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月光书院听书

只是一叶红(拒私聊)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20px;"> &nbsp; 那一夜,清风拂面,月色朦胧。苏州的朋友驱车带我们到苏州金鸡湖畔的月光书院听书。 </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20px;"> &nbsp; &nbsp;“月光书院”,单听这名字就够让人浮想联翩了。果然,当我们走进书院的月门洞时,马上就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了。展现在面前的是一个姑苏城内小桥流水的景象,室内俨然一派庭院风光。一座精致的小桥紧接着月洞门,靠南是一排花式长廊,还有亭子;北面是一座精致的砖雕门楼,十分雅致;东端是布置得古色古香的舞台,舞台南边还有一个花瓶门洞;十多桌席位就散布在这样的优雅环境里,让人感觉宛如在苏州园林一般。难怪有人说,这好比一座搬入欧式建筑群的苏州园林。</span></p><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nbsp;&nbsp; &nbsp; 服务生告诉我,月光书院的前身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山塘书院 , 2009 年 落户 月光码头 并改名月光书院 。 苏州评弹不是苏州人的专利,关键在于传承,园区有这么多的外国友人,还有众多在园区企业的外地籍白领,要让这些“洋苏州” 、 “新苏州”也能感受和喜欢苏州评弹,这才是传承苏州评弹的最有效途径。 每天,这里客人都不会太多,但三三两两,连绵不断 。 不少是慕名而来的。 客人在这高雅的环境里,一边品茗,一边听评弹,聆听中国最美 的 声音,既陶冶了情操,又增长评弹知识,着实是一种人生享受。</span></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20px;"> &nbsp; 苏州人的一句口头禅是“你在说书”。说书,就是评弹。评话是说大书,弹词是说小书。评话有英雄气,常常是慷慨激昂,慷慨激昂地骑在一匹看不见的马上,秋高气爽,鬃毛猎猎。而弹词呢,弹词是美人的味道,墙头月影,游廊曲径,灯光冻,海棠滴石,斑斑粉彩,釉里红。评话是历史社会的个人注解,弹词是人情世故的公共关系,评话话到云深处,弹词弹出数峰青。数百年了,苏州的评弹艺人就是这样在小镇和小镇之间来来往往,在书场和茶楼里说说唱唱。</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20px;"> &nbsp;“七里山塘景物新,秋高气爽净无尘……”,听,这是评弹选曲《白蛇传•赏中秋》中的一段。舞台上,两把椅子披着绣花的丝绸,端坐着两位评弹演员。男的一袭长衫,手拿三弦,儒雅大方;女的一身旗袍,怀抱琵琶,婀娜多姿。叮叮咚咚,吴侬软语,余音绕梁,自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温润与和谐,让人心驰神往。</span></p><p><br></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20px;"> &nbsp; 记得那天晚上,我和女友分别点了《杜十娘》、《莺莺操琴》、《孙庞斗智》、《宝玉哭黛》和现代版的《太湖美》、《苏州好风光》等曲目。台下的观众并不多,但喝彩声不断。我深深感叹,这种植根于民间、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曲艺艺术的独特魅力。它的时空转换异常方便,大到千军万马、前朝后代,小到稍纵即逝的人物内心的情绪变化,都可以被表演者任意扬厉、抽丝剥茧,其感染力丝毫不逊于舞台剧。那一夜,我们就这样泡一壶清茶,就一楼秋风,细细感怀琵琶和弦子编织起的岁月。直至,与窗外的月光一起沉醉。</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20px;"> &nbsp;评弹是一条静静流淌着的河,评弹是默默通向古城的一条小巷,穿过这一条幽深的小巷,我们看到了一个美好的苏州。</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1, 51, 51);"> </span></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