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西藏,传说是离天堂最近的地方。<br></h3><h3>在西藏,随处可见挂在山顶、山口、江畔、河边、桥梁、道旁以及寺庙、农家、商店屋顶等各处被认为有灵气地方的风马旗和五彩经幡。<br></h3><h3>也许,风马旗和经幡就是与天堂传递信息的一条纽带吧。</h3> <h3>风马旗亦称为“风马经幡”或“五彩经幡”。</h3><h3>“风马”的确切意思是:“风是传播、运送印在经幡上的经文远行的工具和手段,是传播运送经文的一种无形的马,马即是风。”</h3><h3>藏民族认为雪域藏地的崇山峻岭、大江莽原的守护神是天上的赞神和地上的年神,他们经常骑着风马在雪山、森林、草原、峡谷中巡视,保护雪域部落的安宁祥和,抵御魔怪和邪恶的入侵。<br></h3> <h3>五彩经幡的由来:
之所以被称作经幡,是因为这些幡上面都印有佛经,在信奉藏传佛教的人们看来,随风而舞的经幡飘动一下,就是诵经一次,在不停地向神传达人的愿望,祈求神的庇佑。这样,经幡便成为连接神与人的纽带。风幡所在即意味着神灵所在,也意味着人们对神灵的祈求所在。风幡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br></h3> <h3>经幡的形态:</h3><h3>经幡有长有短,图案也各不相同。最长的经幡有30余米长,60厘米宽,上面印有佛经和鸟兽图案,颜色或红或白,一般侧挂在广场、寺庙前的经幡杆上。短的经幡一般是呈蓝白红绿黄五色的方形经幡,上面印有佛经和鸟兽图案,往往被穿在一根长绳子上,横挂在人烟稀少的山口。挂在房顶上面的经幡一般是星火无字幡,由上面五块蓝白红绿黄色的幡条和下面一块单色镶边的主幡组成。随风舞动的经幡又被人们称作风幡。<br></h3> <h3>经幡的含义:</h3><h3>经幡藏语称“隆达”。是一种用棉布、麻纱、丝绸等材料制成的长方形彩旗,共有蓝、白、红、绿、黄五种颜色,色序不能错乱,分别象征天空、祥云、火焰、江河和大地。藏传佛教又赋予五色为五方佛及五种智慧之含意。一些学者更认为五色经幡还融入了中华民族古老的五行说,分别代表金、木、水、火、土。</h3><h3>据传经幡缘起藏族先民崇信自然的祭祀山神的仪式。经幡上多印有经文咒语、佛像神马等图案,是西藏古老的本教文化、藏传佛教的密宗文化,并吸收其他民族优秀文化交融发展的产物。<br></h3><h3><br></h3> <h3>经幡的颜色含义:
“黄色”代表着“大地和皇族高贵的气质”;
“蓝色”代表着“蓝天,力量和金刚菩萨”;
“红色”代表着“太阳,慈悲和观音菩萨”;
“白色”代表着“白云和纯洁”;
“绿色”代表着“丛林,智慧和文殊菩萨”。
经幡的各种颜色是固定的,不能随便创新。其次每块颜色的排列顺序是严格规定的,不能有任何差错。因为经幡的意义很明确,不是为了美化环境,而是祈求福运隆昌,消灾灭殃。 五种颜色象征自然界的五种现象,这种现象是生命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br></h3><h3><br></h3> <h3>悬挂经幡是千百年来流传于藏民族地区的一种宗教习俗,有着自身修行、利益众生的功德。风每吹动一次经幡,就如同将上面的经文诵读了一遍。上苍诸佛保护一切制造和悬挂经幡的人们,哪里有经幡,哪里就有善良吉祥。<br></h3> <h3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仓央嘉措诗中描写经幡:<br></h3><h3>首先,他是位僧人,是一位大活佛。<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六世达赖(1683--1706),是唯一一个没有灵塔的达赖喇嘛,</span>但他不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却是一位天才的诗人,他的诗歌从时空中走来,为西藏文化的传递,以及藏民的艺术造诣中,有着及其重要的影响和地位。</h3><h3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仓央嘉措诗歌写有《西天的经幡》、《经幡下的爱情》⋯⋯</h3><h3><br></h3><h3><br></h3> <h3>经幡悬挂有一定的讲究,而且经幡的颜色和排列顺序也是固定不变的,这些都不能随意的更改。最顶端的为蓝色,它象征着博大厚德的蓝天;接下来是白色,象征着绵软吉祥的白云;白色下面是红色的经幡,象征着生命的火焰;红色下面是绿色的经幡,象征着神圣洁净的水;最下面是黄色的经幡,象征着养育我们的大地。<br></h3> <h3>悬挂方式:</h3><h3>根据其地点场景、信仰仪轨、祈祷功能的不同,一般分为四种。
第一种是悬挂式的,视其环境、地势、用途张挂,可长可短,可疏可密,长者达数百米以上,密者数十上百层悬挂,有的还组合形成了规模宏大、占地面积数百上千平方米的经幡城。这些悬挂式的经幡,具体形状各种各样,有在长条形的布上印上四方形的风马旗图案;也有网状条幡。
第二种插挂式的,在竖长方形的纱布或丝巾上印以风马旗图案,一边缝在旗杆上,另一边缀上很多条直的飘带。这些风马经幡主要插在村口、屋顶、十字路口、山顶或山道上。
第三种就是经幡塔,可以用不同色彩的布块做,也可以用哈达一样的丝巾来做。每一个村庄都有一座用丝质风马经幡层层系挂、片片重叠而成的撑天大伞般的经幡塔,用作集体祭祀的场地。
第四种是立柱式经幡,常见于寺院、佛殿、经塔、山顶、宅院、神山、圣湖等地。</h3> <h3>米拉山口上的经幡墙。</h3> <h3>在林芝地区比日神山下为表诚意捐助了百元,悬挂经幡,祈求亲人平安健康。</h3> <h3>林芝地区比日神山下的经幡小道旁的风马旗。</h3> <h3>赴羊卓雍措途中一个山头上的经幡阵。</h3> <h3>羊卓雍措湖边栏杆上的经幡</h3> <h3>公路旁某一个不知名的小村落里的转经筒,经幡。</h3> <h3>日喀则市公路旁桥上栏杆上挂的经幡。<br></h3> <h3>沿公路旁山上到处都能见到五彩经幡在飘扬。</h3> <h3>日喀则市公路旁普通民居上挂的经幡。<br></h3> <h3>拉萨大昭寺经幡杆上悬挂的经幡。</h3> <h3>大昭寺门口墙上悬挂的经幡。</h3> <h3>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西藏的佛教文化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br></h3> <h3>西藏的佛教文化,渊源深厚,由于仅从网络上及导游口中讲解略知一点皮毛,认识十分的肤浅,金秋时节去了西藏,圆了多年的梦想,真正体验了一下"眼睛上天堂,身体下地獄,心灵受震撼,灵魂归故里"的感受。</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