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2019年1月7日至11日,东营市的小伙伴们来到大美临沂,参加全省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新教材备课暨颜世萍教学特色研讨会,聆听了全国特级教师颜世萍老师的四节大师级科学课,感受颇多。<br></h3> <h3> 第一节课是《认识水》,水是孩子们非常熟悉的事物,认识水的性质这个问题看似简单,而孩子们科学课学习中刚刚接触物质世界的内容,《认识水》作为研究物质世界的切入点,主要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用科学的方法研究水的性质,涉及到“观察、分析、假设、解释、交流、质疑”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并以此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h3> <h3> 在《认识水》本节课,颜老师利用谜语导入,了解科学的观察方法和顺序,用眼耳鼻舌手等感觉器官和简单的器材来观察水,记录水的性状;通过观察、对比的方法认识水的性质,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体验活动,认识液体,并能判断什么样的物质是液体;惜水,爱水,节水。在课堂上呈现出一个多层次的探究活动。</h3> <h3> 颜老师创新性的利用吸管取水,用气球装水,让孩子直观感受水没有固定的形状。</h3> <h3> 本课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在教学中力图面对全体学生,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h3> <h3>第二节课是《水的浮力》</h3><h3> 本课主要涉及三块的内容:感受浮力、测量泡沫块受到的浮力、测量大小不同的泡沫块受到的浮力。第一个感受活动是后两个探究活动的基础,后两个探究活动则是在思维上层层递进的。本节课主要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以及对数据的分析交流,使学生明白,物体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大小有关,即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h3> <h3>在本节课的授课中</h3><h3> 一、颜老师通过让学生手按压泡沫板,切身感受浮力的存着,作为本课开始,也为后续探究打下了基础;接下来引导学生理解当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且方向相反,为继续探索沉浮的秘密打下基础。</h3><h3> </h3> <h3> 二、当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时,它受到的浮力有变化吗?是多大呢?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浸入水中的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大小,要求测量三种状况(小部分 大部分 全部浸入水中)。</h3><h3> 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讲解浮力的计算方法,理解浮力等于重力加拉力的道理。未放入水前先测量泡沫块受到的重力,再用线拉住泡沫块,使它进入水中一定的位置,然后读出弹簧测力计上拉力的数值。把拉力加上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就是泡沫块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大小。分别把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分析拉力、浮力和排开的水量之间的关系,得出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就越大。</h3><h3> </h3><h3></h3> <h3> 三、测量不同大小泡沫块的浮力, 出示三块不同大小的泡沫块让学生预测:如果把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或者木块,完全浸人水中,它们受到的浮力大小相同吗?</h3><h3> </h3> <h3> 学生参照前一个活动的测量方法,独立自主完成测量,并分析浮力大小与体积大小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把前后两个测量活动中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泡沫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h3> <h3>第三课是《空气占据空间》</h3><h3> 本课主要涉及空气占据空间和空气占据的空间大小可以变化两部分,这两者是层层深入的递进关系,因为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会流动的物质,因此,借助水等可视的物体将不可视的空气可视化,让容易流动的空气存在于密闭的空间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h3> <h3> 上课伊始,颜老师通过对比试验:杯子底部塞进纸,然后竖直倒扣到水中,纸取出后没有湿,再次倾斜杯子,水进入杯中,纸湿了。学生实践体验,引导学生讨论,理解因为空气占据着空间,水不能进去,空气让出空间,水进入,纸湿了,对空气占据空间形成初步的认知;</h3> <h3> 通过演示实验:去底塑料瓶罩在乒乓球的上方,然后竖直压入水底,观察乒乓球在水中的位置, 用手慢慢将瓶盖打开,再次观察乒乓球发生什么变化。再次通过直观形象的对比实验,乒乓球的上下移动,感受到空气占据塑料瓶的空间。</h3> <h3> 再用向塑料瓶中注入空气迫使塑料瓶中的水流出实验,教师引导提示学生积极思考橡皮泥的作用,帮助学生理解,由于空气被密封在一个空间里,不能跑出瓶子,所以才能将水挤出,得出空气不仅占用而且可以挤占空间。瓶中分别装入沙子、水、空气,瓶口套气球,往气球中吹气,观察气球变化,引导学生想到空气可以被压缩,接下来让学生对注射器的活塞向内压或向外拉,导致注射器中的空间变化,放手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h3> <h3> 巧妙的让学生画一画注射器内空气变化,帮助学生理解组成空气的粒子间距发生了变化,让学生从微观的角度来认识了空气这种物质,认识到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最后,探究揭示潜水艇原理及在生活中的应用。环环相扣,层层深入。</h3> <h3>第四课为《四季更替》</h3><h3> 颜老师以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蒙山美景导入课堂,让学生根据图片判断分别是哪个季节的图片,引出课题,并提出问题,四季最明显的区别是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温度上,转移到本课最主要的问题上来:四季产生的原因。</h3> <h1 style="text-indent: 0.291667in; font-family: Calibri; font-size: 10pt; white-space: normal;"></h1><h3> 四季温度变化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颜老师给足了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打开思维、各抒己见,有的说是由于地球的自传,有的说是地球的公转,有的则认为是由于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h3><br><p style="text-indent: 0.291667in; font-family: Calibri; font-size: 10pt; white-space: normal;"></h3><h1 style="text-indent: 0.291667in; font-family: Calibri; font-size: 10pt; white-space: normal;"></h1><p class="p3" style="text-indent: 0.291667in; font-family: Calibri; font-size: 10pt; white-space: normal;"></h3> <h3> 如何才能让学生重走科学探究之路,探究四季更替的真谛呢?颜老师对学生的认知有充分的了解,她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经验入手:四季正午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不同,让学生一步一步的明白四季温差是由于太阳光照射的角度不同。</h3><h3><br></h3><h3></h3> <h3> 四季更替是怎么产生的呢?颜老师又一次站在了学生的角度,从学生以学习的星座知识入手,让学生通过四季星座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让学生明白了地球与太阳的位置关系,地球围绕着太阳旋转,每旋转一周就会经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h3><h3> 颜老师自制的教具,让学生在模拟探究直立物体正午的影长同时,发现了四季更替中的例外一个秘密:地球在公转的时候,地轴是倾斜的。</h3><h3><br></h3> <h3> 颜老师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置,都是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最最熟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认知入手。无论是从教学设计还是从课堂上每一个小细节中都能发现,她非常的了解学生,更非常的尊重课堂上每一个学生的见解和发现。</h3> <h3> 听完颜老师的课感受颇多,科学课要做到:</h3><h3>1.尊重和关注每个孩子,让孩子们在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感悟科学的乐趣和意义。</h3><h3>2.让探究活动真实发生,让学生的学习真实发生,让学生的思维得到真正的发展。</h3><h3>3.基于课标,整合内容,拓展创新。</h3><h3>4.精细、用心的涉及教学内容,提供有结构、多样的实验材料。</h3><h3>5.注重引导和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思维的发展。</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