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来夜长好读书

静倚云窗

<h3>  很久以前读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曾疑惑过“三味书屋”的由来,查阅相关资料,却意外地知道了一个“三余”的典故。<br></h3><h3> “三余”之典出自《三国志》中董遇所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取义冬者、夜者、雨者都是读书的好时节。古时读书人都好用此典以自勉。诗人陶潜说:“余尝以三余之日,讲习之暇读其文。”宋代苏轼也甚赞赏“三余”之说,谓“此生有味在三余”。</h3><h3><br></h3><h3></h3> <h3>  当然,倘若你把读书作为一次绝美的精神畅游,那么无论哪个季节,什么时辰,都自有其赏读的妙趣。“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的春日午后,“过雨荷花满院香,沈李浮瓜冰雪凉”的仲夏黄昏,或者“梦觉小庭院,冷风淅淅,疏雨潇潇”的暮秋深夜,都是读书的好境界。敛了心神,净了身心,寒斋清赏,陶然忘机,不由你不齿颊生香、余味绵延。只是,如此的读书之境美则美矣,也曼妙无比,可总觉好像缺失了一份阅读涵泳本身应有的凝重和质感。</h3> <h3> 我想,若把“三余”中前两者合二为一,冬夜夜读,那才是静心读书的至境至界。</h3><h3> 冬季,较之于春更含蓄,较之于夏更沉静,比秋季也多了份内敛和沉甸。窗外少了喧嚣,从尘世中回归的心境也更加趋于平和、冲淡和本真。这样干净安静的时刻,是最适合读书的,最适合读那些讲论生命要义、鉴赏古今宏理的经、史、子、集,适合阅读虽清新雅致却内蕴丰沛的明清小品,还可以读那些浸透人生百味的名著佳作、人物传记。从一卷书中静看云岚,在一壶茶里品万古炎凉。叹息,凝眉,扼腕,唏嘘甚至于眼睛潮湿,都随你的心情。文字间或沁一缕寒梅的清香,抑或立起一幅伟岸的傲骨,让你对生命不由生出一份静穆的肃然。<br></h3><h3> 冬来夜长,寒风叩击窗扉,间或有洁白的雪花悄然飘飞,给读书之境平添一份诗意,也会拉长读书人的思绪。这个时候,可以心怀人“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的恬适意境,读美丽的诗词歌赋,读“青菜豆腐”般的清淡之品。这些真正的体察人性、与自然浑然一气的佳构,永远是读书人超拔气韵的目标与指南,一如冬夜窗前的莹莹白雪,映得人思想通体剔透,仿佛可以听到纯银般的脆响。这脆响会使我们 “复归于婴儿”,在硝烟狂狷的尘世永葆一颗纯净、善良、稳健的道德之心。<br></h3><h3><br></h3> <h3><font color="#010101">  在网络中曾为自己取名为“静掩云窗”对“掩”字的心爱,隐约着有“日暮掩柴扉”“山门轻掩”“ 佯看罗袜掩啼痕”等一类文字的牵引,这只是一个好看的理由,实在的原因是爱着这个字背后的意味--关和藏。“开卷随处净土,闭户即是深山。”漫漫冬夜,将喧嚣红尘轻轻掩在门扉之外,素面朝天守着一窗纯色的静味,或散漫了心思跟随文字作痴心遐想,也可以在漫长的冬夜延一二挚友,泡一壶茶,握一卷书,随意随心地读些喜爱的文字,说些如烟的尘事,这不是人生一大幸事吗!</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这清寒沉寂的冬夜读书,会栽种我们凋敝人生旅程的绿地菜畦,让我们在这朔风啸厉的寒冬感受温暖,感受生长,感受一份铅华尽洗、风载歌行的灵魂愉悦。</font><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