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北非时光

黑色贝雷

<h3>  一年后同样的日期,我坐在吉隆坡机场,回忆着一年前在北非的时光。多少次的起飞、降落,多少次在异国或长或短的旅行,已经冲淡了不少内心的激动和兴奋。但更多的好奇,也会在一次次的远行中被重新激发。接触更多的文化,探索更多的世界,见识到更多人的生活,许是一辈子的事情了。</h3><h3> </h3> <h3>我们的行程,就是这样走的…</h3> <h3>  我从来没有设想过,第一次踏上非洲的土地会是何时何地,但摩洛哥似乎跟“非洲”总有点联系不上,它更像是一个中东国家,毕竟是人家阿拉伯联盟的地盘。The Kingdom of Morocco(Le Royaume du Maroc),就在直布罗陀海峡的南边,与伊比利亚半岛上的两个“牙”遥遥相望,距离中国大概有12923公里(百度告诉我的),换算成飞行时间,得先从香港花9个小时飞到迪拜,然后在那个著名的24小时不歇业的满是各大品牌的A厅呆上2、3个小时中转,接着再飞10小时到穆罕默德五世国际机场落地……对,就是这么遥远的距离,不然哪里来的异国风情?十几个小时的漫长飞行,得靠各种法宝(比如脖枕、拖鞋、毛巾、想看的电影,还有一本有趣或费神的书)慢慢熬。“传说中”的阿联酋航空有着宽敞霸气的A380,精美可口的食物,以及身着特有服饰的美貌空姐。第一程登机时还有点小激动,尤其是坐到了前面的高端经济舱时,以为阿航给的待遇就是这么好……但事实证明,舱位是一次不如一次,菜单是一张差过一张。</h3> <h3>头一回收到航班上的菜单</h3> <h3>  提到摩洛哥,可能大家脑海中蹦出来的第一印象,是三毛笔下有着各种故事的辽阔的撒哈拉沙漠,是古老的麦地那上空回荡着的穆斯林祈祷的声音。但或许大名鼎鼎的“卡萨布兰卡”,要比这个国家更出名,即便它并不是首都(卡萨布兰卡”是18世纪末西班牙殖民者取的名字,原名和现名都叫“达尔贝达”,意思都是“白色的房子”)。 得益于二战时的作用和好莱坞的文化传播,那部由Humphrey Bogat 和Ingrid Bergman主演的电影,让卡城闻名于世。无数的游客和旅人来到这里,都要到Rick’s Cafe朝圣一番。里面复古的布置,满墙的海报,讲法语的侍应生,还有循环播放的《北非谍影》,让人一下就有了穿越感。尽管拍摄基本上是在好莱坞的电影棚里完成的,尽管这家咖啡馆只是一个美国影迷的大胆复制,但大家还是愿意相信,存于乱世的美好爱情,就真的发生在这座大西洋东岸边的浪漫城市里。</h3> <h3>  Rick’s Cafe火得很,吃饭得提前预定</h3> <h3>  卡萨布兰卡树木常青,气候宜人,风光秀丽,既有历史又有人文,还有一座可以容纳十万人做祷告,世界第三大的哈桑二世清真寺。下飞机后,我们取了车,沿着看起来一般般的“高速公路”开始旅程。跟着导航开不多久,便看见高大、宏伟的哈桑二世大清真寺矗立在公路边上。这座建筑如此瞩目,以至于想错过它都不可能。据说我们遥望到的最上面一层是活动式屋顶,可以在几分钟内开启,让阳光直射寺内。高达200米的宣礼塔还装有激光设备,在夜间开启后,长达35公里的光束将为穆斯林指引着圣城麦加的方向。这么高大上的清真寺,外面通体采用了白色大理石、绿色琉璃瓦,还有黄澄澄的铜饰品。猜想里面应该更为富丽堂皇,可惜来得不凑巧,正值祈祷时间,非穆斯林不得入内,所以只能在门边探头探脑地打量一番,再沿着边上转一圈拍照。</h3> <h3>  太阳西下,为清真寺的尖顶笼上一层光晕,凸显神圣。</h3> <h3>  门口的广场大得惊人,足有6、7公顷,估计是集体朝拜时方便搭帐篷,以便来自四面八方的信徒们能够同时向阿拉做最虔诚的祈祷。</h3> <h3>  东绕西绕,租来的“雷诺”驶入市区内,找到下榻的酒店,买到了手机卡,早早歇息。第二天起来,在酒店周边闲走了几步。老区的早晨安静、平和,不少当地的妇女在民居前热烈地交谈着,不知是在抱怨今天的菜价还是八卦隔壁家老王。在享用了一顿带有薄荷茶、各式面包和蜂蜜、果酱的摩式早餐后,我们又继续驾车往索维拉而去。</h3> <h3>  天气很好,大西洋东海岸向我们呈现了惊艳的美丽,这也是我第一次看见大西洋的样子。比起太平洋来,它显得更加壮阔,汹涌,更加地强壮有力。正值中午,太阳高悬头上,晴空万里,海浪一波一波地拍打在嶙峋的石礁上,卷起无数白色的浪花泡沫。我们忍不住停车下来拍照,享受着从大洋上吹来的咸咸的海风。</h3> <h3>  橙子姐预定的住所在老城麦地那里面,羊肠般的小小街道,似乎都差不多,极不好找。将近花了半个小时,但找到以后,我们连一点点的怨气也都烟消云散了,因为不起眼的房门后,隐藏着的是一整栋多彩而又温馨的小楼,且上下四层,全归我们独立享用。每个房间颜色风格各不一样,甚至连洗手盘都是当地传统样式的,真是太棒了!</h3> <h3>  不过好住宿往往也有缺点,丰乳肥臀的当地厨娘只会讲法语,不得不靠电话跟她老板即房东慢慢沟通;而当晚我还得忍受隔壁的黑人团体敲鼓作乐直到深夜……</h3> <h3>  “索维拉”在阿拉伯语中的意思是“美如画”,这里或许没有摩洛哥最好的海滩,但却有着最著名的风。从大西洋来的风终年光临着小城,让这座"非洲风城"的美誉名副其实,吸引了很多冲浪和帆板运动爱好者。据说,索维拉自古就是一个汇合了多民族和多种文化的“大熔炉”,阿拉伯人、非洲土著部落、柏柏尔人、犹太人都在这里和平共处,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观。一路从老城、海滩、码头、集市逛下来,我看到的确如此。割肉的,卖鱼的,切仙人掌果的,摆瓷器的,耍鼓的……</h3> <h3>  还有成群的海鸥在黄昏中起落、盘旋,与海边的这些人儿一起熙熙攘攘,自得其乐。</h3> <h3>  夜幕降临,市场上各色人等依然熙熙攘攘…</h3> <h3>  来到大西洋边,按理说应该吃顿海鲜。不料我们在路旁大啃仙人掌果的时候,被一个当地人搭了讪,带着我们拐进了一家当地风味的餐馆。年轻的老板倒是热情,除了推荐菜单外,还主动拿出民族服装和民族乐器供我们穿戴、把玩、摆造型照相,他自己更是跟朋友现场合奏。最后结算的餐费其实不算便宜,不晓得有没有被坑。只是我们对第一次吃到本地菜太过兴奋,后来发现不得不天天吃时,对错过的便宜海鲜就更后悔了……</h3> <h3> 仙人掌果有紫有绿,鲜甜可口,系补充维生素圣品</h3> <h3>  摩洛哥最著名的美食,是塔基锅 (Tajine) ,其实就是一种锥形盖子的锅,可以用来慢炖羊肉、牛肉、鸡肉或是蔬菜等等,反正当地也没有别的东西可炖了。</h3> <h3>  初抵马拉喀什的体验可不太愉快。首先上路不久就吃到了两笔罚单(一次68,一次67,而限速60,你说这超速超得是不是有点太倒霉了)。精明的警察躲在临近离开村庄的路边上,拿着移动测速仪罚你没商量。经过几番被“埋伏”,后面只敢开得小心翼翼,到了马拉喀什已经接近下午两点,本来打算赶紧先找着酒店,把行李箱放下,然后赶去还车。不料老城的外围非常狭窄,人生地不熟,越开越心慌,生怕一不小心就被导航坑在狭小的街道缝里……路边的大小孩子一见到外来的车,都冲过来拍着玻璃窗,拼命想告诉你只有他们知道唯一的“正确”的路(同住一家店的上海小夫妻说他们因此被坑了六百多块人民币)。好不容易开到酒店边上了,偏偏又碰上祈祷时间,一大群白袍子穆斯林大叔就跪在街道上,一点不着急地做着听不懂的祈祷(这时候我的膀胱可着急哦……)。一看表,已经临近还车时间,赶紧冲出重围。加完了油,半路一下拐错了道,接着又在各条单行线上使用三个导航地图来回比对,不停调头……终于像打游戏般完成了所有“任务”,来到了还车点,敲门一看,里面没人!!打电话把店员从机场那边CALL回来,候在车边,身疲心累……腿酸。</h3> <h3>  路上经过的小镇</h3> <h3>  吃过饭,打醒精神,去马约尔花园打卡。这一个占地十二公顷的植物花园,是前后两任主人,法国著名画家雅克·马约尔和法国时尚大师伊夫·圣·罗兰花费了一生的心血,精心打造而成的世外桃源。花园不大,却有着从全世界搜罗回来的各种植物……仙人掌、绿竹、九重葛,簇拥装饰着黄格子窗的蓝色别墅,曲径通幽,小巧的喷泉永不停歇,隐隐就是大师们的精神源泉,也是现代旅游者特别是文艺女青年的取景拍照圣地。</h3> <h3> 我却惊喜于那一簇盛开的白色三角梅,万里之外,也能见到家乡的勒杜鹃,心中感觉极好。</h3> <h3>  出了花园,我们选定一辆马车,慢悠悠地往老城而去。落日时分,繁华的城市跟古老的陶土色城墙合在一起,似乎有点时空穿梭的味道,倒也和谐。</h3> <h3>  世界文化遗址——马拉喀什老城集市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最大的集市,有立在杰马夫纳广场中央的文化遗址牌为证。</h3> <h3>  攻略上严重警告,千万不要对各路耍蛇人拍照、录像,不然被缠上了是得掏钱的……集市上当然少不了各种美食了,我对蜗牛汤比较好奇,可惜下午刚吃过,没什么胃口。</h3> <h3>  集市上还买卖各种香料、药品、灯具、五颜六色的阿拉伯长袍、金的银的铜的酒杯、盘子、烛台,像极了想象中的“一千零一夜”的阿拉伯市场的样子。</h3> <h3>  另外一家所谓的行宫,Bahia宫,江湖评称“暴发户审美的宫殿”。具体历史记不得了,好像是一个宰相还是商人建的。进去一看,发现整栋建筑有着奇怪的格局,不协调的比例,粗糙的细节,空荡荡的房间……确实不好意思收太贵的门票。</h3> <h3>  司机小伙Hammy一早就来酒店接我们,坐上他的那辆灰扑扑的普拉多,我们要去撒哈拉了!</h3> <h3> 从马拉喀什一路往沙漠而去,路程漫长,开车需要一个半天。当然了,中间免不了得在各种景区、拍照点、工艺品店停留一下。</h3> <h3>  当地妇女在制作橄榄精油</h3> <h3>  世界文化遗产Ait Ben Haddou 村就是其中一站。整个村庄用一种当地流行的独特的“卡斯巴斯”建筑样式组成,住宅和粮仓塑成堡垒的样子,无论从哪里看,都是原始、粗犷,即使你没有看过那部《权力的游戏》,也可以马上深深地体会到一种古战场的即视感。</h3> <h3>  阿特拉斯山Toudra峡谷则是古代撒哈拉沙漠与外面世界的唯一通途,如今也已经是来自世界各地操着不同语言的各种肤色的游客们留影地而已。</h3> <h3>  沙漠中的绿洲</h3> <h3> Hammy是从撒哈拉走出来的当地民族—柏柏尔人,他们保留着自己的语言、传统和信仰,与此同时也接受一定程度的伊斯兰教。热情的小伙一边开车,一边教了我好几句柏柏尔语(实在没什么语言天赋,过没多久就全忘了)。我们这个行程头一天没有预定到与志玲姐姐同住的那个网红酒店,只能住在另外一家当地的小酒店。酒店虽然不起眼,但后面却有一处小小的庄园。试想想,在撒哈拉土黄色的调调里,有一小块绿洲,可以在荫凉的藤架下或坐或躺,然后有人为你奉上一杯可口的薄荷茶和刚刚从藤上摘下的新鲜葡萄,是不是觉得一天赶路的疲惫都已经消散了不少?Bingo,就是这样的感觉!</h3> <h3> 经过许多公里的路程,我们终于接近了撒哈拉……的外围。Hammy说,天气太热,我们得待到傍晚,等气温稍微下降些才能骑骆驼进入沙漠。初进沙漠,刚开始还能看见一些绿色的植物,越往里走就越零星,到最后几乎看不见什么绿色了,只剩下天上的昏黄,和地下的沙黄……巨大无比的沙丘起伏不定,只有脚下的细沙在微微地流动着。我知道,一场风暴过来,所有的沙丘立马就会改变了形状和位置,或许只有经验最丰富的向导和骆驼,才能在这种变幻无穷的世界中找到生存的出路。我们骑骆驼骑了一个多小时,根本就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了,然而这只是浩瀚的撒哈拉的小小一处边缘。</h3> <h3> 骆驼我多年前在敦煌鸣沙山骑过,听着是挺好玩,但颠簸得很,尤其是上下沙丘时。</h3> <h3> 戴着黑色头巾,穿着长袍的向导牵着一行十几头骆驼……和骆驼上的我们,带到一处平缓的沙丘上,示意我们下来休息、拍照,他则默默地坐到一边去抽烟。我忍不住举起相机给他拍下了一张照片,不晓得天天在沙漠上往返如此,生活对他意味着什么。</h3> <h3> 现代文明在撒哈拉沙漠里,可以修建一个游泳池,搭起豪华的帐篷,搬来可口的食物,甚至有完善的卫生间和淋浴。我却略略有点失望,因为本来是期待简朴的帐篷、热闹的篝火和更好玩的人群,但设施太好了,跟在别的地方也没什么区别了。</h3> <h3>  吃完晚饭后,我躺在户外的毯子上,打算一边听当地音乐一边观夜空的……没想到,居然下!雨!了!顿时感觉有一万头骆驼在心中奔腾而过。说好的银河和星空就此作废。</h3> <h3> 第二天反正是阴天,连日出也看不到了……沿着来时的路回去,不知道是不是同一条路,反正我是这么觉得的。</h3> <h3>  就此与撒哈拉作别,下次再见不知何时。</h3> <h3>  来到了古城非斯,回到了城市文明。法国老板殷勤地出来迎接我们,把我们带到他悉心打造的民宿Batchisarai。</h3> <h3> 这是极有摩洛哥风情的RIAD,有着白色的阿拉伯风格的中间庭院,有着繁复花纹的柱子和门窗,以及各种精美的灯饰,还有着从顶楼天台眺望整个麦地那的180°景观。</h3> <h3>  当祈祷的声音响起,古城里就回荡着浓浓的神圣宗教味道。</h3> <h3>  老板与我们喝茶聊天,谈起他婚姻失败,家庭破裂,事业结束,于是才来到摩洛哥经营民宿,开始新的生活。失败的婚姻确实不够幸福,而幸福的生活,则可以从尝到一顿美味的泰国菜中来体会,尤其是在吃了那么多天的塔基锅后(藏在极不好找的小巷子里的maison moi anan,猫头鹰上有推荐)。</h3> <h3>  以精湛的伊斯兰建筑艺术著称的非斯,早在公元8世纪就是摩洛哥的都城,12世纪时更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同时也是阿拉伯宗教文化在摩洛哥的发祥地,和北非的商贸中心和交通枢纽。老板给了我们一张古城的地图,看完直接晕菜。3平方公里的占地范围,里面却有9400条巷子,126座清真寺,35万人……此时动用再好的手机导航,肯定也是信不过的。街道狭窄,弯曲,而两旁却有毗邻连片的店面、作坊。机动车通行不了,得靠马、驴、平板车和自己的腿。城区的建筑风格、社会的风俗习惯和居民的生活方式,依然有浓厚的中世纪风貌。</h3> <h3>  当礼拜时间一到,呼唤的音乐一响,大家便放下手头的工作,纷纷走进身旁最近的清真寺,去做最虔诚的祈祷。世俗和宗教的生活在古城这里结合得如此密切而自然。</h3> <h3>  为了更好地游玩古城,我们雇了一个当地的导游。原谅我没有记下他的名字,不过这位导游大叔可是当过大学教师的人,所以各方面的学识很丰富。</h3> <h3> 向导大叔除了能够在迷宫一样的古城里穿来穿去外,还给我们介绍了不少知识。其中阿拉伯式的手指数学运算很有趣,暗含星辰宇宙之道理;</h3> <h3>  阿拉伯文字,从右往左看</h3> <h3>  大家猜猜这是干什么用的?</h3> <h3>  参观著名的五颜六色的皮革坊时,要不是有薄荷叶在鼻孔面前挡着,我们几乎就要被臭晕过去;</h3> <h3>  在毛毯店看毛毯的过程,则跟詹宏志在《读书与旅行》中描述德里的经历简直一模一样……</h3> <h3>制作陶器的老艺人</h3> <h3>  古城一日游的结束,是在“长城”餐厅里以一大份美味得不得了的水煮海鱼下肚为标志(这好像是我在国外第一次上中国餐馆吃饭),完美收官。</h3> <h3>  换了家旅馆,感觉脏乱差了不少,但没想到“乌龙记”正要上演……本来我跟导游大叔谈好了第二天早上来接我们去机场的车行取车,结果我们起来吃早餐时左等右等没等着人(后来觉察可能是大叔来敲过门,但旅馆前台没人,门还锁着……),不得已赶紧去门口广场找的士。偏偏大部分本地司机只讲法语,沟通不了,又耗了些时间。好不容易才把人马行李塞进车,直奔十几公里外的机场而去,心里还想着幸亏机场离得不远……到了非斯机场,门口安保严格,掏了护照搜了全身才给放行,可,说好的租车门店呢??……只好打电话呗,卡里没钱,还得先充值(这个费劲啊)。最后问清楚,这个所谓的“机场”店,明明就在十几公里外的市区(天啊,你们评评理,这叫啥子机场店??)!欲哭无泪也没用,幸运的是碰上杭州孙大哥两人,他们在机场取完车要回市区接同伴,正好捎我们一程。于是乎,我们又沿着来时的路回到市区……到了地图显示的位置,找来找去,问了好几个人,总算找到了门店(离显示的位置差了有半条街)。还没来得及喘口气,抬头一看,刚才给孙大哥他们送车的那个大胡子司机就出现了,原来竟是同一家店,辛苦和酸爽一下涌心头啊……临近中午,我担心职员小哥要下班回家吃午饭,好在他倒是比较尽职,说给我们办好了业务再下班,但柜台的破电脑就没这么给力了……原本预定的是早上十点钟取车出发,到了下午两点,我们还坐在非斯的大街上啃着过时的午餐……</h3> <h3>  好吧,总算挨到了取车的时候。职员小哥所谓的“棒极了”的车,是一辆全机械式,无倒车雷达无影像,手动锁门,且还是手动档的菲亚特老式旅行车(厢式空间大,装行李倒是蛮能装的)。幸亏我出发前早有预见,硬是让老司机陪练了好几回,总算能够把这辆老爷车缓缓起步,出发了(一路死火重启若干次,糗事就不提了)……</h3> <h3>  一出市区,郁闷的心情马上便开朗起来。因为眼前所看见的景色,让我们认识到了摩洛哥的另外一种风情。请闭上眼睛,脑海中想象出这样一幅画面:午后的阳光,尽情地撒在了开阔、无尽的大地上,把农田、村庄、牛羊,所有的东西都染成了金色,只有间中的那一朵朵小花,依然是鲜艳的紫、红、粉、蓝……镜头渐渐拉远,一辆小小的厢式旅行车,随着金色大地上蜿蜒起伏的曲线独自前行。</h3> <h3>  这时,耳边响起了安德烈﹒波切利温婉动听的拿波里情歌,令人心驰神往。这一切,这一切,才是旅行的真正感觉。一路大地原野,满山的秋色。先前因为小小不顺的烦躁,也随着山风吹拂而去。</h3> <h3>  舍夫沙万是一座位于里夫山的小小山城,建城至今已有五百多年。跟世界上其他的山城相比,它与众不同地呈现了一派灿烂的天空蓝,从民宅的门口、阶梯到墙壁……置身其间,兜兜转转,仿佛是迷失在可爱的童话世界中一般。</h3> <h3>  前提是你能找到一两条安静的巷子,因为这里已经挤满了众多闻名而来的旅游者。</h3> <h3>  为什么要把墙壁刷成蓝色呢?据说当地人是用来防蚊的,结果一不小心成了世界卖点……</h3> <h3>  山城里的小广场</h3> <h3>  可爱的别人家的孩子…</h3> <h3>  我们抵达舍夫沙万的当天正好是中秋节,照例应该吃顿好的,但早上取车的经历实在折腾,又经过长途跋涉,大家都有点疲倦。幸好我租到一套不错的旅馆,有客厅,还有厨房。于是出去买了一些简单的食材,就在这座异国他乡的山城里,度过了一个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中秋节。特别说一句,当地的烤鸡真的相当好吃!</h3> <h3>  一直想品尝的蜗牛汤,有股中药的味道</h3> <h3>  摇摇晃晃又出发,一路到了丹吉尔。这可来到了非洲大陆的最北角。</h3> <h3>  西班牙风格的民居</h3> <h3>  当地食品店的糕点令人垂涎欲滴</h3> <h3>  地中海的风,穿过直布罗陀海峡,吹在每个坐在岩石上遥望对岸的人,有当地的青年男女,有独自静坐的老人,有带着小孩的妈妈,也有像我们一样,从远方来到此地的旅行者。从这里去西班牙的船票只是40多欧(没记错的话),但柜台后面那一双属于穆斯林年轻女性的双眼,看起来更像是无价之宝,那是我见过最为美丽动人的眼眸。</h3> <h3>  我在地中海边…</h3> <h3>  港湾全景</h3> <h3>  易姐姐生日,找了当地最好的一家西班牙餐厅请我们吃大餐。上海鲜,奏寿星歌,点蛋糕蜡烛,其乐融融也。不过后半程的经历可就没那么快乐了,皆因订了一家在艾西拉郊区的摩洛哥“农家乐”……整条公路没有路灯,没有路牌。明明导航已经显示到了,调头好几次都找不到位置(第二天才发现附近都在修路,难怪黑灯瞎火地根本找不着)……硬生生把车开到了村子里,把农户家正在睡觉的牛都给吓了一跳。最后还是好心的村民替我们把车开到了明明就在几百米远的旅馆里。一下车,出门迎接的老板娘就用夸张的语气问候我们“天啊,我以为我的客人上哪里去了?”我向她致以歉意,极其不娴熟的手动挡倒车和崎岖的乡间小道实在把我折腾得累极了,倒头就睡。隔天醒来,才有心情四处打量。</h3> <h3>  这家旅馆其实仿造的是柏柏尔人的洞穴设计,相当有意思。</h3> <h3>  餐厅就在一大片农场的边上,悠然的丹顶鹤陪着我们吃早餐。经历了舟车劳顿的长途旅行,忽然来到这么一块地方,恍若世外桃源的感觉。</h3> <h3>  艾西拉是海边的小镇,宽敞、干净、整洁。</h3> <h3>  大海的蓝色跟墙壁的洁白,加上各种艺术的壁画,配合得很完美。</h3> <h3>  一个身穿白袍的穆斯林老人趴在墙上,很专注望着大海的那一边,不知道他心中在想些什么……</h3> <h3>  小镇上人不多,可以安安静静地走走,看看,留意当地的生活。</h3> <h3>  我喜欢这座小镇。</h3> <h3>  首都拉巴特可没那么好玩了。这一座有着两百万人口的大城市,经济繁荣,首先就体现在酒店房价上,要比别的地方贵不少。看攻略,其实也有不少景点,但我们已经没有时间细细游玩,只能包了一辆的士走马观花。就连对热闹老城里卖的食物,也已经有些审美疲劳了。</h3> <h3>  把车开回到穆罕默德五世国际机场,再次登上航梯,挥手作别这个游走了十来天的国家。</h3> <h3>清真寺、薄荷茶、阿拉伯香料、大西洋的海风、古老的麦地那,还有其他的种种,构成了关于一次旅程的珍贵回忆。</h3> <h3>再见,摩洛哥!再见,北非!你我下次再会。</h3> <h3>附记:一点点的迪拜印象</h3> <h3>  因为来回都要在迪拜转机,所以当时订票时,特意选择了在回程时进行长达十几个小时的中转时间,正好来个迪拜一日游。想法是挺美的,但……在迪拜机场转机的人群川流不息,人多得连找张椅子都异常困难。男的女的老的少的胖的瘦的高的矮的,或呼呼大睡或蜷伏小睡或仰天豪睡……好不容易争到几张躺椅,赶紧洗洗漱漱,拿出旅行法宝,闭目休息。<br></h3> <h3>  睡醒了,吃了早餐,就开始出去闲逛。说实话,迪拜机场自动化程度很高,效率也很高,它的进出境检查是我去过的所有国家里最快的,也没啥人排队,过去一递护照,翻一翻,“啪”就给你盖章放行了。入境处人员笑眯眯地看着你,应该是一付“欢迎你来消费”的意思。</h3> <h3>  据说阿联酋有许多堪称奇葩的法律,得步步小心啊!</h3> <h3>  迪拜消费水平高,从轨道交通的票价就可以看得出来。</h3> <h3> 而在世界最大的迪拜购物中心(The Dubai Mall)里,我们倒是享受一把上午10点开业时安静的贵宾待遇,就是摸摸兜里的钱包,啥都没敢买……</h3> <h3>  偶然走出外面,热浪袭来,温度相当高。看看旁边不少的建筑工地,那里温度更不可想象,真不知道高耸入云的哈里发塔是怎么建设出来的,也不知道阿汤哥当时爬的是哪一面。我倒是很好奇传说中的豪车遍地,但努力地看来看去,甚至走过一个车库,发现大部分是日本车和现代车,偶尔有几辆宝马、野马之类的。要么传闻有误,要么没走对地方。</h3> <h3>  我们短暂行程的目的地是去朱美拉棕榈岛,亚特兰蒂斯酒店。据说好多明星都在岛上拥有私人别墅,从轻轨上看出去却并没有什么特别,两旁的墙壁都是一样的土黄色,建筑样式也不新奇。表面上看都差不多,倒是预防狗仔队的好办法。别墅里面多豪华就不晓得了,奢侈的是每家都有一小片私人沙滩……</h3> <h3>  蹭了旁边一个旅游团的讲解才知道,这个人工岛要从空中俯瞰才有看头,最好是空中跳伞下来……此行时间太短,烧钱包的事情还是留待下回。</h3> <h3>  匆匆忙忙,跑到迪拜湾留下一张影,作为行程的最后一站。</h3> <h3>  感谢一路互帮互助互相包容互相吹捧的小伙伴们…</h3> <h3>  世界如此大而不同,我向它打过招呼,现在要回家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