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inherit;">访幕后默默奉献的陈玉平</b></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inherit;">编辑 吴新明 王克曼 孟庆泉</b></h1>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陈玉平的入伍照</b></h5> <p class="ql-block"> 一次偶然的机会认识了陈玉平女士,她满面春风、仪态端庄、身材窈窕,说话细声细语,初一见面谁也难信这是一位七旬开外的长者。翻阅她更多的资料照片,你会发现她经常持笔面对笔记本,或侧耳聆听采访者讲述、或奋笔疾书。</p> 作为获得2012年9月7日,第二十六届中国电视“金鹰奖”的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哈军工》顾问组的三位成员之一,她在其中担任科学技术组的顾问,并负责文案工作。曾作为广东省商业厅计算中心高级工程师的她,作风严谨细致,是我国最早一批研究软件的工程师之一。《哈军工》纪录片及系列丛书,从最初的筹备到最后成果的呈现,陈玉平发挥了自己特有的光和热,被大家公认是顾问团队中的最富亲和力的人物。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陈玉平聆听采访者讲述</b></h5> 2008年初,在接到加入大型文献纪录片《哈军工》主创团队的邀请后,她欣然应允,开启了一段毕生难忘的旅程。想来也是机缘巧合,从哈军工毕业后同学们各自辗转多个省市任职后,王克曼、吴新明、陈玉平这三位曾经的哈军工同班好友,职业生涯的最后一站都落在了广东,难得的机缘让他们再次相聚在一起,这让顾问组的工作环境多了几多亲情和几多温馨,使工作进展得相当顺利。 加入团队的第一项工作是参加策划会议。这是一个从无到有、从零到一的过程。每一次的策划讨论,无异于一场头脑风暴,这其中必然少不了火花的碰撞。在一群专家高谈阔论、谈笑风生之际,需要一个人心如止水、冷静理性地吸收大家思路中的精髓,也要有过人的记忆力,去搜寻讨论发言中的亮点和新意,善于聆听并随时捕捉稍逊即逝的“火花”,陈玉平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物,她一边静静地聆听着大家的发言,一边心思缜密地信笔记录,还时不时地在关键时刻提出出自己的补充意见。然而在她回忆起这段经历时,她总是很谦逊地认为,正是策划阶段感觉到这个团队对做好这件事情的决心,才点燃了自己参与的热情,并让自己也专注地投入其中。 <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王克曼、吴新明、陈玉平</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在广州</b><b style="color: inherit;">策划大型纪录片《哈军工》</b></div></h5> 为了参与纪录片《哈军工》的采访拍摄工作,她抛家离舍,踏上了漫长的旅程。她跟随摄制团队,经受了严寒酷暑、飞沙走石、栉风沐雨的考验!历时一年半,采访行程遍布了北京、上海、广东、南京、哈尔滨、沈阳、丹东、西安、成都、青海、无锡等13个省市。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陈玉平在采访途中</b></h5>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妆爱武装。毛主席的这一诗句,道出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女性毅力惊人、坚忍不拔、积极向上的可贵品质。回忆起她的哈军工岁月,她说能进入这座共和国的军事第一学府让她受益终生。入学前的她,是个身材瘦小、只会学习的乖乖女,而来到哈军工的第一年,特别是入学新兵军训、参与社教工作的经历,她体验到了在零下38度冰天雪地中军训、拉练的艰苦,也在农村学会了挑起远远超过自己体重的担子。在她看来,这段经历不仅强健了她的体魄,也磨练了她坚强乐观的意志力和纯良包容的为人处事态度,培养了她勇于担当和奉献精神,从此之后历经人生的各种风浪,她都能镇定自若从容应对。正是这段经历,让她在面对常人看来异常艰苦、跋山涉水的外出采访过程中,仍觉云淡风轻,并没有觉得苦。此时她已经年近六旬,然而身体却一直硬朗,很少生病。 哈军工是中国军事科技精英的摇篮,培养了大量的院士和军事技术专家。在艰苦而又漫长的采访过程中,她造访了许多哈军工校友,其中包括将军17名、院士16名、政要、教授等26名,真可谓俊采星驰,熠熠生辉。这些采访对象多数都高山仰止,有些校友身居军政要职,有些校友工作涉及国家军事技术核心机密,许多人不是那么容易接受采访的。每当这时,陈玉平作为顾问组唯一的女性成员,她的亲和力就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她常常面带微笑、态度谦和,在与对方交流采访目的时,往往简单几句话就能达到了相互沟通的效果,寥寥几句家常话就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她身上散发着中华民族女性传统的美,为采访过程化解了许多意想不到的难题。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采访二炮副司令杨桓中将</b></h5> 校友们有的功成名就、为祖国建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有的默默无闻、在平凡的岗位上发挥着光和热。无论面对何种经历的哈军工校友,陈玉平总是一视同仁,不唯官、不唯上,给广大校友们心中留下了亲和、友善、包容的印象。哪怕已经毕业数十载,她仍然与诸多校友们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因为她的加入,大部分采访过程就像探望旧友一般,始终萦绕着和谐、融洽的氛围。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采访“独臂英雄”祝榆生</b></h5> 在众多的采访对象中,她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在面对“独臂英雄”祝榆生和“两弹元勋”任新民时。让她震撼的不是这些杰出校友做出的惊天动地的成就,而是他们高尚的人格魅力。她以一个女性的细心,观察到了这些做出过杰出贡献的人家庭生活中的简朴。她到这些获得国家高度认可的专家的家中拜访时,发现他们中大部分人家庭环境竟然比许多身边朋友的家还要简陋,书桌上放满了书籍和文字资料,科研工作似乎就足以填满他们生活的全部,他们那显赫功勋的背后深藏着最真实而富有人间烟火的人生。这种一心把自己献给祖国的精神,令她动容。多年之后,陈玉平还一直说,对哈军工大师和学长们的采访进一步加深了对母校哈军工的理解和自豪,终身受益!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采访“两弹元勋”任新民夫妇</b></h5> 完成采访工作后,最初拿回的录音资料,在转录成文字材料后口语化、方言化十分严重,还有部分断断续续不成文的段落。陈玉平又从头到尾重新听录音,边听边改这第一手资料,她不辞辛苦地从事着这些细致繁杂的整理工作。她之所以这么做,就是因为亲耳听到了受访者的讲述,才觉得更有责任把采访的内容更完整、更准确地传达给读者观众们,这也是出于对被采访者的尊重、对哈军工历史的尊重。正是由于她辛勤地工作,给后续纪录片的创作以及后来的《王牌军校高端访谈》等书籍的编著提供了准确的文字基础。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采访沈阳军区黄献忠政委</b></h5> 虽然《哈军工》纪录片的摄制及相关丛书的编印出版陈玉平作出了默默无闻的贡献,但是她从未计较个人的名利得失,最初甚至不愿将自己的姓名写在顾问栏里,时常谦称自己只是对母校做出了微不足道的贡献。陈玉平把整个采访过程比喻成一个愉快的晚会,能够置身其中,享受聆听的过程,静静欣赏校友们人生的波澜壮阔,她已经乐在其中,她觉得自己在晚会台前幕后做出的细小贡献都不值一提。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在《哈军工》获奖表彰大会上发言</b></h5> 摄制组的这段走访经历,如同唐三藏师徒西天取经,一路辛苦但采撷了校友们的光华与智慧,装点并照亮了哈军工壮丽的校史;又如同神农氏尝遍百草,品味了广大校友们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将他们对母校的诚挚情感凝聚成甘露,滋润着哈军工儿女们的灵魂 而身在其中的陈玉平,就像大家身后的一位提灯使者,用恬静之光照亮着大家前行的路,那一束光,明亮而真实,让我们看见“形散魂不散”的哈军工精神和哈军工人的生命底色:忠诚、儒雅、博学、尚武、奉献。她的品质如默默开放的兰花,散发出幽静的芳香,浸润着哈军工人的心田,用一种宠辱不惊的方式去诠释生命的意义。<div style="text-align: right;">采访记者 王梓丞 </div> <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对《访幕后默默奉献的陈玉平》的</b></div><b data-filtered="filtered"><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点 评</b></div></b></h3> <p class="ql-block"><b>王克曼:</b></p><p class="ql-block"> 孟庆泉看了王梓丞的采访文稿后评价:“文章很好,特别是最 后一段,太棒了!”我有同感。我和新明、庆泉参与编辑,一是感谢陈玉平为《哈军工》作出的贡献,二是对陈玉平品格的尊重,三是实现571传奇的心愿。外柔内刚,默默奉献,君子如兰幽幽其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陈步云:</b></p><p class="ql-block"> 这段文字写得很优美,用了二个比喻,引出了一个提灯使者,我认为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建议陈玉平同学再考虑一下,批准使用这段文字。</p><p class="ql-block">为默默奉献的贡献者陈玉平同学点赞!</p><p class="ql-block">为孟庆泉同学的精彩美篇点赞!</p><p class="ql-block">为十集电视剧《哈军工》院史留名点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孟庆泉:</b></p><p class="ql-block"> 我赞成纯进、步云的看法,“这段文字写得很优美”,而且“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反映了陈玉平的优秀品质,美好人格和对军工历史的贡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何晓星:</b></p><p class="ql-block"> 完全赞同各位对于陈玉平同学的点评,她默默奉献,却是光彩照人的提灯使者;她低调善良,更是影响无限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陈玉平给我的印象,是文静、低调、善良、善解人意,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在参加的哈军工历史丛书与纪录片的访谈、编拍过程中,完成了大量的工作,然而她依然一如既往静静地站在一侧微笑。王梓丞称她为“提灯使者”,我认为真是太确切了,她就是这样一位默默奉献的使者,在黑暗中长时间地高举灯火,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她这无声的力量,沁人心脾 ,胜过千言万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刘小沁:</b></p><p class="ql-block"> 陈玉平,你对自己过于谦虚了!你做事为人非常沉稳,是那种把聪明智慧默默奉献,揉和在具体的工作中,低调不事张扬,有一种坚韧不拔的内力,这种内敛温和的亲和力,在团队协作完成一件艰巨工作时,有不显山露水的支撑力和促进作用!从你帮助王克曼吴新明白手起家创作军工文献记录片和你自学钢琴的超人能力上,都证明了你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过人能力!和你相处感觉很舒适,我觉得书中的文章远没有写出你的精彩,但我相信同窗好友个个都很赞赏你的为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吴新明:</b></p><p class="ql-block"> 陈玉平同学是我大学毕业后接触最多的同学之一。记得毕业后第一次见到她是在国防科大,那是在1980年夏天,已经是34岁的孩子妈妈的她,抛家舍业来到长沙“回炉”,为的是弥补我们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的不足。在哈军工我们本是同班同学,可是毕业十年来由于阅历不同,在长沙国防科大里,我们由同学变成了师生关系。不过她毫不顾忌,依然保持着谦虚好学的好品质,经过一年半的艰苦奋斗,终于取得了优良的成绩。</p><p class="ql-block"> 第二次接触是在广州,时间是2007年,我们一起为拍摄大型文献纪录片《哈军工》采访。这次,走南闯北一起奔波了两年之久,行程两万公里,期间受益良多。在工作中陈玉平充分发挥了“哈军工特使”的作用,以她人格魅力,使许多难以采访到的校友,在她的联络、协调下得到圆满的结果。可是,在片子制作完毕后,她却悄悄地躲到了一边,毫不计较个人得失。班里知道她的人都说她就是这样的人,实际上她是一位甘为别人引路的提灯使者!她的全身闪耀着哈军工的光环,她是隐藏在深山里的一株盛开的幽兰,在阳光下她默默地散发着淡淡的沁人肺腑的幽香,这阵阵的幽香无私的奉献给世界……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韩立拓:</b></p><p class="ql-block"> 陈玉平是我最熟悉的同窗挚友,她为人真诚、心地善良、仪态端庄。每次聚会她都热情的为大家服务,是最具亲和力的同学。看了《默默奉献》美篇后,深受感动,太真实了!她就是那种低调不张扬,歉虚讲奉献,意志坚定不逐流,做事条理又清晰。文中比喻她为“提灯使者”,当之无愧!她不辞辛苦参与纪录片《哈军工》的采访和创作的全过程,与王克曼、吴新明一起为《哈军工》的成功和多次获奖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我为她点赞!庆泉的美篇再现了五十年前同学们的本色,增进了战友们的情感和晚年的幸福。为他点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耿宇真:</b></p><p class="ql-block"> 陈玉平是我大学的同班同学,是一个很沉静,很优雅,很善良,很大气的人。用现在的话说我们是闺密。她总是在默默的做事,从不张扬,说她是提灯使者一点都不为过,她聪明好学,细致入微,刻苦严谨,始终是我的一面镜子,在她身上我学到了很多,那段共同的生活,共同的经历,是我终生难忘的。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宋纯进:</b></p><p class="ql-block"> 陈玉平身上具有中国女性的优良品质,无私奉献,真诚善良,孟大师智慧无私,再创新作。点赞![强][强][强][玫瑰][玫瑰][玫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王克曼:</b></p><p class="ql-block"> 为陈玉平、孟庆泉点赞!低调、善良、奉献是陈玉平和一代哈军工人的本色。我完全同意河南群友对陈玉平的评价,1987年至2007年陈玉平在广州工作生活,二十多年她热情的接待了众多院系领导、军工校友、同班同学,有的同学来广州出差就住她家里,戴主任长期与她通信了解广东的情况,每次来广州都与她先联系。她是大家认可的最具亲和力的“提灯使者”。 [强][强][强][玫瑰][玫瑰][玫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郝崇恩(61552班):</b></p><p class="ql-block"> 为陈玉平点赞![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陆靖(上海哈军工校友):</b></p><p class="ql-block"> 致敬!许多为纪念哈军工而默默奉献的校友![强][强][强][玫瑰][玫瑰][玫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向日葵(康乐谷高中同学):</b></p><p class="ql-block"> 陈玉平[强][强][强][玫瑰][玫瑰][玫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多彩时空:</b></p><p class="ql-block"> 精彩好文章[强][强][强][强][强][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王晨(65412班):</b></p><p class="ql-block">看了你的《默默奉献》深受感触,为你的美篇点赞!为陈玉平点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王梓丞:</b></p><p class="ql-block"> 谢谢孟老师!十分荣幸,主要还是陈玉平老师的故事打动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戴敏民(65562班):</b></p><p class="ql-block"> 为陈玉平,孟庆泉,吴新明,王克曼,陈步云,65571班点赞[强][强][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