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信如面”

琼花

<p>  刚刚过去的2018年12月,学生又一次参加全国少年儿童书信文化活动,体验“见信如面”的文字表达魅力。说真的这个活动竟然让我自己怦然心动,但是细细想来,似乎很久很久没有用写过信了。</p><p>  “干嘛要写信,多麻烦的事情,打电话,不行就视频呀”,孩子们对写信一千个不理解。</p><p> 余秋雨的《信客》,曾经让学生对信客充满了同情,对已经消失很久的信客这个特殊职业充满了感慨,并且在学完这篇课文以后,都要在老师要求下为沧桑、清贫、却又智慧、善良的老信客写墓志铭,祭奠诚信而落寞的信客。可是孩子们却无从体验现代人写信的激情和“见信如面”的愉悦,好在我们孩子近年来会参加少年儿童书信大赛,体会鸿雁传书的情趣!</p> <h3>  曾经写过许多信,也保存着许多信,“见信如面”不止一次用心感受着,并且写在在信笺里。但是,好像很久不写了,记得当年毕业后离家工作,给外地读书的弟弟妹妹写信,给同学写信,给老师写信。通过薄薄的信纸,传递着亲情、友情、师生之情。调动工作搬家的时候,两大包的书信,是我珍贵的行囊。</h3><h3> 和书信有关的故事太多了,纠缠在我满满的回忆里。在这一堆书信里,和小莉的通信是最早、最多的。有一次偶然得知她竟保存着全部的书信、贺年卡、照片等等,让我感动不已。少年的友谊镌刻在记忆里。八十年代中期,曾通过书信相约,相聚在韩城,我坚定不移的相信,我走下绿皮车厢的时候,一定会有她的等待。那一天午后,到站了、下车了,阳光下带着遮阳帽青春的她向我挥手,满脸灿烂的笑容是我心中关于友谊的最完美的注解。</h3><h3> 后来,有了电话,话筒那边的小莉声情并茂,比书信更精彩。再后来,有了电脑,有了邮箱,有了电子邮件,有了QQ,全班同学都在QQ的旗帜下集合,再后来有了手机,有了微信群,别说同学朋友,世界都在我们的掌心,指尖轻点,瞬间便可抵达罗马、雅典、伊斯坦布尔等任何一个最美小镇;准确点击,瞬间便可找到朋友的头像,而后发定位、导航,弹指间一切完成。</h3> <h3>  相信再过三十年,鸿雁传书,蔡庄之约的故事,一定还会被我们念念不忘;站台上,喜欢长裙的小莉风情万种的倩影是记忆中永不褪色的风景线。 但是,4G 、5G、GPS这些新科技必将日新月异,我们能否一直赶上时代的列车,我们写信的经历和故事是不是都要被时代的车轮远远甩在后面了呢! </h3><h3>  当年“见信如面”的情愫,是否就像余秋雨的《信客》一样,只能出现在孩子们的教科书里了呢。遥想古代的读书人用蝇头小楷在绢书上和亲朋互诉衷肠,是多么让不事书法的我向往的事情,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不是通过书信寄给了对方?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一定是邮差邮寄去的吧?以后是不是再不会有和书信有关的文人轶事了呢?</h3> <h3>  曾经,“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余音绕梁,如今这网络的高速给它插上了飞翼,让它成了瞬间完成的视觉盛宴,但却少了翘首等待的心灵之契的情感,少了“见信如面”的怦然心动。是不是也不会再有“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之类的美诗佳句了呢,那多让人遗憾!不过这么多彩的时代一定还会有更加精彩的故事问世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