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车由岛神秘的面纱

杰里迈亚

<h1><b>亲爱的战友们: <br>  当你听到这久远而熟悉的旋律时,让我们一起梦回长山车由岛,揭开它神秘的面纱……</b></h1><h3></h3> <h1><b>车由岛,是我国内长山列岛和外长山列岛当中,最小的岛屿之一,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54928部队辖属的一个防区,这个当年曾闻名全军、响誉全国的小海岛,面对朝、韩和日本,背依京、津,地处祖国母亲的胸口渤海湾深处,因为它太小,说它是个岛屿,其实它更象是矗立于海涛中的一块礁石,远远望去,就象一叶孤单的小舟,突兀地漂浮在万顷波涛之中,它的总面积南北长也就600来米,东西最宽处大约有50米,最窄处仅有3米,经过平整,能供人活动的地方,最多不过有篮球场一样大小,它位于我国渤海湾蓬莱角灯塔和辽洲湾老铁山角灯塔之间的连接线上,是出入黄、渤海的必经水路,也是我国黄、渤海分界线上的一座岩礁界石。在我国内长山列岛和外长山列岛,这两大海防战略要塞区中,它处在最前沿位置,素有渤海咽喉门户“第一哨”之称,又因与我国内长山列岛中的大竹山岛和小竹山岛,共同构成了一个三角鼎立的形态,在历史上有二马拉车之说,所以故名——车由岛。</b></h1><h3></h3> <h1><b>  车由岛,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造就了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和世外桃源的环境,岛虽不大,却气势雄伟,远看!好象一把钢刀守护着祖国的东大门;近看!又酷似一艘雄壮伟岸不沉的战舰,镶嵌在烟波浩淼的渤海深处。此岛海岸地貌此凸彼凹、地无尺平,冈峦崖壁环列陡峭,如同刀劈斧削一般,乘船临岛,举目仰望岸壁,便可清楚地看到悬崖上有很多隐蔽的射孔,那是当年守岛官兵们修筑的岸炮工事,在这个岛屿的中部,是当年守岛官兵们,人工开凿的坑道,直贯山顶,山脚和山腰,分别有当年守岛官兵们,傍海修筑的简易码头和207节被称为:“车由岛十八盘的通天路”。 <br></b><h1><b> 下船登岛后,越过简易码头,便到达了极其险峻的“通天路”,除这条镶嵌在陡峭崖壁上的“通天路”之外,环岛再无路可通,自码头港湾出口处开始,人拾阶迂回而上,这条好似云梯倒挂的“通天路”,阶阶盘路高,步步陡峭险,是整个登岛环节中最累人的过程,只有到达半山腰处时,才可见到当年守岛官兵们的营房,营房底下,是用钢筋水泥浇筑而成的蓄水地窑,所不同的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流行建筑“金字型”房屋时,当年这里的营房是特意设计修建的平顶房,这样在下雨时,雨水就可以通过房檐漏水管道和房下地面的水槽沟,全部流到房子底下的蓄水池中,以供部队使用。 <br></b><b>  在岛的顶峰,有当年守岛官兵们修建的训练场和雕栏石砌筑成的小路,沿着这条由围栏护起的小路,信步北上,便渐入佳境,到达了车由岛顶峰最宽阔处,人伫立在峰顶,“只听涛声震撼、不闻鸥鸟争鸣”,放眼望去,汹涌磅礴的长、铁山水道,便尽收眼底。北宋一代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中这样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极目追踪,眼前是一派百舸争流景象,远海!汽笛声声,一艘艘艨艟巨舰,乘风破浪,掠过急湍甚箭的白浪波澜,徐徐地驶向蔚蓝的烟波深处;近海!舳舻相继,一叶叶渔舟,罟网掠海颠巨浪,渔人在上紧缆收网拣鱼忙,姗姗行在海连天际的云水间;艨冲巨舰、轻舟走舸,两者纵横交错,不停地穿梭于浩淼之中,相互竞流之际,中间夹杂着汽笛、马达轰鸣声,讨海人摇橹、拉网号子声和搅海荡起的喧哗声,声声憾人心魄,此呼彼应,演绎成气竭声嘶的韵律曲,而力与声的荡气回肠,也点染着情与感的悠然与温和,使勤劳、勇敢、紧张、繁忙的景象,又宛若一幅迷人的画卷,让人魂醉徘徊,留恋忘返。</b></h1></h1><h3></h3> <h1><b>古人说:“莫为轻阴便拟归、无限风光在险峰”,与巍峨壮观和钟灵毓秀的“三山五岳”相比,车由岛丝毫算不上什么奇秀险峰,在浩渺的汪洋大海之中,它简直就是一粒微不足道的沙粒,正因如此,它被隐藏在烟波浩淼的渤海深处,所以,才鲜为人知。然而,海深魅力大,岛小情趣多,徜徉其中,游目骋怀,也是别有洞天,足以令人心醉神迷,岛顶天高地迥的自然风貌,山岩迭嶂,怪石嶙峋,显露出犬牙交错的嵯峨,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临风凝眸,习习海风拂面掠过,俯瞰四周,寥廓无际的大海,荡涤人无欲而刚的心灵,清凉之意让人神清气爽的同时,疲劳顿失;须臾,移步换景,簇簇汹涌奔腾的波涛,声似雷霆万钧,层层涌来,迂回别致,后浪推前浪,前浪接后浪,如同脱缰的野马,绵延不断,激起阵阵狂澜,一排又一排,汇成白浪涛天奇观,飞溅的浪花在阳光折射下,又像是片片的鱼鳞,铺在海面之上银光闪烁,让人眼花缭乱和心旷神怡之际,引人进入梦境,恍若置身漫卷云端,飘渺如仙。 <br>  这真是:“登高壮观天地间,远眺大海起波澜,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人负手而立在岛的顶峰,遥望着碧海烟波中奔腾不息的惊涛骇浪,虽没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气势,但!可以让你感受到“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波澜壮阔;特别是在天气晴朗之日,在大自然烟云雾霭的作用下,瞬息万变的苍茫大海,有时,突然云雾润蒸,冉冉升腾,慢慢地将浩瀚的大海笼罩,形成纷纭乱真的海市蜃楼奇观,有时,正当假实还幻中,风回海面,涌破沧烟,顷刻之间,雾消云散,让人眼前又是一片天海一色、一碧万顷、渺无边际的秀丽景象;初来咋到,使每一个走近它的人,都会感觉好似梦境世外之中度桃园,回思忆想,会禁不住发出仰天长啸,会感叹造物主创世之奇妙,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让人神往又神往…… <br>  对于海市蜃楼这种虚无缥缈神奇的景象,在中学时期学过的语文课本里,现代著名散文作家杨朔先生,在他所写的《海市》游记原文里,对海市的虚无和蜃楼的幻象,曾作过精辟的描述:只可惜,这种奇特的幻景轻易是看不到的,正如古人所说的那样,“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可见!海市蜃楼奇观是多么的迷人,又是多么的难得一见,它给人留下了多少美丽的想象和神奇的传说,它是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自然景观。</b></h1><h3></h3> <h1><b>更值得一提的是:车由岛又素有“万鸟岛”之称,是鸟类的王国,海鸥的天堂,每年四、五月间,“春暖鸟声碎、日高禽影重”,成千上万的海鸥和各种雀鸟,呼朋引伴的卖弄着清脆的声音,在这里产卵、育雏、繁衍后代,一群群张开洁白翅膀、低徊盘旋的海鸥和一波波,吱吱啾啾、振翅争鸣的飞鸟,在悬崖上下,凌空展翅、比翼翱翔,共同演绎着舞尽碧海蓝天的悠然快乐,这群未走,那波又来,此起彼落,前呼后拥,浩浩荡荡,煞是壮观。这些天来之客,给当年坚守在这里的海防官兵单调孤寂的生活,不知带来了多少乐趣,正是这些数不清的天来之客,每天的随飞作伴,遮蔽了似火骄阳,驱散了枯燥寂寞,才使昔日这个地处烟波深处,艰险而又苦涩的军事重地,涂上了一层温馨恬静的色彩。</b></h1> <h1><b>收尽冥想、回到现实,这个充满千姿万态的神奇小岛,最令人感叹的还是,昔日这里很多不为人所知的故事,由于车由岛孤悬烟波深处人迹罕至,加之这里常年云雾缭绕风大浪高,又远离祖国大陆交通十分不便,所以,它是当年人们任为渤海前哨自然条件最为艰苦的岛屿之一;新中国成立不久,1954年时,我军第一代守岛官兵在军旗、军徽、军歌、军号的伴随下,雄雄赳赳、气昂昂,乘船踏上了这个小岛,自那时起,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对这个小岛,执行“锁钥京津、固千里海防”的神圣使命。当时岛上处处是一片荒凉和杂草丛生的景象,没有营房、没有道路、没有港湾、没有照明、没有居民、没有淡水……人类一切文明进步的程果,似乎都与这个小岛无缘,这里只有狂风恶浪和惊涛拍岸及险峻礁石,它不仅是昔日的“军事重地”,而且是扼守祖国东大门出海口的“天然要塞”,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br></b><b> 当年部队在这里驻守时,除偶尔有人获准可以前来登岛参观外,平时其他无关人员或船只,是禁止随便登岛近靠的,作为军事禁区,使这个原本荒无人烟又孤悬烟波深处的小岛,幽静之中更显几分神秘,自古就有“海岛一寸土,大陆一座山”的说法,同我国沿海许多岛屿一样,车由岛是祖国大陆的自然屏障,是海军活动的有利依托,也是反侵略战争中,对敌实施反攻击和战略追击的前进基地,更为重要的是,它是“拱卫京津的门户,锁钥渤海的咽喉”,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据有资料记载,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八国联军和日本侵略者,曾多次侵犯中国,其中有7次都是途经长山列岛海域,进入渤海,在塘沽登陆,直取京师的。</b></h1> <h1><b>纵观上个世纪在“冷战时期”我国的周边安全环境,由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相互争夺世界霸主地位,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因东西“两大阵营”政治信仰的不同,而长期处在相互敌视、对峙、对抗和剑拔弩张的紧张状态中,在“两极”敌视和对峙格局下,引发了“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间的军备竞赛,由此而导致世界面临战争威胁,而我国黄、渤海海域,由于地处周边国家和其他大国战略利益的交汇处和战略博弈的碰撞点,久历纷争和战火,特别是随着当今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国家力量对比的此消彼长,在围绕领土、领海主权和海洋权益斗争的发展变化上,势必使其争夺控制权的竟争日益加剧。如今“冷战时代”虽已离我们远去,但其影响还依然存在,弱肉强食、强者统治弱者的理念,依然还根深蒂固,特别是长期以来,中、俄、日、朝、韩诸国,因岛屿领土争端等敏感问题,导致地缘政治斗争尖锐,军事对峙严重,地区危机频频出现,安全局势持续紧张,由于我国黄、渤海区域与朝鲜半岛毗邻,作为我国战略侧翼的朝鲜半岛,受列强长期博弈角逐影响,又是当今世界上,兵力部署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是美国向亚洲大陆进攻扩张的“战略据点”和“前哨阵地”,历史上,日本帝国主义也曾把朝鲜半岛,作为向中国扩张的垫脚石,入侵我国东北和整个中国。 <br></b><b> 霸权主义在“冷战时期”的政治标准和桎梏阴霾,不仅导致两种社会意识形态在世界范围的传播,而且推动了民族主义在世界范围的泛滥,同时,这两种次级文化又长期深深地影响着朝鲜半岛的政治走向,在事实上使朝鲜半岛北南双方,在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上,彼此相互对立、相互敌视,使国家长期分裂、得不到统一,并由此引发了民族矛盾长期尖锐激化复杂,所造成的紧张局势,已成为威胁亚洲和平安全的重要因素,是当今世界上,最容易爆发地缘冲突危机的热点地区之一。 <br></b><b> 在“冷战时期”,我国渤海湾的内长山列岛和辽洲湾的外长山列岛,一直作为海防军事重点,驻有重兵,同时,这两大海防战略要塞区,作为我国战略防御的最前沿,互为相向、形成犄角,对于有效控制和防止朝鲜半岛危机冲突,向我国境内蔓延和拒敌登陆、迟滞作战、反潜作业、防御小股匪特袭扰及历史悲剧的重演,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从传统安全框架下的地缘政治视角看,在上世纪那个“冷战”的年代里,在发展与备战并存的政治背景下,实现对每一个岛屿的坚守,从而更有效地控制其制海权,可见意义就显得非同一般了。可以说,这里每一座岛屿、每一个灯塔、每一处营帐、每一所哨位,均围系着祖国的安危。</b></h1> <h1><b>  曾被济南军区授予“海上钢钉”荣誉称号的原54928部队31团7连,当年就是在这种不能提供人类任何生活保障的原始恶劣环境中,长年累月的在这里扼守,生活的艰涩与枯燥是可想而知的,面对艰苦的生活条件和原始恶劣的生存环境,当年广大海防官兵,从进岛坚守那天起,硬是凭着一颗红心、一把大锤、一副钢钎、一张铁锨、一支榔头和一双铁手臂膀,在机械化程度几乎为零的条件下,老一辈的守岛军人战天斗地,硬是把烟波深处昔日荒无人烟的孤岛,变成了“革命的熔炉、御敌的堡垒、人才的摇篮、守岛的家园”,创造了“海岛为家、艰苦为荣、祖国为重、奉献为本”的老海岛精神。 <br></b><b> 在这里,他们一驻就是几十年,始终抱着“亏了我一个、幸福亿万人”的崇高信念,视小岛如故乡,克服一个又一个难以想象的困难,安家扎根后,既抓战备训练,又搞施工营建,他们搬石头,建营房,将岛腹穿空,修筑成战备坑道和长备工事,后又开山修路,筑建码头,让拼搏奋斗的春华秋实,变成了血汗浇铸的钢铁长城,使岛上不仅处处有工事而且战壕环岛相连,形成了与“诸岛相顾、岛陆相依、地上能打、地下能藏、攻防兼备”的立体、环形、纵深的防御体系;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当年,车由岛上不仅没有淡水资源,而且整个岛上几乎无土,爱岛如家的干部、战士们,硬是靠着心中如山的信念,利用业余时间,在荒岛石崖上开出了几块小菜地,这些被开垦出来的小菜地,大部分的土质,有的是干部、战士探家用挎包捎来的,有的是首长来岛检查工作时,作为特殊的礼品特意带来的。 <br></b><b> 一垄新绿一捧汗,当年这几块烟波深处、别具特色的荒岩绿荫,它凝聚了多少守岛官兵的心血和汉水,那是几代守岛官兵们,一茬又一茬,一批又一批,在风中挖、雨中刨、雪中翻、雾里锄、月下灌,共同精心呵护之下,才“绘制”而成的奇田艳绿,虽如曲尺盆景一样,都不算太大,但!你可以从中想象出,当年在开垦这些菜地时,守岛官兵们,为此所付出的劳动,那是何等的艰辛!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当年,几块小菜地,都种植有不同类型的蔬菜和瓜果,那一丛丛生机盎然、枝繁叶茂、悬挂着一嘟嘟、剔透玲珑饱满果实的禾苗,在这个滴水如油、惜土如金的小海岛上,如同名贵的盆景,又好似鲜见的奇卉,醒目的点缀在车由岛上,让人看起来,是那样的稀罕和珍重,也令人无不感到惊奇咋舌,会情不自禁地发出稀奇和惊喜的感叹!</b></h1> <p class="ql-block"><b>  一代伟人毛泽东主席,这位改造人类灵魂的大师,在他所作的《七律·到韶山》这首诗词里,曾有过这样的形容:“惟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当年七连的干部战士们,正是抱着这种激昂豪迈、勇猛顽强的精神信念,在这个远离祖国大陆的小海岛上,演绎着惊天地、泣鬼神的人间奇迹,谱写着闻名全军、响誉全国的辉煌篇章,为了祖国的和平安宁,为了人民的幸福,他们数十年如一日,象一颗坚强的“钢钉”一样,日夜守卫在祖国的海防最前沿,白天狂风恶浪与他们为伍,夜间惊涛拍岸与他们为伴,他们在极其艰苦的自然条件下、在艰难恶劣的生存环境中,风餐露雨、披星戴月、爬冰卧雪、枕戈待旦,不惜挥洒血汉,甘愿奉献青春,在这里,他们站岗值勤、巡逻放哨、施工训练、而无怨无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象建设自己的家园一样,建设着海岛、打扮着海岛、美化着海岛、守卫着海岛,为祖国的海防事业,可以说是:贡献了青春、洒下了汉水、写下了功绩,有的甚至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们是“老海岛”精神忠诚的践行者和倡导者,是真正的英雄!无愧的一辈! </b></p><p class="ql-block"><b> 正是当年七连干部战士们,那艰苦创业和无私奉献的博大胸怀,以及那不惜挥洒血汗的坚强意志和崇高忘我的精神境界,战胜了艰苦恶劣的生存环境,为保卫祖国做出了突出贡献,使这里一度成为闻名全军、响誉全国的“海上钢钉”,也为后来车由岛的对外旅游开发,作了坚实积淀。 </b></p><p class="ql-block"><b> “铁血铸军魂、精彩照人生”,至1985年百万大裁军时,在他们撤防这个岛屿前,七连的官兵们,仅在八十年代期间,就先后有13 人光荣立功,累计有156人受各级嘉奖,连队两次荣立集体三等功,连续三年被评为先进连队,成为当时济南军区精神文明标兵连,七连的代表,也曾两次参加了国庆观礼,多人受到了军委总部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b></p> <p class="ql-block"><b>我初识车由岛,是在1985年夏末、秋初之际,当时和两名战友一起,随31团在北长山文训队学习的綦得新排长周末回连队,借此游览了车由岛独特的魅力风貌,对这个小岛的大致印像,至今在脑海中还是颇深的,记得当年我们随送给养的登陆艇到达车由岛时,已近晚饭时间,吃罢晚饭后,在车由岛上逗留了一夜,当晚,战友綦得新同志,利用熄灯前这个短暂的时间,陪我们走遍了这个小岛的每个角角落落。黄昏和傍晚的钟鸣,在广播里最后一响过后,夜幕开始完全降临,伴随着夜幕的降临,轰轰的马达声响起,这时,连队的发电机开始工作发电,很快,夜幕笼罩下的车由岛营房充满了亮光,可这个过程持续没有多长的时间,随着就寝的号声响起,发电机很快也随即停止了工作,当时在车由岛上只有夜幕降临时,连队的发电机才能保障短暂的发电供应,无特殊要紧的情况,白天和晚上部队就寝后,就会停止发电。 </b></p><p class="ql-block"><b> 临近休息,战友綦得新同志和连队的通讯员一起,给我们送来了半导体收音机、蜡烛、蒲扇和一桶洗漱用水,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岛上自产的黄瓜和西红柿,在烟波深处的车由岛上,这是当年战友綦得新同志,能提供给我们最好的招待条件了,那早已落伍于时代的半导体收音机,当年在车由岛上是守岛官兵们唯一能获取外界信息的电器设备,上世纪八十年代,广播电台曾免费为社会各界提供点播歌曲服务,寂寥枯燥的战友们,当年就是以书信的形式,向电台点播他们喜爱的歌曲,完后在等待和充满希望中,再用这种半导体收音机,在各个频率波段里,去找寻自己点播的歌曲。 </b></p><p class="ql-block"><b> 当晚,我们睡意全无,在车由岛连队招待房昏暗的烛光下,四人促膝长谈至深夜,这是我平生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到大海深处无居民的小海岛旅行,因此,在梦魂中对它的记忆,就显得特别的深刻和亲切。体验了车由岛上艰苦的自然环境和守岛官兵们单调、寂寥、枯燥的生活后,让我们产生一种强烈的心理感受,在高度文明的上世纪八十年代,车由岛上过于残酷的自然环境,要远远超出外界人们的想象,虽说当时自己所在的部队,也地处海岛之中,但!那是长山列岛当中,最大的岛屿,也是当地县委、县政府和要塞区(军)机关所在地,与车由岛的自然环境相比,那简直就是天壤之别,在平时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与训练中,我们没有感觉到海岛比内陆有什么特别的艰苦,相反,到是让我们有一种“志在天涯、乐在海角”的快乐,但!亲历了车由岛上守岛官兵的现实生活后,既让我们感到惊讶!也让我们感到无法接受!但!更多还是让我们深感汗颜和感动!</b></p> <p class="ql-block"><b>这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车由岛上干部、战士的文化娱乐生活十分单调,夜晚显得特别漫长,营房下面就是大海,连队的发电机停止工作熄灯以后,漆黑茫茫的四周不见一丝亮光,海风涌起的簇簇波涛狂浪,轰的一声上来,哗的一声退去,不时地冲击拍打着岸壁礁石,时而发出闷雷般的喧嚣轰呜声,听来让人总感心中惴惴不安,初到的当晚,我们很难适应,被这种轰呜的喧嚣声,吵的长时不能入眠,特别让人感到沮丧的是,没有足够的水源保障洗漱,连队的日常生活用水很紧张,而且管控十分严格,由于车由岛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它自身无法提供任何生活保障,与所有的海岛一样,后勤一切的军需给养,全都要依赖大陆或大岛定期补给保障,因受海洋气候条件影响,任何事情都得先看老天爷的脸色,风和日丽时,大海是那么的平静,可是,老天爷一但变脸,就会暴风骤起,波涛汹涌,这时,人类一切的力量都显得苍白无奈,无法去与大海对抗,因为交通阻断,受天气影响又较大,岛内无法与外界联络,日常生活所必需的用品就无法运进岛里,每逢这样的天气里,全连近百十号人,吃饭生存都会成问题;在车由岛这里,后勤补给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特别是冬天,出行更为困难,那呼啸的海风贴着海面吹,人上了船以后,又呕又吐,那晕船天旋地转的遭罪滋味,实在是让人难以忍受,每年11月份到来年4月份,是狂风汹浪的季节,十天半个月不通船是常有的事。</b></p> <p class="ql-block"><b>在车由岛上,不仅仅只是日常生活用水紧缺,即便是其它日常生活用品,也同样匮乏, 包括吃粮吃菜、读书看报、文化娱乐、看病就医、通信联络等许多问题,就连出一次岛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俗话说:家书抵万金,当时一封书信返往最少也要半个月以上,常常因风浪不能及时传送,因为海上无风三尺浪,加之海洋气候变化无常,靠船运输,由于受各种因素制约,不可能保障每天都有船进岛停泊,别说遇上大风大浪了,就是遇上小风小浪,因长山列岛水域,暗涌多、急流大,加之这个小岛无专用码头,平时没有固定的班船停靠,每月几次的定期补给,一但遇到恶劣天气,往往是向后延期推迟,多数时候,大风大浪停止后,看似风平浪静的海面,但!实则海下却是:暗涌潆回、险流喘急,船还是无法近岛停靠,常常是十天半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要等一个潮水周期完全过去以后,才能有幸遇到有船进岛停泊。 </b></p><p class="ql-block"><b> 而但凡从大陆或大岛补给上来的物资,通常要先留足一部分作为战备储存,被当作战备储存的物资,一般无特殊情况是严禁动用的,而一些蔬菜放不到几天就开始腐烂变坏了,吃陈粮、食烂菜、喝劣水,是常有的事,特别是储存的战备淡水,不到一口水救一条命的时候谁也不能动用,连队平时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用水,一是靠上级后勤定期补给,其次最主要的还是靠连队接存的雨水,无论是上级后勤定期补给的水、还是连队平时接存的雨水,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严重的污染,但尽管是如此低劣的水,也不是随便乱用的,全都是按人定量的,我们到达车由岛的当天晚上,战友綦得新同志为照顾我们,让通讯员送来的那桶凉水,事后我们得知,是他特意请示连首长批准,为我们向炊事班专要的,炎热的夏夜,三个人用那仅有的一桶水洗漱洗澡,其中的尴尬和无奈,是可想而知的,但!在这个惜水如油的小海岛上,相比守岛的干部战士们,这已经是很奢侈了。</b></p> <p class="ql-block"><b>生活中人们常说:任何事物如果不经过曲折的磨炼,就不能形成自己的独特风貌和崇高品格,当年守岛官兵们,就是这样,在这个远离城郭,又荒无人烟的深海孤岛之中,过着人类最原始的生活,面对如此艰苦恶劣的生存环境,面对如此枯燥乏味的寂寞生活,一个人在精神上,究竟能承载多大的极限负荷呢?可贵的是:当年的守岛官兵们,苦在苦中不言苦,苦在其苦却不知苦,苦在苦中愿吃苦,苦藏心中有信念,身在苦中有作为;他们能够顽强勇敢的坚持下来,只因他们心中有信念,可见!除了部队钢铁般的纪律约束之外,更重要的是,来自于他们心中理想信念的支撑,这种理想信念,就是军人那种特有的品格:“流血流汗不流泪,把吃苦流汉当作是一种快乐光荣,把能在这里为祖国放哨站岗看作是一种骄傲,把孤独寂寞和千难万苦,化作对海岛的一份深深责任”;或许正是这种崇高的革命英雄主义信念和激情火热的使命感受,就是当年守岛官兵们像“钢钉”一样扎入海岛,最终让他们熔铸成海上坚强堡垒、而无怨无悔地、坚守着小岛不动摇的真正动因所在。 </b></p><p class="ql-block"><b> 如果说生活上的艰苦,对当年的守岛官兵来说,还算不了什么的话,那么,当年在他们生命中,所体现出的坚韧和顽强,的确令今天的后人叹为观止,想想当时的景象里,那是多么令人叹服的气质呀!有的战士从当兵进岛直到复员退伍,甚至就没出过这个小岛,在这个烟波深处弹丸之地的小岛上,一呆就是几年,长年累月,只有风雨为他们沐浴,只有日月为他们梳妆,只有海涛为他们歌唱,每天,朝伴红日出,暮伴夕阳落,白天兵看兵,晚上看星空,闲暇之余,想去逛个海边,来回也就几分钟,除了施工、训练、操课、政治学习、站岗值勤、巡逻放哨之外,在这个烟波深处、荒无人烟的小岛上,再没有什么更好的法子,让干部、战士去打发时光了,这种长时间,单调、机械、枯燥、重复的生活内容,毫无疑问,对人的生理机能、人的神经系统、人的精神需求、以及人的心理意志承受力,都是巨大的考验,可以这样说,寂寞与枯燥、思亲和想家,当年在车由岛这里,成为最好的感受源泉,也可以说:这两种性情,对当年守岛官兵来说,始终是一种无法抗拒和摆脱的危机,而这种危机,很多时候,让人既忍无可忍,又无能为力,还必须要去忍受面对。</b></p> <p class="ql-block"><b>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基,当年在车由岛这里,淡水是困扰制约守岛官兵生存最为突出的危机,这种形式,在炎热的夏季表现尤为突出,尽管海岛气候宜人,但!在缺乏淡水资源的小海岛上,人的正常生活用水,无疑是很难得到充分保障的,干部战士每天正常的施工、训练或操课,这其中的艰辛和酸涩,不是常人能够理解的,这种苦乐的年华,也是不为人所知的,每每施工或训练以后,干部战士们,常常是汗流浃背,浑身臊汗泥泞,最大的渴盼就是:能痛痛快快地洗上一个清水浴,去掉满身的疲劳和燥热,但!这种渴盼,很多时候只能是望海兴叹,尽管夏季雨水充沛,但相对来说,也是一个缺水的淡季,在缺水的日子里,每人每天只能保障一壶(军用)水,这仅有的一壶水,就是干部战士们全天的洗漱用水,除了要用它洗脸刷牙之外,晚上还要用来洗脚,无论是洗脸,还是刷牙,在缺水季节,既不准用肥皂,也不准用牙膏,这样的规定还不算完,即便是用过的脏水,也不准浪费掉,每天晚上熄灯前,有各班、排指定专人负责,将用过的水收集回来,再浇灌到连队的小菜地里,有时因水源紧缺,不刷牙、不洗脸、不洗脚,也是常有的事。 </b></p><p class="ql-block"><b> 日常生活用水尚且如此,洗衣洗澡就可想而知了,很多时候,它简直就成了全连干部战士们,可望而不可及的奢求,即便是每天操课训练或上岗巡逻,那身彰显军人飒爽英姿的军装,脏了也难以洗涤,在这里,已顾不及什么军人仪表仪容,每个人整天被汗水潮湿浸泡着,一身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在闷热潮湿中,散发着汗、酸、霉、馊、臭、臊味的汗碱连片衣裤,贴在身上让人感觉特别难受,尽管被汗碱浸透污垢的像铠甲一样坚硬,但也只能是无奈地穿了脱,脱了又穿,常常是十天半个月或一个月,有船运来一个新的周期补给水后,才能洗上一次衣服。当年在车由岛这里,夏天,干部战士们最喜欢下雨天气,因为只有这时,是全连干部战士最开心惬意的时候,每逢下雨的时候,全连近百十号人,可以尽情地洗上一个酣畅淋漓的露天浴,也只有在这样的时候,所有的艰涩和枯燥,才会被被遗忘掉,在这里,用滴水贵如油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份。</b></p> <p class="ql-block"><b>在七连进驻车由岛的历史上,最长的一次,整整46天,因风大浪涌,船无法进岛,和外界失去了一切联系,整个岛屿真正成了一个孤岛,当时储存的蔬菜吃光了,仅剩的三个萝卜煮了一锅汤,全连的干部、战士还你推我让,后来连储存的战备淡水也用光了,就用海水蒸馒头,清澈碧蓝的海水、和上雪白的面粉,可蒸出的馒头,却又黑、又苦、又涩,硬的就象岸边的礁石,让人实在无法食咽,而这样的生活,又是七连干部、战士们,要常常面临的。 </b></p><p class="ql-block"><b> 有一年夏天,七连原副连长陈生忠的爱人千里迢迢,从河南老家来队探亲,正巧遇上大风,在岛外蓬莱等了十多天,后风浪见小,有船进岛,陈生忠同志的爱人高兴地登船去会自己的丈夫,谁知船到车由岛前,暗涌湍急,当时船偿试靠岸几次都没成功,据有经验的老船员讲,海上行船不怕浪大,真正惧怕的是暗涌迂回,这种海情之下,如果强行靠岸,常致船毁人亡,这是一种连长期在海上生活的老海员都害怕的海情,此情此景,船上的妻子和岛上的丈夫,近在咫尺,却如同天涯,彼此隔着无法逾越的鸿沟,让他(她)们无法相聚,就这样,从蓬莱驶来,载着满舱急需补给的物资、载着千里赴会人的希望、载着守岛官兵家信和盼望的船,最后无情的调头了,两人脉脉相望呼喊,含泪挥手告别,妩媚中的无情,秀丽间的粗暴,在这一刻,让一年一度的探亲假演绎成、在彼此深情不舍的一瞥中度过了,这种多少无限遗憾的场景,这种多少叹息泣泪的音容,深深地印记在车由岛人的记忆中,曾被济南军区《前卫报》刊载报道过。 </b></p><p class="ql-block"><b> 也许今天的人们,可能会大惑不解,难道说,在高度文明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居然还会有这样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吗?毋庸置疑,它!的的确确是客观存在的现实,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原解放军《文艺社》社长、著名诗人程步涛和原军旅著名作家贺茂芝及其他诗歌作者一行九人,曾专程到车由岛采风体验生活,他们深深被小岛干部战士的思想情怀所感染,采风体验生活结束后,他们用自己切身的体会和感受,书写了很多优秀作品,来讴歌当年守岛官兵的思想情怀,一些作品先后被《解放军报》和济南军区《前卫报》连续刊载报道。</b></p> <p class="ql-block"><b>对今天很多没有在海岛上生活过的人来说,或许会被海岛的神秘所深深吸引,认为海岛上的生活一定很浪漫,初来乍到,对海岛的一切,可能都感到十分新奇,眼中看到的蓝天、白云、碧浪、沙滩,海风,无不充满温馨和诗情画意,可现实中,真实的海岛生活,却远非人们想象中的如此,一般人,真要久居于此,面对那四围浩淼烟波,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环境,那种超然物外的心情,持续不了多长时间,就会让人感受到:其境过于残酷的自然特性,不要说那种艰苦枯燥寂寞的生活忍受不了,单就每次进岛或出岛,那种晕船呕吐的滋味就难以面对,任何人每天面对着无奈的孤独、寂寞和枯燥,都禁不住会感到沮丧、懊恼和失望的…… </b></p><p class="ql-block"><b> 当年战友綦得新同志,在烟波深处的守备31团,整整工作生活了近10年,他是1976年3月,由山东高密县应征入伍的,入伍后一直工作在最艰苦的海防最前沿,10年来,除每年一次的探亲假,和其他干部战士一样,平时实在是没有更多的出岛机会,1985年百万大裁军时,他们这个连队完成了历史赋予的使命,整体撤防了这个岛屿,至此而始,战友綦得新同志也于我们彼此失去了联系,对于这段凄楚、艰涩、而又令很多车由岛官兵引以为豪的小岛生涯,有很多战友都有共同的切身感受,在日常工作、生活、学习和训练中,也有很多战友坚持书写了很多的感想笔记,后被要塞区宣传干事王武同志收集整理修改完善后,用《小岛恋歌》作标题,书写了通讯报导,被当时济南军区《前卫报》全文转载推广。 </b></p><p class="ql-block"><b> 作为术业专攻的宣传干事王武同志,他具有很好的文学功底,不仅文采斐然,而且笔锋灵秀,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他也是一个非常心细的人,当年他曾书写了许多优秀的通讯报导,生动而形象地描述了当年守岛官兵们,艰苦的生活和高尚的思想情怀,很多感人的通讯报导,也先后在要塞区各部队中被转发推广,那实在是一段令人难以忘记的艰涩岁月,当年守岛官兵们,舍小家、顾大家,无怨无悔,他们没有什么华丽的豪言壮语,没有多少惊世骇俗的惊人壮举,然而,在这里,他们却锤炼出了超乎常人的坚韧和担当!</b></p> <p class="ql-block"><b>  如今这里早已解除了军事禁锢,当年的军事重地,亦已被辟为了旅游胜地,只是昔日的一切,今天已物是人非,多少让人感觉有点象“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凄楚,不知来这里游玩参观的人们登岛后,看到那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天然雕琢和经千百年宗风祖雨洗礼积淀的车由岛秀丽之容,还有那些守岛官兵们多年来改天换地的人工修造留下的,那融神、奇、险、秀、雄、美于一体的海防工事,该会有如何的感想呢?当年这里的一切现在还都好吗?那片凝聚了几代守岛官兵们心血汉水的奇田绿洲还在吗?五湖四海的七连守岛官兵们如今都还安泰吗? </b></p><p class="ql-block"><b> 南来北往的海风和东出西落的日月啊!不知当年守岛官兵们的情怀,是否也曾感动过你们呢?可以毫无疑问地说:造物主创造的杰作——车由岛!见证了惜日战友们所付出的青春和汉水,就象当年守岛官兵们自己所留下的《车由换新天》那首诗描述的一样:自古车由无人烟,唯有海鸥楼山间,红旗招展渡重洋,人民战士把岛建,千难万难脚下踩,愚公移山换新天,立足车由观世界,红心向党永不变。 这是名垂久远的色彩,是一个时代的印记,是当年车由岛官兵性格的真实写照和生动描述,这书写,至今仍能清晰可见地被保留在车由岛上;我想,不仅仅是造物主创造的杰作——车由岛,见证了昔日战友们的艰辛和艰涩,而且历史会记住他们,曾经的战友们会纪念他们!</b></p> <p class="ql-block"><b>  丝丝未了情,凄凄怀念心,这么多年过去了,一切仿佛都如发生在昨天一样,每当回想起我的同志、我的战友、我的弟兄,他们当年在那个艰苦恶劣的自然环境下,所付出的青春汉水和以岛为家,以苦为荣,热爱生活,报效祖国的高尚情操和辉煌成就,就会令人心潮澎湃,感慨万千,想当初,那些曾在生命中涌动过的人和事,在经历时并无多少感受,可今天,蓦然再去回首,那从前许多无甚感觉的生活点滴,现在,在回忆中竟开始变的亲切起来,说实在的,自己作为长山部队当中曾经的一分子,我在那里工作生活了多年,那里有很多难忘的情结和印记,总是萦绕在自己的心怀,随着时光的流逝,年岁越长,心中越是怀念过去在军营的日子,但!无奈的心却追回不了那曾经逝去的一切,多少时候,只能寄于希望的思绪,可以飞扬于闭上双目后的遐想之中,于是,无奈的心又有了喜悦的欣慰,只是这喜悦的欣慰落显几分苍凉,在长山部队工作生活的日日夜夜里,期间,经历了太多发生在战友们身上的动人故事,遗憾的是,由于自己才疏学浅,一些渐去渐远的往事,不能一一完全表述出来,今天,为释情怀所表述的这些,仅仅只是冰山一角,虽说自己离开长山军营这么多年了,但心中的军营之梦,依然不曾忘怀,只是年华流逝,让人着实感叹!</b></p> <p class="ql-block"><b>  始终让我感到欣慰的是:正是长山列岛这个特殊的部队环境,锻炼了我们的个性,磨砺了我们的意志,让我们经历并走过了太多的孤独、寂寞与枯燥,从中感受了很多平日里感受不到的领悟,以至,对很多事物和景像,有了更深、更细致的观察和洞察,所以,在漫长的人生路上,能身在红尘而心不在,去淡看世间冷暖炎凉,当我们再面对着孤独、寂寞、枯燥的侵袭时,就能够去从容面对春夏秋冬、笑迎岁岁年年、淡看红尘飞舞、悠观世事沉浮,纵然人生复杂多变,生活中,或许没有与己相知之人,却依然能够内心充实、平静如水,即便是自己在悄然独处别人不知道的时候,依然能够保守一棵感恩的心,不求他人理解,只求自己对人诚实无愧,使自己在回归本真和自然中,去独享这种别人无法靠近,也无法走进心灵深处的恬淡与宁静。 </b></p><p class="ql-block"><b> 正因习惯了孤独、寂寞与枯燥,适应了没有浮华与快乐,所以,外界的一切喧嚣不能渗入内心,身外的一切变幻不能扰乱心境,正如生活中人们常说的那样,没有尝过艰辛的人,永远不会感受到平淡生活的幸福,同样,没有经历或走过孤独、寂寞与枯燥的人,也就不可能真正的回归到本真和自然,去独步聆听心灵的声音,很多人只所以把中国人民解放军称之为“最可爱的人”,给他们这么高的褒奖,原因就在于:他们在经历太多的孤独、寂寞和枯燥时,却能够在最艰难困苦的时候坚持的住!经的起考验!或许就是因为这种原因吧,所以,哪里最艰苦,哪里最需要,哪里就会有军人身影的出现!</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谨以此文献给曾经一起在长山部队的战友们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杰里迈亚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2019年01月10日 </b></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