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一大早晨起来,打的直奔莫高窟参观预约售票中心---排队购买参观票,买到了明天13.30进景区参观的预约应急票,石头总算落地了。敦煌的古景点蛮多,今天主要去参观玉门关、阳关、敦煌古城、鸣沙山月牙泉,呵呵,滿滿的一天行程</h3><h3> 8月3日行程:敦煌市-95公里玉门关(海拔1031米)--67公里阳关(海拔1268米)--45公里敦煌古城--19公里鸣沙山月牙泉,合计里程166公里。宿敦煌市贤雅居客栈150元/双人间。</h3> <h3> 买了参观门票,就又去找住宿的,昨晚到敦煌较晩,找了家条件不咋的宾馆,大家要重新找过住的地方。找了家维族家庭办的贤雅居客栈,比较干净卫生</h3> <h3> 贤雅居客栈门口的杏子,好好吃喲,美女们口馋,摘一粒又一粒,树上所剩无几了</h3> <h3> 住下了马上去吃早餐,在民居附近的街边店吃面条</h3> <h3> 敦煌市街道旁的房屋建筑,挺具特色的</h3><h3> 敦煌市,是甘肃省酒泉市代管的一个县级市,位于甘肃省西北部,历来为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敦煌石窟及敦煌壁画而闻名天下,是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和汉长城边陲玉门关及阳关的所在地。“敦煌”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东汉应劭解释“敦,大也;煌,盛也”,取盛大辉煌之意。历史上的敦煌曾是中西交通的枢纽要道,丝绸之路上的咽喉锁钥,对外交往上的国际都会,经营西域的军事重镇,在中华历史的长卷上占有光辉的篇章。</h3> <h3> 出发了,去玉门关</h3> <h3> 到了玉门关景区售票处</h3> <h3> 玉门关,俗称小方盘城,位于甘肃敦煌市西北90公里处,始置于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设置河西四郡之时,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汉时为通往西域各地的门户,元鼎或元封中(公元前116年一前105年)修筑酒泉至玉门间的长城,玉门关当随之设立。玉门关与另一重要关隘阳关,均位于敦煌郡龙勒县境,皆为都尉治所,为重要的屯兵之地。当时中原与西域交通莫不取道两关,曾是汉代时期重要的军事关隘和丝路交通要道。唐代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中那悲壮苍凉的情绪,引发我们对这座古老关塞的向往。</h3><h3> 这里到玉门关遗址还有十余公里</h3> <h3> 先进景区玉门关文物展览馆</h3> <h3> 班超塑像</h3><h3> 班超(32年-102年),字仲升,扶风郡平陵县(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时期著名军事家、外交家,史学家班彪的幼子,其长兄班固、妹妹班昭也是著名史学家。</h3><h3> 班超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但内心孝敬恭谨,审察事理。他口齿辩给,博览群书。不甘于为官府抄写文书,投笔从戎,随窦固出击北匈奴,又奉命出使西域,在三十一年的时间里,平定了西域五十多个国家,为西域回归、促进民族融合,做出了巨大贡献。官至西域都护,封定远侯,世称"班定远"。</h3> <h3> 汉代播种图壁画砖</h3> <h3> 汉代采桑图壁画砖</h3> <h3> 汉代遗物:锅刷、竹篮底</h3> <h3> 去往玉门关</h3> <h3> 玉门关--小方盘城遗迹内部</h3><h3> 小方盘城,位于敦煌市西北90公里处。本世纪以来,依据敦煌西北80公里许的小方盘城所出"玉门都尉"等汉简,许多学者认为该城即汉玉 门关。</h3><h3> 是一座四方形小城堡,耸立在东西走向戈壁滩狭长地带中的砂石岗上,南边有盐碱沼泽地,北边不远处是哈拉湖,再往北是长城,长城北是疏勒河故道。东西走向的长城蜿蜒逶迤,一望无际,每隔5里或10里,就筑有一座方形烽火台,在长城烽燧的周围,还有明显房屋遗迹。在东西长城之南,另有一支南北走向的长城,绕过小方盘城西侧,向南直达阳关,关城北坡东西走向车道直通西域。小方盘城关城全用黄土夯筑而成,面积约600多平方米。城垣东西长245米,南北宽264米,残高9米7城墙上宽均为3米,东西墙下宽4米,西北墙下宽4米9,开西、北两门。城顶四周有宽1米3的走道,设有内外女墙。城内东南角有一条宽不足1米的马道,靠东墙向南转上可直达顶部。</h3> <h3> 丝路古道</h3> <h3> 关外沙漠、草原</h3> <h3> 汉长城遗址</h3><h3> 敦煌汉长城的结构并无砖石,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建造。敦煌北湖、西湖一带,生长着大片红柳、芦苇、罗布麻、胡杨树等植物,修建长城时,就用这些植物的枝条为地基,上铺土、砂砾石再夹芦苇层层夯筑而成。以此分段修筑,相连为墙。长城内则低洼地铺盖细沙,称为"天田",以观察脚印之用,是一种防御措施。</h3> <h3> 长城沿线,每隔十华里许筑有烽隧一座。这就是古籍中所写的"十里一大墩,五里一小墩"的烽火台。每座烽隧都有戍卒把守,遇有敌情,白天煨烟,夜晚举火,点燃报警,传递消息,所燃烟火远在三十华里外都能看到。敦煌境内现存烽隧八十多座,玉门关西湖一带保存得最为完整。汉代烽隧多呈底宽上窄的方柱形,主要建在长城内侧。筑造结构主要有三种:一是用黄胶土夯筑而成;二是用天然板土、石块夹红柳、胡杨枝垒筑而成;三是用土坯夹芦苇砌筑而成。烽隧大都建在较高的地方,一般都高达7米以上。有的残高10米左右。烽隧顶部,四边筑有不高的女墙,形成一间小屋。有的顶部还可以见到屋顶塌陷的遗迹和残木柱等。</h3> <h3> 当谷燧烽火台遗址</h3><h3> 烽隧大都建在较高的地方,一般都高达7米以上。有的残高10米左右。烽隧顶部,四边筑有不高的女墙,形成一间小屋。有的顶部还可以见到屋顶塌陷的遗迹和残木柱等。</h3> <h3> 烽隧的主要作用是举火报警,传递消息,以防备敌兵的骚扰和入侵,同时也为丝路上往来的使者、商队补充给养。报警的方式主要是"举燔苣,燃积薪"。</h3> <h3> 汉代积薪,已石化了</h3><h3> 玉门关一带芦苇遍布。即用芦苇捆扎成束者名叫"苣",堆成方形或圆形的芦苇叫"积薪"。"苣"的长短不一,长的达2.4米,短的为60厘米。还发现了8厘米长的"引火苣"。敦煌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现存的"积薪"数量之多、保存之完好为全国之最。有一座烽隧周围存放的积薪多达十五堆,排列十分整齐,天长日久,凝结在一起,坚如化石。</h3> <h3> 游览了玉门关后,来到了阳关</h3><h3> 阳关位于敦煌市西南70公里外的阳关镇境内,为汉武帝开辟河西,“列四郡,据两关”的两关之一,自古为丝绸之路西出敦煌,通西域南道的必经关卡,西部边境之门户。唐代诗人王维</h3><h3>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h3><h3>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更使阳关名扬千古。</h3> <h3> 到了阳关景区</h3><h3> 相逢何必曾相识,西出阳关有故人;</h3><h3> 边塞万般艰辛苦,千年将士古风存</h3><h3><br></h3> <h3> 阳关是中国古代陆路对外交通咽喉之地,是丝绸之路南路必经的关隘。位于河西走廊的甘肃省敦煌市西南的古董滩附近。西汉置关,因在玉门关之南,故名。和玉门关同为当时对西域交通的门户。</h3><h3> 宋代以后,因与西方和陆路交通逐渐衰落,关遂废圮。</h3> <h3> 阳关,为汉王朝防御西北游牧民族入侵的重要关隘,也是丝绸之路上中原通往西域及中亚等地的重要门户,凭水为隘,据川当险,与玉门关南北呼应。</h3><h3> 阳关古塞建在荒漠之中,考古学家研究发现,阳关占有"一夫当关,万人莫开"之险要地势。</h3><h3> 阳关和玉门关,一个在南,一个在北。名扬中外,情系古今。在离开两关以后就进入了茫茫戈壁大漠。两者都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关隘。是丝绸之路上敦煌段的主要军事重地和途经驿站,通西域和连欧亚的重要门户,出敦煌后必须走两个关口的其中一个。</h3><h3><br></h3><h3><br></h3> <h3> 考古发掘出的汉代斧銊</h3> <h3> 考古发掘出的汉代戈</h3> <h3> 考古发掘出的明代钢连环锁子软甲</h3> <h3> 阳关,因坐落在玉门关之南而取名阳关。阳关,始建于汉武帝元鼎年间,在河西"列四郡、据两关",阳关即是两关之一。阳关作为通往西域的门户,又是丝绸之路南道的重要关隘,是古代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据史料记载,西汉时为阳关都尉治所,魏晋时,在此设置阳关县,唐代设寿昌县。宋元以后随着丝绸之路的衰落,阳关也因此被逐渐废弃。旧《敦煌县志》把玉门关与阳关合称"两关遗迹"列敦煌八景之一。</h3> <h3> 阳关故址</h3> <h3> 这是厕所旁种的向日葵,植株矮小,籽粒大而饱满,宜春农村偶有栽种,但植株高籽盘大籽粒没这里大</h3> <h3> 阳关门岗旁的葡萄</h3> <h3> 龙勒村的葡萄</h3> <h3> 阳关景区外龙勒村公路旁葡萄园的葡萄</h3> <h3> 敦煌古城</h3><h3> 敦煌古城位于敦煌市至阳关公路的南侧大漠戈壁,距市中心25公里。是1987年为中日合拍大型历史故事片《敦煌》,而以宋代《清明上河图》为蓝本,仿造沙洲古城设计建造而成,建筑面积达1万平方米。敦煌古城的建筑风格具有浓郁的西域风情,城开东、西、南三门,城楼高耸;城内由高昌、敦煌、甘州、兴庆和汴梁五条主要街道组成,街道两边配以佛庙、当铺、货栈、酒肆、住宅等,敦煌古城再现了唐宋时期西北重镇敦煌的雄姿,被称为中国西部建筑艺术的博物馆,具备拍摄古代西部国边塞军事片的独特优势,现已成为中国西部最大的影视拍摄基地,在这里已先后拍摄了《封神演义》、《新龙门客栈》等二十多部影视剧。</h3> <h3> 鸣沙山位于敦煌市南郊七公里处。古代称神沙山、沙角山。全山系沙堆积而成,东西长约40公里,南北宽20公里,高数十米,山峰陡峭,势如刀刃。沙丘下面有一潮湿的沙土层,风吹沙粒振动,声响可引起沙土层共鸣,故名。据史书记载,在天气晴朗时,即使风停沙静,也会发出丝竹管弦之音,犹如奏乐, 故“沙岭晴鸣”为敦煌一景。这是大自然现象中的一种奇观,古往今来以“沙漠奇观”著称于世,被誉为“塞外风光之一绝”。</h3> <h3> 走沙漠的专用鞋套</h3> <h3> 鸣沙山上人如蚁, 豋高 滑沙 看落日</h3> <h3> 月牙泉在鸣沙山下,古称沙井,俗名药泉,景区内的罗布麻、枸杞等药材很多,自汉朝起即为“敦煌八景”之一,得名“月泉晓彻”。月牙泉南北长近100米,东西宽约25米,泉水东深西浅,最深处约5米,弯曲如新月,因而得名,有“沙漠第一泉”之称。 月牙泉有四奇:月牙之形千古如旧、恶境之地清流成泉、沙山之中不淹于沙、古潭老鱼食之不老。去鸣沙山、月牙泉游玩以傍晚、黄昏时分最佳。</h3> <h3> 骆爽</h3> <h3> 滑翔奔月</h3> <h3> 轻轻的走 轻轻的来 轻轻的不留下一片纸屑</h3> <h3> 敦煌市区夜景</h3> <h3> 流光溢彩 敦煌市区内的党河风情线国家水利风景区夜景(西大桥上拍攝)</h3> <h3> 流光溢彩的党河风情线夜景</h3> <h3> 敦煌飞天大酒店门口的飞天女 23.03拍攝</h3> <h3> 敦煌夜市23.10拍攝</h3> <h3> 青梅这天日记:</h3><h3> 川藏新自驾游第24天:8月3日,今天去敦煌的玉门关、汉长城、阳关、敦煌古遗址、鸣沙山、月牙泉玩。</h3><h3> 1、早起,因为莫高窟的门票是要提前预定的,但我们昨天定时没有了,打了很多电话,店家帮定的正常票己卖到8百元了(实价是280元),应急票要加50元手续费,且只能看四个窟,所以大家早早去售票处点排队买票,最后买了4号下午的应急票[鼓掌],然后又去找今天住的地方。</h3><h3> 2、10点出发,玉门关,我们来了[调皮]。出城后左手边还能看到鸣沙山,右手边还有白杨,过了西千佛洞,一路都是戈壁滩,这段路真是寸草不生,连骆驼刺都没有,一马平川。</h3><h3> 3、春风不度玉门关:远远看到的玉门关,也只剩下一个柜形的土丘,也叫小方盘城,在关内,也就人为的栽了一些骆驼刺,而关外却是一片绿洲。</h3><h3> 4、汉长城:己经风化,只剩一小段一小段的遗址了,汉长城是用草、沙石、糯米、蛋清所砌。大部分人来汉长城只是看一眼,拍个照,赶紧走人,中午哇,太晒了[抓狂],但我们车上的友友就是更有文化,不但走到了最尽头去研究汉长城的成分,还去看了长城外的风光[强]</h3><h3> 5、阳关:西出阳关无故人,现在的阳关外,不要说故人,草都不长了[呲牙]。阳关,因为张骞出使西域的原因,加上很多诗人都在此提诗,所以景区复建了一些张骞出关的建筑,在关口处还连了文化长廓,但阳关也只远远的只留一土丘。我最喜关外的风景,带着几千年的风沙,还是一如往昔的荒凉。在没有遮阴的阳关大道拍完照,一路晒着出来时,你会觉得这里的冰镇杏皮水最好喝。从阳关下来,一条路全是葡萄,大家又兴奋了:想去摘葡萄、想吃西瓜、想拍照。葡萄园里的葡萄并没全熟,所以绿、红、紫、黑红,真是漂亮。这里的葡萄比吐鲁番更贵,因没熟透,犯着酸,所以大家只尝尝。</h3><h3> 6、西千佛洞:是莫高窟的微缩板,那棵柳树最少有1千年,柳滩后面的河带着远古的荒凉滔滔而来,不知流向历史的何处去。</h3><h3> 7、敦煌古城是在原遗址上重建的,基本保持了历史原貌,现在己经成为了影视基地了,但在里面拍照还是不错的,好象穿越到千年以前的西域,还能听到千年前的叫卖声……</h3><h3> 8、鸣沙山月牙泉是今天游玩的重点,这也是世界最神奇的奇观,在很早以前我就一直想来滑沙,聆听沙的鸣响,想看看白天滑下的沙子在半夜是怎样又被风次回原处?想知道月牙泉的泉水为什么在沙漠中不会干枯?门票是120元,鞋套15元,骑骆驼100元,拍照20元,还要买小吃[囧],烤小土豆又好吃又便宜,驴火腿肠肉多且香,下次再去坐下直什飞机,只要380元[偷笑]。这里印象最深的是人多,听说骑骆驼的人一天都超3万,无数的小孩拿着滑沙板在半山腰滑沙,壮观!</h3><h3> 9、敦煌市的夜景不错,流光溢彩,夜宵烧烤林立,但我们回住处时,又在那条街上来回倒车三趟,这也是个奇观[抓狂]。</h3><h3> 今天总算吃了一餐饭。大家总结了一下,在四川,一日三餐正常,川菜大家也喜欢吃,吃得好,住得便宜。到了西藏,因为时差、因为高反,要多吃蔬菜补充VC,大家都是9点吃早餐,晚7点中晚餐一起吃,戒荤!到了新疆,也因为时差、因为无人区(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都差着5百多公里呢),所以都是早上早餐,晚上11点后住下才吃第二餐[擦汗],减肥呀[调皮]。过了沙漠后因为地域的原因,饭没了,只有面,好象我们又开始戒饭了[机智]</h3><h3></h3><h3></h3><h3></h3><h3></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