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吊王寨

海纳百川

<h3>  据漳州方志记载,陈吊王由闽南至粤东,归附者众,共有58寨。现在潮州地区很多地方还有陈吊王寨的遗迹。</h3> <h3>  陈吊王曾抓获元兵“舌头”,率众伏击驻扎于隆都樟籍之蒙古贵族铁骑并毙其头目。</h3> <h3>在潮安县归湖镇砚田村对面的山上有一处陈吊王山寨遗址,据说陈吊王当年从福建漳州到凤凰山联合许夫人畲家兵后,军队曾驻扎在此。</h3> <h3>  其海拔高304.6米,周围环绕着牛、狮、虎、龙、鹰、鸟笼、将军搭弓诸山,寨南面临凤凰溪,寨北峰峦叠嶂直接凤凰山,站在山寨上可望见韩江</h3> <h3>每个季节🌹花开🌸的时候,花香🌻飘遍整个花林。大概就是取名“花林四季"的含义吧!🌹陈吊王寨位于花林四季山庄的后面山坡上!</h3> <h3>  由此可知《畲族简史》中把陈遂作为畲族的英雄,并记述他在潮州的活动并不虚传,可见凤凰山在720多年前的宋代末年还是畲族武装的根据地。</h3> <h3>陈吊王寨树木多,荆棘丛生,蚊子满天飞,士兵们常常被蚊子咬德睡不着觉,还害了疟疾。天上的蛤蟆大仙听知,特地感到寨上来,专门食蚊子。保护陈吊王和他的士兵,蚊子没有了,大家睡觉安稳了,也不还疟疾了。蛤蟆大仙怕自己走后,别处的蚊子还会飞来作孽,临走时,就把寨里的一块大石头,点化成蛤蟆。从此,寨上的蚊子就绝迹了,后人就把这块大石头叫做蛤蟆石。</h3> <h3>  宋末元初,随叔父陈桂龙率众起义,曾助宋将张世杰攻泉州,讨伐降元的宋臣蒲寿庚。其叔父兵败为元兵所杀害后,陈吊王率众继续抗元,前后坚持了六年</h3> <h3>听说在“陈吊王寨”上下花,现留有二株枝支连理的榕树。相传为陈吊王和妹妹陈吊花手植,二株枝支连理,也称“史妹树”,蔚为壮观,树龄达数百年。“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h3> <h3>连理树是一种少见的自然景观,向来被视为爱情的象征。难道这边的连理树就是陈吊王亲自栽的吗?</h3><h3><br></h3> <h3>由于当时漳属各县和闽粤边境一带,畲汉杂居,为了加强团结,壮大力量,陈吊王提出了“穷苦人同命运,畲汉一家亲”的口号,动员各地农民,不分畲汉,共同起来铲除残暴,荡尽不平。他联合畲族首领许夫人后,“势力遍及漳、汀、潮一带,号十万众,连营数百里”(《元史·世祖本纪》)。起义军所到之处,严惩贪污、诛杀残暴、开仓散谷,深得群众的拥护,给元兵以沉重的打击,至元十九年陈吊王在漳州被杀。</h3> <h3>南宋末年朝廷为了对付元兵入侵,派人跑到潮州畲族聚居的村落,组织畲家军配合文天祥抵抗元兵。畲家军有个将领叫陈吊眼,陈吊眼有武艺、有计谋。一伙畲族兄弟在归湖镇砚田村对面的山上安营扎寨,和元兵作战。百姓城他为陈吊王,把寨叫做陈吊王寨。</h3> <h3>陈吊王占据山寨,时常劫元兵和关府船只,激怒了潮州守将文殿佐,他率领官军,浩浩荡荡杀奔陈吊王寨而来。可是,一连几天都无法攻下。文殿佐急得团团转。</h3> <h3>陈吊王寨有个叛徒偷偷跑下山向文殿佐告密,说山上兵力少,要是能把退路断绝,山上缺粮、缺水,陈吊王不战自败。文殿佐听后,立即定下困山计,把山寨围得水泄不通。十多天过去了,山上的情况十分危急,将士们纷纷请求下山决一死战,陈吊王没有接受大家的意见,他早已想到一条退兵之计。</h3> <h3>有一天,天气晴朗,烈日当空。文殿佐正自爱树下与叛徒碰杯饮酒。突然,士兵来饱:“寨上正在晾衣服、被帐,谷场正在晒谷子,风柜还在摇着!”他们向寨顶望去,果然水汽朦胧,谷壳满天飞。殿佐看后想,山上洗衣服肯定有水,风柜在摇可能大米还没有吃完。困寨是困不成了,只好下命令收兵回营。</h3> <h3>其实,寨里的水和米早已喝关、吃光了。依据、被帐上的水汽不是水是陈吊王叫士兵们拉尿撒在上面的风柜里飞出来。全是粗糠没有米,陈吊王不动一兵就解了围</h3> <h3>现在寨北的风柜坳,不管什么时候,总有风从寨上吹来,据说就是当时陈吊王的风柜还在摇!</h3> <h3>在澄海西浦山有石龙寨,形势险要,处于潮、澄、饶三县交界,是由无数大小不同的厚石伏盖山坑而形成,传说是陈吊王五十八寨之一。北面坑口有“东门楼”,是畲军的望哨和指挥部,由几块天然大石垒成。还有人工横架的两条石梁可通石洞。洞中还有火药臼,相传是陈吊王制作火药之用。今石龙寨之东有“羊城内”地名,古称“陶畲”,是古代畲胞居住地。</h3> <h3>在澄海莲下镇程洋岗乡西的莲阳河和蓬洞溪畔,还有陈吊王的“临江寨”。现寨北门尚存,东门存门框柱和夹在古榕中的墙基石。寨西有陈吊王的审厅和上、下花园残垣和通路石级!</h3> <h3>程洋岗扼韩江要口,水陆要冲,山不高而地险,故倚江建临江寨,布防屯兵。陈吊眼所遗临江寨,人称石寨。遗址尚有寨墩三处,北门、东门及墙基石、千人井、点将台、审厅、营盘山等。</h3> <h3>潮州现尚存有陈吊王的军事遗址十多处,仅桑浦山便有李古洞、铸钱洞、甘露寺、龙虎洞等处。</h3> <h3>  由此证明《元史·世祖本纪》中关于陈吊王“聚众十万,连五十余寨”记载属实,也可见畲胞未外迁闽浙赣皖四省时在潮州人数之众多</h3> <h3><h3>  陈吊王埋金银 异文</h3></h3><h3>南宋末年,元兵进犯中原,小皇帝赵昺带着身边几个大臣南逃。这时,各路绿林好汉,纷纷起兵保护小皇帝。决计灭元复宋。就在这潮州绕平交界的青岚山一带,驻扎着绿林巨头陈吊眼和他的妹妹陈赛花<br></h3> <h3>兄妹把历年搜聚的金银财宝装进一个大土瓮。然后召集全寨的将士,问谁愿随军和元兵打仗?谁愿留寨守财?阵中那些贪财怕死的,当即站出阵外,报名留寨。陈吊眼心里有数,便命这些将士将财宝扛进周围山洞和地穴,一切就绪后,他把这些将士一一砍头,再命人每个土瓮上放一个头颅,并乘夜封穴堵洞。然后向全体将士宣布:贪生怕死者,依次为例。众将士一直表示与陈吊王共生死。</h3> <h3>为了使这批财宝不致永世被埋没,陈赛花请来当地名匠,在”鹰鼻岩“的大石上刻上”离此一箭之地“六个大字:又请军师爷写了一首示藏宝之地的诗文,再译成”蝌蚪文“拆成字旁,随手粘贴在一块巨石上刻成碑文,完工后,兄妹俩便带兵寻找送帝昺去了。</h3> <h3>这块巨石一直保存到今,但是谁也无法把这”蝌蚪文“拆成字旁,这样一来,也就无法识破陈吊王当年藏宝的地方了。</h3> <h3>险石银水泉</h3><h3>好多年后的一天,有个姓张的官员路过凤凰山险石,见险石奇险,真好玩,就在四周转了一圈,后来累了,便在石脚下打了个盹。忽然梦见十八个无头鬼跑到他跟前,哭哭啼啼要求超生;还说出陈吊王那十八瓮金银掩埋的地点,姓张的官员醒来后,心想,金银是身外之物,我要不得;但那十八个无头鬼到是要把他们赶走,免得这里不清净。回衙后,他就请和尚在险石边念经做佛事,并请来石匠在石上刻佛语,中间一句是”南无阿尼陀佛“,右边是”制煞“二字,意思是不让鬼魔做怪;左边刻的是金银埋藏的地点,其实那些字都是些偏旁笔划,谁也看不懂。</h3><h3><br></h3> <h3>又过了些日子,有个人从险石经过,老远就望见石壁下面猾啦哗啦留下一股白银。他知道那便是陈吊王埋的金银,跑上前一看,银水又不见了,他断定,白银一定埋在石头里面,就找俩铁钎,想把白银的出口撬开,好把白银抠出来,谁料,一连撬了十八个洞,洞里流出的都不是白银,而是鲜红的血,他一无所获,只好回去,知道现在。洞口旁边的石头,都是红色的。</h3> <h3>站在陈吊王寨山上,南面是凤凰溪,北面直接凤凰山,西面可以看见韩江。陈吊王寨周围还有风柜岭、旧马道、倒撤岭、蛤蟆石、曝银石等多处跟陈吊王有关的遗迹。</h3> <h3>点将台也叫晒元石</h3> <h3>陈吊王寨的山顶上,由于很少有人到达,所以杂草林木丛生。尽管如此,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山的东西两面各有一条宽约2尺、长约50~100米的残墙。墙外,东西两面都是很陡的山坡,没有路,要想从这两处向山上进攻是很难的。墙内是深约1米多的沟,现在看来,很象战壕。这个地形易守易退,内可出而外不可入。正面是官兵的驻地,后面则是畲族居住的山区。站在山上,如果看到敌人从北面山坡上山,起义军则可以在他们没有到来之前,从容地从南面撤退。</h3> <h3>据当地畲族群众说,陈吊王当年就住在这座山上。现在山顶上还可以看到很多碎陶片。在山顶的南部,有两块很平的大石,据传这是陈吊王晒金银的地方。他把从韩江来往船上抢来的财物放在此石上晾晒,故称“晒金石”。当地畲族群众还传说陈吊王很有钱,因打仗不便携带,他就把钱埋在山上某个地方。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钱在犁头石壁上,翻身一箭步,十八乌缸,二十四坛。”传说中陈吊眼比较凶狠,他曾试探土兵说,谁愿意留下守卫这些钱。有些士兵贪心,要留下。陈吊眼竟把这些人砍下头压在缸坛下,并扬言谁偷钱就绝子绝孙。陈吊王的妹妹心肠好,见状不忍,脱下金钗说,谁用我的钱,就会千子万孙。从历史传说和地理位置上看,陈吊王寨和畲族有一定的关系。</h3> <h3>陈吊王的征战军事活动,在潮州留下辉煌的足迹,在潮州各地民众中流传着许多可歌可泣的生动故事,还保存着丰富的遗址及文物。</h3> <h3>潮汕历史上从未有皇帝巡狩过,即使后来的乾隆六下江南,也只止步于江浙。宋帝昺南逃来到潮汕,即使已是流亡政府,也是潮汕亘古未有的恩典和盛事,几百年来给潮汕人民带来了很多津津乐道的话题!</h3> <h3>  随手拍的照片用来记录很重要,很多人纠结就是因为他们从来不做记录,总是以为自己都记得住,而事实并非如此,我们总是忘掉的很多东西,尤其是重要的东西。</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