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街

小百合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今天又走了好大一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五一假刚过,瓦院子的那一处公婆短住过一年的公产平房,收到电话有人承租,是一个来到镇上的山里女人。办理了简单的租房协议。今天有空想着去交代处理一些不尽的事宜,晚饭后便转过去瞄一下,却锁了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里离过去公婆卖掉的私房只一步之遥,一转念间,就转过去瞧了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路过门口,只看得到楼上的窗户。在这个家门结婚后住了两年,又出出进进有七八年吧。如今,物是人非,新的买家翻了下新,比之前要舒服,院门口两边的两棵长过院墙高的广玉兰没有了,铺了水泥,房屋右边小路对侧那块讨厌的菜地粪窖,被一家钉子户钉了好多年,现在也消失了,被别人买下地,拔地而起竖起了一座楼房,并还装修得很不错,整条路看起来次序了,一下子,周围的环境似乎提升了不少档次,不那么令人讨厌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顺着门前的小道继续往前走,就这一排,每家每户都有不同的变化,挨家数,至少还卖掉了三家。变迁,在人们生活中,不停地出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走到头再拐过去,看见小街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小街,是小镇上历史悠久的街道,街道尽头的后半部,是两边一排紧挨着一排的瓦房,当初为解决小镇居民住房而迁建,窄长窄长的巷子七八条,居民密集,也是我童年生长的地方,直到长大。只是我从没想到过,山不转水转,我的婆家,跟我生长的小街,最后竟是离得这样的近。婆家的老家,是隔壁县搭界的一个村子。那时公公通过分配招工在镇上上了班,然后搬迁到镇政府开发的镇区居民区生活。而我,正是在自己人生选择的十字路口徘徊之际,被娘婆两家并没有太多交集的嫂子和妹姑子,奇妙地撮合成了一对姻缘,然后结婚出嫁、生子、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小街,我记忆中最幸福的时光就是,每年的年三十,父母们忙着备年,我们姊妹几个则穿着仅仅是新而并不精致的蓝灰系列粗布面料衣服,拿着压岁钱,兴致勃勃地窜到姨伯家的那条大街道口找同伴玩,买鞭炮,吹气球,吃花生,吃糖果,以及脆炸麻花……,满足地享受着此刻一年才会有一次的奢侈而大方的过年的欢喜和快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眼看,差不多抄到了大哥卖掉的那间平房了,属于小街的后半部,就在前面几排里头夹在中间的那一排,继承的是爸爸买下来的公产房,也是我童年和读书期间居住的房子,那时候,家里有四个孩子,总共才三间房,被挤兑着和调剂着勉勉强强住下来,直到后来大哥参军,二哥外出工作,我才真正有了属于自己的一间房。一张床、一张桌和凳,桌上放着一个比较小的书柜,是大哥他们用过的又留给了我,寄托了我当年所有的喜爱和兴趣,看书,写日记、练字练画,让我在这个房间里熬过了一段安静的待业时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间老屋,勾起了我往日温馨的回忆:放学的雪天里家里堂屋暖暖的炉火,炉火上边儿放着热气腾腾的焖萝卜,等着我回家;每天晚上上自习前爸爸煮的一顿青菜鸡蛋面;还有寒冬腊月的清晨里,堂屋另一头的房间里,传过来的妈妈的一声声“平儿,到点了,起床了……”,直到我应了声才停下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条巷子,老屋右隔壁的袁奶奶李爷爷,很福相、很干净和睦的两位老人,活得比一般人清净,爱洁癖,母亲总叮嘱我们不要去骚扰老人家,儿子读书有造化,做大事的工程师,除了过年,很少回家,有一次过年,袁奶奶儿子回家了,拿着相机给我们左邻右舍的家乡人照相,家里算是有了几张不错的家庭合影照了;隔壁再过去的一家,是郑婶家,光生了六个女儿硬是没有生儿子,最小的幺女,跟我同龄,玩得最好,每个暑假跟她搅在一起,像比赛似的比谁会做家务,一起踢毽子,一起钉房子,一起跳绳子,一起躲猫咪,一起提着衣服到举水河边捶衣服…………;再数过去最外头的一家,是部队转业的王部长苗伯伯家,口音不地道,是巷子里头最发旺的一家,很亲和慈善,最先买电视机,巷子里的孩子经常跑到他们家去蹭,还给零食,可是我们不敢接,记得有一次很稀奇地吃到了苗伯伯送来的被妈妈推辞不掉的苹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穿出了小巷子,小街的那条主街道,就呈现在眼前,一眼望去,零零散散,横七竖八,弯弯扭扭地钉起了很多楼房,参差无序。我想,在这里做楼房的,大概算是走不动的老屋吧,也有舍不掉的情结,还有迁不走的囧困吧。小街,有妙手回春的中医,救过弟弟的积食症夜盲病,有奋发的读书子,远走高飞,有传统的棕麻加工坊,养活我们姊妹温饱,也有精明能干的人,竖起了一栋气派的新房,令人羡慕,小街,更多的是普通百姓,朝走夕归,养儿糊口;小街,也有一口水井,养活着一整片街坊,水质极好,甘甜如泉,从早到晚,一直忙碌着;小街,还有一棵百年古树,没有人敢动它,身有灵性,枝头挂满了各种各样的祈福红绸,祈愿这里的百姓平安、康健、如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小街,还依稀见得到遗留下来的木屋,看起来破败萧条,堪称古迹;小街,如今,早已没有过去那些熟悉的面孔、熟悉的街坊、熟悉的味道,一茬又一茬,一拨又一拨,人来往去,斗转星移,物是人非;小街,在如今人们生活的变迁与发展中,也其实已经从过去人气旺盛、热闹一流的街道,变成小镇上的一条“穷”街,不复过去的辉煌与凝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再往前走,就是我的出生地——一间又窄又深的老瓦屋,这栋房子,在我的童年里,没有任何的记忆,确实太小,只是一个婴儿,只是听我母亲说,快要生我的时候,要做月子了,一个女人呆在后头又暗又潮的房间里,胆子小害怕,才开口跟合住的房东婶婶请求搬到前头的敞亮点的房间,婶婶同情母亲,满足了她的要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再往前隔壁一家,就是我姨伯的家,在表嫂的手上,老瓦房变成了新平房,生活环境算是有了质的提高。只是我姨伯,和我妈,俩亲姐妹,在后来的同一年里,冥冥之间很玄乎地整整相距100天,相继仙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条路,走下来,感触颇多:无忧的童年,儿时的玩伴,成长的历程……,觉得亲切温馨、苦中有乐:童年中,冬天里的早晨,姊妹们裹着不合体的棉袄夹裤旧鞋,倚坐在巷子门口的墙壁边,捧着粗瓷大碗、沐着温暖的阳光,蘸着酱萝卜,挑着又烫又糯又好吃的白粥,碰上有花生米或炸黄豆下饭,大人就在每个孩子的碗里分一勺,吃得更香,大哥每次都把他自己的那一份撒给弟妹们吃,没有奢侈,但求温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记得我们兄妹几个在家里帮着母亲撕扯棕片然后母亲拿着它去加工坊搓制麻绳的场景,记得每年的暑假跑到烈日下搬砖和泥当临工,拿工资凑学费的兴奋,还记得大哥老说,我们小时候,家境苦寒,不如街坊很多居民,亲外公去得很早,妈妈只有几岁,只有大哥见过面的外婆去得也早,只有姨伯和母亲两个女儿,外婆继外公又没有儿子,靠手艺挣钱的继外公,跟了姨伯家过,咱家没米了,硬骨气的母亲为了不让人瞧不起,从来不向外人家借米,总是叫哥哥他们端着钵子到姨伯家借;还记得,我读高中的最后两年,自己一个小小个子的女生,放学怕事,每晚十点半,从学校放学,蹬着大人用的自行车从小镇的西头一口气不回头奔到小镇的东头,钻进自己的家,体验着读书的辛苦与独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走到了主街道的中途,看到了一张很熟悉的面孔,是袁伯伯,一个守了四十多年寡的老人,昔日街道居委会妇女主任,精明能干,现已经八十多岁了,变成了一个耄耋老人,住的房子还是原来那个木房子,稍有修缮,当年的精干泼辣,在她的身上,早已找不到踪影,脑袋不停地晃晃颤颤的,见到了我,竟还喊出了我的名字,跟我招呼起来,记得妈妈走的时候,她还到我家,难受地念叨了好半天,说妈妈是街道里最善良最有骨气的好人,也是妈妈年轻时生活过难的知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稀稀落落的人从我旁边静静擦过,坑坑洼洼的街道蜿蜒地延伸,小街,在我的心中,已经成为了生命中的烙印:纯真、朴实、自尊、自强,及怀念,心里头涌起了万般的感慨:茫茫人生,苍苍岁月,怎么突然变得这样的不禁过、转眼即逝?他人的人生之路,折射着自己以及每个人的人生之路:出生,成长,读书,工作,成家,柴米油盐酱醋茶,吃穿用度养孩子……,传承和沿袭着前人的活法和套路,一代又一代,周而复始,繁衍生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