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赏析《声声慢》

默也

<h3>大家好,我是九台区沐石河中心学校,六年四班的郭家喻,下面我与大家分享的是,千古第一女词人,李清照的一首经典之作——《声声慢》。</h3> <h3>注释</h3><h3>寻寻觅觅:意谓想把失去的一切都找回来,表现非常空虚怅惘、迷茫失落的心态。</h3><h3>凄凄惨惨戚戚:忧愁苦闷的样子。</h3><h3>乍暖还寒:指秋天的天气,忽然变暖,又转寒冷。</h3><h3>将息:旧时方言,休养调理之意。</h3><h3>怎敌他:对付,抵挡。晚:一本作“晓”。</h3><h3>损:表示程度极高。</h3><h3>堪:可。</h3><h3>著:亦写作“着”。</h3><h3>怎生:怎样的。生:语助词。</h3><h3>梧桐更兼细雨:暗用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诗意。</h3><h3>这次第:这光景、这情形。</h3><h3>怎一个愁字了得: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尽呢?</h3> <h3>如同是丢了什么,我在苦苦寻觅。只见一切景物都冷冷清清,使我的心情更加愁苦悲戚。忽冷忽热的气候,最难保养身体。虽然喝了几杯淡酒,也无法抵挡傍晚时秋风的寒气。正在伤心的时候,又有一群大雁,向南飞去。那身影,那叫声,却是旧时的相识。</h3><h3><br></h3><h3>满地落花堆积,菊花已经枯黄陨落,如今还有谁忍心去摘?守着窗户独坐,梧桐叶片落下的水滴,声声入耳,令人心碎,此情此景,又怎是一个愁字概括了得?</h3> <h3>诗人简介</h3><h3>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历城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h3> <h3>写作背景</h3><h3><br></h3><h3>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声声慢》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h3><h3></h3><h3><br></h3> <h3>这首词是李清照在国破家亡、丈夫新丧的情况下,只身流落江浙,处境凄凉时写就的。它抒写了作者晚年孤苦无依的生活境况及其内心深处的一种绝望的哀愁。情调虽然低沉,却反映了南渡后许多背井离乡、骨肉分离的人的共同感受。</h3> <h3>诗文中含有七组叠字,无一愁字,却字字含愁,声声是愁!</h3><h3><br></h3><h3>音韵上徘徊婉转,感情上层层递进,使全词顿挫凄绝。</h3><h3><br></h3> <h3>书写愁情</h3><h3><br></h3><h3>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h3><h3> —— 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h3><h3><br></h3><h3>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h3><h3> —— 李清照《武陵春·春晚》</h3><h3><br></h3><h3>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h3><h3> ——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h3><h3><br></h3><h3>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 —— 李清照《行香子·七夕》</h3><h3><br></h3> <h3>这首《声声慢》是李清照卓越成就、天才艺术创造力集中的体现,堪称是一曲千古绝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