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18年10月下旬至11月初,到厦门、泉州、福州、武夷山、婺源、南昌等地旅游,收获不少。赋诗一首:碧海蓝天厦漳泉,三坊七巷忆先贤。篁岭晒秋五色画,滕王阁上话当年。(七绝•闽赣行)</h3> <h3></h3><h3>“城在海上,海在城中”,厦门是一座风姿绰约的海上花园,岛、礁、岩、寺、花、木,诸景神秀,相互映射,侨乡风情、闽台习俗、海滨美食、异国建筑融为一体。这里四季如春,海水环绕,栖息着成千上万的白鹭,又因厦门地形酷似白鹭和白鹭救岛的美丽传说,厦门也被称鹭岛,简称鹭。</h3> <h3>厦门大学是由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1921年创办的,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华侨创办的大学。厦门大学依山傍海,正大门与南普陀寺景区大门紧邻,另一边则是美丽的海滨沙滩与胡里山炮台,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校园之一”。</h3> <h3>俯瞰厦门海沧湾夜景</h3> <h3>当夜幕静静降临的时候,当厦门褪去了白天的繁华热闹的时候,就是它最为宁静柔美的时候。</h3> <h3>海沧大道沿线被称为厦门的“维多利亚湾”,不少来厦的游客都会特地来海沧大道看看,海沧大桥、鼓浪屿、西海域等景观尽收眼底。</h3> <h3>鼓浪屿是厦门的招牌,有着厦门“心脏”之称。这座与厦门市区隔岸相望的小岛,在2017年被评定为我国第52处“世界文化遗产”。岛上精致的洋房、颇具年代感的建筑与自然融合的恰到好处,游走其间恰能感受一段惬意的旧时光。</h3> <h3>鼓浪屿的滨海林荫道</h3> <h3>鼓浪屿上的番婆楼。该楼色彩鲜丽,造型别致,某些洛可可的特点与中国的传统工艺结合得非常和谐巧妙,这在鼓浪屿别墅群里是不多见的。它至今仍风姿绰约,风采不减当年,因此被电影导演屡屡选中,曾在这里拍摄《廖仲凯》、《春天里的秋天》、《土楼人家》等多部电影。</h3> <h3>1927年,福建晋江籍菲律宾华侨许经权为其母建造的。许母平常出门一身珠光宝气,俨然一个南洋富婆。街坊邻居称其为"番婆",她住的这幢别墅自然就叫成"番婆楼"。</h3> <h3>这座建筑建于1890年,最初是一个洋人建的蒙学堂,相当于现在的幼儿园,林巧稚曾在此接受启蒙教育。上世纪二十年代被吴添丁购下,从此这里被称为吴添丁阁。近年这里被改造为片仔癀的博物馆和销售处。</h3> <h3>19世纪中期,不少信奉基督教的西方人,远涉重洋来到鼓浪屿工作、生活。他们为了举行主日崇拜,遂决定在鼓浪屿建一所教堂。1863年,这座新古典主义风格的教堂竣工,时称"国际礼拜堂"。此为鼓浪屿上最早的教堂。1911年,教堂进行翻建,改称"协和礼拜堂"。</h3> <h3>菽庄花园建于1913年,因台湾富绅林尔嘉怀念台北板桥故居而修建,并以其字"叔臧"的谐音"菽庄"来命名,也有"稻菽主人庄园"之寓意。因为林尔嘉的祖先是以垦殖发家而富甲台湾的。</h3> <h3>鼓浪屿的最高峰,也是厦门的象征,有“未上日光岩等于没到厦门”之说。登临日光岩可将厦门鼓浪屿尽收眼底。其中有不少古迹,历代摩崖石刻也时常得见。</h3> <h3>东方鱼骨艺术馆——目前国内乃至国际首家专业鱼骨艺术馆。艺术馆内主要展示各类以鱼骨为材料所构思创作的画作。</h3> <h3>风琴博物馆坐落于八卦楼里,场馆不是很大,展示了5000余台,各种年代,各式的风琴。据说是目前我国惟一、世界最大的风琴博物馆。场馆一楼展览了许多有历史的世界各地的风琴,大部分都是产之法国和西班牙。</h3> <h3>八卦楼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是鼓浪屿建筑的杰出代表,鼓浪屿标志建筑之一。八卦楼原主人为台湾板桥林家三房林鹤寿,与菽庄花园主人林尔嘉是堂兄弟。</h3> <h3>鼓浪屿钢琴博物馆于2000年1月落成,陈列着从澳大利亚运回鼓浪屿的胡友义先生收藏的70多架古钢琴。这些钢琴不仅历史悠久、种类多样,而且奇特。</h3> <h3>集美学村是集美各类学校及各种文化机构的总称,位于厦门集美半岛坐落于集美村。它由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1913年始倾资创办,享誉海内外。学村总建筑面积达三千余亩,拥有在校师生十万余人,形成了由学前教育至小学初中高中、从本科教育到硕士博士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h3> <h3>在陈嘉庚亲自指导下,大量的建筑融合了中西风格。琉璃盖顶、雕梁画栋,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嘉庚风格”。这是集美中学。</h3> <h3>南薰楼由一座15层的主楼和两座6层的副楼组成,是集美学村中最具标志性的建筑。1959年落成,曾经一度是福建第一高楼。南薰取自“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氏之愠兮”,以示陈嘉庚先生一生兴学造就后代的心愿。</h3> <h3>鳌园——陈嘉庚的墓园</h3> <h3>陈嘉庚的墓茔</h3> <h3>陈嘉庚纪念馆</h3> <h3>陈嘉庚故居</h3> <h3>南靖土楼——俗称“四菜一汤”。 “四菜一汤”的田螺坑土楼群,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被美国中央情报局误判为大型核基地,这个误会使田螺坑土楼群名扬天下。</h3> <h3>福建土楼堪称“东方古城堡”,它是东方文明的一颗明珠,被誉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这些当年为了抵御日寇和外族人而建造的房子,全部都是由土和木头建造而成,没有任何的钉子和水泥,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h3> <h3>土楼内部结构</h3> <h3>福建最古老的土楼</h3> <h3>崇武古城——坐落于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东南海滨,濒临台湾海峡,是1387年(明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兴经略海防时为抵御倭寇所建,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丁字型石砌古城,是明政府为抗击倭患,在万里海疆修筑的60多座卫所城堡中仍保存完好的一座。</h3> <h3>崇武古城墙</h3> <h3>崇武古城也是一个石雕之城,家家户户都有石雕。这是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雕刻的石狮。</h3> <h3>清源山是闽中戴云山余脉,峰峦起伏,岩石遍布,有“闽海蓬莱第一山”之美誉,是泉州四大名山之一。</h3> <h3>老君造像是一块形状肖似老翁的天然巨岩,由巧夺天工的民间工匠略施技艺,把它雕刻成老子的坐像。它刻于宋代,是我国现存最大、雕技最绝、年代最久的道教石雕造像,因此被人戏称为“老子天下第一”。</h3> <h3>弘一法师雕像,旁边是与闽南有着深厚渊源而安身在此的弘一大师舍利塔。</h3> <h3>此石为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少年时在此读书,翻腾跳跃,训练武功之地,又称"练胆石"。后俞大猷功成引退,在石壁上亲笔题“君恩山重”四大字。</h3> <h3>站在清源山上俯瞰泉州城区</h3> <h3>泉州博物馆位于清源山下的西湖公园北侧,是一座具有闽南建筑风格的综合性博物馆,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所在地。</h3> <h3>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是反映祖国大陆(福建)与宝岛台湾历史关系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座落于泉州市区西北侧,北倚清源山,南接风景秀丽的西湖之畔。</h3> <h3>泉州大开元寺始建于唐代,已有千余多年历史。它没有宏大的山门,却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象征,也是全国佛教重地。</h3> <h3>镇国塔(东塔)——位于泉州开元寺内,建于南宋嘉熙二年至淳佑十年(1238-1250),为八角五层仿木楼阁式石塔,通高48.27米。</h3><h3>开元寺东西塔为我国现存最高的一对宋代石塔,代表了十三世纪中国石构建筑技艺的最高水平。</h3><h3><br></h3> <h3>仁寿塔(西塔)——位于泉州开元寺内,建于南宋绍定、瑞平年间(1228-1236),为八角五层仿木楼阁式石塔,通高45.06米。</h3><h3>开元寺东西塔为我国现存最高的一对宋代石塔,代表了十三世纪中国石构建筑技艺的最高水平。</h3><h3><br></h3> <h3>清净寺创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到元代至大三年(1310年)由波斯(今伊朗)艾哈默德重修。它是仿照叙利亚大马士革伊斯兰教礼拜堂的形式建筑,是阿拉伯穆斯林在中国创建的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h3> <h3>清净寺礼拜堂</h3> <h3>三坊七巷是福州老城区经历了建国后的拆迁建设后仅存下来的一部分,是福州的历史之源、文化之根。三坊七巷为国内现存规模较大、保护较为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古建筑遗存之一,有"中国城市里坊制度活化石"和"中国明清建筑博物馆"的美称。</h3> <h3>这里有许多近现代历史时期的名人故居,所以有人称“一座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现代史”。这是林觉民、冰心故居。</h3> <h3>严复故居</h3> <h3>沈葆桢故居</h3> <h3>林则徐纪念馆和故居</h3> <h3>武夷山地处中国福建省的西北部武夷山市,位于福建与江西的交界处, 是中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区和避暑胜地。</h3> <h3>武夷山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照片中的兰色图标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标识。</h3> <h3>武夷山主要是由火山喷发的火山岩、花岗岩和碎屑岩而形成。</h3> <h3>武夷山以山水奇秀为第一,而武夷之魂在九曲溪。九曲溪澄澈清莹,由西向东穿过武夷山风景区,盈盈一水,折为九曲,因此得名。</h3> <h3>天游峰是一条由北向南延伸的岩脊,东接仙游岩,西连仙掌峰,削崖耸起,壁立万仞,高耸群峰之上,被称为"武夷山第一胜地"。</h3> <h3>武夷三十六峰中最迷人的玉女峰</h3> <h3>水帘洞(因旱季,没有形成水帘。)</h3> <h3>大红袍是武夷岩茶中的状元,生长在九龙窠谷底靠北面的悬崖峭壁上。照片“大红袍”三个字旁边有六株大红袍母树, 已有350余年的历史,极为名贵。现在武夷山近万亩岩茶都是由这六株母树无性繁殖出来的。2007年7月,最后一次采摘母树的20克大红袍茶叶被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这也是现代茶叶第一次被藏入国博。此后,武夷山将不再制作母树大红袍茶叶。</h3> <h3>在婺源火车站前广场上矗立着詹天佑铜像。詹天佑祖籍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人,有“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之称。</h3> <h3>汪口位于婺源东北部,因地处双河汇合口,碧水汪汪而得名,是一个以俞姓为主聚族而居的徽州古村落。</h3> <h3>婺源李坑是一个以李姓聚居为主的古村落,建村于北宋大中年间,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坑”是当地人称溪水的叫法。</h3> <h3>村内街巷溪水贯通、九曲十湾;青石板道纵横交错,石、木、砖各种溪桥数十座沟通两岸,构筑了一幅“远树平林村落,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景观。</h3> <h3>村内明清古建遍布,民居宅院沿涧依山而立,粉墙黛瓦、参差错落。</h3> <h3>篁岭——鲜花小镇,晒秋人家。</h3> <h3>篁岭地处婺源石耳山脉,属U型山居村落,民居围绕水口呈扇形梯状错落排布。古木参天、溪流淙淙,“篁岭晒秋”闻名遐迩。周边千亩梯田簇拥,四季花海展示惊艳的“大地艺术”。</h3> <h3>“晒秋”本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多出现在山区之中,由于地势原因,山中并无太多的平地可以挂晒农作物,所以农家只有利用自家的房前屋后和阳台晒致瓜果作物,由于秋收果实的颜色鲜艳,搭配着色泽淡雅的农家小院,对比之下,宛如一幅精美的画作,也成为了很多画家或者摄影师创作素材。</h3> <h3>江西南昌滕王阁与湖北武汉黄鹤楼、湖南岳阳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h3> <h3>滕王阁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西北部沿江路赣江东岸,始建于唐朝永徽四年,因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李元婴始建而得名,因初唐诗人王勃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流芳后世。</h3> <h3>滕王阁建成后历经宋、元、明、清,历次兴废,屡毁屡建,先后修葺达28次之多。第29次重建的滕王阁,是座仿宋式的雄伟楼阁,于1989年10月8日重阳节之日落成。</h3> <h3>远眺滕王阁</h3> <h3>在滕王阁上,俯瞰赣江两岸。</h3> <h3>在滕王阁上,俯瞰南昌城。</h3> <h3>滕王阁一楼西厅挂有白栋材所书“西江第一楼”金匾。</h3> <h3>此插屏式座屏风乃光绪皇帝御笔,由状元曹鸿勋恭立,末代帝师朱益藩题匾,被誉为“天下第一寿”。</h3> <h3>滕王阁最顶端的彩绘,是参照西安钟楼的彩绘式样精心绘制而成。这一螺旋式藻井,能给人以动感,凝神仰视,仿佛在不断旋转,不断变化,又给人以时空无限之感。</h3> <h3>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成立于1956年,1959年10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h3> <h3>当年的江西大旅社——南昌八一起义的总指挥部</h3> <h3>南昌八一起义是中国共产党为反击国民党反动派屠杀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挽救革命,于1927年8月1日在江西省城南昌发动的武装起义。</h3> <h3>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保存下来的起义部队成为工农红军的骨干之一。</h3> <h3>南昌市图书馆</h3> <h3>江西省博物馆</h3> <h3>江西省博物馆内正在“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