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我的老家地处豫陕交界,崤崡西麓,卢氏县城西北,洛水北岸,毗邻秦岭山脉,冠云山脚下,站在冠云山上“众揽群山小,河沟美景收”、“眼观东西山河,忘身南北漓江”的美景,少林寺、李自成等均在这里留下了千百年来的美丽神奇传说。</h3> <h3>县城出发15公里岔路口</h3> <h3>冰雪无法阻止回家的心</h3> <h3>路过双龙湾镇龙驹村赶集</h3> <h3> 老家的山水:山:冠云山海抜主峰海拔1866米,隶属秦岭山脉支脉,其山脉阻隔了东西方向,日出时山上山下,东西方位两重天。山两边呈断崖式的下垂,多枝多杈低矮的山脉向四周绵缓延伸,围绕高山底下的河川地带形成“三山一川”地貌。水:山沟中小溪星罗棋布;盘河水曲折环绕,河沟狭窄,石头突兀,水流湍急;青水碧绿,浅水清澈,鱼虾成群。大雨季节,惊涛冲岸,洪浪击石;干涸时候,可以穿靴涉河渡水,嬉戏其间。田地:基本是山沟间形成的沟豁小块田坡地,土壤沙质贫瘠,易涝易旱。</h3> <h3>熟悉的路标请走木桐方向</h3> <h3>洛河桥致富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h3> <h3>进入潘河地界第一景观</h3> <h3>山水潘河连翘之乡</h3> <h3> 老家的故事:位于灵洛卢三县交界,传承着红色的基因,记忆着革命的历史:姚雪涛同志1947年随陈谢大军南渡黄河挺进豫西来卢。9月10日卢氏首次解放后,姚雪涛同志以卢氏县委副书记的身份带工作组赴潘河与沙河一带开展革命工作。他身材不高,性格开朗,背包上常带一把二胡,有空时拉上一阵,他对敌斗争坚决,密切联系群众,很有组织能力,在干部群众中威望很高。11月3日晨,国民党新一师突然扑向潘沙一带,姚雪涛当时只带了20余人,寡不敌众,只得撤退。至潘河青石关附近时,敌军在当地四个反动保长的指路协助下,很快追近并开枪射击,姚雪涛不幸腹背中弹,肠子溢出,倒在山坡上。战士们要抬他一起走,他坚决不肯,把手枪交给战士们,命令他们立即撤退。追来的敌兵在其腿上刺了一刀,他一动未动,佯死蒙蔽了敌人。敌军走后,他艰难地向村里爬去,爬了2里多路找到了人家,当地群众赶来救护,地主子弟张廷彩欲置姚雪涛于死地,搬起一块石头砸到他的腿上,举石再砸时被群众阻挡未遂,群众将姚雪涛转移到村头玉谷杆笼里隐藏起来,并给他喂饭,因伤势过重,当日傍晚壮烈牺牲,年仅24岁。建国后,烈士的忠骨被收葬于卢氏县烈士陵园。(转载)</h3> <h3>山中人家林中别墅</h3> <h3>前清河村欢迎你</h3> <h3>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清河隧道</h3> <h3>天寒地冻溪水成冰</h3> <h3> 老家的乡亲:自古以来,这里是我们长期居住的地方。民风民情淳朴,村民憨厚诚实,乡土气息郁浓。每一寸土地都浸润了父老乡亲的辛勤劳动的汗水,烙下了不可磨灭的劳碌奔波的脚印和掌纹,每一风俗习惯都体现了乡亲们的本分善良;男婚女嫁都要烧香敬祖,以示教育儿女成家不要忘本忘恩。见面一句“你吃了没有?”的口头问侯,充分说明了过去穷,没饭吃“民以食为天”的重要关心。乡亲们面朝黄土,背向天,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世代务农,深感有了土地就有了根基,有了耕耘就有了尊严,靠勤劳获得收成,养家糊口,发家致富。尽管有时离乡,但终归不愿离家离土,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勤劳的人。</h3> <h3>兴旺发达的采矿工业</h3> <h3>北方矿业造福地方</h3> <h3>漂亮大气的党群服务中心</h3> <h3>沿途多个水电站之一</h3> <h3> 老家的物产:森林覆盖面积约为70%以上,矿产丰富,风景迷人。清河村的铁矿石、前坪村的铜矿石,多个村发现石英矿等多种矿产,储量丰富,纯度极高,远近闻名;洛河中的黄沙,颗粒均细,不带泥土,是上好的建筑材料,被称为“河中黄金”。田边地角的甜柿、核桃、板栗、连翘等“摇钱”树是大自然的经济馈赠。百姓擅长种植烟草、香菇、木耳等经济作物,用勤劳和智慧正在改变这大山的落后面貌。漫山遍岭的松树、桦栎树是最好的实木用材,更是空气清新,“吐故纳新”深呼吸,清肺止热的天然养吧养生补品。小麦、玉米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主粮。山地杂粮更是具有品质优纯,降“三高”、舒筋活血、润肠通便、防癌祛病之功效,是本地特色特产。吃着杂草虫子长肥的土牛土羊土猪、鸡鸭、绿壳蛋都是歺桌上的抢手货,供不应求。山、川、河相映成辉,一年四季山青水秀,山花烂漫,姹紫嫣红,香气扑鼻,醒脑养神;鸟叫、虫鸣、蝶舞,互歌互乐,喧哗热闹,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和谐合一,相依相生,相得益彰。</h3> <h3>路边已存几百年的摩崖石刻</h3> <h3>山泉已成冰瀑</h3> <h3>大集体修建的窄口水电站</h3> <h3>途径第二个窄口隧道</h3> <h3>这里才是真正的“公路”</h3> <h3>竹林藏古寺,只愿此林中</h3> <h3> 老家的民俗:老家每逢过年,耍龙灯、舞狮子、走旱船、踩高跷、扭腰歌、背阁抬阁,锦旗招展,锣鼓齐响,震徹山川。小孩抓石子、抓棍棒、滚铁环、打鸡毛键、做游戏的玩得开心,忘记了回家吃饭。如今,这些益智健脑强身不需要什么投入的文体活动逐步在遗忘、失传,可惜的是闲余时间被(我认为)“玩物丧志”的麻将、电视、手机取代,很难体会不到那种“民间乐”的原汁原味的原生态。</h3> <h3>扶贫产业颇为壮观</h3> <h3>小桥流水人家</h3> <h3>开启新时代踏上新征程</h3> <h3>我出生的村子,永远感恩她!</h3> <h3>金海扶贫产业基地</h3> <h3> 老家的基建:解放前,实属道路崎岖,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落后,文盲普遍,多災多难。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和家族势力、宗族势力、邪教势力以及为富不仁持强欺弱的恶霸、地主势力的摧残,妇女更是被“三权”压得抬不起头。多劳役、重税赋;旱災、水涝、虫害不断;一穷二白,民不聊生,苦不堪言。解放后,在共产党领导下,当家作主人,翻身得解放,旧貌变新颜。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靠勤劳致富,不愁吃、不愁穿,生活不断改善。村村通汽车,组组通水泥公路,家家盖新房,户户“银线”接天。省级250公路贯穿全境,四通八达,交通便利,经济快速发展。如今,在振兴乡村战略,精准扶贫政策的推进下,明天更加富强美好、更加幸福美满。</h3> <h3>潘河家园贫困户的新家</h3> <h3>古色古香的冰雪小镇</h3> <h3>山脚下充满生机的古镇</h3> <h3>党和政府统一规划,整洁而具特色</h3> <h3> 老家的乡情: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对老家的山水格外钟情;对老家现状满意,与父老乡亲相处,彼此乐观开心:一碗卤面总能吃出了妈妈厨房的味道;一台柴火灶做出了丰盛大歺;一碗烧酒胜过了皇家的玉液琼漿;一身粗布衣穿出了农家孩子的模样;一口土言土语说出了终生不改的顺耳乡音;一声乳名拉近了相互之间的距离,儿时的记憶犹新。真切的享受到“土猪肉、疙瘩汤;椮子饭、咸萝卜;自酿酒、自家菜”除了皇帝就是我的“农家乐”生活;“雄鸡叫、狗儿咬;百花开、秧苗长;荫树下、凉风爽”的田园风光乐趣。这就是我的老家,这就是浓浓的乡情。</h3> <h3>永远的妈妈味腊八粥</h3> <h3>这更是浓郁的亲情</h3> <h3>父亲工作一辈子的单位留下的唯一印记</h3> <h3> 老家的情怀:父母健或是房屋在,就有魂牵梦萦的老家;父母逝或是房屋垮就是回不去的故乡。而今,我们很多在外上了年纪的老人都愿回家建屋修墓地,其目的就是:哥兄老弟,彼此关心;生前死后,便于安身;祭祖扫墓,自进家门;树高万丈,叶落归根。</h3> <h3>悠闲的乡镇生活,温暖的冬日暖阳,人们自得其乐!</h3> <h3>熟悉而又陌生的商业模式</h3> <h3> 我的老家----潘河。它不仅是个地名,更是改变不了的痴情;它是一部厚重古典的书,认真细细品读,越翻越新;它是一本“陈年老账”,往事历历在目,越看越明,它承载着我的记忆,是我永不忘的“乡愁”。</h3><h3> (撰于戊戌年腊月初八)</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