·鲍嘉已经四十多岁,但多了一种成熟男性的魅力。</h3> <h3>电影里的经典台词:“世上有那么多的城镇,城镇有那么多的酒馆,她却走进了我的。”[强]</h3> <p>我想很难有男人不会爱上她,她用这样的眼神看着你,说着恳求的话,你根本就无法拒绝。</p> <p>咖啡馆距离酒店大约有2公里左右,穿大街走小巷,终于找到了电影中的咖啡馆。也算是圆了个梦吧!(特意把照片调整成黑白照,显得有历史沧桑感)</p> <h3>街上随手拍,调整为黑白照,是不是有时间倒转的感觉 </h3> <p>酒店大堂内,只是为了怀念经典,用北京话够能装大尾巴狼,到此摩洛哥旅行记录胡编乱造带抄袭圆满结束。谢谢各位品鉴。下次旅行再会!</p> <p>听着这首自己酷爱的,跟着电影,仿佛回到了那个年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