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藏骑行慢记之《家园》7——最荒凉的地域:可可西里 无人区

青天揽月

<h3> 脚步匆匆,时光荏苒。很多日子只是昨天的重复,生活中偶尔会有激荡的涟漪也很快在单调的重复中消没了痕迹。骑行在青藏高原的日子只不过只有短短的二十多天,但时常会在脑海中唤起某些片段,期间的震撼和经历足以改变一个人的荣辱观和生命观。不管是博大还是渺小,短暂还是永恒的感触,都在天长地久的时空转换中定格,偶尔透亮的灵感蓬勃而出,无法用语言表述的遐想冲破淡定的本心。</h3><h3>  本辑,我想用更多的笔墨叙写穿越八百多公里的可可西里无人区,停歇三江源期间的所感所得和经历的故事。</h3><h3> 先从公路青藏公路说起。</h3> <h3><b><font color="#ed2308">一 、西藏的命脉:青藏公路</font></b></h3><h3>  从拉萨到西宁的2009公里的公路被称为青藏公路(也有说从拉萨到格尔木的1200公里为青藏公路),它是国道109的一部分,他是进藏的五条线中最繁忙海拔最高的一条公路。2009公里的长的青藏公路线,其中从那曲到格尔木的850多公里的路段属于无人区,中途只有唐古拉山加油站有地方吃饭住宿,所以这一段每天都要跑400多公里的路程。也最考验人的耐力和体力,中途要翻越五道梁、唐古拉山、昆仑山等几座6000多米海拔的山脉。整个川藏骑行中最为担心的就是这段路程了。</h3><h3> 包括在途中绕道游玩了纳木错住了一晚,2009公里的路我们骑车一共只用了5天时间,其中从那曲至格尔木要穿过可可西里、唐古拉山、昆仑山850多公里的无人区必须在两天内走完,因为只有沱沱河(唐古拉山镇)可以加油、住宿、吃饭。</h3><h3> 这一辑,我想用更多的笔墨叙写穿越可可西里无人区,以及三江</h3> <h3>  高海拔、冻土层、无人区,青藏公路确实是中国的奇迹,<br></h3> <h3>  原计划沿川藏北线国道317返回,改计划走青藏线后,心理一直犯嘀咕,那可是危险的挑战啊。一是之前没做攻略,粗略看了别骑行游记,多有受伤记录。最主要还是担心此路车多路差距离远风险高,不敢出事。当用5天时间走完2009公里的青藏线,特别是两天穿越850公里的无人区后,最大的感受是震撼和艰辛。</h3><h3>  一是震撼于中国人能在在这样的环境中修通这条路,据说54年从开工到修通仅用了7个月零4天的时间,这在当时无大型机械的情况下全凭肩挑腰扛是奇迹。并且,施工中的各种材料包括水都要从几百公里之外运过来,永久冻土坚硬如铁,锄刨镐掘其艰辛程度简直无法想像! 如同青藏铁路修通一样算也得上是筑路史上的奇。青藏公路的建成,使拉萨不再是国土中的孤岛,也是连接祖国的大动脉之一!</h3> <h3>  二是震撼于这条线上车辆之多,三十四米长的大挂车一辆接着一辆,四五十辆拖挂车组成的车队排四五百米,且络绎不绝。机械、建材,百货、蔬菜、粮食各种物资源源不断的运往拉萨——这无疑是西藏的生命线。</h3><h3>  车多路差,也大大增加了骑行的风险。开往拉萨装满货物的大挂车和回程空车将10米宽的公道挤得满满的,再加上部分路段起伏不定,冻土路面解冻塌陷,路面成水波浪状,被人们称作搓板路。车速还不能慢下来,否则一天跑不到四百多公里就根本到不了吃饭和睡觉的目的地。很多时候车在路面上弹跳这飞奔,偶尔会被大型车辆挤在公路外50厘米宽的沙土带行走,好在有惊无险。</h3><h3><br></h3> <h3><font color="#ed2308">  </font>热棒 ——冻土地段公路上的自动空调器:</h3><h3> 青藏公路路边上有很多路段插有这样的金属棒,它叫导热棒,简称热棒。</h3> <h3>  它是我国科学家在修筑青藏铁路时为了解决冻土层表面冷涨热缩而发明装置,现在青藏公路部分路段也安装了热棒。高原冻土对温度极为敏感。冬季结冰状态下的冻土,会随温度降低发生剧烈膨胀,在路面隆起一片片冰丘,夏季又随着气温升高而融化,使路面收缩下沉,造成翻浆。热棒的一段在路基下还埋有5米深,棒体是中空的,里面灌有液态氨。它跟电冰箱的原理一样,当路基温度上升时,液态氨受热发汽化,上升到热棒的上端,通过散热片将热量传导给空气,气态氨由此冷却液化变成了液态氨,靠重力又沉入了棒底,这样能保证路基冻土夏天不融化。 出发前做功课时查找了相关资料,所以也不再陌生。</h3> <h3><font color="#ed2308"><b>二 、跨越无人区——可可西里</b></font></h3><h3> 穿越八百公里的无人区,要赶个大早,超过了或落后了一同出发的车队就只剩下孤独的自己。在可可西里,如果不是和车队一同出发,很多时候狂奔几十公里甚至百多公里都遇不到一辆车、一个人、一棵树和一个动物。山岚起起伏伏,荒漠无边无垠。稀疏瘦弱的草芽匍匐在黄沙和碎石之间,空旷的原野寂静得如同天地初开时的模样。如果没有绿色,绝对会以为是到了火星地表。一路气温倒还算凉爽,但强烈的紫外线照射半天就会让你的脸蛋晒黑脱一层皮(我脸在之前的一天就晒脱皮了)。</h3><h3> 中午,长时间的骑车,单调的景色会让你瞌睡,而同行两个人瞌睡的时间并不一致,总是我在先。为了保证两人之间的距离不拉的太远,强忍着瞌睡也要赶路跟上。不小心眯了眼瞌睡了几秒,下意识的惊醒过来发觉仍在路上飞奔,此刻吓得瞌睡早已全无,但不到几分钟又来瞌睡了,只好招呼同伴停下车路边休息。</h3><h3> 说是休息,也只能找个干净的地方打个盹。 车停路上,远离公路到荒野草密的地方待着,强烈的阳光下用衣物包住头小寐十来分钟,喝足水很快就恢复了体力,又继续往前赶路。</h3> <h3>  路边小歇,在这寂静空旷的戈壁躺十分钟相当于穿越了几个世纪一样。</h3> <h3>  有人说,世界很大,都浓缩在青藏线的路上,一点不假。地阔天高,那是接近天堂的邂逅。稀疏的荒原地带,绿色星星点点,小草一年只有三个月生长时间,能长几厘米,既使是盛夏匍匐在地上的小草大多数还是枯黄。别小看稀稀拉拉貌不惊人的野草,它可是积蓄了一生的能量,为活跃在此地的精灵——藏羚羊提供了生命的能量。</h3><h3> 生命的轮回,周而复始,几百万年的时光如水流淌,恒古未变。“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里春风从未光顾,更多的是极地气候下的冰天雪地。也许就是生物进化最初的原始地貌——第四季冰川的模样,几亿年的光阴定格在瞬间,当然,两亿年前这里还曾是大海汪洋模样。</h3><h3> </h3> <h3>  骑行在可可西里近千公里的无人区,满目荒凉,已是七月底,星星点点的绿色点缀着碎石旷野。那恍惚经历了几个世纪奋力挣扎才积累起来的绿色,一场暴风雪足以摧毁自然的馈赠。生命降临此地那真是奇迹,连氧气都是奢侈的,更不说是食物了。唯有强烈的阳光慷慨的倾泻,远处高山积雪融化泛起的渺渺寒烟轻轻歌慢舞,旋即上了天庭。</h3><h3>  生命在此是脆弱的,鲜活的精灵——藏羚羊和野驴更是奇迹中的奇迹迹,那一声鸣叫所消耗的能量可能需要啃掉几百棵小草积蓄能量一年。人更是奇迹中的奇迹(外来者),将公路延伸至此,让车辆狂奔,更是人类勇气和智慧的创造。</h3><h3> 村落、城市、整个世界都似乎是遥远虚无的幻影,来此的人们唯有一个念头就是逃离,逃离宇宙中这颗孤独星球中最孤独的地域。</h3><h3> 远离了人类,也就远离的社会,顿感孤独,自身之外一切都好像与己无关。亲情和友情是世界上唯一的牵挂,几千公里之外有一群同事天天默不作声的关注我们的行程,“快发片片,发片片。”手机一拍里马就能到朋友的眼前,然而照片之后的艰辛和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感慨却无法分享。</h3><h3> 一个人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比不上面前满眼冰锥下的碎石,但一大群人的智慧和力量却改变着这个星球原有的模样,正因为如此,才有机会走进这连类人猿都未踏足除了南极北极之外的“第三极”</h3> <h3>  最令人感动的是,一千多公里的路段有两个道班坚守在海边五千多米的高原之巅。这张手机拍的照片记不得是不是在五道梁道班拍的,前后均是之字形的大上坡,没有人烟,唯独一座道班的院子坐落在上山之的路中。一间铁皮房里有一位美女大妈,一年四季免费为过往车辆提供开水。老韩忘不了跟美女搭讪交流的很久,对免费提供开水的行为大家赞赏,说一定要走一路宣传一路,称他们是最美最满意的道班,最美最值得歌颂的藏民,乐的美女笑开了花。只是我没有拍下美女照片,老韩倒是用手机了好几张,灌满两壶开水之后继续赶路。</h3> <h3>  青藏线上有最美的湖泊、最美的雪山、最美的盐湖、那些都是最接近天堂的仙境。人们说青藏线是“除了月亮之外最神秘的地域”,漫无边际的戈壁滩、银装素裹的雪山,莽莽逶迤的昆仑山与唐古拉山,广阔无垠的可可西里无人区,连同那些生存在青藏高原上的藏羚羊、野驴、野牦牛、还有叫不上名字的各类水鸟都会让人怦然心动。<br></h3><h3>  忘记了这张照片是在翻越唐古拉山之前还是之后用手机拍的,雪山和湖泊在阳光下呈现亮丽纯净的色彩,瓦蓝的天空,洁白的云层,明暗青黄交替的草坪,构成一幅无边的美景。那是人类的禁区但却是藏羚羊的天堂,这里有无计其数的藏羚羊、野牦牛和野驴。</h3> <h3><br></h3> <h3>  淙淙溪流汇聚成江河,这是长江之源沱沱河,自唐古拉山缓缓向东向北画了一个大圈,多次与他相遇。</h3><h3> </h3> <h3>  这里是三江源地区,五彩丹霞地貌在这里很少见,阳光下如一位裸体美人侧卧草原荒原之中。</h3><h3>  三江源,被称为中华文明之源。深藏青藏高原的腹地,长江、黄河、澜沧江(湄公河)的源头就在这里。这些浩瀚悠长的大江大河也是积流成海,孕育中华民族和中南半岛悠久灿烂的文明历史的河流起源于一片荒野。</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长江源咏叹</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一</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日色朗朗气欲秋,</div><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停车四顾无尽头,</h3><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横荒千里少青色,</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唯见江源万古流。</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二</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高穹之下百江流,</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南北东西无尽头,</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览尽山川八万里,</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人间无处不神州。</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三</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高天丽丽暗雪山,</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长路盘旋际云边,</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日落云归无觅处,</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目断天涯是长安?</h3><h3><br></h3> <h3>  那座不长草的白色山体格外显眼,在阳光照耀下散发着炫光。凭估计很可能是座含有强碱性的矿床,因为下游唐古拉山乡附件的河水都不能饮用,得从几百公里外的格尔木拉水,联想到有可能与这样的矿床有关。</h3> <h3><b><font color="#ed2308">  三 藏羚羊、野驴</font></b></h3><h3> 瞧见了没,右边一头正在吃草的野驴,这是我从手机视频中截图下来的。可可西里不是人类最理想的家园,但绝对是动物们的天堂,几百万平方公顷的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等随处可见。</h3> <h3> 保护区内的动物一点也不怕人,相距几米、几十米,遇到人依然悠闲自得漫不经心的散步,让你尽情观看。藏羚羊最多,大多俯卧在沙地凹坑里,露出长长的尖角;野牦牛最少、与家牦牛区别不大,野性最足也最危险;野驴最漂亮,成群走动,他修长洁白的大腿,浑圆黄白两色过渡的臀部,从后面看极想一个丰满修长的弯着腰练瑜伽的美女,给人些许遐想。</h3> <h3>  看得最真切的一次偶遇是在我第二天早晨, 距离只有三四米,一只野驴横穿马路,我刹车他也止步,然后再路中间停不走了,它是一只公驴,与马差不多大,也许是站在高处地面的公路中可以看得更远,他向远方眺望着同伴,当然我也不敢靠近,害怕被踢。足足停留了五分钟才慢悠悠的离开。当然我也足足欣赏了他美丽的胴体,没有拍照,怕拍照的声音引起他的反感激发怒气。</h3> <h3>  远处的雪山皑皑,近处的草地稀疏。体型硕大的野驴悠闲自得的肯吃只有几厘米深的野草,永远吃不饱那是野驴的常态,庞大身体里积蓄的能量每一卡路里都来自于浅草收集的太阳能。那干旱的可可西里其他季节是这么个样子可想而知,荒地里野草也只有短短两三个月的生命活跃期,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零下十几度至二十度的冰冻中寂寞的沉睡。活跃在此的天地之精灵,每一个体都弥足珍贵,生命的轮回让此地充满了浪漫与奇迹。</h3> <h3>  藏羚羊总是那么好斗,那全是公羊,只有交配季节才能见相会。他们警惕性比野牦牛和野驴高得多,离仍较远,既是过公路也是急急匆匆。大多数时候他们俯卧在低洼的沙坑里,长长的头角露出草丛许多,一眼望去像插在地上的树枝。要是眼力好,在视力能及的区域随便能数出十几只。</h3><h3>  车停路边,老韩拿着望远镜四顾搜索,每发现一只都高兴的叫起来。可惜在美篇插视频很麻烦,要长传到腾讯网。</h3> <h3><font color="#ed2308"><b>四、通天河</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 style="font-weight: bold;"> </font><font color="#010101">看到通天河的牌子,立马想到西游记中灵感大王要吃童男童女为祭品。悟空与八戒变成儿童,哄骗妖怪,请来观音收伏鲤鱼精的故事,吃掉唐僧千辛万苦取回真经的老鼋是否还在?</font></h3> <h3>  看到通天河的牌子,立马想到西游记中灵感大王要吃童男童女为祭品。悟空与八戒变成儿童,哄骗妖怪,请来观音收伏鲤鱼精的故事,吃掉唐僧千辛万苦取回真经的老鼋是否还在?</h3><h3> 最见鬼的是停下车拍完这张照片之后,车子无能怎么弄就是发动不了,以至电瓶即将耗尽,与远在几千公里的老家修车师傅小尤视频还是找不到故障原因,火花塞换上又卸下,离住宿点沱沱河站还有五十公里,真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正当拴好绳子准备让老韩拖行时又启动了,原来越是怕熄火就忙不迭的给油,造成缺氧熄火,心平气和后反而一打就着。心态决定成败一点不假。</h3> <h3>  远处的巨龙翻山越岭 ,为雪域高原送来安康,这就是青藏铁路。世界屋脊上缓缓行驶,空旷的原野听不到轰隆隆的声响,只是静悄悄的潜行,“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 把人间的温暖送到边疆,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 。”韩红的《天路》自然就从心底流畅出来。</h3> <h3>  接近住宿目的地——沱沱河乡,一座巨门屹立在原野之上。这就是西藏和青海的边界,向北是青海地界。</h3> <h3><font color="#ed2308">五、唐古拉山镇,青藏公路的中点。</font></h3><h3>  唐古拉山镇地处青藏高原腹地、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内,沱沱河位于境内,,南距那曲和北距格尔木都有四百多公里,与其说是乡镇不如说是驿站,是青藏公路上的重要节点。平均海拔在4700米以上,三江源标志牌离此不远。进藏和出藏的所有来往车辆都要在此停靠一晚。</h3><h3> 听开饭店的老板讲,这里原来没有居民,自2青藏公路修通后,在此设有加油站,藏民在此搭建棚子开商店卖食物建旅店,形成了一个镇子。</h3><h3> </h3> <h3>  唐古拉山镇。建在沱沱河边上,司机都叫他沱沱河,于是他又有另一个一个名字,与其说是小镇不如叫停车场,一到晚上,十六个双排轮子装满货物的的大拖车塞得满满的。这是第二天早起后拍的,剩下的车辆已经不多了。停车场周围稀稀拉拉分布着十几二十家用简易房搭建的小饭店,三四家超市,两个加油站,三四家宾馆。这里住宿特别困难,下午就订不到房间了,好在我们结识了一位河南驻马店的摩友,他打前站预定了。住宿一晚380,且没有多余的水涮牙,虽在沱沱河边,但河水不能喝,水含盐碱苦涩难咽。要从几百公里以外拉过来。</h3> <h3>  晨曦下的唐古拉山草原,自驾游住不上宾馆,在草地上搭建帐篷也不错。两家人带上灶具帐篷哪里黑哪里歇其乐融融。</h3> <h3>  低矮的山顶千年积雪只剩下星星点点,气候变暖致使高原冰川消融,这一点点白色告诉我这里曾经是冰雪的世界。有意义就停下车拍下来。</h3> <h3><font color="#ed2308"><b>六 沱沱河</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 </b> </font>壮丽的景观,长江的源头沱沱河。宽阔的河面,无垠的草地,雪山冰峰,蓝天白云倒映在河水中,构成了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景。</h3><h3><br></h3><h3><b><font color="#010101"> </font></b></h3> <h3>  站在沱沱河边,朝阳冉冉升起,云霞与湿雾相生。马上让人联想的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艳艳随波千万里,何处春光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h3> <h3>  <b>“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b>。” 站在宽阔的长江之源沱沱河边,看着河水荡漾着寂静无声悠悠地北去,忍不住思绪万千,千千万万共饮一江水的永远不会想到源头的广袤无垠。江边的小城尚有我安身立命的一锥之地,有牵挂我的家人,那江之尽头有我向往的地方。</h3><h3> 这里有“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的画意,这里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情 。你一路从雪山走来,过草地、越高山、穿峡谷串起数不尽的城市乡村。</h3><h3>车水马龙与荒野同沐一缕春风,繁华与贫穷共分一米阳光。</h3><h3> “你从远古走来,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这就是我们依恋的长江之源吗?</h3> <h3>“长江”雕塑在阳光下如金龙腾飞。</h3> <h3><font color="#ed2308"><b>七、昆仑山</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 </font><font color="#010101"> 昆仑,横亘在中国西部最长的山系,历来作为擎天柱的象征。毛泽东诗词里“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的昆仑就是这儿吗?从高原看昆仑山只是横在北方的浅山,远没有色季拉山壮美,但下到昆仑山北面,从河西走廊向南看,那是一</font>堵延绵不绝的高墙。</h3><h3><font color="#ed2308"><b> </b></font></h3> <h3>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康概就义前的绝命诗,何等悲壮震撼人心。在这里昆仑实实在在就在眼前,显得平白如常。</h3><h3> 昆仑山,中华神话的发源地,万山之祖,神仙居住的地方,难道就是这个样子吗?</h3> <h3>  跨过昆仑山垭口,南边艳阳高照,北边乌云滚滚,狂风怒号,间隔几米气温就明显低了许多,眼看要下雨,还好一会儿就晴了。已是下午四五点光景,离下一个住宿点格尔木还有160公里</h3> <h3>  昆仑山世界地质公园以闻名中外。在垭口南侧四五十米远,一处围栏圈出一块状似丹霞地貌的坡地,看介绍才知是古羌唐湖沉积层,在此发现生活在2300万前的三趾马化石,据介绍三趾马生活在海拔1000——2000米的地带,说明此处地貌隆起了2800——3800米。</h3> <h3>山口处的巨幅地质介绍图片。</h3> <h3>昆仑山北坡谷地。</h3> <h3>  下昆仑山垭口前往格尔木的戈壁地貌。途径此处正在进行大型军演,官兵扎营数十公里。为避免麻烦没有拍照。当日达到格尔木已是晚上9点多。不再叙述此路见闻。</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