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旧事(四)

法公

常州装粪 <h3>  粪是农家宝,70年代的农村更是如此。装粪,并不是农活的专门术语,而是当地农民对去外地运粪的特指,大概是用船装运粪肥的简称。当年,生产队缺少粪肥,有人提供信息,说常州有家肉联厂,猪的粪水可免费装运。于是,队长就派老周带我们3个知青,摇船前往常州装粪。生产队的那条船是可载重5吨的水泥船,中间一个大舱,两旁有两个小隔舱,船头船尾的安全舱可夜宿。老周对外出运输很有经验,他是这次装粪的总管,既要负责联系肉联厂,负责船的运行,还要带上行灶,为我们做饭。为了照顾我们知青,老周特意从仓库里领足了大米、黄豆和豆萁,买了些菜,以备2天之需。</h3> <h3>  晴朗的早晨,我们从村里的小河浜出发,经团氿入钟张运河,往常州一路摇船而去。我们几个知青,刚学会摇船不久,有如刚学会开车的新手,兴趣和劲头虽大,但驾驭能力差。进入钟张运河,宽阔的河面上来往船只川流不息,一条条拖轮船队,霸占着主航道,在这样的状况下摇船,不勉让我们有点心慌。一旦对面来船交会,我们就手忙脚乱,自己的船只把握不住,就大声喊叫,让对方避让,“推梢”,“扳梢”,乱喊一通。推稍,就是船头向左,扳稍,就是船头向右。喊着喊着,“呯”的一声,我们的船如同瞄准了一样,对着对方的船撞上了。一边用竹篙撑开相撞的船只,一边对骂,直到船只离远,骂声听不见而止。停止吵骂,我们几个突然齐声大笑起来,这个笑是阿Q式的笑,似乎我们赢了。接下来没多久,这个喜剧又重演了一次。老周告诉我们,船底下的水是急速流动的,两船靠近了就有吸力,容易相撞。他要我们注意,交会时与对方的船离得开些。突然,他若有所悟,大叫起来,快去船头看看。我匍匐在船头甲板探头一看,船头被撞出两个不大不小的洞,有一处钢精都露出来了。两只与我们相撞的船都是重载,且是机帆船,动力足,他们的船头撞我们的船身吃亏的是我们,这下子我们笑不起来了。</h3> <h3> 中午时分,我们到达常州郊外,先找到一家可快速修船的船坞,把船修好,然后到肉联厂下粪水。晚上,躺在船头安全舱的稻草铺上美美的睡着了。</h3><h3>第二天一早,老周去集市,用带来的黄豆、豆萁换来早点,肉和豆腐等蔬菜,我们开开心心摇船回家。</h3> 团氿求救 <h3>  团氿,宜兴三氿之一,介于东氿和西氿之间,位于宜兴城区西侧,目前水面面积2.7平方公里左右。是宜兴城区太隔河、长桥河、城南河的上游,通过这三条河,西氿水流经团氿至东氿入太湖。2004年10月建成了以宜园为主的团氿风景区,是宜兴旅游的重点景区。今日团氿,风光旖旎。湖面,水波荡漾,野鸭戏水;帆板掠影,游船绕湖。湖边,小桥流水,亭台楼榭;楹联刻石,柳荷松竹。是人们休闲旅游的好去处。然而,40多年前的团氿,则是另派景象。团氿的面积要比现在大一倍,是很原始很荒凉的地方,团氿东南角还曾是法院执行死刑的刑场。那年,我与插友曾经在湖中遇险而疾声求救。</h3> <h3>  1972年秋收结束,生产队水稻大丰收,交足公粮后,队里按例分配口粮,黄灿灿的稻子分到每家每户,香喷喷的新米上桌了。我们知青每人也分了口粮。我和插友叔平商定,每人拿一担稻,到宜兴加工后给家里尝尝新,让父母及家人享受我们的劳动成果。</h3><h3>那天上午,天空晴朗,秋高气爽。经队长同意,我们两人摇着队里的水泥船,运稻去宜兴。水路也不远,只十多里,一个多小时就能到宜兴城。尽管上船后,发现船上没有竹篙,那支撸也因中段已开裂有点起软,但我们一心回家送新米也没在意。船只经铜峰公社大涧河穿过团氿湖,驶入城北太隔河,到米厂加工成米,然后送至城南各自家中。</h3> <h3></h3><h3> 下午,天色阴暗起来,老天要变脸了。3点多,我与叔平摇船返乡。行船不久,下起了小雨,我们担心的事终于发生了。我们穿上塑料雨衣,加力摇橹。船从城南河摇进团氿时,雨越下越大。天更暗了,团氿的风也比城里大得多。船在团氿湖的风浪中漂摇起来,这时,我们有点紧张了。正当我们用力摇撸,奋力向前时,一记扳梢用力,手中撸“嘎”的一声,不好,撸有问题,不能用力。这下,我们彻底慌了。情急之中,我们想到了抛锚。锚抛入湖中,船固定在了原地。我们不约而同的大声呼喊起来。此时的团氿湖,一片灰暗,四周不见船影。我们的呼救声,瞬间就消失在风雨中。喊了10多分钟,毫无作用。没办法,无奈之中,只能坐等。等风雨小些,等有船过来。郁闷、烦躁、担心、害怕,等待中我们任凭风刮雨打。似乎等了很长很长时间,终于看到有条船从宜兴方向向我们这边驶来,我们又大声呼喊起来。那船靠近我们的船,问我们是什么事。原来他们是附近铜峰公社大涧大队的农民,他们扔过来一根竹篙,告诉我们不要慌,马上就可进大涧河了。好心人那!事后,我们专程上门还篙致谢。有了那根竹篙,我们的胆子也大起来了,一人撑篙,一人使橹,冒着风雨,终于将船驶进大涧河。进了内河,我们就不怕了,慢慢将船摇回队里。</h3> 尾声 <h3>  知青生活的故事还有很多,有些趣事还是值得回味的,待有时间再写吧。</h3><h3> 1972年底,征兵工作开始了。因为上年度未征兵,这次征兵数量很大,参加完动员会,我就报了名。此时,我的父亲也进入了“解放”程序,体检合格,政审过关,我如愿以偿穿上绿军装。</h3><h3> 近三年的知青生涯结束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