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不起

鲁海

<h3>  自古豪杰多善饮,包括那些大军事家,书法家,歌唱家,诗人,武林高手……</h3><h3> 且不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那纤纤女子李清照,作为一代词人同样以酒为乐。</h3><h3>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尽兴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h3><h3> “昨夜雨疏风骤,沉醉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你看,李清照醉酒诗还那么销魂。</h3><h3> 喝酒的人总是试图寻找一些关于喝酒的,堂而皇之地理由。比如“酒逢知己千杯少”,“无酒不成席”,“感情深一口闷”,“宁伤身体,不伤感情”,“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h3><h3> 据说,一位当地知名领导在大会上讲:“有的基层干部连酒都不会喝,你哪里还有当领导的资格”。</h3><h3> 津门书法家张福谦先生,酒前一般写变体隶属或楷书,尤以“宁静致远”和“春满华堂”大字,还有“剑”和“佛”字最佳。六七两酒过后则喜欢狂草。尤其擅长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洒脱自如,行云流水。</h3> <h3>  酒能成事亦能败事,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但是更多的还是失败教训。</h3><h3> 远的不用说,发生在我们身边和自己身上的活生生的事实就足够咂摸的。</h3><h3> 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到本世纪之处,我在基层工作二十多年,尤其是当了基层领导干部以后,几乎天天泡在酒里。大事和小事喝,有事喝没事喝,喜事喝愁事喝,下雨喝刮风喝,公事喝私事喝,朋友喝仇人喝,村里喝机关和,家里喝酒肆喝……与酒结下不解之缘,好像离开酒办不了事。</h3><h3>许多时候都是浑浑噩噩,甚至酩酊大醉。那时候有关方面的制度还没有这么严厉,制度约束机制和自我约束能力都不强。老百姓好像习以为常,见怪不怪。社会上甚至出现一些不正常的理论,认为村里或单位,领导不常凑边,不常做客就是被冷落,没面子,没市场,不受重视。</h3><h3> 而许多棘手的问题得到满意地解决,错综复杂的矛盾也许一场酒得以轻松化解。</h3><h3> 虽然那种环境下有些得意之作,而教训更使人痛心疾首,令人难以忘怀。</h3><h3> 还是当管区书记的时候,一次在支部书记家喝喝酒话不投机,把人家的茶碗都摔碎了,并当场宣布停止支部书记工作。多么轻率,随意,荒唐。</h3><h3> 那年酒后处理一件涉法问题,当事人是一名执行治安拘留的农村妇女,途中当事人疑似服下事先藏匿的除草剂。为此,酿成群体性上访事件,使本身依法处理的事情变得被动难堪。本想来个开门红,成了一脸灰。</h3><h3> 在一个镇上工作的时候,那年四月的一个晚上,约十一点,我们四个哥们喝酒回镇上。进机关大院时见两个小伙子穿着短裤出大门,觉得有些蹊跷。随上前盘问,倆小伙骑车就跑,越跑越觉得可疑,随动之以“武力”,这下子惹祸了。事后人家抓住不放,我们四个中有的找关系攀亲戚,有的无所谓大不论,就抓住我自己这个冤大头了。人家扬言,“如果不老实,大集的时候到机关去闹乱子”。这还了得,那时候我是这个镇上的政府文书,影响受不了。故而,一个夜晚,屈尊到人家府上,“低头认罪”,受审拿钱,任凭发落。</h3><h3> 本是为了维护单位安全或曰形象,初心不错,只因方法欠妥,结果垂头丧气,落一屁股骚,里外不是人,何苦呢?知情人是少数,而大多数人的认知是,“喝酒了,没着!”对喝酒的人往往是这样定论,谁管你初心如何。</h3><h3> 至于酒驾甚至醉驾之类的事情更是司空见惯。好在那时候的交规尚不严厉。</h3><h3> 教训沉痛,刻骨铭心,伤人害己,“疥蛤蟆过门槛蹲腚栽脸”</h3> <h3>  我属于多少有点酒量又不经让的那种,概括地说是“不能喝而好醉”者。酒场上表现的主动,义气,豪爽。因为自己总是找不到不喝或少喝的理由。饮酒无非两种,人家请咱或咱请人家。咱们做东肯定要带头喝,也劝客人多喝点。这种情况下能少喝吗?人家请咱,轮到咱们做主宾,你让人家多喝着,自己不喝了?“你们多喝点,我多喝了难受”。讲的通吗?因此,常常一醉方休。</h3><h3> 我是好醉的,而醉后的表现极为明显,所有酒后的表现几乎我都有。冲动忘事,胡言乱语,词不达意,走路画圈……</h3><h3> 年轻的时候那样,现在依然如此,真是秉性难移。</h3><h3> 其实我没有酒瘾,自己不喝酒,不管多长时间不喝都不认为就有多好。</h3><h3> 其实,也许很多人和我一样根本没有什么酒瘾。只是觉得长期不入酒局显得为人不到,人脉欠佳,实则是虚荣心在作怪。</h3> <h3>  很羡慕不贪杯者,包括那些浅饮不醉者。显得沉稳炼达,有思想有城府。</h3><h3> 几十年的仕途之路,却也遇到了许多领导,同事,同学,朋友,在饮酒这个问题上把握的十分得体。曾几何时,下决心立誓言,不喝了,再喝怎么怎么的。然而,醒来涛声依旧。“不喝不喝又喝了,喝着喝着又多了,回到家里难受了,睡了一觉酒醒了,菜肴上来端上了”。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h3><h3> 我们羡慕崇拜甚至有点嫉妒那些有把握,有城府者,但秉性难改呀。年轻时候学学,管用一阵子,之后又被光阴淹没了。现在,慢慢走向衰老,学起来更有难度了。但还是要学习,总是有收获。常以榜样做镜子,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且“明镜不疲屡照”。</h3><h3> 近日,与一位老领导一起小聚。谈起喝酒,老领导说他从来没有酩酊大醉过,而且是他朋友圈里的楷模。真的好羡慕!虽然过去也喝酒但十分把握,现在因健康状况不饮酒了。在人们心目中同样德高望重,得到爱戴和尊重。而且领导的能力,人品,学识,以及惊人的记忆力令我钦佩。三十年前,领导的施政方针娓娓道来,依然清清楚楚,如数家珍。</h3><h3> </h3> <h3>  不过,在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度,还真的离不开酒。许多时候,许多场合,许多事情没有酒确实讲不过去。婚丧嫁娶,喜怒哀乐,人情礼往,外交礼仪等等。</h3><h3> 不喝酒的或喝酒有把握的人,没喝或没喝多的时候,大脑清醒、理智。信誓旦旦“要少喝,适可而止”。可是酒过三巡,情绪高涨起来,慢慢地自我否定,立志“下不为例”,最终还是经不起酒精的诱惑。</h3><h3> “下不为例”长挂嘴边,“适可而止”谈何容易!</h3> <h3>  现在,真的醉不起了。</h3><h3> 从自身讲。已经不是懵懂时代了,年龄不饶人,毛病不断增加,酒量不断减少。而这个时候往往会出现一些反常,就是“恋场”。说不完的知心话,喝不完的交心酒,叙不完的老感情。兴许是酒局少了,见面少了,场合少了。</h3><h3> 如此这般,往往喝的酣畅淋漓。场上人家奉承“宝刀未老,不减当年”,场下可能揶揄“晚节不保,老没出息”。更重要的是力不从心,有那个冲动,没那个酒力了。一场酒下来,好几天不适。精神恍惚,郁郁寡欢,还得跟上服药。何苦呢?多喝几杯真的加深了感情,找回来自我吗?不见得!纯属自作自受,自作多情。</h3><h3> 从家庭讲。上有八旬老母。物资极大丰富的今天,子女对老人的孝道无非两条:一是陪伴,二是让老人放心。说来惭愧,唯独这两条我都没做到,更别说做好了。上班时有工作的搪塞,离开岗位依然没有做到。实乃大不孝也!</h3><h3> 最近,因为一个亲属孩子订婚喝的浑天黑地,不知所以。恰逢本族侄子暴病去世,几多欢喜几多愁。迷迷糊糊回到老家,醉的不成样子。母亲心疼的坐在一旁潸然泪下。“为了你这八十多岁的老娘,少喝点行不?”这是后来得知的。看见,老人家既心疼又无奈,复杂的心情溢于言表。</h3><h3> 同时,随着岁月轮回,我们也渐渐老去。而当今社会,老人对家庭对子女的贡献已经不是原始的省吃俭用,而是健康的活着,首先是活着,这是底线。作家余华有部书叫做《活着》故事跌宕起伏,令人揪心,感觉不错。我们面前的主要任务就是好好地活着,力争精彩一些。</h3><h3> 从社会讲。已经不需要我们冲锋陷阵,不需要我们作出多少贡献。斗转星移,日月如梭,我们的任务是观棋不语,好好“听话”。</h3><h3> 从教训讲。历经风雨沧桑,严峻的现实证明,“酒肉穿肠过,佛祖留心中”,而酒肉朋友却是靠不住的。真正的朋友、知己不常喝酒甚至不常联系依然心心相印,关键时候记挂着,并常常出现在美好的梦里。 </h3><h3> 不想醉,不该醉,不能醉,不敢醉,醉不起!</h3><h3> 指缝太宽,光阴太瘦。有道是岁月静好,来日方长。倒不如珍惜今日,活在当下。因为“谁都不知道厄运和明天哪个先到来”。</h3><h3> 而当你认识到“醉不起”的时候,差不多已经已经老了。</h3><h3> 路漫漫其修远兮,且行且珍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