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今天是农历十二月初八</p><p>俗称“腊八”</p><p>腊八粥的甜香里</p><p>氤氲着家的味道</p><p>酝酿着春节的喜乐</p> <h3></h3><h3></h3><h3>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
不论是朝廷官府还是寻常百姓
都会在这天做一碗腊八粥
或合家食用以享天伦
或馈赠亲朋分享喜悦
</h3><h3><br></h3><h3></h3><h3></h3> <p>腊八离年就近了,小时候,只要听到大人说腊八,就高兴地手舞足蹈,因过了腊八节,就可穿新衣服,放鞭炮,吃白馍,平日吃不起肉,只盼着过年,可以吃上肉,因这些事,盼望欲就越来越高,睡醒来,眼睛一睁开,就在被窝里扮指头算天天……</p> <p>我记得腊八这天是吃腊八面,不是喝腊八粥,原因是腊月初五,俗称“五豆”,喝五头粥,母亲早早准备豆子,把五种豆子先泡在盆里了以便熬五豆粥。</p><p>我曾问过父亲,腊八是吃粥还是吃面,父亲说:“寺院里是吃粥,民间是吃腊八面。”</p><p>有一年,母亲对父亲说:有米,花生,绿豆,枣子,还差一样江豆,父亲说:行了,缺一样就算了,不要太认真了。母亲不吱声就熬上了粥,吃饭的时候,我们孩子家吃着粥在碗里捞着豆子,母亲说:你谁知道碗里有几种豆子,弟弟口快,说四种,妹妹开始从碗里数,数完了说是算上枣是五种,我心里想算上枣只有四种,因为母亲对父亲说还差一样,我说四种,母亲说:你再找,看是几种。我从新数了一下就是五种,原来母亲把墙上挂着晒干的豉头角种子,剥了些下到锅里,啊原来是这样的。</p><p>母亲一生勤俭持家,总是把细微的生活习做的无微不至……</p> <h3>腊八吃粥,还是吃面,各有讲究,从各地习俗看都不一样,但关中平原一带,吃腊八面广泛,我小时记得就没有腊八粥这一说,因为腊五都吃了五豆粥,何为又要腊八吃粥呢,这不可能简单重复,故人的智慧不像现代人这么不讲究?</h3><h3>纠其原因,我认为:佛教寺院里腊八粥盛行,是因粥比面条容易做,如果吃面,和尚们没有扞面的能力,加之面条较熬粥复杂,面条不仅要有肉、菜,调料等等,干脆熬粥好了,就这样,把面改成粥了。加之和尚吃素,不便用恽,就做起了粥来了 ,另外寺院以救济贫困,冬季施主进寺上香,喝粥也暧火。</h3> <h3>据史料记载,朝廷腊八节声势浩大的原因是从佛教理念而生,济世安民,冬季贫民阶层饥寒交迫,只有去寺庙里拜佛烧香,祈祷吃舍,行成了腊八习俗。以吃粥而方便,好做,煎火,而得益盛行。由于朝野施行,下层只有效仿,从而成了腊八粥,而不是腊八面的沿由。</h3><h3><br></h3> <h3>腊八面历史沿革看,要比腊八粥早的多,人类有了农耕文明之后,种植水稻,小麦以有4200年历史,后稷发明了农耕,从此,邰国成为中华农耕文明发祥之地,肇始关中之兴,惠泽华夏民族。数千年来,这里放射出遥远而灿烂的辉煌。就在陕西关中一带,培育小麦,推广面实,从丝绸之路沿线将农耕文明向世界漫沿,面食以小麦为主,豆类作物栽培以在秦汉时期,腊八面是从民间传入到寺院,然后到朝廷。</h3><h3>面食文化远源流长,以陕西为中心的面食造就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西安火车站“西安”俩字白天看是“西安”晚上虹红灯闪烁时就变成了“面皮”,这是著名书法家吴三大的杰作,在此,说明了面食在生活中,是人类生存的重要组成部分……</h3> <h3>腊八面是烩面,关中东府人叫连锅面,里面有肉有菜,花样很多,而且要做的多,要剩好多,能吃几天,这叫年年有余,我记得母亲做的做腊八面很香,第二天吃才香……</h3><h3>腊八粥罢,腊八面也好,世道在变,一切都在变,万变不离其宗,你也可以变,也可以不变,但不变的是天,是地。</h3><h3>吃粥,还是吃面,这是民意,怎样好就怎么变……</h3> <h3>腊八面变成了腊八粥,这是必然,也叫创新。</h3><h3>腊八面千家万户都在吃,吃过的人都记得,没吃过的人就开口就说腊八粥,再过若干年,吃过腊八面的人远去了,永远不会提起腊八面的故事,《史记》没有记录,现代档案不屑以记,如果后人遇到有人说腊八面肯定成为笑话……</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