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font color="#167efb"><b> 2018年的这个9月注定哀思萦绕,文艺界多位大师告别人间:相声大师常宝华、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评书大师单田芳、表演艺术家朱旭、歌唱家布仁巴雅尔、摇滚音乐人臧天朔、相声名家张文霞、相声艺术家师胜杰……</b></font></h1><h1><font color="#167efb"><b> 这些艺术家的离去,对于演艺界和喜爱他们的观众来说,都是沉痛的打击。我们能做的,只有在作品中缅怀他们。</b></font></h1> <h1><b> 常宝华:做"蔓儿",不做腕儿</b></h1> <h3><font color="#167efb"><b> 9月7日10点46分,著名相声大师常宝华先生在北京海军总医院逝世,享年88岁。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姜昆沉痛地说:"常宝华先生一辈子追求相声的传承与创新,他播撒的欢笑将永远愉悦人们的生活。"</b></font></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常宝华.生前照</h5><h3>.</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足 迹 遍 布 大 江 南 北</b></h3> <h3> 常宝华自幼随父常连安、兄弟常宝堃(艺名"小蘑菇")学习相声,8岁到北京西单商场启明茶社相声大会当学徒,9岁登台表演,21岁拜相声大师马三立为师,学习和演出过传统相声70余段,历年来创作(包括合作)相声、小品、快板等作品170多篇,把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相声事业。</h3><h3> 1953年在参加抗美援朝慰问演出回国后,常宝华进入海政文工团,直至退休。常宝华是难得的能够集创作和表演于一身的曲艺家,其代表作品《昨天》构想奇特,妙趣横生,对比新旧社会的鲜明不同,既保持了相声幽默逗笑的特点,又热情讴歌了新生活。1959年,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在《曲艺》杂志上,发表文章《谈相声"昨天"》,专门分析这个相声段子的艺术特色。</h3><h3> 作为一名军旅相声艺术家,常宝华常年在祖国各地为战士们慰问演出。边疆、海岛、哨所、观通站……都留下了他的身影和足迹。</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舞台上的常宝华</h5>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工 匠 精 神 代 代 传</b></h3> <h3> 漫画家李滨声回忆,常宝华退休后虽离别舞台,却没有离开相声。除了偶尔示范或助演,他勤于写作和课徒。</h3><h3>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常宝华的弟子有侯耀华、牛群、赵福玉、包常春等,他们如今已成为曲艺界的骨干力量。常宝华曾说:“要观察研究分析各种人、各种事物,我们相声就是反映生活的,反映老百姓接地气的生活,是替老百姓说话的。”这样的创作精神也影响着一代代人。</h3><h3> 常宝华的弟子高洪胜说,常宝华搞创作下了很多功夫:“每次一去师父家里,就是讲相声,他的分析深刻有见地,听他讲后我们对相声的理解也更深入,这也是为什么常氏家族相声能百年传承的原因。”</h3><h3> 2006年,常宝华被授予中国曲艺界的最高荣誉一一“牡丹奖”终身成就奖。当别人称他为“腕儿”时,他更乐意用“蔓儿”(取自藤蔓的蔓)来给自己的人生画像。他曾谦虚地说:“我们顶多是喇叭花儿,观众是土壤,没有土壤,谁也成不了蔓儿。”</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生活中的常宝华</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送别常宝华大师</h5> <h1><b> 朱旭:醇诚真戏骨,酒仙老爷子</b></h1> <h3><font color="#167efb"><b>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9月15日上午发布讣告: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著名表演艺术家、北京人艺艺委会顾问、离休干部朱旭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8年9月15日凌晨2时2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b></font></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朱 旭.生前照</h5>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走 上 话 剧 舞 台</b></h3> <h3> 1930年2月,朱旭出生在沈阳一个旧官吏的家庭里。"九.一八"事变后,全家随军离开沈阳,因为家里孩子多,母亲照顾不过来,朱旭就由军队里一名老伙夫看护。老伙夫每天吃完睌饭就给朱旭灌上一盅酒,朱旭就安安静静地入睡了。久而久之,朱旭就上瘾了,最后成为80多年的资深"酒仙"。</h3><h3> 1949年5月,长大后的朱旭进入华北大学,在华大三部戏剧科学习戏剧专业。毕业后进入华大文工二团工作,被分配到舞台工作队的灯光组,做一名电工。1950年抗美援朝运动开始,为了配合政治形势的需要,剧团排演《吃惊病》。这是一出独幕小戏,里面有个美国大兵,导演夏淳发现灯光组有个朱旭,不但个子高,鼻梁也挺高,大眼睛,大嘴巴,化上妆肯定像外国人。在剧本里这个人物只是有几句台词的群众,没想到一个不重要的角色都让他演得引人注目,这引起剧院各位领导的注意。</h3><h3> 1952年成立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朱旭就是这个时候从灯光组调整到演员队伍里,正式开始了他所热爱的事业。</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舞台上的朱旭</h5>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一 举 一 动 都 是 戏</b></h3> <h3> 朱旭在北京人艺的舞台上,先后塑造过数十个性格独特、色彩鲜明的人物形象,在观众心中留下深刻烙印。他演出的话剧多以小人物著称,表演风趣幽默、细腻传神。2012年,北京人艺建院60周年时,82岁的朱旭站在舞台上,扮演《甲子园》中的姚半仙。至此,他在自己最爱的舞台上站了整整一个甲子。</h3><h3> 舞台之外,他通过电影、电视与观众结下了深厚的缘分。1984年,已经54岁的朱旭开始涉足影视领域,在电视剧《末代皇帝》中扮演老年溥仪,而年轻的溥仪的扮演者正是当时还是新人的陈道明。朱旭的第一次亮相一句台词没有,光靠背影的表演,就能让人感受到角色身上承载了太多的故事,观众立刻就接受了这个前20集没有出现的"新"溥仪。</h3><h3> 舞台之下的朱旭则有四大乐趣:下围棋、放风筝、拉胡琴、喝酒;他唱京戏,在台上唱过大段《劝千岁》;当年他曾向梅兰芳的琴师姜凤山老先生学琴,而后也在话剧《名优之死》中以娴熟的弓法技惊四座;在北京人艺1983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他还露过一手相声的绝活……在话剧与影视之外的朱旭,同样是那么风采奕奕。</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舞台下的朱旭</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老爷子一路走好</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臧天朔: 再见吧,朋友</b></h1> <h3><b><font color="#167efb"> “朋友啊朋友,你可曾想起了我。”还记得臧天朔唱的这首《朋友》吗?9月28日,著名摇滚歌手臧天朔因病去世,享年54岁。</font></b></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臧天朔.生前照</h5>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他是中国最早一批玩摇滚的</b></h3> <h3> 臧天朔从小学习钢琴,十几岁开始先后加入了"不倒翁""白天使""1989"多支乐队,并创作歌曲,处女作是《心的祈祷》,还有《朋友》《等待那一天》等代表作传唱一时。尤其是《朋友》这首歌,唱出了中国人对朋友那种“有难同当”的理解,曾风靡全国:“朋友啊朋友,你可曾想起了我,如果你正享受幸福,请你忘记我。朋友啊朋友,你可曾记起了我,如果你正承受不幸,请你告诉我。”</h3><h3> 光头、胖,是臧天朔的标志性形象。因为在摇滚圈出道早,浮沉多年,经历中国摇滚最辉煌的时代,地位颇高,算是圈子中的大佬。他是中国最早一批玩摇滚的,还曾担任崔健乐队的键盘手。</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他因“江湖义气”入狱6年</b></h3> <h3> 臧天朔的江湖义气一直被人说起,“豪爽、仗义、人脉广”是他在圈子中的印象。正是因为这种豪爽,20世纪90年代,臧天朔成名时曾开了多家酒吧,结果太讲义气,很多圈内认识的,都是朋友,就免费来玩,之后酒吧相继倒闭。</h3><h3> 正是因为这种哥们义气,2008年,臧天朔因涉黑被捕,法院后来判处其有期徒刑6年,罪名是聚众斗殴。</h3><h3> 2014年,臧天朔刑满出狱。出狱后的他低调了很多,不过并没有放弃音乐事业,同时,他也信佛多年。可以说,早年的江湖气早已消散。</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他和斯琴格日乐的感情</b></h3> <h3> 出狱后,臧天朔于2014年复出,展开了全国巡演。巡演结束后,在接受采访时,臧天朔曾说:“我生在`惊蛰',这几年(入狱)你说我算不算冬眠呢?至少是"消声匿迹"了,在人们接触不到的空间里,呆了那么些年,出来已经是接近知天命的年纪。但,从今日起,我视之为我人生的初春。”</h3><h3> 臧天朔还有一件被很多人议论的事情,是他和斯琴格日乐的关系。早年间,臧天朔曾开过文化公司提携新人,斯琴格日乐就是其中之一。臧天朔也非常看好她,帮她写歌,联系演出。</h3><h3> 音乐圈里,斯琴格日乐这样的文青和臧天朔这样的大腕走到一起非常正常。斯琴格日乐后来在采访中,坦承和臧天朔曾是男女朋友关系。对于两人来说,这段感情有复杂的一面。2016年臧天朔曾在微博上转发斯琴格日乐的微博,可以说感情还在。现在臧天朔去世,恩怨已化成了烟云。</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臧天朔与斯琴格日乐</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臧天朔与妻子李梅</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朋友一路走好</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师胜杰:把一生都给了相声</b></h1> <h3><b><font color="#167efb"> 就在臧天朔去世的同一天,那些年我们看过听过笑过的大师,又少了一位一一著名相声艺术家师胜杰也因病去世,享年66岁。</font></b></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师胜杰.生前照</h5>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首秀:和父亲合演</b></h3> <h3> 师胜杰出身天津的相声世家。父母都是靠说相声谋生的。父亲师世元20世纪四五十年代在京津一带颇有名气。</h3><h3> 为什么会对相声情有独钟?除了基因,还因为有好吃的。据师胜杰自己说,小时候父母每天到"相声大会"上表演,他也跟着去。会场里有好多卖零食的,好多观众都认识师世元夫妇,也认识了天天跟这儿泡的师胜杰,便这位一把瓜子、那位一把糖地塞给他,每天都能对付个半饱。</h3><h3> 还别说,由于天天往耳朵里灌,小师胜杰居然不自觉地听会了好多的相声段子。</h3><h3> 师胜杰的的登台表演纯属偶然。有一次,师世元夫妇表演完毕吃夜宵时,听到一旁的小师胜杰自言自语了一段相声《捉放曹》,让当爹当妈的又惊又喜。</h3><h3> 第二天晚上,师世元对台下观众说:“下面这段不收费,我和一个票友说。这个票友不是别人,是我儿子。”于是师胜杰登台,与父亲合说一段《捉放曹》。这下不得了,观众的鼓掌叫好声仿佛要把房盖儿掀上天去。</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拜师:成了侯宝林关门弟子</b></h3> <h3> 16岁那年,师胜杰被"送"到兵团下乡。有一天,割谷子间歇,收音机里播放了一段马季、唐杰忠合说的相声《友谊颂》。躺在谷垛上的师胜杰听到了久违的相声,心里这个激动啊。节目播完了,师胜杰对大伙儿说:“这种形式叫相声,我也会说。”师胜杰就来了一段儿,逗得大伙儿前仰后合。</h3><h3> 这事后来让兵团知道了,师胜杰的机会也就跟着来了,这时是1976年。为了参加黑龙江省曲艺调演,兵团要组织曲艺学习班,师胜杰幸运地搭上了这班车,这个学习班里还有姜昆和夫人李静民。</h3><h3> 1984年,相声《肝胆相照》参加全国相声新作演出评比,师胜杰获得了一等奖。</h3> <h3> 相声大师侯宝林是那次活动的艺术顾问,对师胜杰大加赞赏。师胜杰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到侯先生的住处。进了门,师胜杰挺紧张,也不知说什么好,就问:“您还没睡呢?”侯先生一听就乐了:“刚什么时候我就睡呀?饭还没吃呢。”师胜杰跪下叫了一声"师父",便再也说不出别的话来。侯先生也很激动,说:“我30多年没收徒了,收了你,就做我的关门弟子吧。有你们这些年轻人,相声就会传下去,就会有希望。”</h3><h3><br></h3><h5 style="text-align: right; "><font color="#167efb">(资料来源《人民日报》王珏 叶子/文、</font></h5><h5 style="text-align: right; "><font color="#167efb">《都市快报》邢鹤涛 魏柯基/文、</font></h5><h5 style="text-align: right; "><font color="#167efb">《新京报》刘瑧 滕朝/文、《重庆晨报》)</font></h5><h3><font color="#167efb"><br></font></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师胜杰与夫人宋艳</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沉痛悼念师胜杰大师</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167efb">图片资料来源于网络</font></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