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元月6日,趁着到呼市办事的空闲时间,在老友管子陪同下回了一趟内大。2003年7月大学毕业至今竟已经走过十五个年头有余,上次回来还是2008年参加法律硕士学位授予典礼的时候,至今也有十年了。</h3><h3> 时间就是这样像脉脉流淌的河水一般悄无声息地把你带离了很远,带着你从母校的教室走进了单位的办公室,带你从象牙塔里的“学生”变成了社会熔炉里的“先生”;从背井离乡求学的“青城”(呼和浩特)回到土生土长生活的“林城”(牙克石),从青涩的“小后生”变成了油腻的“中年大叔”。我对内大是有感情的,可在过往写过的文章里却没有一篇是专门写这里的,看过我写高考那篇文章后,晓雷跟我说:二哥,你应该写写我们的大学时代(我在宿舍年纪排第二,时间久了其他宿舍相熟亲近的兄弟也都这么叫我,我也很乐意接受,二就二吧😝)。我又何尝不想?真的是一直想写却迟迟不知如何下笔,或许是想写的故事或是想表达的情感过于复杂,不知如何诠释吧,所以每次都不了了之。倒是这次回到内大的一个下午,让我又有了写点东西的冲动。</h3> <h3><font color="#39b54a">(记忆里再熟悉不过的内大南门)</font></h3> <h3><font color="#b04fbb">(师大附中)</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附中东巷,内大师大之间的最近通道,学生常去的地方)</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以前这里是家音像店)</font></h3> <h3> 内大共有东西南三个门,北面是满都海公园,东面离内大教工家属区比较近的是东门,还有一个满都海西巷里不起眼的西门,更像是进货车运东西用的小门儿,大学路上的南门才是正门。路对面是师大附中,穿过附中东巷就是内师大,附中东巷当时还有个奇怪的名字叫“恶人谷”,不知这名字从何而来,无处考证,听内大的师弟说现在那里叫“蒙古街”,应该也是后来的学生又给起的雅号吧,十几年光阴,不同的时代也给小巷留下了不同的印记。东巷里各种小店,吃喝玩的还有小商品时尚服饰店应有尽有,上学的时候常穿过这条热闹的巷子去找师大的管子玩,多年后巷子还是那条巷子,里面的店面几乎都换了,我们学生常去上网冲浪的那家“赛博网络”也不见了踪影,还有东巷巷子口东边的那家我上学期间经常光顾的音像店如今变成了理发店,还有不知何时建起来的过街天桥,十几年间,很多东西都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发生着变化。和管子去内大的路上路过文化商城,那也是当时我们学生常去的地方,如今也变得很冷清和萧条了,常去买工具书的那家“蒙检法律书店”还在,但好像也有点“门前冷落鞍马稀”的感觉。听管子说这个地标性的文化商城要改建成地铁站出入口,下次再来可能这里就夷为平地了。文化商城外的意林店也在,以前这里叫“哈博尔”,英文harbor是港湾的意思,当时很喜欢这个名字,很温暖安全的感觉,大学时代曾在这里发过呆聊过天等过人也看过美女还被女服务生搭过讪😜,听着淡淡的音乐点杯速溶咖啡或者柠檬茶,记过日记写过论文也做过备考复习,那时总觉得这是很有格调的事情,也是冒充小资最经济的方式🙄。我和管子没有进去,因为现在已经找不到当初的感觉了,还是去内大吧。</h3> <h3><font color="#167efb">(东门)</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重新装修后的意林已经把哈博尔的字样去掉了,就是告诉你,这里已经不是曾经那个“港湾”了😝)</font></h3> <h3> 我这里所说的内大,其实现在是内蒙古大学的研究生院和蒙古学研究院等几个本科专业所在地,而我曾就读的内大法学院已迁至呼市南部的新校址,从未去过,因为在我眼里,只有这里,大学路上的内大,才是我的内大,大学四年的回忆都储存在这里。从走进南门的那一刻起,每一草每一木,每一楼每一路,都那么熟悉,就连路旁枯黄的草皮都像个U盘似的存着我记忆的数据,一直在那里等着我大脑的读取。</h3> <h3><font color="#ed2308">(主楼)</font></h3> <h3> 走进南门,主楼前的喷泉在这冬日里看上去有些寂寥,记忆里还是那时夏天它欢快地喷水的样子,如今干巴巴地伫立在那里为这冬日的校园平添了一份凄凉的感觉。这次来呼市办事正好赶到冬季回到这里,让我想起多年前喜欢的那首高晓松的校园民谣《冬季的校园》,放在这一刻真是太应景了,“我亲爱的兄弟,陪我逛逛冬季的校园,给我讲讲,那漂亮的女生,白发的先生,趁现在没有人也没有风……”。</h3><h3> 水池旁的水泥台是我们经常闲坐小憩的好地方,那会儿有时早晨起的晚,来不及去食堂吃早餐,就跑到南门口来一套煎饼果子,还要特意交代打两个鸡蛋😍,然后坐在这里狼吞虎咽地吃完,再跑上主楼去上课;有时课间也会几个人坐在这里瞎“撇”上一会儿,或是偶尔看看别系的女生从这里翩然走过😂,最好是微风轻抚女生乌黑的长发,看不到脸也会觉得很美,真是一种无可救药的屌丝情怀🙄。要说“白发的先生”也是有的,那时我们系一位老教授就是记忆里那位“白发的先生”,老先生上课很少会看讲台下的求知若渴学生们,更不要提“确认过眼神”的交流,他总是选择教室天棚的一个角作为“着眼点”,盯着那里开始他的讲授,洋洋洒洒滔滔不绝,累了就换一个角去盯,我想大概是我们这些台下的学生一届不如一届了吧,所以老先生不忍去看,以免徒增伤悲,哈哈😄。</h3><h3> 我们多数课程是在这座主楼里完成的,主楼是内大的象征,也是我对法律系(后升级为法学院)印象最深的一个场所,那时系办在二楼东侧,我们和98级合用一个教室517,后来教室没那么紧张了,我们又调到二楼,这楼上楼下的来回跑,给人感觉这栋楼就是法学院的,完全不把别的系放在眼里😝。印象深刻的是主楼前还办过一次法学院毕业露天晚会(毕业时我们法律系已升级为法学院,我们见证了法律系的壮大发展😁),那次我坐在台阶上抱着吉他弹唱了羽泉当时最火的《奔跑》和略显凄婉的《难道》(多年后看到陈羽凡婚变和吸毒的消息,不禁有些惋惜感慨:“难道”我们的青春已经腐朽,曾经飞扬的意志再也不会“奔跑”了吗?难道美丽的事物也都要一样一样地渐渐凋零?)。那一场也算是我这个文青的告别演出吧😂,因为是毕业前最后一场演出,之后不久我就要背着行囊离开这里,所以当文艺部长告诉我有个外系的漂亮女孩儿想要认识我时,我婉拒了,毕业季的心慌和伤感让人干什么好像都没有兴趣,即便是“屌丝逆袭”这类牛掰的事。由此,对内大的不舍、对象牙塔的留恋可见一斑。主楼前也是重要的“取景地”,至今相册里还保存着很多张主楼前的照片,有单人照也有合影,一张张略显稚嫩的青春的脸也只有照片能将他们留住。照片上身后这座历史悠久的主教学楼如今依然坚守在这里,不惧岁月风雨的洗礼对内大不弃不离,而从楼里走出的学生们早已五湖四海天各一方。</h3><h3><br></h3> <h3> 主楼的两侧分别是生命科学院的生物楼和经济管理学院的经管楼,像是两个表情严肃的卫兵目不斜视地站在那里。上学的时候每每经过生物楼都会有一种奇怪的感觉,就是莫名其妙地觉得这楼里面一定正在解剖着什么,然后“脑补”着血淋淋的画面自己吓自己😱,从没进过这栋楼,因此这栋大楼给我的感觉更是恐怖而神秘的,我觉得如果要拍一个关于内大校园的恐怖电影,那这里一定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拍摄现场😜。生物楼南边有一条小路也可以通往宿舍区,平时走的人少一些,有些冷清,不过每年路两旁的丁香花都开得分外热闹,白色粉色的都有,花开的时候会引来很多拍照的同学,其中不乏热恋的男生女生,花开得烂漫,人笑得也灿烂,因此这里也算是内大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那年花开时在师大读书的管子也来找我于丁香花下有一张合影,照片上两个“光棍儿”兄弟傻兮兮地笑着,一点儿也不知道愁得慌😝。这条小路因为相对僻静,树丛比较易于躲藏,上学的时候还发生过变态暴露狂拦截女生的事件,记得当时和我们宿舍三弟“赵三儿”(江湖人称“罩得住”😜)还到这里抓过变态,信誓旦旦义愤填膺,以必除之而后快的勇气扬言要将歹徒绳之以法,然而并没有找到,或许是走漏了风声,或是战略战术过于简单粗暴缺少技术含量,因此那个变态直至我们毕业依然逍遥法外🤔。经管楼倒是去过几次,还在那里面参加过四六级考试,算是比较熟悉,而且这栋楼北面的经管阶梯教室的利用率比较高,讲座、辩论赛、文艺演出常常都在这里举办,宿舍老八“小强”那时勤工俭学,还被安排在这里当过管理员,因此那时我这个总爱弹吉他现现眼的文艺青年一有演出就找老八走后门在这里偷偷排练。好哥们晓雷和雪晨也是这里的耀眼明星,他们在辩论场上的光辉形象和翩翩风采一度招来男生的嫉妒女生的青睐甚至是花痴的尖叫😱,想想还有当时的画面和声音漂浮回荡在脑海,让人不禁会莞尔一笑。</h3> <h3>光棍儿和丁香花😂</h3> <h3> 主楼西北侧的逸夫楼是比较高端的会议场所,通常都是校领导层召开会议的地方,内部装潢也比较好,很有正规和庄严的感觉,让人走进去就连呼吸都会很小心。在学生会工作的时候在这里还见过当时的内大最高领导旭日干校长,也是一位很让人尊敬的老教授和长者。印象中的老头儿笑容可掬和蔼可亲,有一点点胖,挺可爱的样子。记得有一次他在会议上谈学生要遵守纪律,为了有理有据,还用幻灯片播放了他用相机拍下的两个学生不走校门钻铁栅栏出校的照片,让人忍俊不禁,如果放在现在,这俩同学肯定成内大网红了😄。大一军训后班主任王炜老师带我们在逸夫楼前面和教官合影然后告别,大家都有些依依惜别的感觉,有的女生还哭了鼻子。学生单纯的情感很有意思,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我们这些在家里都是爹娘宝贝儿的孩子被不苟言笑的教官训练得服服帖帖,临了不用再受这洋罪了,倒还不舍得了,你说“贱不贱”😜?多年后我们也知道了感情这东西不一定是血脉传承或是卿卿我我相敬如宾才产生的,大家都明白,有这样一种情感叫“一起吃苦的幸福”。</h3> <h3> 从逸夫楼再往西面走就是宿舍区了,现在宿舍区喷泉这个位置,在99年我刚来内大报到的时候,原来的宿舍一号楼还在,那是内大最古老的宿舍楼,可惜后来大概因为安全考量,这么有年代感的建筑也被拆除了,连同它对面同样历史久远的二号楼。二号楼的位置重新建起了宿舍楼,一号楼的位置则空下重新规划变成了现在的喷泉景观。一号楼拆除后不久,还没等大家为这一内大历史遗产的毁灭而惋惜,二号楼也拆了。记得二号楼拆除的时候,乒乒乓乓地凿了好多天,到最后只剩下一面墙很坚固不肯倒下,倔强地站在那里,周围是已阵亡的断壁残垣,一片狼藉。那时我竟神经兮兮地想这面墙或许真的蕴含着一种精神力量,一种象征着内大传承已久的精神,一种坚韧的精神,说不清楚也毫无根据,只是对着这面墙伤感了一阵子,还有感而发地写了一篇短文《论二号楼的倒掉》😳(整个一《论雷峰塔的倒掉》的山寨版🤓),作为自己莫名情怀的一个纪念,写着那篇文章的本子忘了放在哪里,也许就像这些年已经逝去的光阴一样再也找不回来了,但在心里它是我对内大感情的一份很有证明力的书证。</h3> <h3> 看到路边的布告栏让我心中一怔,上面贴的东西好像十几年都没换过似的,考研、四六级、租房小广告……这些年我们爱浏览的门户网站不停更换着内容,连常用的手机电脑屏幕也一再升级,大学校园布告栏里张贴的却永远都是差不多的内容也永远是一目了然的分辨率。布告栏到前面小花园的这一段路,是我们那会儿毕业生卖书卖杂物的“跳蚤市场”,非典之年毕业前,封校防非典,准备毕业论文的空档儿,我们都在这里摆过摊儿,为被关在校园里“禁足”的我们增添了一点别样的乐趣。我们卖教材辅导书和练习册,卖磁带海报旧杂志,卖琴卖健身器材卖学习用品……卖一切我们带不走或是不想带走的东西,就像卖掉了旧的时光也卖掉了心的包袱,就像毕业后随处得到的一定都是更好更新的东西似的,从没想过有些东西丢掉或是卖掉以后就再也没有了。</h3> <h3><font color="#167efb">(这就是我们的小花园,远处的大烟囱下面就是水房之所在)</font></h3> <h3> 小花园(我一直这么叫)也是再熟悉不过,我们经常在长廊里驻足聊天打扑克,那时都打“大尖儿”或是“对调”,其中“对调”是赤峰的一种扑克玩法,据说赤峰最出名的有“两对儿”:对夹和对调。吃对夹打对调,生活才美妙😜。可惜我这人一向牌技不佳,吃吃对夹尚可,打扑克嘛,多数是观战,或是到远处的长凳上弹弹吉他,以免打乱别人出牌的思路😝。大一的时候我们法律系男生住在小花园南边的6号楼一楼,与水房之间就隔着这个小花园,因为我们都知道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的原理,所以那时经常从小花园抄近路穿过去水房打水。那时大学宿舍条件远没有现在好,八个人一个宿舍,每人一个暖水瓶,男生多数比较懒都不爱打水,搞不好就要“上甘岭”,于是大家商议最后定了个规矩,八人轮流值日打水。八个暖水瓶如果分两次去打水又觉得太麻烦,于是在这样的懒人思维和年轻气盛下,我们经常是一手四个暖瓶,一次搞定😎,我们宿舍带头大哥“宫老大”就是这样一号人物,众兄弟也纷纷效仿他,而且无独有偶,校园里经常见到“同道中人”,女生把我们这样的男生叫做“大力水手”😄。如果看到女生在笑或是指指点点,一点也不觉得不好意思,男生们更是乐此不疲浑身是劲儿🙄,多么匪夷所思的荷尔蒙分泌技术,不知后来生科院的同学是否研究过这种奇妙的现象?😜</h3> <h3><font color="#ff8a00">(大一就住在这栋6号宿舍楼里)</font></h3> <h3> 6号楼,记得我们只在这里住了一年,大二的时候就都搬到南面贴近马路的3号楼去了,因为6号楼本是女生宿舍楼,长时间在一起多有不便。我们法律系99级的男生是内大建校以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唯一一批在女生宿舍住了一年的男生,我想那时应该是男生宿舍楼调配不开了,考虑到学法律的男生应该比较循规蹈矩,加之法律系一直对学生管教甚严,所以校管处才有此安排吧,当时我们法律系大一新生在一楼占据半条走廊的领地。如果放现在想,这对刚刚上大学的小伙子们而言是多好的与女生近距离接触的“近水楼台”?而在当时多数人却是觉得不方便的,更别提有啥非分之想了,连夜里上个厕所都得先开个门缝探头看看有没有女生出没,没有女生在走廊才敢穿着三角裤去厕所,好像被人看到穿三角裤就算耍流氓了似的😂。至今还记得大一的时候和宿舍老七“波弟”蹑手蹑脚像小偷一样上厕所的情形😊,非常认真的小心翼翼,生怕随时听到有女生尖叫一声😓,那时的单纯真是可爱。还有一次为了给楼上住的发小儿妹妹贝贝宿舍送半个西瓜,我从侧面楼梯“秘密潜入”,提心吊胆的感觉一点儿不亚于007系列片的惊险刺激,事后居然还蛮自豪地自吹自擂自己是唯一进过女生宿舍的男生🙄。</h3> <h3> 6号楼的斜对面就是女生宿舍5号楼,我们班级的女同学就住在这里。那时班级为了增进本班同学的联系和了解,鼓励本班同学以宿舍为单位男女生联谊,联谊后的主要活动就是周末的时候一起去滑旱冰或出去吃饭,男生请完女生再回请,一来二去大家很快就熟悉了,不过遗憾的是这样的联谊并没有促成任何一对情侣,后来我拿此事调侃:为啥一对儿也没成?因为我们搬进了3号楼的111宿舍,多么“吉利”的宿舍,这不是“光棍儿”舍吗😜。虽然联谊活动没有对感情生活起到什么作用,但我们两个舍的男女同学却的确成了好朋友,联系一直延续至今,和其他宿舍的女同学也是如此,“彤彤”、“佳慧”、“柏然”、“丽菲”……这样的称呼亲切而自然,时隔多年远隔千里,每每在微信上遇到,为彼此的动态点个赞也可以随便开开玩笑感觉一点儿也不做作,111舍的男生最擅长的就是把女生处成哥们儿,这项技能至今仍在生活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能量😄。5号楼后面以前有一个车棚,存的都是学生的自行车🚲,这次去发现车棚已经拆除了,大概是因为要留出防火通道的原因吧。上学时谁要是有辆自行车就像现在谁有辆豪车似的,好像有了车去哪儿都不是问题,那时我也有一辆,而且是从家里花了不少运费发货运过去的,事后才知道,在二手自行车市场用不了一百块钱就能弄一辆品相还不错的,真是让人大跌眼镜😰。</h3> <h3> 从5号楼左边的过道进去是男生宿舍区,3号和4号男生宿舍楼就在这里,以前那个屋顶上是晾衣台的大车棚也被拆除了,取而代之的是两行盆栽松树。以前晾衣台总是有丢被褥的事情发生,我一直觉得很奇怪,到底是什么人穷得要来偷穷学生的被褥,用起来不会感觉怪怪地?更有甚者还有偷女生的衣服和内衣的,真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不禁让人感叹,大学也并非一方净土啊😓。不过还是有很多美好的事情,想起多年前在老车棚的前面三号楼的门前,我曾经把好哥们儿晓雷劈头盖脸地臭骂了一顿,因为那时他的倔脾气,和女朋友杨谦吵架了又不听我们几个朋友的劝解(明显的饱汉不知饿汉饥😜),我便以“二哥”的身份发了一回飙😡,之后他俩很快和好了,我还颇自恋地觉得很有成就感😂,其实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和我有毛关系呢,分明是他们两个人的感情好没有隔夜仇嘛。可那时的友谊就是这样纯净而纯粹,不容一点沙子,朋友的事就是自己的事,会为朋友气得面红耳赤怒发冲冠,全然不顾自己一向温文尔雅的正面形象😝。雪晨和“静妹”闹意见的时候,赵三儿、晓雷还有我这个二哥也都会第一时间出面斡旋,在意林哈博尔里推心置腹地谈话,那解决问题的急迫心情,至今仍念念不忘。出门在外的我们,真的是把彼此当成家人当成亲兄弟一样去彼此关爱,彼此担着一份心。多年后晓雷和杨谦、雪晨和张静都有情人终成眷属,生儿育女美满幸福,真心地为他们高兴。好兄弟不管是来呼伦贝尔还是我去呼市都要醉上一场才算尽兴,不需要什么肉麻的话也很贴心。遗憾的是赵三儿因为各种原因好多年没见了,想起我们在一个宿舍生活还有与晓雷雪晨我们四兄弟在一起惺惺相惜彼此照应,有事没事去大学路口“大爷”那撸串喝啤酒天南地北侃大山的日子,真心地想回到那样的时光里。那时的我们会为了朋友同学一起翘课出去散心、机智地躲过查寝相伴去上通宵网然后第二天在课堂上睡觉💤、有时也会喝得酩酊大醉然后抱在一起又哭又笑或是呕吐狼藉,甚至是在非典封校的时候冒着被通报被处分的危险跳栅栏出校……还有好多不建议学弟学妹和自己儿女效仿的行为,可是,我们从来没有为曾经的这些看似荒唐的举动而感到后悔和惭愧,这些都是我们青春鲜活的印证,多少年以后再提起也都会相视而笑、如数家珍。</h3> <h3> 3号宿舍楼南边的栅栏外就是大学路,我们毕业前,也就是2003年非典封校的后期,常有人偷偷从这里翻越出去,连我这么胆小的人也不止一回干过这样的事。其实非典刚开始的时候形势是很严峻的,听父母打来电话说家乡牙克石的图里河镇都封锁镇区了,只因为发现了一例非典病患。我们在呼市也能感到事情很严重,很明显地,从我们宿舍的窗户向外望去,以往车水马龙的大学路在那段时间都没什么车,更别提行人了,大家好像遭遇了空袭似地都躲进了“防空洞”不敢露头儿。为了避免学校这样人员密集的地方出现大面积的感染事件,当时呼市有的高校都直接放假了,“遣散”学生回家听天由命。而内大选择的是封校,尽最大可能避免学生与外界的接触,家在呼市本地的同学可以回家,随时保持电话联系。当时封校期间的规定是很严格的,特别是法学院这样的地方更是三令五申,如果违反封校纪律将做何种处理云云。时常从校外传来又有几人感染或是医治无效死亡的消息,真的假的谁也分不清,所以开始的时候大家也都很谨慎很听话,绝不越雷池半步,每天按要求测体温往院里报,一丝不苟。碰上个只是正常感冒发烧的把大家都吓得够呛,发烧的自己也会以为走到了生命的尽头😱,直到校医诊断是普通的发热所有人才长吁一口气。外面风声鹤唳,我们无奈地被非典病毒“封印”在校园里好一段时间,但随着全国抗击非典的形势好转,风声开始不那么紧了,虽然还是没有解除封校的禁令,但在校内憋了这么长时间的学生们早就开始蠢蠢欲动了,没封校的时候可能一个星期也懒得出去一次,封了校却开始前所未有地惦记外面的广阔天地,所以时常有跳栅栏出去嗨皮的,也真有被“执勤”的老师和校工抓住并被通报的,但这并没有遏制住一颗颗年轻爱作死而且还向往着自由的想飞的心😜。这段日子记忆里很深刻的一件事情是“不老神鸡”的故事:那会儿雪晨和女友张静一个住校内一个住校外,封校后好长时间见不到面,抑制不住的相思之苦,在非典形势稍有好转的时候,张静妹妹还是偷偷跑来内大在栅栏外给里面的雪晨送“不老神鸡”,隔着栅栏两个人嘘寒问暖的场景十分感人(可惜当时没有现在这么便利的拍照手段,现在只能在记忆中搜索那个画面了),彼时两个当事人根本也顾不上看身后的兄弟们,一只不老神鸡,我想雪晨只是过了一下手的功夫闻到了点香味儿,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我还记得那只烧鸡的味道很好😛。</h3> <h3> 被“禁足”的日子5号楼北面的这家超市可是赚了个盆满钵满,也时有哄抬物价的恶劣行为,但学生们比以前任何时候都去得欢,物资匮乏,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唯一有此感觉的一段时间。现在超市还在,只是换了经营者和名字,不知现在去那的学生还有没有我们当年那么旺盛而强烈的购物欲。</h3> <h3> 过了超市一拐弯就是学二食堂,不知何时变成了化工学院的实验楼,我拿出手机拍照的时候,里面几个身着实验服正在搬东西的女生往我们这边看,或许奇怪哪里来的“怪蜀黍”偷拍我们的白大褂😳。曾经二食堂的小灶虽然小贵,但却是我认为当时校园里最好吃的,东边的老一食堂在我们上大学期间拆掉了,重建了一个四层的学一食堂,菜品花样和色香味也比以前好多了,后来我们去一食堂的次数明显比去二食堂的次数多,此长彼消,不知是不是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自那时二食堂就开启了走向消亡的进程,如今沦为化工实验的地点😂。在一二食堂中间是浴池、理发店和水房,这些都还没变,记得那时每天中午和晚上下课后这一片儿都很热闹,有来展示强健体魄的荷尔蒙系“大力水手”和在一旁默默欣赏拎壶偷笑的“奥利弗”,有刚从球场上下来一身臭汗油泥等着“洗白”的小伙子,还有刚从浴池出来披散着半湿的头发散发着洗发香波味道的小女生,也有像我这样敢于冒险和挑战极限来学校理发店理发的“愣头青”。曾经让我戴了好几个星期鸭舌帽才敢上课见人的那个“毛寸”发型的始作俑者,就是这个理发店里的“徐娘”阿姨😂。那个发型害我被宿舍兄弟笑了好几天,就连我自己也许久不敢照镜子,一直觉得是很败笔的一件糗事。当我漫步在这曾经熟悉的校园里,才发现以前是多么有人气的地方在这个冬季也是这么空空荡荡,冷冰冰地没有了一点热度,只有我这个离开又忍不住回来的人到这记忆中的旧址凭吊逝去的年华,品味残存的情怀。和高晓松歌里唱的一样,学校就是这样:“记得校门口的酒馆里也经常有人大声哭泣,黑漆漆的树林里有人叹息,那宿舍里的录音机天天唱着爱你爱你,可是每到假期,你们都仓慌离去……”只是放假的人还是会回来,而我们这批如今已不惑之年的、曾那么真实拥有过这里一切的学生们却再也回不来了。逝者已矣,在这里指的不是人,是流年。</h3> <h3> 和管子边走边聊就走到了内大校园的运动休闲区。以体育馆为界,右边是泳池、篮球场和桃李湖,左边是操场。</h3><h3> 游泳池、篮球场还有桃李湖那一片区域,当时是我们闲暇时经常的去处,特别是夏天。游泳池从来没进过,因为我天生是个“旱鸭子”怕水,洗个脸都怕呛着水,更别提穿个三角裤在不知深浅的水域扎猛子了。旁边的篮球场有一阶段倒是经常去的,喜欢挥汗如雨和有人喝彩的感觉,无奈球技也不佳,后来在比赛中扭伤了脚踝,没有好好治疗落下了习惯性扭伤的毛病,从那以后再也没摸过篮球🏀,三弟一直是球场上的焦点,别提女生看他那眼神多妩媚了,这个,臣真的做不到啊😜。冬天体育课一般会以上冰课为主,就在桃李湖的冰面上,虽然经常摔跤但还是充满了乐趣的,同学们你追我赶嬉笑打闹,嘻嘻哈哈地一下午很快就过去了,记得我们宿舍老四姚璐滑得最好,加速转弯然后一个急停,那姿势还是蛮帅的。不用猜了,我这个运动神经缺损严重的人是不可能在这一领域有什么建树的,滑冰对我而言就是滑……倒,然后在冰面上摩擦摩擦😂,即便这样我也觉得这比我怎么也学不会的太极剑法有意思多了,至少我也在和大家一起滑嘛😝。夏天的桃李湖边,早上是属于狂背英语单词和练习口语的同学们的,清晨的阳光撒在湖面上,早起的同学在这里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就连枯燥的学习也可以变得神清气爽。到了中午和晚上这里就基本是属于谈恋爱的男生女生的了,坐在岸边说点悄悄话应该是一件很浪漫的事。我从来不往那里坐的,怕水的人嘛,坐在那儿感觉随时都可能掉下去,所以只要看看风景就好了😁。桃李湖北面是校图书馆,里面还有自习室,家在呼市为人谦和本分的五弟“彪哥”和“睡在我上铺的兄弟”憨厚踏实的六弟志国还有以家乡“巴林鸡血石”为傲的七弟马波、岁数最小却很成熟的八弟魏强都是那儿的常客,以“宫老大”为首的其余宿舍哥四个都没有四个弟弟用功,特别是我这种起不了早的人从来没在图书馆占到过座位,所以才有了跑去哈博尔学习的小资故事。其实临近考试的时候,我也是蛮用功的😜,大学四年得了三次奖学金一直是我引以为豪的事情。</h3> <h3>从桃李湖边向体育馆望去……我身边栅栏里就是游泳池</h3> <h3>桃李湖冻结的湖面</h3> <h3> 我提出要去操场走走。体育馆和操场是连为一体的,记得内大的体育馆里曾经办过一期综艺大观,当时真是一票难求,我还是托了在学联公干的老三才混了进去,学生就是这样,哪有热闹爱往哪凑,要知道“综艺大观”那是当年多火的一个节目啊,老少皆宜万人空巷,当时我还给家里打电话说我要去现场,好像他们能看到我,我获得了什么荣誉似的😂。现在的操场可能是年久失修,已显得很残破了,进去走了一会儿,也是空荡荡的,不知是不是我的记忆出现了错乱,我记得的草坪去哪了?绿茵场上踢球的同学们,“传球”的呐喊声仿佛还在耳边回荡,进球后脱掉上衣狂奔的那个家伙是孙晓雷,他永远都是这么有激情😄。西南角的那段看台,我们开运动会就坐在那里,还有东南角那边,大脑好像还能播放出我们上体育课的影像……总忘不了刚刚说起的体育课学习“太极剑法”的事情,一听名字多么牛B的武林绝学,高大上啊有没有?可任凭老师怎样不厌其烦地教导,直至毕业我也没能彻底学会,从此我深知自己不是练武的材料,动刀动剑还是动枪我都没什么天分,还是做一个“安静的美男子”动动笔吧🤔😜。<br></h3><h3> 我们走到冬天的桃李湖边,冻结的冰面上没有看到记忆里那样滑冰的学生,桃李湖,就像一个安静的女子,她默不作声地配合着冬季校园安详宁静的氛围。因为时间关系我没有多做停留,其实还有好多校园里有着记忆储存的地点没有走到,比如计算机楼后面的“鸳鸯亭”、在校园东北角的毕业林,后建的卓越楼……只能留点遗憾,也为下次的探访留一个值得付诸实施的理由。<br></h3> <h3>岁月洗礼的苍老的大长脸</h3> <h3> 当晚管子召集了几个相熟的好朋友小范围醉了一场,那天我对自己并不怎么大的酒量完全没有保留,以至于回到宾馆就倒下昏昏沉沉地睡着了,清晨醒来的时候,心中竟有一种怅惘的失落感觉,说不清为什么,只感到“匆匆”二字。因为时间仓促,短暂相聚就要就此别过,所以没有更多地通知别的同学和朋友,也算是为下次的相聚留点期盼吧!</h3><h3> 内大,存储了我大学四年无数珍贵记忆的地方,曾经以为丢了的记忆又在这校园的某个角落,又在经过某个地方的一瞬间重新拾了回来,历久弥新。内大,同样是给我们的青春留下了深刻印记的象牙塔,我又一次离开了你,和毕业离开时一样地不舍。不同的是此刻的我比以前更懂得珍惜,虽然那未经排练也已经上演过的更无法再重来的大学生活,我们已经走出了很远,但那些珍贵的记忆我们再不会像曾经的旧东西一样丢掉或卖掉,我们越来越明白有些东西是无价的,无论怎样,得留着。记得大学毕业离校那天,男生宿舍里还没走的兄弟都出来送我,我这个感性的人忍了再忍,还是没能挡住眼泪的夺眶而出,我记得当时几乎是拥抱了每一个人并说了“兄弟再见”。可悠悠岁月,漫漫长路,我们是这样无奈的一群行在路上的旅人,每一次道别和说再见的时候,谁都对未来没有十足的把握,会自哪个十字路口从此走散,又会在哪个人生驿站再次相遇。这么多年时过境迁,有多少兄弟多少同学多少朋友在各自的奔波忙碌中断了联络或是疏于联系?我们是真的好久没有再见了。在美篇上边看拍回来的照片边回忆,边写下这些字句的时候,相信我真的,想你们了。</h3><h3> 在文章的最后,我真的不知道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言来做结,因为总觉得还有很多想起的故事没有讲,还有很多未完的话没有说,也不知怎样说。这时又想起了席慕蓉的那首叫做《青春》的诗,似乎每一句都与这无处安放的情绪极为合拍,或许这也正是我想说却又不知如何表达的心情……</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青春》——席慕蓉</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所有的泪水也都已启程</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却忽然忘了是怎么样的一个开始</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在那个古老的不再回来的夏日</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无论我如何地去追索</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年轻的你只如云影掠过</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而你微笑的面容极浅极淡</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逐渐隐没在日落后的群岚</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遂翻开那发黄的扉页</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命运将它装订得极为拙劣</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含著泪 我一读再读</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却不得不承认</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END)</h3> <h3>(我亲爱的兄弟,不就拍个照吗?瞧你这嫌弃我的眼神😓)</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与青春有关的日子》 </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词曲:岱岷 G调四四拍</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G D D G</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暖阳赶不走秋凉 短聚躲不开离伤</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G D D G</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深刻研磨成淡忘 青涩蜕变得沧桑 </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 C G</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依稀记得曾经年少轻狂</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 EM D</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恍惚青春却早已经散场</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 C G</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白驹过隙匆匆那年往日时光</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 BM D G</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时间之河奔流着而我们却不知去向</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 G EM</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那时的梦想还有诗和远方</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 C D</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与青春有关的日子总是有一点迷茫</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 G EM</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那时的爱情 记忆和行囊</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 C G</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与青春有关的日子总是甜蜜而感伤</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总是在岁月的长廊像歌一样在回荡</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总是在岁月的长廊像歌一样在回荡</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