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作者:郑先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 1, 1);">此文载《荷都文化》杂志2018年秋季卷,总第23期。《金湖快报》2019年3月18日第四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白马湖的历史最早见著于史籍应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水经注》云:昔吴将伐齐,北霸中国,自广陵(今扬州)城东南筑邗城,城下掘深沟,谓之韩江,亦曰邗溟沟,此扬州有邗沟之始。《春秋·左传》哀公九年,即公元前486年所载:秋,吴城邗,沟通江淮。说吴王夫差调民工开凿邗沟,将长江与淮河相连。《水经注》始对邗沟流经的区域河道作稍祥的叙述:“初自长江引水北流,向北流经一系列湖泊,以较短的人工渠道相连接,航道弯曲,到末口入淮河”,白马湖就在向北绕经一系列湖泊之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三国时广陵太守陈登出于军事需要又组织民工在津湖与白马湖之间开凿了一条夹耶河(又叫马濑沟)使津湖与白马湖相连接。清刘文淇《扬州水道记》说:邗沟以广陵邗江得名,而由江达淮。历史上邗沟古道分为邗沟东道和邗沟西道。邗沟东道是从江口经陆阳湖与武广湖之间,向北穿过樊梁湖、博支湖、射阳湖(在宝应县东北)北入中渎河、山阳池经末口入淮河。邗沟西道是从江口经陆阳湖与武 广湖之间,向北穿过樊梁湖、津湖、白马湖,再从白马湖与射阳湖之间的夹耶河入射阳湖,再北入中渎河、山阳池由末口入淮河。《水经注》云:魏晋以前白马湖不能径达于淮,历南北朝而不异。宋大将谢灵运在《西征赋》中说:“发津潭而迥迈,逗白马以憩舲”。津潭即津湖,白马即白马湖。由此可以知道,谢灵运西征走的是西道,因此时白马湖不能直达末口,须经射阳湖入中渎河、山阳池达末口入淮,故有逗留于白马湖之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顾炎武《郡国利病书》云:末口即北神堰,在淮安府北五里,即古邗沟之末口,故时漕运皆由此入。末口扼邗沟入淮之口,为江、淮、河(运河)、济四大水系的枢纽,不但是交通运输的要冲,且江淮地区发生战争必争淮安。历史上改朝换代,往往以淮安为角逐之所。如东晋刘宋与北魏之争;唐末五代时周世宗讨伐南唐均曾在淮安发生大战。北方群雄争霸,少数民族贵族统治者南侵,亦以淮安为据点。南宋大将韩世忠偕夫人梁红玉(淮安北辰坊人)驻守楚州,与金人对峙十余载,金兵不敢来犯。《扬州水道记》说:元将博罗欢进军,拔淮安南堡,战白马湖及宝应,掠高邮,盖白马、射阳二湖,为宝应达淮之要冲,而范水则由宝应达高邮之路也。末口直到黄河侵淮,河道逐渐淤涸,淮河改道草湾新河北徙,才完成使命。</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刘文淇在《扬州水道记》中说:“明朝陈瑄凿清江浦,导水由管家湖达淮,又缘西湖筑堤亘十里以引舟,于是由淮安直达白马湖,不复由射阳湖矣”。这是白马湖水流向的一个重大变化,白马湖过淮阴而入淮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古时的淮河平流入海,更低于邵伯堤东下河地面,且天长、江都、甘泉诸山湖之水又加入,邵伯之水挟江潮而趋邵伯、高、宝、射阳,安得不南高北下?”白马湖、津湖之水皆北至射阳湖,可见唐以前扬州地区地势乃南高北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古邗沟又名渠水、韩江、中读水、山阳渎、淮扬运河、里运河等,是联系长江和淮河的古运河。自汉至唐代,此河道是大运河的主航道,是历代漕运的主要通道,是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 大工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关于古代邗沟的景象,北宋诗人秦少游在他的“邗沟”一诗中有生动的描述:“霜落邗沟积水清,寒星无数傍船明。菰蒲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南宋以前淮河水患一直较少,在黄河夺淮以前不仅没有成为一条灾河,反而能造福国家和人民,成为一条富饶的河。自古以来一直盛传,“两淮水利甲天下”,素有“江淮熟,天下足”的美誉,究其原因是淮河有自己的入海道,淮河干流依据西高东低的地势,一泻千里入大海。后来由于黄河下游河道多次出现改道,淤塞了下游入海通道,洪水排泄不畅,四处泛滥,侵占了淮河的入海通道,使得原本成形的淮河水系出现紊乱,导致灾害频发。据史料记载,黄河曾多次侵夺淮河河道作为出海口,但由于时间较短,对淮河流域改变不大,但从南宋绍熙五年(1194年)第四次大改道起,淮河流域的豫东、皖北、苏北、鲁西南成了黄河经常泛滥的地区,使淮河流域水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仅元朝一代,从1279年开国1367年亡国共发生大灾57次,平均1-3年发生一次。由于黄河全面夺淮,淮河主流被迫流入洪泽湖,经白马湖入氾光湖(即宝应湖)、津湖(即界首湖)。白马湖成为洪水走廊,从1523年到1911年的388年中,白马湖遭受水灾达117次之多。清朝康熙十九年(1680年)泗州城遭受没顶之灾,到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泗州全城被泥沙埋没,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水淹泗州城。(泗州城位置在今天盱眙县明祖陵的北边洪泽湖中,明朝初朱洪武皇帝迁其祖墳于泗州城南,这里南有高山,北有湖水,从地理上来讲乃风水宝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清朝宝应人刘宝楠在其著作《宝应图经》一书中祥细记录了历史上邗沟在宝应段的十三次变迁。白马湖水由北流而南下,后经宝应湖、界首湖诸闸通泄东流,初由流星港、紫婴沟至南瑶太仓直抵射阳以入海。1938年6月中央军为阻止日寇南进,炸开黄河大堤,黄河水奔腾而下,淹死百姓无数,淤塞了白马湖、宝应湖、高邮湖由东入海的通道,改道南下经长江入海。白马湖因受淮河涨溢,其水不入运河而注宝应湖、界首湖,东境田庐深受其害,明宣宗年间(1425-1435)平江伯陈瑄筑宝应、氾光,白马诸湖长堤,以度牵道。到明朝宪宗年间(1464年)高邮、邵伯、宝应、白马湖四湖形成。1957年挑筑白马湖隔堤,1969年建白马湖阮桥退水闸,使白马湖与宝应湖分而治之,成为一个独立的湖泊,在此以前白马湖与宝应湖一直是连为一体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古代的白马湖有多大,在明朝以前史书上都没有明确记载。明朝隆庆(1566-1572)年间编纂的《宝应县志》中有明确的记述:“白马湖在县北十五里。东西长十五里,南北阔三里,西连三角村,东北会运河,北接黄浦,南接宝应湖、清荡湖、丁老湖,皆随地立名,实一水也”。从明朝隆庆到现今,经过400多年的变迁,白马湖发生了很大变化,南北长17.8公里,东西平均宽6.4公里,最大宽11公里,水位6.5米,最大水深2米,湖低高程5-5.5米,白马湖的形状由原来东西长,南北窄的长条形变迁为南北长,东西窄中间更窄的葫芦形。白马湖的水面积在400多年时间里由11.25平方公里发展到113.4平方公里,扩大了100多平方公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白马湖中散布着大小土墩上百个,也就是人们传说的白马湖中有九十九座小岛。这些小岛的形成是由于千百年来湖区人民不断地垦荒种耕,捕鱼捞虾而构筑的居民点,他们在湖边挑墩凿堤,安居乐业,繁衍后代。随着时间的推移,湖泊不断扩大,便 逐渐形成了湖中的一个个小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扬州水道记》说:宋元运道皆由诸湖,其经历者在宝应则射阳、白马、范光、界首诸湖,其见于诗者多名人。白马湖在历史上一直沿用此名,至今已逾两千五百多年。元朝诗人萨都刺《过白马湖》诗:“春水满湖芦苇青,鲤鱼吹浪水风腥,舟行未见初更月,一点渔灯落远汀”。津湖在历史上又称精湖,宋元时改为界首湖,明以后则称高邮湖。诗人萨都剌有《过界首湖》诗:“清气扑人湖面水,幽声到耳树头风,人家蚕老樱桃熟,恰是淮南四月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氾光湖历史上又称为范光湖,明以后改称宝应湖。诗人吕存中《过宝应湖》诗:“半升浊酒试纯羹,贱买鱼虾已厌烹。浅水依蒲有船过,淡烟笼日更人行”。因此,宝应湖、高邮湖名称的出现比白马湖晚了两千多年。在历史上曾颇具盛名的射阳湖,也因淮河改道使其失去了往昔的作用,渐渐由湖泊沦为沼泽地。宋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射阳湖》诗:“渺渺指平湖,烟波入望初。纵横皆钓者,何处得嘉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白马湖的行政隶属因朝代更替,郡县置换频繁,比较复杂。汉武帝立子胥为广陵王,改江都为广陵国,领四县:广陵、江都、高邮、平安,白马湖属平安县(后更名为安宜、宝应)。晋武帝太康元年平吴后,立广陵郡,统淮阴、射阳、舆、海陵、广陵、盐渎、淮浦、江都八县。又立临淮郡,统县十,盱眙、高邮等县属焉,而无平安。故《一统志》谓平安为晋废也,白马湖属射阳。《水经注》作者郦道元是北魏人,他在《注》中言:“山阳白马湖”,此时白马湖属山阳县(今淮安)。《隋书·地理志》云:“江都郡安宜县”。梁置阳平郡及东莞郡,开皇初郡废,又废石鳖县入焉,有白马湖。《新唐书·地理志》楚州宝应县,“本安宜,上元三年以获定国宝,更名”,此后白马湖属宝应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到了近代,白马湖北部属淮安,东部属宝应,西部属洪泽,南部属金湖,为两市四县所共有。白马湖历经两千五百余年,为四周民众提供水利灌溉,交通航运的便利,到现代更有水产养殖,旅游开发等重要作用。新世纪建造的白马湖环湖大堤全长77.8公里,其中有66公里属淮安市,而淮安市政府精心打造的白马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必将取得世人瞩目的成就,成为苏北大地上一颗耀眼的明珠。 </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