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提琴曲集(二)

dyf

<p>  如果没有大提琴,我们的哀伤如何发出声音? ——田艺苗</p><p> 或冷冽严谨,或温暖典雅,</p><p> 或委婉绵延,或沉郁神秘。</p><p> 而无论是怎样的演奏……归根结底,大提琴的声音,就是“生死相许”。</p><p> 柏辽兹曾说:没有任何一件乐器比大提琴更适合表现精致与充满渴望的旋律。而每当看到痴迷而投入的大提琴家演奏他们的大提琴时,我们也会想起泰戈尔的诗句:</p><p> 我塑造着你</p><p> 以我满腔的温存——</p><p> 你属于我,</p><p> 在我无边的心空飞骋。</p> <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1rgq842k?share_from=self&amp;v=4.10.1&amp;share_user_mpuuid=4e254d5ed7a6b260027875e3ec0a3a59"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大提琴曲集(一)</a><br></h3> <p class="ql-block">圣桑《D小调第二大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大提琴潘畅/指挥余隆/广州交响乐团</p> <p class="ql-block">Sophia Bacelar大提琴演奏德彪西-d小调大提琴奏鸣曲</p> <p class="ql-block">沙波瓦洛夫演奏 哈恰图良《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第二、三乐章</p> <p class="ql-block">  久石让与大提琴巨匠麦斯基合作演奏《入殓师》</p><p class="ql-block"> 久石让,1950年12月6日出生于日本中野市,日本音乐人、作曲家、钢琴家。毕业于日本国立音乐大学。为电影《让子弹飞》等配乐</p> <p class="ql-block">聆听大提琴演绎肖邦最舒缓的旋律(肖邦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让身心得到片刻宁静</p> <h3>大提琴泰斗麦斯基 布鲁赫《晚祷》</h3><h3> 米沙·麦斯基出生于拉脱维亚,在苏联接受教育。移居以色列后,他在伦敦、巴黎、柏林、维也纳、纽约、东京以及世界其他音乐中心均受到热烈欢迎。</h3><h3> 他将自己看作一位世界公民:“我演奏的是意大利大提琴,用法国的弓子,琴弦是奥地利和德国的,我的女儿生在巴黎,大儿子生在布鲁塞尔,小儿子生在意大利,我开着日本汽车,戴瑞士手表和印度项链,我在任何地方都如同在家一样,只要哪里的人们欣赏和喜欢古典音乐。”</h3> <p class="ql-block">麦斯基演奏拉赫玛尼诺夫《悲歌》</p> <p>圣桑 a小调第一号大提琴协奏曲/麦斯基</p> <p class="ql-block">海顿《C大调大提琴协奏曲》提琴双杰演奏</p> <p class="ql-block">阿根廷索尔.嘉碧妲演奏《圣桑 a小调第一号大提琴协奏曲》</p><p class="ql-block"> 大提琴拥有表情丰富而美妙的音质、富于歌唱性的魅力、厚实的力度和相应的灵活性,可是,它的这些美质却时常被协奏曲作曲家所忽视,大提琴协奏曲实际上为数并不太多。然而,圣桑为大提琴却写了两首协奏曲,其中在1872年写出的第一首《a小调协奏曲》,至今一直是世界上著名大提琴家的常演曲目。</p><p class="ql-block"> 圣桑认为他在自己的这首作品中解决了使大提琴协奏曲作曲家常常感到困惑的一个实际问题—即这种音域较低的独奏乐器,在整个交响乐队的轰然巨响的音响背景上如何容易让人听到的问题,圣-桑为大提琴协奏曲文献确实作出了贡献。</p><p class="ql-block"> 圣桑的《a小调大提琴协奏曲》是一首朴实的作品,纯粹以其直率的表达而引人入胜,它既不浮华,也毫无学究气。这首协奏曲采用李斯特式的单乐章结构,但其中含有三个不同节奏与速度的明显段落,或者,换句话说,三个“乐章”不间断地连续演奏,由于其中有一个基本主题不时间隔出现,从而使整个协奏曲的锻接显得十分精练、紧凑,仿佛天衣无缝一般。乐曲开始时出现的是一个比较新型的乐队前引—这是全乐队的一声响亮和弦,它立即引出“第一乐章”的基本主题:</p><p class="ql-block"> 独奏大提琴奏出的这个主题,在小提琴和中提琴轻淡的伴奏下,在两个八度的范围内执着地向下流泻,它的进行敏捷、简洁,很好地概括出整个乐曲的性格。当独奏大提琴几次三番变化复述这一主题之后,随即由乐队(先是木管乐器,然后是弦乐器)接奏。这里,圣一桑小心翼翼地用乐队中相互对比且高度混合的音色以相衬托,与此同时,他要求独奏者保持敏捷、灵巧,发音柔顺无瑕。</p><p class="ql-block"> 作为“第一乐章”奏鸣曲形式结构的第二主题移入F大调,仍由独奏大提琴奏出,它的进行抒情而优美,但显然不如前一主题活跃:音乐在进行中出现过以独奏大提琴令人眼花缭乱的乐句为标志的较为激动的瞬间,独奏大提琴在这里虽有较多的技术要求,但它总是处于它本身最有效果的音域之中,几乎没有纯种的技巧卖弄。“乐章”的发展部和再现部历时较短:发展部主要发展乐曲的基本主题,特别是发展它那上下滚动的三连音音型;再现部则以简略回顾两个主题的方式,为下一“乐章”的进入作好准备。</p><p class="ql-block"> 现在,音乐的力度显然逐渐在松弛和减弱;这时,音乐的节奏、速度和调性都改变了。从远处仿佛传来一阵阵舞蹈的乐声,这是加用弱音器的弦乐器轻声的分部合奏,它使这段音乐酷似一支古风的舞曲,同时又像是一段精致的间奏或是短小的诙谐曲:但是,独奏大提琴似乎并不喜欢它的乐队伙伴的自言自语,然后进行它那非常轻柔而美丽的另番诉述,同乐队形成对位呼应:当独奏大提琴对这种陈述方式已经不感兴趣时,它便以辉煌的华彩乐句自娱。但是,当它正沉醉于漫长的颤音时,乐队的舞蹈性音乐又回来了,只是这时它运用的是木管乐器声部的穿透性音响,从而使乐队的色彩有一番美妙的变化。最后“乐章”再现和发展乐曲的基本主题,但有一段新乐思的穿插,仍由独秦大提琴奏出,它那上下翻腾的动机,使人不由自主地想到第二“乐章”,独奏大提琴的基本音型。</p><p class="ql-block"> 在这首十分朴实的协奏曲中,只有当独奏大提琴开始演奏这支新曲调后,它才越来越辉煌地发挥大提琴的演奏技巧,包括快速的音阶、结构复杂的节奏、分解和弦的乐句以及八度音进行等,从而促使音乐一度形成高潮。最后,当小提琴重又奏出乐曲的基本主题之后,乐队全奏又爆发出一次强猛的力量,配合着增快的速度,以有增无减的激奋情绪结束全曲。</p><p class="ql-block"> 原文来自杨民望著作《世界名曲欣赏》</p> <p class="ql-block">欧阳娜娜演奏《爱乐之城》主题曲</p><p class="ql-block"> 欧阳娜娜,2000年6月15日出生于台湾省台北市,华语影视女演员、大提琴演奏者。</p><p class="ql-block"> 2011年,欧阳娜娜赢得台湾大提琴比赛冠军并以特优第一名保送台湾师大附中音乐班。2012年,她在台湾成功举办四场“Only&amp;Nana-2012欧阳娜娜大提琴独奏会”巡回音乐会,成为台湾“国家演奏厅”有史以来年纪最小的演奏家。2013年,考取美国柯蒂斯音乐学院并获得全额奖学金。</p> <p>阿兰胡埃斯协奏曲最著名的慢板 吉他与大提琴</p><p> 《阿兰胡埃斯协奏曲》(Concierto de Aranjuez),亦称《阿兰胡埃斯之恋》,是西班牙盲人作曲家Joaquin Rodrigo饮誉世界的吉他名曲。优美难以言喻的旋律,充满一种西班牙式的忧伤,以及随处所散发的浪漫色彩与奔放活力,自1940年首演之后,旋即风靡了整个世界。</p><p> 阿兰胡埃斯,是一个有着丰富的水和森林的地区,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的郊外,是自古以来就建有国王行宫风光明媚的场所。 </p> <p>鲍凯里尼第九大提琴协奏曲(降B大调)</p><p> 第九号降B大调大提琴协奏曲,是鲍凯里尼少数受后世重视的乐曲,只是,不管是市面上的录音,或是音乐会中的演奏,大多是加工加料,而非原汁原味。长期以来,该曲的手稿未曾现身,除葛律兹玛赫(F. Gruetzmacher)1895年的编订版外,也无任何版本流传,然而,这葛氏版却充满了19世纪的和声乐法,让诸多史家疑此为借名之伪作。</p><p> 1940年代,瑞士大提琴家许徒辰涅格(Sturzenegger)在德勒斯登图书馆找到该曲一份旧手稿,而1950年左右又有人在伦敦旧书摊找到了此曲第一与第三乐章的原曲。经过拼凑,才发觉葛律兹玛赫是以原曲大提琴主奏部份为中心,依心中的「鲍凯里尼形象」改编成这样的一首迷人的乐曲,其中的第二乐章还是外借自另一首编号为第七号大提琴协奏曲的第二乐章。</p><p> 乍看之下,葛律兹玛赫对此曲上下其手、易妆毁容,理当鞭笞一番。不过,少了他,也许今天就听不到鲍凯里泥如此优美的音乐。况且,音乐史上,改订乐曲的例子比比皆是。</p><p> 第一乐章,中庸快板,奏鸣曲式。乐团首先演奏出第一主题的主音形,随而由主奏大提琴接手,这第一主题到了大提琴手中,增加了极为特别的六连音音符。在一次反覆后,乐曲于三十二分音符中不断上行,接续的主题在大提琴演奏下遂而于高音域中出现。发展部由第一主题音形开始进行变化,就此,主奏乐器丰富而多变的音色主导了乐章的行进。</p><p> 第二乐章,一个极为争议性的部份,如前所述,葛律兹玛赫的修订版本中,本乐章移植了作曲家第七号大提琴协奏曲的第二乐章,是一个不太慢的慢板,旋律优雅而简短。然而,在另一个由法国大提琴家莫里斯·詹德隆(M. Gendron)所发掘且演奏的原始版本录音,该乐章的速度是优雅的小行板,气氛安闲而静默。</p><p> 第三乐章,轮旋曲,快板。乐团短暂的引导下,轻快的第一主题由大提琴拉出,在连续两回主题反覆之后,出现了一段饶赋趣味的主奏大提琴与乐团的对话。接续的三连音符乐句再度带进了主奏者与乐团的对话主题,随而第一主题浮现,并在装饰奏后结束全曲。</p> <p class="ql-block">德沃夏克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 马友友</p><p class="ql-block"> 家国恋,承载着伟大的人生志向;儿女情,寄托着温柔的爱人缠绵,当这两种人世间最坚韧也最柔美的情感完美融合在一首音乐作品中,便成就了德沃夏克的 《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安东宁·利奥波德·德沃夏克,这位享誉世界的捷克作曲家,其曲折的人生经历与惊世骇俗的音乐创作,足以在音乐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在他的诸多代表作中,除了耳熟能详的音乐小品《幽默曲》、《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等,这部《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也以极其深厚的情感浓度与细腻的音乐处理成为诸多演奏家们青睐的作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深入感受一下这部传世之作的不朽魅力。</p><p class="ql-block"> 1894年,德沃夏克开始着手创作此曲,作曲家当时已移居美国开始新的事业进展,但抹不掉的家国情怀与对旧日恋人约瑟菲娜的思念促使他更加寄情于音乐创作来抒发内心的感怀,这部作品便是当他得知约瑟菲娜健康状况日益恶化、对故乡也愈发思念时写下的。作曲家灵魂深处的激荡与安宁在“坚”与“柔”的两极中不断往复,在清晰规整的结构下承载着复杂浓重的个人情感。</p><p class="ql-block"> <b>第一乐章:快板</b></p><p class="ql-block"> 单簧管悄悄地拉开了乐章的序幕,同时奏响了第一主题,长笛作出短暂的回应后,弦乐组加入,循序推进中加深了音乐层次;尔后乐队的全奏像是打开了情绪的闸门,也启动了乐器、声部间不断变幻的转盘,音乐色彩犹如觥筹交错般炫目。直到三分半钟左右,大提琴才姗姗来迟,深沉又凝重。</p><p class="ql-block"> 在这一乐章中,当旋律流动起来时,其余主题也开始一一呈现,时明朗时哀伤的乐句,伴着乐队缠绵的陪衬、抑或短笛清透的提示,直至再现部与尾声转为大调的升华,荡气回肠。除此之外,乐章中非常多的细节十分抓人,尤其是当几声稳健的音符与忽然加速的回环式旋律结合为一体的呈现,感人肺腑。坚,骨气中透着韧劲;柔,衷肠里藏着酸楚。厚重的情感积压在作曲家心里,从低沉到迸发再到升华,一系列完整的情绪被热忱、真诚地表达出来。</p><p class="ql-block"><b> 第二乐章:柔板</b></p><p class="ql-block"> 第二乐章的旋律是德沃夏克采用他的歌曲集《柏树》中的一首《不要管我》作为素材进行创作的,因此,乐章的歌唱性极强。单簧管犹如画外音一样将音乐场景铺垫开来,大提琴似男低音叙事一般低诉,温和沉郁。主题从和缓的流动,到动力、层次逐渐累积,形成了一种大提琴与其他乐器间的对话,将作曲家内心的不舍与留恋娓娓道出。</p><p class="ql-block"> 主题的变化、回归,在给听众加深印象的同时,一遍遍体悟大提琴百转千回的音色与不断变化的情绪。乐章结尾处,愈发悠远、恬淡的气氛笼罩在整个空气里,似一抹留香,耐人寻味。</p><p class="ql-block"><b> 第三乐章:中庸速度</b></p><p class="ql-block"> 开头的弦乐踩着整齐的步点而来,随后管乐的三连音与弦乐突进式的发展,将主题有力、明晰地呈现出来,如即将出征的将士般果决、坚毅。而其中夹杂着的细小甚微的颤音波动、波西米亚民族舞曲节奏与黑人灵歌素材,听来另有一番别样的滋味。</p><p class="ql-block"> 结尾处将前两个乐章的部分主题做了片段重现的处理,使作品整体得到回归,亦加深了听众的印象。干脆、有力的收尾既符合这一乐章的整体基调,又将作曲家塑造的昂扬、骄傲的音乐形象合理展现。</p> <p>马友友演奏维瓦尔第《四季》选段</p> <p>《遗望》大提琴与手风琴</p><p> 《遗忘》是皮亚佐拉在1984年创作的,专为意大利导演马尔科·贝洛奇奥的电影《亨利四世》所作。电影取材于意大利戏剧家路易吉·皮兰德娄在1921年创作的同名剧作。贝洛奇奥邀请皮亚佐拉为这部电影写曲子,于是在电影中的关键情节中多次出现了《遗忘》的旋律。1993年,皮亚佐拉去世之后的第二年,《遗忘》荣获格莱美“最佳器乐作曲奖”提名。</p><p> 阿斯托尔·潘塔莱昂·皮亚佐拉(1921-1992),是阿根廷作曲家以及班多纽手风琴演奏家。他受过系统的古典音乐训练,创造性地融合传统古典音乐与爵士乐的作曲风格,将探戈音乐从通俗流行的舞蹈伴奏音乐提升为可以单独在舞台上展示的具有高度艺术性,并能表达深刻哲理的纯音乐形式,并由此创立了“新探戈音乐”乐派,成为阿根廷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在阿根廷,皮亚佐拉被尊称为“探戈之父”是“阿根廷国宝”。</p><p> 皮亚佐拉用班多钮手风琴演奏的《遗忘》把作品中忧伤、深沉以及怀旧的情感发挥到了极致,每一段旋律和每一个音符都给听众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似乎是忧伤的、悲凄的,又是怀旧的、沉静的。</p><p> 斯蒂潘·豪瑟(Stjepan Hauser),出生于克罗地亚的大提琴家。豪瑟出身音乐世家,中学毕业后就读于萨格勒布音乐学院,曾在英国,美国求学,并师从美国著名大提琴家伯纳德·格林豪斯(1916~2011)学习。</p><p> 豪瑟演出生涯虽不算长,却已经在全球超过40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过演出,包括威格摩尔音乐厅、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阿姆斯特丹音乐厅、伦敦南岸艺术中心等一系列著名音乐厅。曾获得过近30项国内外比赛的大奖,并因其出色的音乐表现应邀先后在白金汉宫和圣詹姆斯宫的音乐会上为查尔斯王子演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44, 230, 201); color: rgb(104, 49, 0);">大提琴演奏《告别时刻》</span></p> <p class="ql-block">哈恰图良—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p> <p>十二把大提琴演奏《帕凡舞曲》</p><p> 帕凡舞曲 16世纪初欧洲的宫廷舞蹈音乐。源于西班牙(一说意大利)。因其舞步庄重,如孔雀状,故又名为“孔雀舞”。缓慢、庄重、二拍子。曾被早期组曲所采用,后逐渐为阿勒芒得等所取代。近代作曲家亦采用此舞曲进行创作,如福雷的《帕凡》,拉威尔的《悼念公主的帕凡舞曲》,沃恩·威廉斯的《约伯》(job)中的帕凡舞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