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庄随笔(1)

无庄随笔

<h3></h3><h3></h3><h3></h3><h3></h3><h3> </h3><h1>  闲暇时喜欢涂鸦,短短一段一段,都是有感而发,写写就欲罢不能了。朋友们都说何不把此保存下来,留得日后时常翻阅,想想也是,于是给涂鸦的文字起名为"无庄随笔”。</h1><h3><br></h3> <br><h3></h3><h3></h3><h3></h3><h3></h3> <h3></h3><h1> 奥地利维也纳的金色大厅以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奏的新年音乐会而备受世人瞩目,对我而言,在每年新年的第一天欣赏这一台无敌的交响乐演奏,也是送给我自己新年的第一份礼物!</h1><h1> 观赏这台2018新年音乐会感受又不同往年了。因为去年的6月曾经来到维也纳,在金色大厅内(严禁拍摄)坐在元旦当日演奏时最贵门票的座位上(1900欧元)聆听有关金色大厅和新年音乐会的一些知识,同时也感受金色大厅内那种豪华的艺术氛围。</h1><h1> 感谢指挥家和维也纳爱乐乐团在新年伊始把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一台精彩的音乐会奉献给了全世界,在寒冷的冬季给我们带来了一缕暖风。</h1> <h3></h3><h1>&nbsp; &nbsp; 毎当《平安夜》来临之际,我总喜欢每天弹上几遍弗朗兹·格鲁伯的《平安夜》钢琴曲,虽然我知道我的演奏水平是属于那种极业余的水平,但还是常被自己的琴声所感动……。感谢姐姐让我认识了五线谱,让五条线上的小蝌蚪能在我的手指下快乐的舞动起来🎹🎶🎼。</h1><h1> 但愿这首动听的歌曲时时荡漾在你我心中…,也祝愿亲友们平安健康幸福快乐!</h1> <h3></h3><h1>&nbsp; &nbsp; 荣幸地走进了上海虹口老年大学手牵手钢琴班,荣幸地由帅哥瞿老师授课耐心指导,荣幸地结识了众多快乐的姐妹们。</h1><h1> 昨天的迎新辞旧活动由我们的班长精心策划设计,下午短短的二个半小时,耗费了班长多个日夜,把一台完美的年终告别聚会呈现给了大家,让欢笑和快乐贯穿始终,在此深深的感谢她……,</h1><h1> 感谢瞿老师一起参与我们的互动,让大家像朋友一样的相处……,</h1><h1> 感谢范志邨老师送给每一位同学的珍贵礼物~漂亮的手帕,让我感到了姐妹般的温暖……,</h1><h1> 更感谢老师和众姐妹们各自在心愿墙上写上新年的祝福和各自展现技能,能在如此和谐开心的集体中学习,是我的荣幸和福份。</h1><h1> 让我们一起珍惜这份缘分,正如班长在心愿墙上画的那幅萌画,用微笑去拥抱和迎接新学年,用我们的情感给予五线谱上的小蝌蚪们生命,让我们的指尖舞动的更加欢快🎉🎉🎉</h1> <h3></h3><h1> 老朋友请几家老朋友聚会,在她温馨家园的花园里喝下午茶吃烧烤,还专门请来"周记烧烤"小伙掌勺,生平第一次吃这些无敌的美食,真是开心极了!当然久不碰面的朋友们相聚更让开心达到最高级别。</h1><h1> 第一次知道,荤菜可以是牛肉串、羊肉串、掌中宝、鸡翅、鱿鱼;素菜可以有韭菜、金针菇(牙签穿越的水平)、大辣椒、土豆片、秋葵、年糕、甜玉米、花菜和香菇等…。</h1><h1> 老朋友家里聚会节目多多,至今回味无穷!下午品各种好茶尝各式烧烤后,晚上更是高潮迭起…,除了精心配制的冷盆、大比目鱼原味烹饪、大闸蟹、无敌的火腿鸡汤荠菜肉馄饨等等,还有一大盆农家乐里一个个貌似土豆的家伙,但味道十分的胜过土豆!问下来原来是山药蛋!才知山药童鞋竟然可以有如此萌的同胞兄弟,昨天已赶紧去超市寻了买来,这样家里餐桌了又多了一只新面孔。</h1><h1>&nbsp; 生活真是丰富多彩,只是看你怎么经营。</h1> <h3></h3><h1> 季羡林:"好多年来,我曾有过一个"良好"的愿望:我对每个人都好,也希望每个人对我都好。只望有誉,不能有毁。最近我恍然大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如果真有一个人,人人都说他好,这个人很可能是一个极端圆滑的人,圆滑到琉璃球又能长只脚的程度"。</h1><h1> 看到这段话想起了一件事情:记得早些年评3%工资,我有幸能列入评选对象之一,最后由院领导,职能部门负责人及部分职工代表们作差额评选。一向口风很紧的先生回来忍不住对我说:"你虽然通过了,但不是全票通过的,还是有人弃权和反对的,但有不少人是全票通过的",言下之意对我有点小看法。我一听不加思索脱口而出:"好呀,正是如此我才是真正的我,否则如果全票通过那就不是我了"!瞬间先生惊诧:"啊,你是这样想的?真要让我刮目相看你了"!</h1><h1> 现在想想其实很简单,因为我一直就不是那种像玻璃球那样的人。</h1> <h1>  今天是母亲节,可是我的母亲永远离开了我!母亲在的时候,给我的是牵挂,有时还给我麻烦。如今,她走了,留给我的依然是牵挂,还更多了一份思念。母爱是世界上最真情、最无私、最伟大的爱!好好珍惜拥有母爱的日子🌹!</h1> <h3></h3><h1> 那一日下午整理父母亲留下的照片,不经意看到了一张已经泛黄的全家照。照片的左上角印记着我刻骨铭心的日子,这是那年我下放农村插队的前一天去照相馆拍摄的全家照。</h1><h1> 那段时间是我们家最艰难的时期,想起临出发前的那几天和在火车站与父母亲和哥哥姐姐别离时,懂事的我一直倔强地把眼泪全部吞进了肚里,始终不肯让一滴泪水挂在脸上。</h1><h1> 照片上的父亲忧愁清瘦,注重仪表的他用一顶帽子遮住了过早的满头白发;母亲病后初愈还显浮肿的脸庞……,往事开闸,瞬间心痛!泪水稀里哗啦不能止于,很久很久不能平复!</h1><h1> 一直以为自己内心已够强大,其实并非!一直以为往事早已如烟,岂料尘封记忆深处48年的往事并不如烟……,</h1><h1> 亲情是心灵深处最柔弱的地方,多少年也永远不会改变!</h1> <h3></h3><h3></h3><h1> 又是大年三十了,不由得想起儿时过年的情景⋯…</h1><h1> 很想念小时候家里的那个紫铜炭烧的火锅,我们江南人称之"暖锅"的,外壳早已暗红色了,似乎在述说着年代的久远。</h1><h1> 那时候春节了,母亲便把它拿了出来洗干净,开吃前把炭先烧透用钳子放入底层,有时红蓝色的火苗时时从小烟囱里窜出。沿小烟囱四边便是锅的地盘了。把黃芽菜切块垫底,上面放着蛋饺,肉圆,火腿片(那时祖父会从浙江义乌带来整只金华火腿,有点奢侈了),冬笋片和木耳香菇粉丝(那时候这后三样食品都是春节前凭票供应的),吃到最后还把冷盆里的白斩鸡或糟鸡,糟肉(母亲用酒糟糟制的糟鸡,糟肉是全世界最好吃的东西至今是让我不能忘怀的美食),酱鸭,肚片,熏鱼放入,真的很鲜美很好吃!还因为火锅的热气腾腾人也吃的暖暖的。</h1><h1> 吃罢年夜饭,母亲拿出买的精美什锦糖果统统倒在桌子上,让我们兄妹三人轮流挑选,数我最小总是让我先挑,每人二颗依次类推,我喜爱收集玻璃糖纸总是挑选漂亮的。</h1><h1> 最后拿到一大棒心仪的糖果和新年礼物(学习用品和书籍),大年夜就过去了,到了年初一就又长了农历年龄的一岁了!</h1><h1> 今天写了这篇随笔,想在天堂的母亲一定也能看到的……。</h1><h3></h3> <h3></h3><h1> 一直心心念念念忘不了宁波,因为宁波是母亲的故乡。</h1><h1> 多少年来母亲家族那一辈的亲人们聚在一起时用一口浓浓的宁波口音讲述故乡故事的情景至今让我记忆犹新,一直以来只要一到宁波,一听到“硬铮铮”的宁波话就会顿觉亲切的不行。</h1><h1> 这次来宁波走了一走“西子风韵 太湖气魄”的东钱湖……。作为“宁波大客厅”的东钱湖有着千年的历史沧桑,现在已经是一个国际知名的湖泊休闲新城。</h1><h1> 这个浙江省内最大的天然湖泊,湖面达20平方公里、45公里处的环湖岸线、81岭环抱、72溪流注,是一个值得一来的地方。</h1><h1> 在东钱湖的【小普陀景区】,随便走走看看,再停停走走,用眼睛捕捉美丽,再把美丽留存记忆之中。,</h1> <h3></h3><h1>  这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短文,勾起我对儿时的回忆!</h1><h1> 那时候家里也有四只高脚印花的玻璃圆盆子,来了客气的客人,母亲一定会从饼干箱里拿出瓜子,花生,什锦糖果和一些小点心(诸如桔红糕,油枣,鸡仔饼等)。后来食品供应宽松些了还会拿出一个大一点的八角型漆器果盘,盒盖上面有云彩朵朵,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的图案(不知道是刻在上面还是印上的),里面则是一个个小木盒。母亲好客,来了客人是必须要留饭的,饭桌上拿着一双公用筷子,为客人捡菜,嘴里不停地用宁波话说:"下饭(小菜)吾高,饭确饱呐(这个饱用拼音第四声)”。</h1><h1> 儿时的我极喜爱收集彩色玻璃糖纸,洗干净贴在玻璃板上晾干后夾在家里的藏书里,文革中家里的书一本也没有了,那些好看的玻璃糖纸也随同书一起去了…。不知道现在的小朋友有没有收集玻璃糖纸的喜好了,不过现在也没有好看的玻璃糖纸了。</h1><h1> 其实生活就像文章中最后一段所说的:今天必会变成昨天,昨天必会凝成历史,我们唯有依依向它们告别,我们不必徒劳地留住昨天,但我们要懂得昨天。</h1> <h3></h3><h3></h3><h3></h3><h3></h3><h1> 姓名的趣事</h1><h1> 前些日侄女理童鞋家庭洋葱圈里发了这张照片,看了让人啼笑皆非。我说:“起名的这位筒子很有趣呢,姓氏的笔画这么多了,那为何不取名“一”呢”?呵呵,这是说笑话了。</h1><h1> 我们家的姓名(包括下一辈)都由父亲的叔叔,我们称叔公的长辈起名,因为叔公是外公家的座上宾,母亲始终习惯尊称他“逸陆先生”。</h1><h1> 姐姐起名为“无非”,好听,也好写。乍一看理解为无非即完满之人,无事非之人。其实㝢意也大致如此了。叔公取之庄子之语:“无非才能无议”,女子要冰清玉洁,不遭他人非议。</h1><h1> 轮到给我起名了,叔公逸陆先生一拍脑袋,大喊一声:“好极了”(这是老人家的习惯动作与语气),就取名“无仪”吧,“无非才能无议”,因“议”难以书写端正,取谐音为“仪”。</h1><h1> 我顶着无仪的头冠上了幼儿园,上了小学。那时候老宅平凉邨有一家,为呼唤方便,哥哥小名老K,妹妹小名Q(皮蛋),而无仪便被小朋友们喊上绰号叫“来无2”,扑克牌的小二子了😄。</h1><h1> 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叔公逸陆先生一日看书,读到庄子一语:“无粧才为美”,㝢意为女子不应沉溺于梳妆打扮,应以学琴棋诗画,内在的美才为美。因“粧”字带有“米”字略显俗气,去掉“米”字为“无庄”,又是一声“好极了”,赶紧提笔小楷书写后装入信封给父亲寄来。</h1><h1> 那时候小小年纪的我什么也不懂,便跟着父亲一起去了派出所改名叫无庄,其实心里更不喜欢这个名字。</h1><h1> 后来文化大革命来了,去派出所改名很方便了,我一直很羡慕身边女同学们很好听的名字,心也动了起来,自己一个人天天看辞海,翻新华字典,还给自己起了几个好听又有点意思的名字,而且还想着一定是单名。</h1><h1> 临下乡插队前,去了叔公家,惴惴不安的讲明由因。叔公一听立即坚决地说:“不能改的,现在想想你这个名字起的是最好的了,文化大革命就是要去除涂脂抹粉,做作打扮的那种,而且你这个名字不会有重名”。只能失望回到家里,从此再无改姓名的念头。后来得知柳亚子先生家的子女也是“无”字辈的。有一位叫柳无非,想想可能“无庄”是很少有重名的了。</h1><h1> 学校毕业后分配到铜陵市那家医院,保健科刘医生是位很慈祥的,大家尊称她刘老太的女医生。那日我去开药,处方时问我叫什么名字,一听直摇头:“怎么叫“武装”呀,文化大革命改的名吧,赶紧去改回原来的名字吧”。“刘医生,是无庄,不是那个武装”。但直至她退休前给我的每一次处方上写的仍是“武装”😂</h1><h1> 来到了上海宝山工作,很多朋友熟识我了后都很奇怪,问为什么起这个名字?还搞笑的是在门诊经常有病人挂了号上来,朝诊室里一看:哦,走错了……,再退回门口看一下诊室外的挂牌:对的呀……!坐下后不好意思的说:“还以为是男医生呢”。有时候我在诊室里看病,还能听到坐在外面的病人在讨论我的名字:“哦,起这个名字肯定是城里人了,家里没有庄稼”。</h1><h1> 这么多年过去了,现在想想多谢当年叔公逸陆先生的坚持,否则也没有今天的这段随笔了。</h1><h1> 远在天堂的叔公您可安好,您的音容笑貌始终记忆在我的心底……。</h1><h3></h3><h3></h3><h3></h3> <h3></h3><h1>  每次说到小学同学聚会,我的朋友们都会很惊讶:"你们小学同学也能聚集起来呀"?这是因为我们这一代人由于当年的特殊历史原因,上山下乡,各奔东西,很多早已失去联系。但我们不一样!我们平凉路小学《六四》班全班同学大都是住在一个平凉邨里,有些是贴隔壁邻居,有些还是上下楼邻居,即使小部分同学也是在我们平凉邨旁边住宅的。在同学中有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同窗,甚至下乡在一个知青小组的。</h1><h1> 50年过去了,岁月在我们各自的脸上已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但彼此不变的还是当年的童心!因为我们曾经同窗6年,因为童心纯真!</h1><h1> 感谢同学中的有心人,不辞辛劳四方联系寻找,目前为止已联系到近40余名昔日的同窗。只是有些已在外地定居、或者发挥余热,不能一起欢聚。</h1><h1> 每年一次的小学同学聚会,期待……!</h1><h3><br></h3> <h3></h3><h1>  从来,,,我一直对家门口的这间小学别样情感,整整6年,在各年级老师的精心教学指导下,12本学生手册里几乎挂满了5分,从此为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一日为师 终身为师!</h1><h1> 在那里,还有我始终记在心里的二位恩师:</h1><h1> 一位是我1一2级班主任程雪英老师,亲自为我戴上红领巾,培养我成为小干部;</h1><h1> 另一位是5一6年级的班主任张復田老师,高超认真的教育方式,让我的学习成绩更加扎实进步。始终记得张老师为我写的品德评语里那一手漂亮的字体。(后来平凉邨动迁,12本学生手册弄丢了,曾经让我难受了好长时间)。</h1><h1> 时光荏苒,感叹人生……。</h1> <h3></h3><h1> 岁月情</h1><h1> 1970年4月的一天,安徽蒙城县王集公社杨沟大队丁大生产队……,三个互不相识,年仅17岁的上海女孩来到了这里,开始了那一段刻骨铭心的知青生活。</h1><h1> 一间四周土墙的房子,一面土墙上方挖了小小的一个洞,压上塑料薄膜是窗户了,细细的床架当中铺着薄薄的一层高梁杆,土桌上的小瓶内塞入几缕棉线倒入煤油就是屋内的光源。烧的是拉风箱的炉灶,喝的是自己从远处挑来混沌的井水,吃的是自己推磨加工的各种粗制杂粮做的糊糊和面条馒头等。</h1><h1> 扛着锄头走到田间,淮北平原一望无际的麦田里留下了我们的汗水;麦子收割了要种大豆,车把式丁大爷扶着犁,我们和老乡们一样,肩上的麻绳拴在犁上,踏在硬硬的麦茬上耕田犁地,翻松的泥土和麦茬不时掉入鞋内……,……,我们互相搀扶互相帮助,一切从不会到会,一切从不习惯到习惯……,………。</h1><h1> 1971年底我从蒙城迁移至铜陵,她们俩也先后离开了各奔东西,之后我与她们便失去了联系。</h1><h1> 时隔48年今天我们有幸相见相聚在一起,谈话间说起的都是我们那时候的趣事,锁事,还有让人说起就想流泪的那些事儿……,笑着、说着,不经意间摸一下泪水……。</h1><h1> 感恩走进我生命中的朋友,我们曾经一起走过……。</h1><h1>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有泪有喜,沉淀下来的都是情🌹🌹🌹</h1> <h3></h3><h1>  70年初期在安徽淮北插队,也到了割麦的季节,一望无际的淮北平原,地垅长的望不到头,弯腰挥起镰刀割不到地头,好不容易能够直起腰了,生产队长一挥手"继续",再周而复始😓。</h1><h1> 那一日,从来汗如雨淋的我,大太阳下沒有一滴汗(还不知道自己已经生病发热了),只觉得没有力气,放工时规定毎人还要挑二梱麦子回家,一路上一直对着自己说:"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其实是患上疟疾(俗称打摆子,一种蚊子传播的疾病,后来上大学时根治了)了。</h1><h1> 这些场面想起仿佛就在昨天,感概万分!珍惜眼前的一切,善待自己,也是现在我一直对自己说的一句话,也送给与我有相同经历的朋友们。</h1> <h3></h3><h1> 那些年…那些事…</h1><h1> 今天上午难得清闲随手翻看昨天的老年报第8版的下乡第一天征文选登"泪眼婆娑迎天明",不由得眼里也泛起了泪花。那是一位和我同龄人的69届初中生,在70年5月3日(我也有自己刻骨铭心的那个日子),在上海彭浦火车站,在哭声如潮如同撕裂中绿皮火车像脱缰的野马奔向天际,继而大客车,继而泥泞土路来到安徽寿县扬庙某一生产队。在当地男女老少像看怪物一样的目光中住进了一生产队的仓库。四周土墙,没有窗户,由土坯堆成的床上放了编过的葵花杆和干稻草,点的是煤油灯,煮饭用的是柴禾,喝水自己到村口几里处挑井水。四个年少的学生相对无言,黙黙流泪,在静的令人窒息的夜晚拿出棉被裏在身上,泪眼婆娑一直坐到天亮…,当东方露出鱼肚白时,队长吹响了出工的哨子,四位学生抹去了眼泪,笨拙的扛着锄头,开始了新农民的生活。</h1><h1> 看了这和我当年几乎雷同的故事不由得让我伤感不已!我们毎一个同龄人都有同样相似的这一段刻骨铭心,永远不会抹去的记忆。</h1><h1> 我一直说毎一个经历过的那一代人心里都有一本自己用人生写的长篇小说。</h1> <h3></h3><h1>  先生五洲留痕和摄影大师曹老师一起去甘肃省摄影采风,昨天到达甘南州迭部县 从省道转向乡道,来回近80公里乡村公路。他说:"沿途饱览山水风光,辛勤劳作,喜获丰收的场景尽收眼底"。</h1><h1> 看到照片我不禁黯然神伤,回想70年代初期下放农村插队落户,我也是淮北平原上的劳作大军之一。那时不满17岁的我,体重不足80斤,也是这样子的烈日当空,在一望无际的麦田里挥镰割麦,挥汗如雨;</h1><h1> 待麦子割浄后。要翻田另种粮食,我们就成了犁前面的"牛儿",一根粗绳套在肩膀上,在麦茬地上一脚深一脚浅往前走,一走就是一天,又是一天,,,直到地全部翻耕完成。</h1><h1> 一直感叹:人的可塑性竟然可以如此之大!</h1><h1> 珍惜生命中的小美好,把每一天的日子过成诗一般的。</h1> <h3></h3><h3></h3><h3></h3><h1> 那些年…那些事</h1><h1> 儿时就很喜欢吃香糯的嫩玉米,那时候的玉米个头很小,短短的,一粒一粒的吃,像是在吃白珍珠,所以那个时候称玉米为"珍珠米"。 </h1><h1> 记得在淮北农村下乡插队的时候,玉米也属于主粮之一。那时候嫩玉米属于青作物,不可以扳下来煮了吃的,否则作为破坏青作物处理,就像新鲜毛豆不可以吃,待长成黄豆了才能作为粮食吃一样。望着嫩嫩的玉米棒只能口水往肚子里咽。待玉米"老"了,扳下后扔在地上太阳晒着。那个时候的淮北平原上撒落着一大片一大片的玉米棒,想想也是太壮观的场面,只是那时候没有人会想着拍摄下来。</h1><h1> 分口桹也干脆搬到了地里。每家挑了分得的玉米捧回家,然后一个一个将玉米粒剝下就是粮食了。</h1><h1> 记得那一日挑的玉米棒回家,隔壁丁大爷家晚饭就是烙玉米饼了。那时候割资本主义的尾巴,没有食油,也不放盐和䓤,粗粗的玉米粉(为了要多一点粮食,磨推的很粗)也不发面,用井水和面,然后一块一块贴在大铁锅边上,锅底放些水,盖上锅盖。灶台下烧火,一会儿水快干了,玉米饼也差不多熟了。我看着黃灿灿的玉米饼,让我想起了上海的鸡蛋糕,忍不住问丁大婶要了一块尝尝,可是咬了一口却始终咽不下去,与我想像中的味道差的太远太远……。</h1><h1> 时隔46年余,始终忘记不了这个故事!我也曾多次说起过这个故事,但是很多人听后不解?粗粮?很有营养的?绿色食品哈?但是曾经下乡插队过,我的先生很能理解!因为我们有相同的经历……。</h1><h3></h3><h3></h3> <h3></h3><h1> 一纪阳光,万水千山走过……</h1><h1> “十二年为一纪,因为岁星是(指木星)绕地球一周约需十二年。木星又称岁星,中国古人注:“十二年岁星以周为一纪”。</h1><h1> 从2006年起至今,毎一年1~2次,每一次一国或者三~四国,12年过去了,有幸与上汽阳光旅友团的旅友们一起,我们的足迹踏上了五大洲四大洋。</h1><h1> 期间,有经常参与的“坚定派”,也有因种种原因有进有出的“逍遥派”。但是我想这一段难忘的经历是我们每一位旅友终生难忘的!</h1><h1> 阳光旅友团策划的旅游功略在上汽集团是出了名的,前些年即使名额再紧张,也总会留有“无庄”的一个位置,并且还可以带上一位同伴,感恩!</h1><h1> 资深旅友和平老师毎一次旅游回来,都要编辑文字,并精心挑选每一位旅友的最佳笑脸,在游记中呈现。最近和平老师将构思这么多年来的游记内容合并一起浓缩后,已编辑出书。</h1><h1> 假座顺风港湾兰生大厦店,和平老师约上我们老旅友相聚一起,把这份满满的心意送到了我们的手中。</h1><h1> 当繁华落尽、岁月流逝,当我们不再远行的时候,我们翻开游记,回忆往昔美好时光,想想真是美哉美哉🌹</h1> <h3></h3><h1>  总是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总是想:“外出旅游要把最美好的风光尽收眼底”</h1><h1> 有人喜欢不同城市迥异的建筑风格,有人喜欢不同地区独有的风土人情,有人则喜欢钟灵毓秀的自然风光,而我是全都喜欢!因为世界那么大,我想去多看一看,多走一走。</h1><h1> 但是往往最壮丽的自然景色都分散在世界各地天涯海角,想要尽收眼底也确实不是易事。有些国家你去了,但是不一定能走到那个无敌的景观之地,那么就曾经去过的重温,没有去过的欣赏,再创造条件争取去走一走,看一看。</h1> <h3></h3><h3></h3><h1> 还是在2012年5月中下旬去美国西部行时去的锡安公园。</h1><h1> 这座被誉为"上帝的天城"位于美国犹他洲西南部的科罗拉多高源上,亿万年的地质变迀形成了巨大的阶梯式彩色石崖和峡谷,这是一片被上帝祈福过的土地。</h1><h1> 记得公园里的巴士和车站沿着公路蜿蜒于山谷中,没有一条是开在山谷上的。保护生态环境,这也是我在美国旅游的感受!哪怕是枯萎的树干也让它自然腐烂以肥沃它身边的这片土地,以帮助幼小的树苗和小草茁壮成长。</h1><h1> 在锡安公园乘坐大巴时还见到一幕:车辆驶入车站,如有老年人或者残疾人坐轮椅,驾驶员会下车打开设置在车门上的坡道,帮助推着上车,再是其他游客上车。所以在美国(在黄石公园也见到)坐着轮椅的游客可以单独外出旅游的。</h1><h1> 其实这正是旅游的真实含义:感受大自然赐予的朴素悲喜,以用来洗涤灵魂,生命因此也得到升华……。</h1><h3></h3> <h3><h1>  世界那么大,总有些地方能击中你心灵深处最柔软的地方,就好似有根弦连接着你的心房,时不时撩拨几下,搞得你心神不宁。</h1><h1> 这些勾人的人间仙境中除了波利维亚没有去过外,其余的勾人小妖精仙境都巳一一涉足。虽说去加拿大时,卡尓加里也正处牛仔节,但我们没有见到如此狂热的牛仔节场景,只因我们是匆匆过客……,</h1><h1> 但是我们:看到老忠实喷泉忠实的如期喷发、大棱镜地热的缤纷多彩、班夫公园的奇幻多异、还有不用七天,一天就能爱上的爱丁堡、还有世界上最深最长最美的走廊~松恩峡湾和俊秀神秘的盖朗厄尔峽湾的挪威、还有那个名字听起来很清凉的的世界版地质公园~冰岛、还有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差点被海浪卷走鞋子的科帕卡巴纳海滩、当然还有令人难忘的法国南部……。</h1><h1> 我想,巳足矣!</h1></h3> <h3></h3><h3></h3><h3></h3><h3></h3><h1> "这个世界上过得好的人,都是懂得满足,懂得自己让自己开心的人"</h1><h1> 快乐其实很容易,要允许自己虚度一些时光,做些取悦自己、不求回报的小事,小快乐积累多了,就是一种大幸福。</h1><h1> 每一次的外出旅游对我而言都是小快乐和大幸福的积累!虽说我不擅长"旅行",但我特喜欢适合我的这种"旅游"方式。我们自己组团,自行设计心仪的线路,让信的过得资深旅行专家策划后出发,每一次都是心存着满满的收获回家。</h1><h1> 为了张大眼睛看世界,为了不虚度这短暂的外出机会,出发前我会用心看书做好笔记,导游在介绍当地风土人情时我会用心记住,回来写上游记和美篇留作永久的回忆。</h1><h1> 我一直对自己说:深深感谢亲爱的上汽阳光驴友团,是你们在当初出团名额这么紧张的情况下每一次接纳我,这十余年来我与你们同游世界;感谢我的先生五洲留痕,胆小的我开始不敢一个人外出,五洲留痕一直鼓励我,工作再忙也每一次将我送到浦东机场"交给"阳光驴友团。</h1><h1> 这一走便一发不可收拾,五大洲四大洋诸多国家都留下了我的足迹,从此我的"全世界"丰富多彩!</h1><h3></h3><h3></h3><h3></h3> <h3></h3><h3></h3><h1> 2013年,也是这个人间最美四月天的时候,阳光驴友团策划了一个无敌的功略---选择了遥远的巴西和阿根廷这二个国家作为南美洲首选之旅。</h1><h1> 当来到阿根廷驻沪领事馆时,签证官问:“为什么要去阿根廷旅游”,我如实回答、:“布宜诺斯艾利斯是个美丽的城市,阿根廷有足球有马拉多纳,还有我喜欢的探戈”。签证官笑着说:“你的选择十分正确,去了后你会有收获和惊喜的”!</h1><h1> 的确,那些年我已经到过一些国家旅游,看到了不少世界之最,但是这次的南美之行,尤其是阿根廷带给我的震撼较以往更为强烈!我一直为此自豪!</h1><h1> 我到达了世界最南端的去南极大陆最近的城市-乌斯环亚;在世景最南端的淡水湖边散步;在世界最南端的小邮局留影;乘坐游船到达世界最南端的灯塔;站在世界著名的还在继续“生长”的莫雷诺大冰川跟前;与世界三大瀑布之一的伊瓜苏瀑布亲密接触;漫步在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七九大道;在布宜著名的探戈剧场品尝美酒、牛排,欣赏阿根廷的国粹! </h1><h1> 很值,很值……。</h1><h3></h3> <h3></h3><h3></h3><h1>  很想说一说我们在津巴布韦维多利亚大瀑布城的地导金山。</h1><h1> 金山来自中国辽宁鞍山,32岁的他梳着一条小辫,头顶上的头发分别挑染了二束红色和黄色,阳光直射下很是亮眼。18年前他的母亲在鞍山钢厂下岗,于是带着年仅14岁的金山来到非洲津巴布韦的维多利亚城谋生,金山则在维多利亚城完成学业。</h1><h1> 如今的金山在维多利亚大瀑布城开设了一家旅行社,员工四十余名,这个城市仅有的七名中国人都在这家旅行社内(包括他自己),其中六名是导游,一名是厨师。他的母亲则在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帮助儿子担任地接导游工作。金山除了没有酒店和飞机外,自己有双层游船(我们畅游赞比西河的那艘船)、多辆旅游车辆和中餐馆。我们在那餐馆用了二次餐,8菜一汤,量多,味道也不错,卫生间干净无异味。</h1><h1> 金山告诉我们,他娶了一位非洲黑人姑娘为妻,育有三个孩子,生活十分幸福。</h1><h1> 谈起他自己在非洲的生活,金山说:"他现在拥有带着花园的大别墅,家里雇佣二个保姆一个花匠,他负责赚钱,太太只需在家指挥佣人干活。</h1><h1> 他说:赚钱为了什么?就是为了生活,我在这里过着人上人的生活,我很滿足!</h1><h1> 但我知道,每一个移民国外的华人最初都会有一段辛酸的故事(后来到了哈拉雷他的母亲也告诉了我们),因为收获幸福是需要付出艰辛的。</h1><h1> 我想每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决定了他(她)的生活方式和对待生活的态度</h1><h1> 不是生活决定了品位,而是品位决定了生活!</h1><h3></h3> <h3></h3><h1> “一个人去过多少地方,见过多少人,决定了他思维的宽度和生命的长度,一个人的行走范围,其实就是他的全世界”。</h1><h1> 在这一次的南部非洲之旅的途中曾经不止一次对自己说:下次一定不再外岀了!一定,一定!</h1><h1> 看完了这篇短文后突然又动摇了,又对自己说:应该在走的动的时候还是要出去走走看看的,让我的“全世界”再多一点。</h1><h1> 有时候人就是这么矛盾的。</h1><h1> 今年的外出太多了,以至于疲惫过度病倒,病后初愈就踏上了遥远的非洲之旅。</h1><h1> 19日的旅程中有8次飞行,4次国际长途,4次国内短途飞行,其中2次类似是“空中巴士”,坐上后起飞,到另外一个城市或者国家降落,下几个乘客,上些乘客再起飞,总计12次起落。</h1><h1> 在纳米比亚的7天中,车辆行驶在荒漠公路上颠簸,扬尘,一开就是5个小时左右,基本上入住是沙漠的“特色酒店”,还时不时会冒出一些“不靠谱”的事情!</h1><h1> 扪心自问:其实我真不能算是一个好驴友,从小就是乖乖女的我不喜欢冒险、不喜欢冲锋陷阵、不会游泳、不会骑自行车,更不会开车!怎么一走就走的这么远,走的这么多呢!</h1><h1> 可是我们阳光驴友团的驴友们,他(她)们个个都是好驴友,都是我的好榜样。</h1><h1> 坚持走完了这一次难忘的非洲之旅,才看到了真正的非洲国家的现況和景观。因为如果你沒有到过真正的非洲,不会切身感受非洲近况究竟如何?但真正到了非洲,你就会完全颠覆了以往对非洲的认知。</h1><h1> 不想衰老,就继续旅行,不过要悠着点了。</h1> <h3></h3><h1>  先生那年十月初自助游川藏线,团员4人,1个3O后,一个5O后,2个7O后,为此取名"三五七团"。虽然人少但编制严密,3O后伍二哥为团政委,先生5O后为团长,7O后中铁杆老李为后勤部长,而另一位7O后伍大侄子则身兼数职,是一位年富力强的全能型团总领导,对藏传佛教,藏区风土人情深刻了解外加有较深研究,还略通藏语。摄影,驾驶也是高手,在高海拔,恶劣气候条件下由他一人全程驾车,即使在海拔5O0O米以上遇到爆胎,塌方,冰雪及狭窄泥泞爬坡等情况下均显出他的大将风范和胸怀。</h1><h1> 这几天先生的"初涉川藏川线”游记印刷定稿,正在阅读中……。</h1><h1> 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那张滿山坡密密麻麻的红顶红墙的僧尼住房配上蓝天白云让我震撼!经堂屋顶的金碧辉煌是那么耀眼!相比下车辆和人儿就像巨大迷宫里的蚂蚁。</h1><h1> 先生说,在那儿苍穹间蓝天白云夾着乌云飘移着,清新的空气吹拂着枝叶,灵魂就是在如此淨土之地洗涤的……,我想一定是这样子的,这就是信仰的力量!</h1> <h3></h3><h1>  自以为自己一直在努力“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其实是远远不够,之前竟然一直不熟识浙江的衢洲!</h1><h1> 这是一个浙皖赣闽的交界处,是一个有着1800多年历史的江南文化名城,素有“四省通衢、五路总头”之称。早已在2012年,2013年连续二年入选为中国十大宜居城市。</h1><h1> 春光明媚,暖风习习,漫步在衢洲的大街小巷,浓浓的小城气息是我很喜欢的那种……。</h1><h1> 衢州印象之…</h1><h1> 衢州孔氏南宗家庙建立于公元1282年,由孔子第53代嫡孙---孔洙让爵于曲阜族弟孔冶,此后分为南北二支。</h1><h1> 衢州印象之……</h1><h1> 水亭门夜景,漫步于长街中,仿佛穿越在唐宋时期…</h1><h1> 顺便品尝了一下衢洲的无敌美食-~烤饼!衢州为浙皖闽赣交界处,为迎合不同口味人群的选择,美食就需多元化了,烤饼也自然分为不辣,微辣和正常辣。我等大多是不辣的,五洲留痕大胆尝试了“正常辣”后发表感言:还是微辣更鲜香些。我想可能“正常辣”辣的有些结棍了😄。</h1><h1> 衢州印象之……</h1><h1> 衢州的母亲河~衢江蜿蜒穿行,像是一条优雅的淡蓝色围脖让小城显得更加妩媚。江的这边是厚载着1800年历史的老城,江的那边是绿树掩映,花儿环绕,高楼耸立的新城。</h1><h1> 就要离开了,顿觉有些游兴未尽……。</h1> <h3></h3><h1>  英伦之旅感悟之n~</h1><h1> 一篇文章中仅仅写到了美国和德国扶门的故事,其实英国扶门也有故事的。</h1><h1> 英国的气温偏低,为了保暖,公共场所的大门一般比较厚重,要用力才能推开。所以同行中如有男士,会先行把门推开、或者第一位先进入的,都是把门推开后站立一旁,用力扶住门框,让后面的人一一进入。</h1><h1> 在英格兰科兹沃兹地区游览时在那个酒店连住3个晚上,这个酒店的长廊每隔三个房间就是一扇厚重的大门(为了保暖),如果住在最里面的房间必须一道道门推开进出。那一晚我一人想下楼走走(受那一拨热浪袭击,房间内沒有空调,室内犹如烤箱😓),刚走到房间门外的第一道门口,身后一位不相识的男士住客也正走岀房间,只见他快步上前推开大门后,用手挡住门框让我先行通过,后面三扇大门也是如此,我连声道谢!</h1><h1> 出外旅游,喜欢坐在车上听着当地导游介绍一国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也喜欢自己用眼睛去发现,用心去感受途中的那种种美好。</h1><h1> 其实这也是旅游中的一大乐趣。</h1> <h3></h3><h1>  英伦之旅感悟之n:</h1><h1> 一直以来都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真是不知道哪个更重要些!但是每次外出旅游回来我都会有新的感受。</h1><h1> 这次初到英国的第二天让我上了一课:下了大巴去餐厅吃饭,看到绿灯亮起可以行走了,团中有个别驴友没有走"斑马线",就直穿马路。地导大声喊着:"为什么不走斑马线"?我在他后面随口一说:"哦要走斑马线,做文明巿民”。用餐后上车,那位张导坐定就开始说话:"在英国走不走斑马线与文明无关,文明这个词与生命不能等同!这是漠视生命,对生命的贱踏等等,等等,听的我好一阵汗颜!</h1><h1> 我们一直在宣传每一个人要当文明巿民,不吐痰,不大声喧哗,包括不乱穿马路。看来是把最重要的~生命降低级别了。</h1><h1> 其实出外旅游,欣赏的不单是美景,还有学会对待生活的态度。</h1> <h3></h3><h1> 用心悟世界,用字写作世界……</h1><h1> 2014年5月意大利 巴尔干半岛之旅的第一站是西西里,那时候美篇这个新式武器还没有问世,感谢微信朋友圈的平台,将每天走过的地方随照片写岀想法,记录了当时的一情一景。</h1><h1> 2015年底承“熊妈童鞋”张老师教会我如何应用美篇这个新式武器,以后竟一发不可收拾!利用朋友圈平台曾经的记录予以加工陆续将“走过的路 看到的景 想说的话 ”一一写进了美篇。</h1><h1> 神秘之岛~西西里 其实是刚刚开始的习作,文笔还很幼稚,那时候图片也仅限于50张。今年美篇可以评选精华榜推出后,斗胆上投竟然获奖,这是我很开心的事。</h1><h1> 我的母亲也喜爱文字记录,当年以90高龄的耄耋之年和多病之身还编写了“余姚长亭应氏福䘵寿房的亲属资料家谱”,这一方面我像母亲。</h1><h1> 我一直想如果早一点有微信,早一点有美篇这个新式武器,我早一点能走出国门看世界,那妈妈一定是我最忠实的第一读者,因为她老人家也极爱摄影和编辑文字。</h1> <h3></h3><h1>  我的大学同学这几天在以色列旅游,今天看到她朋友圈里发的9张照片和文字,很有些感慨……</h1><h1> 她说:“今天在去伯利恒圣诞教堂的途中看见满是涂鸦的巴以隔离墙,其中有一句“Love is stronger than hate”爱比恨更强大。这样的一句看似简单的话却重重地砸在了每一个过客的心中。这是不仅涂鸦者的呼唤,也是全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心声”。</h1><h1> 我说:“二年不见巴以隔离墙,这个涂鸦的隔离墙越发漂亮了”,其实最漂亮的是那一句“Love is stronger than hate”!</h1><h1> 2016年深秋我们走进以色列时,也走过这涂鸦的隔离墙。从墙的这边来到墙的那边,坐在车内有点神秘感,也真有点不安感。</h1><h1> 我对先生五洲留痕说:这块曾经是以色列的土地,在以色列消亡的近二千年中,巴勒斯坦人在这里生活。以色列复国后,又重新占领了耶路撒冷……,但目前还是争议多多,我想于是有了上面最精彩最漂亮的那一句话。</h1><h1> 真是说不清楚道不明白的事情……!</h1><h1> 这是说到国家之间的关系,其实人与人之间,何尝不是“爱比恨更强大”呢!</h1> <h3></h3><h1> 儿时喜欢读书,从最初的巜小朋友》,到巜少年文艺》巜儿童文学》巜小学生作文选》和巜童话集》。特别是在长长的暑假里,坐在小凳子上,在老屋的楼梯口那个窗口下,一本本的读。还有那么多的连环画小书,下面是内容,上面画的就是这些内容里主要画面。记得才小学几年级的时候,还看了一本外国的儿童长篇小说《柯丁》,始终记得书名,但是什么内容已经忘记了。</h1><h1> 家里有读书的氛围,母亲极爱看书,哥哥姐姐都是粉丝级别,有时候借了一本好书又急于归还,就按石头剪刀布的输赢决定谁来先读,还常常互相讨论书中内容,爭论不休!那时候家里也有不少好的藏书,只是文革时期都去了不该去的地方……。</h1><h1> 其实有一句话说的很对:你看过多少书你不会记得,你也不会全部记得这些书中的内容,但这些书中浩瀚内容的久久积累会让你的人生有长久的取之不尽知识宝库!1</h1> <h3></h3><h1>  刚刚看完一篇好文!</h1><h1> 看了后明白:有些风景和心境,只是在闲下来时,才会猛然闯进眼睛和心灵。</h1><h1> 其实所谓张弛有度收放自如,说的就是偷得浮生半日闲啊。</h1><h1> 世间有趣的灵魂太少,可能正是因为忙碌的躯体太多。老朋友喜欢秋天说:忙碌的前面还应该加上"无谓"二字。</h1><h1> 是呀,生活中无谓的忙碌太多了,有趣的灵魂也就落后了。</h1> <h3></h3><h1>  不要过度关注别人这才是极简。</h1><h1> 不要随意介入别人的生活这才是极简。</h1><h1> 不让别人随意介入你的生活这才是极简。</h1><h1> 放弃99%的无用社交这才是极简。</h1><h1> 回来做自己这才是极简。</h1><h1> 专注于取悦我们最重要的人这才是极简。 &nbsp; 99%都是无用的,聪明人只过1%的生活。</h1><h1> 祛除99%无用的,做只过1%的聪明人,回来做自己🌹!</h1> <h3></h3><h1> 暑热天气只能呆在家里,翻开朋友圏看看内容真是不少。</h1><h1> 如这篇《读人》里面写道:"世界是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是一本书"。</h1><h1> 是呀!读人,其实比读其它文字写成的书更难,因为每一个人的那一本长篇小说都是用自己的人生所谱写的。</h1><h1> 受益匪浅!</h1> <h3></h3><h1> 今天看到有一句话说:"对别人的善良就是对自己的残忍"。</h1><h1> 但是我相信"人为善,福虽不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不至,福已远离。</h1><h1> 想必赞同的朋友会是大多数的。</h1> <h3></h3><h1>  任何一种生活方式孰优孰劣,无可争执。唯一值得一说的是,往往最理想的生活,不过是拥有干净的圈子,规律的生活和一个中意的人。</h1><h1> 有人说:"小时候,快乐很简单;长大后,简单很快乐。在这满是套路的年代,越是简单的东西,往往越有值得珍惜"</h1><h1> 加一句:朋友也如此,越是简单越值得珍惜和更加珍惜。</h1> <h3></h3><h1>  一直问"美丽"是什么?</h1><h1> 其实美丽是劳累之后洗净的那张脸,是走出厨房之后擦上润手霜的那双手,是临出门前涂上口红的那瓣唇,是走路时傲然挺起的那片腰身,是面对各种诱惑的那份节制,是人群中永远恰当的那抹微笑,是面对荣辱永远镇定的那副神情……</h1><h1> 这就是实实在在的美丽,因为美丽是我们的责任,优雅是我们的态度。</h1><h1> 自勉!</h1> <h3></h3><h3></h3><h1> 一日一悟</h1><h1> 羊和狐狸相爱了,可他们却遇到了死神。</h1><h1>死神说:"你们两个只能活一个,你们猜拳吧,输的就得死。"</h1><h1> 最后,狐狸输了…羊抱着死去的狐狸说:</h1><h1>"说好一起出石头的,为什么我出了剪刀,你却出了布。"</h1><h1> 这就是现实,这就是人心。</h1><h1> 狐狸的自私,羊的傻。</h1><h1> 现实的世界,现实的人类,算计别人最后也就算计了自己。</h1><h1> 当有些人傻乎乎地想输时,其实他已经赢了!</h1><h1> 所以,一直善良下去……你就赢了!</h1><h1> 做厚道之人!结品高之友!</h1><h3></h3> <h3></h3><h1>  新鲜蚕豆上市多日了,喜爱吃豆的可以从上市吃到下市……。</h1><h1> 上海人吃蚕豆的情结我深有领教过的。过去讲究的人家从不吃客豆(外地运往上海的)的,嫌太硬;而上海本地豆壳薄壳嫩,吃口糯;日本豆刚引进上海时也一度遭到冷遇,虽然豆板蛮糯但嫌壳厚了点,终因上海的本地豆近年来产量低也就慢慢接受了。</h1><h1> 记得84年我到上海中山医院进修时,因想离医院近些就住在先生的家里,那是在淮海路瑞金二路的盛家私房院落。一到蚕豆上市,先生的祖父~一位可敬可亲的老人,和对过婆,隔壁妈妈(都是盛家远亲),从买豆,剝豆,炒豆和吃豆都很有故事的……。</h1><h1> 一淸早想近些的,就到后面南昌路菜市场买,若看不中则要走几条马路到巨鹿路菜场买,然后在院子里一起各自剝豆。边剝边比较:买的蚕豆一荚里2个多还是3个多,再到亮处比颜色,因为绿一些的嫩,发白了豆就有些老了,买差点的那位必定是懊恼不已。剝好后赶紧要炒的,否则豆要老的。</h1><h1> 吃罢午饭讨论的还是蚕豆……,评论各自的口感和体会……。</h1><h1> 如今三位老人早巳作古,但此情此景仿佛就在昨天……。</h1> <h3></h3><h1>  有人说"若游江苏,必去金湖",这么多年来走过江苏的不少地方,倒真还是第一次走进了金湖。</h1><h1> 走近了才知道"尧帝之辉,菏香之韵"这片富饶而瑰丽的水乡;才知道金湖,因湖得名,因荷传名,一县坐拥高邮湖、宝应湖、白马湖,一县头顶"淮上明珠"、"荷花之都"、"鱼米之乡"之桂冠。只是前日里实在酷暑高温,只能在荷花荡里的百荷园里走走(其余时间只能孵在空调间里,有点枉度时光)。</h1><h1> 穿行于全长1600米的紫藤长廊,只是过了开花季节,只起遮阳的作用,也是当地人摆摊设点的好地了。这个卖莲蓬的摊位竟然还用起了支付宝和微信转帐,让我哑然失笑!真正惊叹互联网的强大威力!</h1><h1> 有说藕遇荷花荡,莲结天下缘……。</h1><h1><span style="font-size: 17px;"> </span> 一直以来认为"荷","莲"不是一家人,来到江苏金湖的荷花荡景区,这个总面积12000亩全球最大、品种最全、花期最长的观荷园,才知道"荷花,又名莲花、芙蓉、水芝、𦲸茗等等,属睡莲科莲属多年生水生草木花卉。</h1><h1> 盛夏时节正是荷花盛开之际,穿过长长的紫藤长廊,来到荷花荡景区最大的观赏荷塘~百荷园,领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胜境,领略仪态万千争奇斗艳,领略花花世界,荷荷不同!</h1> <h3></h3><h1>  江苏淮安金湖,原本陌生的一个地名,短暂的造访后印象立即深刻起来了,因为这是一个宜居之地,一个"不动声色"的鱼米之乡!</h1><h1> 虽谓荷乡金湖,处处洋溢着荷花情结,但其实太明龙虾也是鼎鼎有名的,这其中更以太明渔邨的"蒜你狠"大龙虾为金湖第一家。有说盱圩的龙虾品牌大,而金湖的太明龙虾更是品质好!</h1><h1> 渔邨的锅贴烙饼口感上部宣而不软,底部酥而不硬,簿处微黄酥脆,香气逼人,一咬一大口,一会儿一个就咽下肚中。这让我想起70年代下乡淮北蒙城时的棒子面杂粮死面饼子也是这样做的,那时候就着白开水吃,真正实在难以下咽。</h1><h1> 真是……。</h1> <h5></h5><h1>  其实我们国内旅游资源也是多姿多彩的,但旅游的管理和旅游的设施实在让人心塞,当然其中还有游览者的自身素质破坏了这多姿多彩。&nbsp;</h1><h1> 经营者急功近利,把收益放在首位,不限流量,人满为患,抬头见头,低头见腿,摩肩接踵;</h1><h1> 旅游设施不完善不建设;景区周边饭店情况也是不妙的,卫生状况不说,还总有当冲头让人斩一刀的赶脚;</h1><h1> 洗手间的情况更是糟糕透顶, 不想展开讨论;</h1><h1> 但更为恶劣的是游览者对景区自然景观的恶意或者是说不在意(习以为常)的损坏或者说是破坏……。</h1><h1> 所有这一切,就坏了游览时的好心情,好感觉!特别是对自然界的破坏,对你来说破坏的只是景观,可是对当地人来说,这里是他们的家乡,但对地球来说,这是一条条永远不能修复的伤痕!</h1> <h3></h3><h1>  不管你走的多远,别忘了你的出发地……</h1><h1> 安徽皖南医学院~我医学生涯的摇篮。当年青葱岁月的我们,怀着理想和憧憬离开了母校。40年过去了,如今到了人生的金秋时节再次回到了母校。</h1><h1> 感恩母校;感恩曾经授课的老师们;感恩曾经一起就学的同窗们,更感恩我的亲人~我亲爱的姑父和姑母,是您们让我的职业成为了一名为病人服务的医生,并受益终生。</h1><h1> 感谢此次四十周年同学聚会的组织者们,是您们精心的策划和周全的组织,让如今各自印记着岁月痕迹的同学们,从省内外一起前来欢聚一堂,向您们道一声:"辛苦了"!</h1><h1> 来到老校园,我寻找着记忆中40年前的踪影,只是那座小红楼还是当年的模样,记得二楼最右边的房间是校广播室,每周的二个清晨6点我会准时来到这里,转播6点30分中央广播电台的新闻和广播学校的一些新闻内容……。</h1><h1> 曾经的体育场煤渣铺设的跑道早已废弃,只是记得当年每天早上跑上10圈,一直跑到了"井冈山"。</h1><h1> 乘坐大巴来到新校区,走走看看:校史室、逸夫楼、图书馆、教学楼、实验楼、学生宿舍楼、体育场等等,等等……,当年的医疗糸现已扩展到有着24个医疗专业的学院,处处显示出了40年来母校的巨大变迁。</h1><h1> 中午来到有着三层大楼的学生食堂午餐,重温40年前食堂排队打饭的情景。只是事过境迁,如今15元的一顿餐费超过了当年一个月的伙食费,食品数量、质量则更是上乘!</h1><h1> 愿母校兴旺发达越来越好;愿同学们身体健康幸福快乐!</h1> <h3></h3><h3></h3><h1>  父母亲的祖籍都在浙江,而我是自幼生长在上海,但我一直视安徽为我的第二故乡。因为我人生最好的一段年华是在安徽度过的。</h1><h1> 芜湖是我曾经就读医学院的城市,只是时过境迁,记忆中这座城市的印象已经荡然无存。这次大学同学聚会,先生欣然陪同。因为他当年从上海插队下乡到安徽淮南农村,就读安徽医科大学,工作生活在铜陵,也是有着浓浓的安徽情结!</h1><h1> 我们叫上出租车在芜湖巿中心,在长江边到处看看……</h1><h1> 在长江下游、皖江重镇芜湖江边,礁岩上矗立着一所百年老医院~皖南地区的最大、最强的综合性教学医院~皖南医学院附属医院(弋矶山医院),医院面积很大,上坡下坡我都有些走累了。只是年代久远有些建筑显得有些陈旧了。</h1><h1> 在附院沿江边的凉亭走走,看到了在建的芜湖长江二桥。</h1><h1> 步行街里看到了当年名气极响的"芜湖傻子瓜子"专卖店,想起当年我也是傻子瓜子的粉丝,看看书,磕磕瓜子,仿佛又回到了昨天……。</h1><h3></h3> <h3></h3><h3></h3><h1> 虽说在安徽生活工作了近25年,这些诱人的名小吃没有样样都吃到过,当然也不可能样样都尝到的。尤其在前十年下乡插队和上学时对我而言吃真是一种奢望。</h1><h1> 今天清晨看到这篇关于安徽名吃的短文,想想至今能让我念念不忘之一的还是“无为板鸭”了!说“无为板鸭”其实就是用新鲜鸭子卤煮的,而且食材好,卖点也就极好了!</h1><h1> 那时候在铜陵工作,住的小区门口有一位卖“无为板鸭”的女当家,在无为老家清早起来把鸭子烧好,过江近中午11点挑到小区门口设摊,鸭子还是热的。鸭头,鸭脖,鸭翅,鸭肫可以单买,鸭身从全只,半只到四分之一卖起。那些年先生的家人一到铜陵就喊着要吃鸭肫,鸭翅和鸭肉,巳经记不清在她那儿买了多多少少的鸭子了。</h1><h1> 数年前回铜陵访友,和先生特意再去原小区门口看看,“无为板鸭”挑铺还在那儿,还是那位女当家,只是岁月稍稍在她脸上留下了痕迹。还未待我走近,她巳经先认出我了!笑着问:“阿姨,怎么十几年没有来买我家的板鸭啦?今天是不是要点回去?”然后告诉我,她巳经在铜陵市买下了商品房,孩子已经上了中学。看来“无为板鸭”巳经让她过上了小康的生活。 </h1><h3></h3> <h3></h3><h3></h3><h1> 再想说说“淮南牛肉汤”……</h1><h1> 先生的发小夫妇在淮南生活工作了近40年,每毎说起淮南牛肉汤总是意犹未尽。那年发小们一起前去淮南游玩,阿德童鞋尽地主之谊,热情招待。头天晚上就告知大家,次日早上一定要去淮南顶顶有名的那家店去吃牛肉汤,酒店自助早餐不要吃了,弄得大家一夜心里搭搭动。</h1><h1> 后来一吃,味道果然名不虚传!现在每毎走过上海街头挂有“淮南牛肉汤”招牌的小店,心里总还是搭搭动的。不过从来没有进去吃过,生怕破坏了心里寄存的那份美味!</h1><h1> 多少年过去了,离开安徽也已经22年了,但是这份安徽情结始终浓郁。也难怪,因为在那里寄放了我一生中最好的时光,整整25年了,应该不算短了……。</h1><h3></h3> <h3></h3><h1> 工作者是美丽的🌹</h1><h1> 家里的老板燃气灶服务了12个年头,最近时时有罢工的苗头。昨天报修,今天一位年轻的维修人员上门,身着老板电器制服,胸前佩卡,面带微笑进入厨房。</h1><h1> 仔细检查后站起身说:这台燃气灶应该淘汰换新的了,虽然可以修,但是成本太高要数百元,也可能不长的时间又会坏了。买一台新的也只是二千不到的。再说按规定燃气灶工作年限是6一8年。</h1><h1> 我立即表示同意换用新的燃气灶,我知晓燃气灶的使用寿命。但说出了我的顾虑:一是因为使用得当它一直不坏,另外是因为燃气灶不断在更新,原来嵌入式燃气灶的洞距与现在的燃气灶没有匹配的尺寸,怕麻烦所以一直没有狠下这个决心。</h1><h1> 年轻人听罢,认真测量一下尺寸后,告诉我们应该如何选择购买新燃气灶的尺寸,并建议在网上购买可以价格优惠。而且现在只需将原来的洞距略拓宽些,灰尘是不大的。</h1><h1> 说罢年轻人拿出手机说:今天也没有做什么事,我把订单号取消吧,这样你们可以不用付上门服务费了。我急忙说不要取消,这个服务费我们一定要付的,因为我们已经享受了最好的服务!</h1><h1> 开具服务费收据后,年轻人将自己手机点击后交给我,电话里老板电器维修部的工作人员详细询问维修工作经过,包括工作人员的着装、仪态、工作态度及收费标准等,最后让我对维修人员的工作作出评价:1~5分,5分为非常满意。我马上大声说:“5分,非常满意”!</h1><h1> 目送年轻人离去,我感概的对五洲留痕说:“以一个人的具体能力,工作真的是没有好坏高低之分。无论哪一项工作,只要你珍惜,热爱,认真,踏实,那么你在你所从事的工作中,你都是最炫烂多彩的那颗星星……。</h1><h1> 因为:真正的工作者是最美丽的!</h1><h1> 同时也给“老板电器”点赞,有如此人性化和规范化的售后服务,以致该企业能数十年屹立不倒。</h1> <h3></h3><h3></h3><h3></h3><h1> 说说“感动”二字</h1><h1> 我喜欢观察发生在身边的小事,也常常容易被这些“小事”感动。</h1><h1> 一日走进中山医院某一病房,偶然看到病区的一位约30多岁的女清洁工推着工作车进入了病房,处理已经出院病人的床和床头柜,以备下一位新入院病人的入住。车上有消毒液喷雾瓶,有三只塑料桶和悬挂着的几条毛巾。</h1><h1> 拉上床铺周边上的挂帘,这位清洁工把自己“关进”了这个迷你的小房里。听到好像是先擦床头柜,有毛巾在塑料桶里搓洗和打开橱柜门的声音,一遍又一遍(有2层)的擦着;再听到拉开抽屉和拉开抽屉上平板的声音,又是搓毛巾和擦试的声音。</h1><h1> 接下来听到是用消毒喷雾剂一下一下的朝病床前后床架和床两边围栏喷雾的声音(伴着脚步声)。</h1><h1> 擦一张病床一个床头柜用了这么长时间,我有点好奇了。忍不住拉开些挂帘朝里望去:只见这位女清洁工弯着腰很认真的用毛巾在擦着刚刚喷过消毒剂的床架、护栏和调节床升高放下的摇手摆。</h1><h1> 接下来挂帘拉开了,把床拖开,在床和床头柜的区域里用拖把拖地,每拖到一个地方都把东西挪开。</h1><h1> 病房里弥散着消毒水的味道,清洁工把床和床头柜归位后推着车走了出去。</h1><h1> 望着女清洁工离去的背影,我真有些被感动了……,我想她可以不这么认真的,在迷你“小房”里没有人会知道她做了些什么,多做些和少做些更是没有人晓得。</h1><h1> 但是她做的很认真,很到位,是真正的在做一份工作!结束离去时回头再看看像是在欣赏自己的一个作品!</h1><h1> 工作者是美丽的,其实简单平凡的工作做好了也是可以多姿多彩的……。</h1><h3></h3><h3></h3> <h3></h3><h1> 卢湾区,这已经是记忆中的一个地名了。</h1><h1> 先生出生在卢湾淮海中路瑞金二路,一直生活在卢湾这个地方,我们相识后我也算是半个卢湾人了。这篇文章中记叙的,一看眼前就仿佛如过电影似的一一浮现。</h1><h1> 在安徽工作时毎次回上海,当时还没有动迁,无事可做时就会到处去东兜西兜。94年回上海时盛家老宅已经动迁,物是人非,但总还是情结浓浓,双休日的某一天只要有空总会去走走看看的。</h1><h1> 渐渐的也就淡忘了许多,后来变成黄浦区了,更忘了曾是卢湾人。最近有贴说"虹口区要与黄浦区合并了",不禁乐了起来,那现在居住的房屋不就要升值了么,因为一直有点羡慕闸北区高攀了静安区呢。</h1> <h3></h3><h1> 在六一儿童节来临之际,远在美国工作生活的发小~美国著名心胸急救医学资深专家春春童鞋携夫人回国讲学,还是在3个月前订好机票后立即在发小群表态要求“申请聚会”。</h1><h1> 于是发小们个个欢天喜地,积极响应。有心人阿德童鞋说“怀念童年的时光,到你从小长大的地方去吧”。</h1><h1> 发小们自幼在淮海中路附近生活读书,东至重庆路,西至襄阳路,南到长乐路,北到南昌路、复兴路。条条马路曾经留下过他(她)们的足迹,家家门面店铺爿爿熟记于心,这里也是发小们插队下乡淮北农村,夜晚思念家乡时望着天空对着星星诉说的话题之一……。</h1><h1> 后来先后离开农村,后来先后读书、工作,后来成家立业,后来,后来……,直到如今各自已是花白了头发,但是</h1><h1> 这份情结多少年来从来没有改变过,这份友情岂是“了得”二字可言……!</h1> <h3></h3><h1>  昨天看到了著名的电影译制配音演员苏秀老师"苏秀下午茶"中提到的淮海中路襄阳公园边上的"天鹅阁"短文,很有些感慨。</h1><h1> 今天又从头至尾读完了苏秀老师和畸笔叟先生关于淮海路的短文,觉得很有意思,也有同感!</h1><h1> 我的先生也是一个有着浓浓淮海路情结的人。也难怪,他在淮海中路瑞金二路那个盛家大院里度过了幼年,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从小就读于南昌路幼儿园,重庆路一小(现在的思南公馆),再到现在上海名吃店(瑞福园茂名路店)隔壁的那间中学。自小就和发小们在那几条马路上窜来窜去,以致到了安徽淮南农村插队落户时实在思念家乡了,发小们就开始从淮海路重庆路口的"准国旧"(当时的淮海路旧货商店)和对马路的妇女用品商店说起,穿过思南路,穿过瑞金路,穿过茂名路,再穿过陕西南路,马路二边一家家大小店铺一个不漏,一直说到襄阳公园附近的江夏点心店(专营武汉豆皮店),天鹅阁西菜馆和对马路的天津狗不理包子店……。一直至今发小们还都是淮海路情结深入骨髓的童鞋们……😄</h1><h1> 受先生影响,我淮海路情结也是浓浓的,那时候在安徽工作每次回上海,无事时就逛淮海路,曾有一次先生笑说我“营业员们都要认识你了吧",这会儿看着文中一行行文字,眼前即浮现出那一条条马路,和马路二边的一家家商店门面和店铺里面的内容……。</h1><h1> 苏秀老师文中提到的国泰电影院(原来叫大戏院)朝东的那家皮鞋店,我清楚的记得是"奇美皮鞋店",我也在这家皮鞋店买过皮鞋的。</h1><h1> 只是现在我的"淮海路情结"已经淡去了很多很多…,几乎是很少涉足了,因为那里已经完全没有了当年的味道了。</h1> <h3></h3><h1>  "天鹅阁"那个小小的西餐馆,到今天还被人提起,不禁勾起了我对它以及对乃珊夫妇的许多回忆~~苏秀”</h1><h1> 那时候喜欢看译制片,也就熟悉了片中一位位优秀配音演员的姓名和他(她)们的声音,苏秀老师也是我很喜欢的那位。</h1><h1> 看了这篇苏秀老师【我的配音生涯】中"苏秀下午茶"短文,也勾起对"天鹅阁"的回忆。那时候先生家住在淮海中路瑞金路口,每次回上海我们总是习惯去襄阳公园走走,天鹅阁就在公园边上,偶也进去坐坐。只是现在的淮海路已经变味了,太高大上了,原来住的"老房子"动迀早已成了靑少年用品商店,一直以来的"淮海中路情结"也随之而去了……。</h1> <h3></h3><h1>  那一日天气阴冷,早上寒风中还飘过雨滴。约上三位老友去南京路逛逛,一为去看看有没有心仪的衣服可入,二为坐下聊天叙叙,品尝美食。</h1><h1> 熟悉和喜爱的南京东路东方商厦仍然遮着面纱,不过改造后将是年轻人的休闲场所了,我们就只能新世界和新改装后的中百一店走走看看,不过熟悉的品牌都设有自己的专柜。</h1><h1> 中午了,我说:"我们去南新雅粤菜馆吧,我喜欢那里,因为那里曾寄存着我儿时的记忆!</h1><h1> 因自幼酷爱看书,以致小小的年纪的我鼻梁上要架上一副小眼镜了。那一日爸爸妈妈带我去南京东路的吴良材眼镜店配镜。父母亲一直以来生活精致,理发烫头发当年都是在南京东路的"新新美发厅",配戴眼镜当然是南京路上的"吴良材"莫属了。</h1><h1> 那一日中午来到了"南新雅",那时正值60年初期的"三年自然灾害",妈妈点上了咕咾肉、炒青菜和三鲜汤(肉皮蛋饺肉元而已)入口酸酸甜甜脆脆的咕咾肉至今让我不能不能忘怀,以至于后来到现在我外出吃饭从不点也不吃"咕咾肉"了,恐破坏留存我记忆深处的那一份美好……</h1><h1> 现在我去"南新雅",首选的总是【烟熏鲳鱼】,那鲳鱼肉质鲜美,熏得恰到好处,多少年来味道不变;还有【淸炒虾仁】,整盆的虾仁上无一根黑色肠线,精致和味道我称之为"无敌"!</h1><h1> 装着满满的开心回家,有你们---老朋友们,真好……!</h1> <h3></h3><h3></h3><h1> 记忆上海……</h1><h1> 记得那一声声吆喝声,难忘那爆炒米花的吆喝声!外面一声"爆炒米花"的吆喝声,赶紧装上大米或者年糕片(后者是冬季才有的),带上长方形的大饼干筒。虽然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大米是定量供应的,年糕也是限量供应的,但是母亲总是能满足我的,因为炒米花是我的最爱!随着"嘭"的一记巨响声,白花花的炒米花出来了。甜甜香香脆脆的炒米花,装在茶杯里,一边看着书一边往嘴里"喝"上几粒。儿时的回忆至今难忘! !!</h1><h1> 后来长大了还是喜欢吃炒米花,但是母亲说了:"你炒米花不要吃了,要铅中毒的"。最近在电视"摄界"看到一段传统饮食文化视频里说到已经将爆炒米花铁筒的那个封口材质做了改良,不用再担心铅的摄入了。</h1><h1> 现在的小朋友们还会有喜欢吃炒米花的吗?</h1><h3></h3> <h3></h3><h1>  老友说"小朋友们都在晒18岁。想了一下,我们这代人没有18岁的年华,但有一颗18岁的心”</h1><h1> 是的,那时不到17岁的我已在农村插队落戶,天天面朝黄土背朝天。那时18岁的我们很简单,从没想过将来,只想黄昏时分队长快点吹响下工的哨子,只想早点睡觉明天早上还要出工。</h1><h1> 那时候从安徽淮北农村转到安徽铜陵农村时,20岁的我晓得要给自己一份生日礼物了,那就是坐了二站火车到铜陵巿照相馆拍了一张照片😊。还记得当年铜陵市百货商场门口有一头大黒毛猪在走来走去的,还走进了店里,让我惊呆!</h1><h1> 从小受母亲的影响喜欢拍照,但那时青春年华的我们真没有留下多少美丽的照片,但始终到今我们这一代人仍然都保持着一颗18岁的心。</h1> <h3></h3><h3></h3><h1> 铁粉的故事……</h1><h1> 学名叫做粉丝的,我们浙江人习惯称做“细粉”。</h1><h1> 我从小就极喜欢这个细粉,不过60年代初期物质匮乏,也只能在逢年过节时凭票供应。那时候南货店里一小把粉丝用报纸裹着包起来,一张票买一包。这一小包粉丝除了大年三十晚上在有蛋饺、肉圆、肉皮、黄芽菜的全家福里放上一些,余下的就是留在有客人来时用了。现在粉丝早就敞开供应了,但是巿面上种种的“传说”,就有些不敢入口了。</h1><h1> 不过粉丝现在的说法范围扩大了,对某些人,对某些东西的崇拜或者喜欢,粉丝就成了代名词。</h1><h1> 比如我是蝴蝶兰、向日葵的粉丝,喜欢蝴蝶兰的妩媚,喜欢向日葵的阳光,喜欢到没有办法……</h1><h1> 比如我是著名电影艺术家赵丹的粉丝,始终忘不了赵丹老师在电影《李时珍》中,把年轻和年迈时的李时珍能演到如此生动到位,和眼神里面的一个个的故事……</h1><h1> 比如我是著名译制演员邱岳峰老师的粉丝,始终忘不了译制片《简爱》中罗彻斯特磁性一般的嗓音……</h1><h1> 比如我是著名歌唱家廖昌永老师的粉丝,始终忘不了他来自四川农村,来上音报到时正值上海夏季的一场大雨,他手拎姐姐们给他买的一双皮鞋,赤脚来到上音校园;忘不了他对着恩师周小燕先生含泪唱的那首动听的歌儿……</h1><h1> 更比如我是郎平的铁杆粉丝,简称是“铁粉”!从当年扎着马尾辫,担任中国女排的主攻手,号称铁榔头起一直到现在,驰骋排球疆场,始终不变!</h1><h1> 更比如我是中国女排团队的铁粉!是的!最早的袁伟民总教练,后来是陈忠和主教练,现在的朗平主教练;从最早孙晋芳队长,到现在年轻的朱婷队长;还有一代代的女排队员们……</h1><h1> 这一次的世界女排锦标赛,中国女排获得了铜牌,但是在我的心目中她们是真正意义上的冠军……</h1><h1> 我想中国女排的精神是可以史册的。</h1><h3></h3> <h1>  顺便说一句:这是我曾经养植了好几年的一株名贵蝴蝶兰,因那一年大暑节气外出旅游,空气闷热而枯萎凋谢,遗憾到没办法……!</h1> <h3></h3><h1>  下班回家路上手机铃声响起,一看是我的一位老病人-原宝山中学的艾校长。电话那头年过八旬的老人高兴的说:"在宝山报上看到了你写的一篇文章【可敬可爱的一位老人】,文如其人,写的很好"。一阵欣喜,我连声道谢!</h1><h1> 我自幼喜欢看书,从"小朋友、儿童时代、童话故事集"开始看起,后来"儿童文学、少年文艺",一直看到"收获、译林"等等,还有不知道多少本的长篇小说和世界名著。</h1><h1> 退休后闲暇时间多了起来,就想写点什么,写写记忆深处的"那些年,那些事"……、写写自己人生经历中的那"一本长篇小说",我曾给自己落笔为无庄涂鸦,可是小朋友潘童鞋说还是"无庄随笔"妥贴,于是无庄随笔便一发不可收拾!</h1><h1> 第一篇拙作能够刊登在宝山报,这是我的心愿,也是我最期盼和最开心的事情,因为我对这片土地有着深深的感恩,因为这里有这二十多年来一直关心和爱护我的老领导、老朋友和年轻朋友们,我喜欢您们能与我同享我的快乐。</h1><h1> 感谢【宝山报】,深深感谢责任编辑赵荣发老师。</h1> <h3></h3><h1>  这半年多来断断续续向美篇 小编投稿我编辑的游记式美篇。</h1><h1> 曾给自己定下目标:期望在国庆前能够达到9篇,岂料超出了我的预期,是12篇。</h1><h1> 有欣喜,有欣慰,还有一点点小小的成就感……!</h1><h1> 口口声声<span style="font-size: 20px;">对自己说:“就此止笔不写了,让美好留给记忆吧”,因为写美篇太浪费时间!</span></h1><h1> 但是对旅游的热爱,对编辑文字的喜欢,也为了给自己的记忆里有一本本时时可以翻阅的美好,就止不住的想写下去……。</h1> <h3></h3><h1> 我是一个很容易被感动的人,也是一个很容易被小确幸满足的人。</h1><h1> 自今年春节期间第一次将编辑的美篇投稿给“小美编辑部”意外获得精华奖后,便有些欲罢不能了,此后毎隔二周左右将过去编辑的美篇投上一篇。</h1><h1> 有几篇投出后很快就获得精华奖便有些飘飘然了,但前天中午把“英伦风情(1)”投出后迟迟没有见到回应(自以为一定会获奖的),便觉很有些无趣了。谁知刚才一看竟然红通通的“精华”二字又印记在上了,顿时觉得太开心太有趣了!</h1><h1> 生活就是这样的,有时候快乐来得就是这么简单……。</h1> <h3></h3><h1> “我从来没有多高的想法和志向,</h1><h1> 只求做自己喜欢的事情,</h1><h1> 只求尽能力把喜欢做的事情做好;</h1><h1> 喜欢活得随性、简单、自在,</h1><h1> 喜欢保持本来的样子一直到老”。</h1><h1> 现在编辑美篇也是我喜欢的事情之一了,昨天上午随意打开我的美篇专栏,想想也有些时候没有投稿给小美了,就把【伊比利亚半岛~阳光南欧之旅】的西班牙(3)发出了。很快小确幸来临,被评为“精华”,并收录欧洲风情专辑。</h1><h1> 一份耕耘一分收获,真是说的不错的。</h1> <h3></h3><h1>  炎炎夏日里带来的小确幸……</h1><h1> 每次旅游回来,都会有编辑美篇的冲动,一为整理 照片,二为再一次翻阅相关资料,对着照片编织文字,重温途中的一情一景,三为与朋友们一起分享我的快乐。</h1><h1> 但是近年来笔头懒了许多,毎每旅途结束后回来拖拖拉拉的总不想动笔,但却始终能够得到美篇官方“小编”们的厚爱……。</h1><h1> 近一月先后将波罗地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美篇投出,一连串红彤彤的加“精”印记让我有点小激动,小惊喜!</h1><h1> 我想这也是行万里路中的乐趣之一吧……。</h1> <h3></h3><h1> 体育运动一直是我的弱项,但是观看一些体育项目的世界锦标赛我还是蛮喜欢的。因为在观赛中能悟出一些道理,比如信念,意志,顽强,奉献等等。我想这大概就是我想像中的体育精神和体育的魅力所在!</h1><h1> 观看足球赛我是比较揪心的,有时候踢了90分钟险情高潮不断迭起,但始终0:0结束;有时候90分钟内没有进球,加时赛中几分钟可以很任性的进入二球;更有时候为了决出16强,8强或者决赛阶段,残酷到以点球来决胜负……,没有办法,因为足球⚽️是圆的。</h1><h1> 还是2015年11月去的哥斯达黎加,那时候美篇仅限于50张照片为一篇,当时写下【一个原生态的绿色国家~哥斯达黎加】(一)(二)。</h1><h1> 这次俄罗斯足球世界杯赛上哥斯达黎加队顽强拼搏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于是利用乘坐轻轨上的空余时间(活动的书桌)将二篇合为一篇,再次分享给我的朋友们,也让我自己再重温一次难忘的哥斯达黎加之旅……。</h1> <h3></h3><h1> 伪球迷的我观看足球世界杯足球赛真是嗐看看的。</h1><h1> 太晚了怕熬夜,太兴奋怕影响睡眠,太激动又怕心脏受不了……。干脆就走捷径,第二天看回放,看精彩进球,也算是饱了眼福,又享受了快乐的过程。</h1><h1> 巴西对阵墨西哥之战,说实话我是想墨西哥胜出的。这二个国家我2013年 2016年先后去过,都给我留下了永久的美好回忆,我绝没有偏心之嫌。但是我想因为足球⚽️是圆的,墨西哥应该可以赢巴西。但结局是残酷的,0:2告负后墨西哥球队整装要回国了。</h1><h1> 伪球迷观看比赛可以是不认真的,但是我旅游是认真的,回来后编辑美篇也是认真的。今天翻看2016年1月的西半球文明古国~墨西哥(一)(二),觉得蛮有味道的,也稍微有点成就感[偷笑]。记得那一次古巴,哥斯达黎加和墨西哥之旅回来后,先后将编辑的美篇发到我们“加勒比海之旅”的群里时,资深旅友邬老师笑说:“我们这次加勒比海之旅你的旅费出的是最值了”。</h1><h1> 呵呵,就把这“最值”的“旅费”也分享给朋友们!</h1> <h3></h3><h1>  "岁月可以在皮肤上留下皱纹,却无法为灵魂刻上一丝痕迹"。</h1><h1> 有这样一位朋友因为岁月不曾在她灵魂刻上一丝痕迹,所以她的心灵特别年轻!为此她曾经供职的学校领导让她写上一篇体会以激励年轻教师。她告诉我:"我很喜欢《年轻》这篇短文,我选择了内中的一段作为短文的开头:"只要勇于有梦,敢于追梦,勤于圆梦,我们就永远年轻"!然后分几个段落叙说我的感受……,</h1><h1> 学习新生事物与时俱进,年轻人会的我都要学会,甚至要学的比他们好;</h1><h1> 在旅行中快乐着享受着,并从中学到丰富的历史,地理和文化;</h1><h1> 多读书,从书海里流连,不断丰富渊博的知识,提高自身文化修养;</h1><h1> 上老年大学,做以前因为工作繁忙而不能兼顾的许多爱好;</h1><h1> 从来不认为自己已经老了,多和年轻人交朋友,还有,还有⋯⋯"。</h1><h1> 淡淡的说着,轻轻的语音,而我,却被深深的打动了!</h1><h1> 是的,"年轻"就是力量,有梦就有未来!</h1><h1> 与我的朋友们共勉!</h1><h3><br></h3> <h3><h1>  家里很久没有大清理了,最近正在进行时……</h1><h1> 五洲留痕耐心的整理书橱,占据了书房内几乎是一面墙的书橱内挤的有点不像话了,于是一些“旅游情报”,“旅行者”等和还有一些没有必要留下的,统统都被请出了家门。在众多留下的书籍里无意间发现了这一本久违了的“往事并不如烟”。始终清楚的记得那一次我们区政协文卫体专委会的一次活动,前往美琪大戏院观赏上芭演出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我们到的早了些,就在附近转转。抬眼看到一流动书摊上的这一本“往事并不如烟”,心里一阵暗喜赶紧拿下,因为当时“太热”的这本书新华书店一直是脱销的。一委员告诉我说这是盗版的,纸质不太好,可能还有错字和漏字,还是去新华书店买吧。我想了一想还是执意买下了,庆幸的是买下了,因为后来去了多少书店都没有再看到有此书的。</h1><h1> 打开书本的扉页,一看那张入场券仍静静地留在了这里,再一看,哦时光流逝,已经过去了15个年头了。</h1><h1> 这几天静下心时每天读上几页,这本书只能说是慢慢读的,一是品赏作者章诒和的文釆,二是可以了解一下那个年代的历史。</h1><h1> 这几天来仅仅只读完第一片断 “正在有情无世间~史良侧影”,读着读着有时会有点泪眼盈盈的感觉……。</h1></h3> <h3></h3><h3></h3><h1> 已经记不清我是哪一年去的枫泾古镇了,不过五洲留痕倒是第一次留痕枫泾古镇。</h1><h1> 昨天上午接近二小时的车程来到这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因枫泾古镇历史上地处吴越交汇之处,素有吴越名镇之称……。</h1><h1> 枫泾为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古镇区内河道纵横,桥梁有52座之多,现存最古的为元代致和桥,距今有近700年历史。</h1><h1> 枫泾古镇的老镇味道保留的不错,建筑大多为明、清风格,房屋以二层砖木结构为主。</h1><h1> 目前枫泾古镇交通不是太方便,没有轨交可以直接抵达,但这样却是优点多多了。古镇的商业味道相对其他的一些地方要少一些,游客没有摩肩接蹱的那种。</h1><h1> 沿河的生产街有数不过来的各式小饭店,坐下一会儿白斩鸡、红烧昂刺鱼、盐水河虾、丁蹄、毛豆炒鲜菱和水芹豆干上桌了,味道好到实在没有办法。</h1><h1> 古镇的区域规划的很好,生产街沿河二岸主要是餐饮,南大街沿河两岸是很雅致茶文化区,而北大街和中大街则以商业为主,看看都是枫泾古镇的土特产等食品和其他的等等……。</h1><h1> 当然古镇上还有其他很值得细细欣赏的地方,,,留点念想,下次再游吧……。</h1><h3></h3> <h1> 2019年元月完成</h1><h1> 无庄随笔</h1> <h3></h3><h1>  附上:</h1><h3></h3><h1> 一位可敬可爱的老人 </h1><h1> 我先生的祖父是个可敬可亲的老人。按上海人习惯的称谓,我们晚辈都尊称他为“阿爹”。</h1> <h1> 阿爹自幼生活在现在的虹桥路地段,成年后才定居在当年淮海路瑞金二路的盛家私房院落,即现在的淮海中路青少年用品商店所在处。先生告诉我,他幼年时曾随长辈去虹桥路访亲探友,当时那里青草丛生还有小土坡。我想,如今在天上的阿爹倘若知道虹桥路会变得如此的繁华和热闹,是一定会偷偷地骑着自行车去兜一兜,看一看的。</h1> <h1> 阿爹自幼学艺做裁缝,学成后自己开了个铺子,手艺很是了得。他会先按照尺寸在大张牛皮纸上画样,随后剪下纸样覆在布料上,用沾有色粉的细绳,依着纸样一一弹出线痕,最后再“傍开”两分余地剪料——这样,衣服的主人日后即使发胖了,还能放缝头再宽舒些。</h1> <h1> 接下来就是缝制了。阿爹戴上老花眼镜,将纱线穿入缝针,把需要缝制的两层布料隔一寸钉上一针。这样,不管轻滑或厚重的布料在上机缝制时,上下片都平整得像烫过了一样。我清楚地记得,那时我把阿爹给我做的呢衣裤送到“静安正章”干洗时,接单师傅一看便啧啧赞叹:“哦,这是老裁缝做的吧,现在会这种手艺的老师傅已经不多啦!”</h1> <h1> 阿爹以这样精谌的本领,不仅维持了全家的日常开销,而且还培养4个儿子先后接受高等教育,成家立业。先生的伯父毕业于医学院校,解放初期支内任职省立医院外科主任医师;先生的父亲在华东纺织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先生的另外两位叔叔也均以高分考入北京清华航空专业和核化学专业,小叔还获得了硕士学位。</h1> <h1> 但尽管如此,阿爹对自己始终十分节俭,朴实无华。他一身布衣,粗茶淡饭,从不沾染烟酒。所以我一直在亲朋好友前说,我们的阿爹就是鲁迅先生笔下的孺子牛。</h1> <h1> 而阿爹其实也上过几年私塾,识得好些字的。他爱看报,关心国内外大事,常常和年青人一起聊天说地。他晚年时行动有些迟缓,但腰板还是蛮直的,慈祥的脸上总是带着一丝笑意,让人觉得十分亲切。记得那时,我们每年春节探亲后回安徽,凌晨两时许就要出门赶火车,阿爹总是不顾寒冷,执意要送我们出门。当我们已经坐上去火车站的41路夜宵车时,他还要跟上几步,在路灯下不时向我们挥手。</h1> <h1> 有人说,人生有三乐,助人为乐,自得其乐,知足长乐。阿爹可能并不在意这个说法,但他一直在这样做,而且做得很好。我们晚辈在一起时常会说起阿爹,说起早先的事情。有人说,阿爹做的汤团好吃,一到过年就做上几大竹匾。汤团的个头很大,芝麻馅的是圆的,肉馅的则是长圆的,两头带着“角”。汤团煮熟后装盘,冷却后盆叠盆地放入碗橱里,等要吃时再取出隔水蒸热。气候寒冷的时候,这样的汤团可以吃到正月。也有的人会说起阿爹做的八宝饭,连豆沙馅都是自己做的:赤豆煮烂后用干净纱布过滤去壳,将沉淀的细泥加上猪油和白糖放在锅里炒,吃起来香甜细腻。</h1> <h1> 而我最喜欢的,便是阿爹做的走油肉了。阿爹做走油肉,都要挑上好的五花肉,洗净切成三寸见方,放到沸水中煮开,去掉浮沫,冷却后再放入油锅,用小火氽至肉皮呈金黄色并起小泡时捞出,此时瘦肉部分是淡黄色的。等要吃的时候,隔夜拿一块放入冷水中浸软,然后切成薄片加酱油、盐、糖、料酒蒸透了。这样的走油肉,吃起来肉皮软酥,肥而不腻,瘦而不老,恰到好处。每每看到大家吃得津津有味的,阿爹总是很开心也很虚心,一边自己品尝一边还时时不忘指出这次的不足。</h1> <h1> 阿爹对家里人的关照无微不至。先生的祖母,我们都叫她“恩奶”,身体一直不好,尤其到了晚年,生活几乎不能自理,而阿爹对她从来没有一丝怨言,都是悉心照料。比如冬天到了,怕坐便器太凉不舒服,阿爹就会在用之前放点开水,等暖了再给恩奶用。记得有一年探亲回家,兄弟姐妹在一起说笑,抬头一望,阿爹正把冒着热气的痰盂抱在胸口乐滋滋地在听我们说话呢!</h1> <h1> 1984年,我在上海中山医院进修,想离医院近些,就住在了先生的家,那个盛家私房院落里。阿爹欢喜不尽,他知道我喜欢吃蚕豆,一到蚕豆上市,便一早先到附近的南昌路菜场看看,若看不中再走几条马路到巨鹿路菜场购买,然后和远亲近邻的阿婆大妈坐在一起,一边剥豆一边比较谁家买的蚕豆卖相质地最好,随后掐准时间,赶在开饭前把蚕豆烧好了端到桌上,看着我和全家人一起吃。</h1> <h1> 阿爹心里也始终牵挂着我的先生。一天,先生来信说,单位消灭老鼠落实到人,要上交老鼠尾巴作为考核指标,这个让他有点难办。之后,我在家里无意间说了此事,不料过了几天,阿爹便神神秘秘地交给我一个纸包:“我在屋外放了个老鼠夹,捉到一只老鼠,把老鼠尾巴给剪下来了。”阿爹说完,又催促我快点把这根老鼠尾巴给先生寄去。我笑着接过纸袋,眼角却泛起了泪花……</h1> <h1> 1998年12月,阿爹走完了他人生的93个年头,永远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他生活了近80多年的被上海人称之为“东方香榭丽舍大街”的淮海路。记忆中的许多事情,随着时间的消逝而渐渐淡忘,但可敬的阿爹老人,他戴着一副用细绳绑着一只腿的老花镜,坐在一台老式缝纫机前的情景,他和左邻右舍的阿婆大妈谈论蚕豆好坏的模样,他坐在饭桌前看着我吃蚕豆的笑容,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片断,至今依然深藏于我的记忆中。</h1> <h3></h3> <h1>  </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