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航运重要码头——青龙镇

贾振君

<h1>清乾隆十年《淇县志》载,青龙镇在城东6公里处,清顺治八年知县柴望创建未就,知县张启泰、唐际盛、王谦吉继成之,历时八载,“……工果告成焉,洵朝歌之雄镇而河朔之奇观也。”1996年版《淇县志》载:“青龙镇在县城东8公里处的淇河西岸,原名河口村,清初建镇。柴望等知县历八年时间,在村东头淇河西岸建成玉皇阁,东门上砌有龙头,围村建寨,西寨门上砌有龙尾,故名‘青龙镇’。何以建阁?为震慑汹涌澎湃的淇河水也。何以建镇?因淇河在当时有航运之利。”</h1><h3></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39b54a">青龙镇玉皇阁</font></h1><h3></h3> <h1>人们不禁要问:青龙镇在哪?缘何创建它?为什么又历时八年?</h1><h1><br>事情还得从清朝初年说起。那时的淇县手工业落后,市场萧条。因无水运,交通不畅,该地的农产品和土特产长期积压运不出去,再加上淇河常年泛滥,两岸百姓深受其害。直到清顺治四年(1647),随着县令柴望的履任,事情出现了转机。</h1><h3></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39b54a">淇河</font></h1><h3></h3> <h1>柴望,字云岩,浙江仁和人,丁亥年进士。柴望不仅文采斐然,在淇县有《游岩山》、《再游云梦一律》、《胜水流清》、《灵山龙泉》等诗作传世,而且体恤民情,非常有经济头脑。他多次沿淇河实地勘测,走访了当地无数村民,一个宏大的设想在他头脑中逐渐形成,他决定在淇河西岸的河口村开辟码头,创建青龙镇。此语一出,石破天惊,立刻在当时财政吃紧、生产技术十分落后的小城掀起了轩然大波。有的说他贪大求洋,好大喜功;有的说是件好事,可资金从哪里来?柴望力排众议,陈述工程的益处,终于取得了民众的广泛支持。</h1><h3></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39b54a">航运码头(同时期参考图)</font></h1><h3></h3> <h1>毕竟工程浩大,建设步履维艰,进度难以保证。传说因石材短缺柴望曾一度愁白了头。还是怪才孙徵兰(淇县南阳村人,明万历年间福建道监察御史,晚年归隐家乡,淇县人尊称其孙老官)的鬼点子多,孙徵兰令人四处张贴告示,在河口村高价收购石磙,一斤石磙换一斤小米,短短几天,大车拉,小车拖,男女老幼都加入了卖石磙的行列,方圆几十里的石磙都被老百姓送来了。谁料,他用得是檩条做得秤杆,石磙做得秤砣,结果石磙一过秤,大的才半斤,小的仅四两,百姓叫苦不迭,怨声一片。尽管孙徵兰出得是馊主意,但石磙确实派上了用场,解决了燃眉之急。</h1><h1><br>几年后,柴望因“精明勤政,优礼学校,招抚流移,整饬驿递,兴利革弊,升河北兴屯同知(后任广东布政使)。”很显然,青龙镇是一份“没完成的答卷”,带着诸多遗憾,他将接力棒传给了下任知县张启泰。</h1><h1><br>张启泰,山东长山人,丙戌年进士,清顺治十二年调任淇县县令。张启泰接手后,对此项工程并未轻易否决,而是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研论证,他得出的结论是:这是一件关乎繁荣当地经济、造福一方百姓的大事,因此,必须把好事办好办实。张启泰还专门成立了由生员王育才等四人组成的理事会,吸纳社会资金,接受民间的捐赠,实行“阳光操作”。使工程得以顺利推进。一年后,张启泰因“才敏练,性严正,吏畏民怀,循声卓,擢升兵部职方司主事。”</h1><h3></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39b54a">繁忙的码头(同时期参考图)</font></h1><h3></h3> <h1>从顺治八年动工至顺治十六年竣工,历时八年,经过四任县令的“接力赛”,一张蓝图终于绘制成功。环村城垣建成,在东门建玉皇阁,其上雕一石刻龙头;西门安一石刻龙尾,东西大街为龙身,犹如一条巨大的青龙踞于淇河的西岸,震慑着洪水猛兽。码头建成后,青龙镇迅速发展成商业街,淇县等周边的土特产可以在此集中,通过卫河运往天津河北等地,外地的产品也可以通过卫河运此集散销售,因此商店顾客盈门,叫卖声不绝于耳,市场十分繁荣。而且因玉皇阁南有许穆夫人垂钓处,北有纣王墓等优美的淇河风光,青龙镇很快成为黄河之北的名胜、朝歌之重镇。</h1><h3></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39b54a">往来的船只(同时期参考图)</font></h1><h3></h3> <h1>1996年版《淇县志》载,青龙镇创建之后,一直发挥着码头航运和集市作用。“抗日战争时期,青龙镇曾被日军侵占为要塞据点。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民党淇县政府设青龙镇,镇公所设于河口村,辖县东和东北数十个村庄。新中国建立后,该集镇已经冷落”,其景观大部分消失,功能也逐渐丧失。现如今,惟有玉皇阁仍坚守在淇河西岸,是那段风云岁月的见证。</h1><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