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河南许昌禹州市鸿畅镇寨子贾村贾氏源流 </p><p> 寨子贾,一小村也。属禹州鸿畅镇,处禹、郑交界。东、北皆岗坡,西南为平地。村西一里余有溪曰兰河,缓向南流。土地不足两千亩,人口午四有余。民以农耕为主,多产小麦、玉米、红薯、烟叶等作物。贾为村中大姓,兼有李、刘、侯、薛数十户.据传秦汉即有村落,史称文家寨,为三国名将文丑后人守墓而渐成落,后衰败。至明,有贾姓兄弟至此,渐繁衍而成今日之村。因处中原,自古为征战之地,尤以三国古迹甚多,文丑家、文丑庙、白马坡、黑马岗等,不胜枚举、秦砖汉瓦、残戟破刀,随处可见。文化底蕴深厚,古建筑富有特色,一村之内,庙宇多座、兴国寺远近闻名,文丑庙传说神奇。另有描鼓庙、火神庙等材头野外林立,千年来虽未有显官大贤、名门望族赫然入史,但也不乏有志之士、有趣之人、历史掌故,逸闻趣事时代相传。民风淳朴、勤劳善良、相处和谐。炊烟袅袅、鸡犬相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怡儿抚孙,闲来豆棚说古事,无事把酒话桑麻.亦为快哉。新中国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村庄日渐壮大、村民日益增多,尤以改革开放之后,百姓富足、瓦舍栉比、小楼林立,一派欣欣向荣之景。然因政治运动不断,反右倾、大跃进、炼钢铁,尤以"文革"破旧立新,祸害颇深,文物遭毁、遗迹不存、千年古冢夷为平地,数百年古剩片瓦不存,令人惜哉痛哉。近年来,村民多忙于挣钱致富,人心浮躁,传统摒弃,文物无人保护,故事无人叙说,将有文化不在、历史湮没之忧。幸有贾国忠先生,年近不惑,身残志坚,寻古迹、抚残碑、问老人、披阅古籍,孤灯钩沉。历数载,将吾村文物古迹、传说故事汇为一集。</p><p> 予观之,甚为感奋,作此序并赋《吾村感怀》诗一首,以记之。</p><p>西眺伏牛草青青,东望准黄万里平。</p><p>两岗如凤欲展翅,一条小溪似蛟龙。</p><p>汉冢累累埋忠骨,明寺隐隐传钟声。</p><p>牧羊常拾破刀枪,犁地碰碎古玉瓶。</p><p>关公文丑血战处,夜半犹闻战马鸣。</p><p>小村轶事今应记,大槐树下叙古情。</p><p> 寨子贾由来:寨子贾之所以叫寨子贾,一是因为有寨子(文家寨和中间下半途而废的寨)、二是因为贾姓人多和迁来的早.相传贾家从山西洪洞县迁到贾楼村是弟兄四个(后人有叫老四门儿的),老大老二都娶妻生子,老三老四尚小、只有四、五岁,两、三岁。老大媳妇很虐待老三老四,老二看不上了,说:既然咱没爹没娘咱也不能把两个小兄弟饿死,我带他们出去找条生路吧。于老二夫妇就带着老二老三到北山沟贾湾居住了下来,后来老二老三长到十来岁,又从贾湾出来,来到寨子贾住下,渐而娶妻生子,繁衍成族。寨子贾村号的形成,最多是明代世宗嘉靖年间,困为这时候贾姓已初具优勢了,另一种可能也不排除是在清嘉庆间、那时候重新打寨末成,村东头只有个大栅子,有名无实,遂改为寨子贾也有可能。另据清史料记载:有“文风里九甲寨子贾文家寨”一说。</p><p> 庠宦贾文远是清朝光绪年间寨子贾村第一个开私塾办教育的他读书很多,在村里开塾馆二十余年,教出学子数百,在方圆左邻颇有影响和名气。所以被清政府授予庠宦(相当于高初中校长)之职,并发有顶子(官帽)・可以见县官不跪。他活了八十多岁,他的大量存书直到文革前才散失。</p><p><br></p><p> 《贾姓文化》编辑部辑文</p><p> 2019年1月11日</p> <h3>寨子贾史话</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