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念是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兰子

<h3>  《思念谁》这首歌在歌词追求唯美、曲风力争多变、表现形式多样的今天来看是首相对另类的歌曲,很直白很简单。没有多得叫人总也记住的歌词,也没有复杂得让人总也捉不住的曲调,只是几次反复,像单曲循环,却一下子攫住了人心,坚坚实实地把人带到了一种“思念”的境界,搞得每个喜欢这首歌的人都像是有故事的人。这应该就是歌曲的魅力,能在瞬间感染到一个人的情绪,能在瞬间让一个云淡风轻的人陷入“魅惑”。</h3><h3>  在这首歌里,思念就是两种滋味——寂寞和痛苦,这是两个很普通的词,但精准。“孤单,是你心里面没有人;寂寞,是你心里有人却不在身边。”“心中有苦才算最苦,说不出的痛才算最痛”,两个被人“烂熟”的词一举戳破思念的滋味,然后寂寞像沙尘暴,以鬼魅般的速度,细微地渗透包围过来;然后痛苦像被沙尘暴席卷横扫过的战场,有剥落的感觉。</h3> <h3>  到目前为止,这首歌有多个版本,我以为尤以老巫的这一版“撕心裂肺”。老巫有这个本领,他的声音条件很棒,干净而富穿透力,再加上他又是个驾驭声音的高手,可以在原有声音的基础上让音质本身产生出撕裂感,你甚至可以从歌中听出那种“嚓啦”、“嚓啦”声。比如处理《思念谁》这首歌,他先是用声音的由轻到重来逐步强化歌曲的意境,听者已然有了带入感;然后在中间一小部分的重复叩问中,他用拉长音的方式开始了“撕扯”,接着你就在他略带哭腔颗粒感的表达声中听到了痛到极致,心不由得也跟着碎了,痛到无法呼吸;而这时候他的声音又平静下来,像是一种平复,又像是自愈,更是一种无奈,你也不得不跟着体会那种思而不能、念而不得,最后不得不妥协、不得不抽离、不得不自慰的过程。从始到终,听者随着他的演唱起起伏伏,淋漓地体会了一把思念一个人的滋味。他给了这首歌以灵魂,也因此,这首歌在很多年后依然被认为是难出其右的作品。</h3><h3>  当然老巫这一版《思念谁》的成功也要得益于音乐的处理,歌曲开头用了将近30秒的前奏拉开序幕——用钢琴、大提琴以及吉他的轻拨弦来营造出那种丝丝缕缕的感觉,尤其是大提琴,像流水像浮云像轻轻游走的思绪,重在轻轻的,像是生怕将这份情绪打碎。在这样的配乐下,你的心都是软的,宁愿这么慢慢地浸在这种感觉里,还能拒绝什么?再加上老巫扎实的演唱功力,算是彻底成就了这首歌。</h3><h3>  相形之下,这首歌的其他版本,在音乐的处理上就不够讨巧,比如韩红版。老韩说来是驾驭歌曲的顶级高手,无论音质无论技巧一律“perfect”,几无可挑剔。但是唱这首歌时,配乐是合成的,且处理成快四的节拍,一下子让人很“出戏”,老韩的完美声线都没能压住这种跳脱,音乐的处理破坏了这首歌的意境,更像一首小摇滚舞曲;再观李盼兮版的,起首的音乐交响了一下之后,以为有什么建树,但是歌声一起,处理成了“嘭嚓嚓”的节奏,突然很想笑,这首歌这么适合用来作舞曲吗?尽管李盼兮在歌曲的演绎上也有突破,但更合适评价成歇斯底里,或者是另一种表达“思念”的方式?</h3> <h3>  应该说唱出“思念”感的人很多,比如王菲的《我愿意》。在这首歌中,“思念是一种很玄的东西”无声无息、如影随形,叫人无力抗拒,又无法呼吸,如果可以结束思念这种病,哪怕失去世界也不可惜,哪怕被放逐天际也在所不惜。在王菲这里,她就是那么柔柔的、漫不经心地把医治“思念”这种病的良药唱成了奋不顾身;而在《袖手旁观》中,思念是一种心慌,“多想不去想夜夜偏又想”,闭上眼睛也无法梗阻这种想念,那么多喝一点酒、多吹一些风,闭上一只眼、点上一根烟又怎么样呢?在并非原唱的张碧晨“颓废而执着”的演绎中,治愈“思念”全凭时间;而老巫的《思念谁》,相形之下则是不折不扣的妥协。思念这种病在这里无药可救,只能化成热泪,化作坚强,不信你听:思念一个人的滋味,就像喝一杯冰冷的水,然后用很长很长的时间,一颗一颗流成热泪;忘记一个人的滋味,就像欣赏一种残酷的美,然后用很小很小的声音,告诉自己坚强面对。</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