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一九二六年的春天,十九岁仍然没有一个正式名字的她在妇女协会的表格上写下了“李贞”。从此,李贞这个名字伴随着她走过了30多年的硝烟岁月,走进了新中国的将帅名册。</h3> <h3> 图左二为李贞</h3><h3>1955年9月27日,新中国首次授予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仪式隆重在北京中南海举行。在这些叱咤风云的将帅之中,只有一位女性。她就是全军女兵的唯一代表——李贞,当李贞从毛泽东主席手中接过一级解放勋章时,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周恩来总理亲手把少将军衔授予李贞,并握住她的手说:“祝贺你,李贞同志,你是新中国第一位女将军。”<br></h3> <h3>李贞,1907出生于湖南省浏阳县,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担任红六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妇女学校校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军区政治部秘书长、西北野战军政治部秘书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秘书长,最高人民检察院军事检察院副检察长等职务。</h3> <h3>走出婆家闹革命</h3><h3> 1907年1月,李贞的降生并没有给父亲李光田带来欢乐,反而十分的失望,看到是个女娃,索性连名字都不取了,就叫她“旦娃子”。父母亲生了六个女娃。一家人挤在一间破茅草屋里,到了冬天四处漏风,一家人只好紧紧依靠互相取暖。但这样的日子也没有过多久,李贞的父亲因病离开了人世。在那个战乱的年代,孤儿寡母难以维持生计,母亲含泪把年仅6岁的她送给了一户姓古的人家做了童养媳。她在公婆家的打骂下苦熬到19岁。1926年的一天晚上,李贞的姐姐悄悄告诉妹妹:“咱区里来了共产党,还成立了妇女解放协会。妇女翻身解放的时候到了,我们要跟着共产党闹革命。”革命?当时的李贞并不能理解这两个字的全部含意,但她能意识到“革命”就是为了让穷人不受压迫,能过好日子。她便毫不犹豫的踏出了革命的第一步。</h3><h3></h3> <h3>白色恐怖面前不低头</h3><h3> 1927年4月,大革命失败了。白色恐怖笼罩着湖南城乡,敌人四处追捕李贞,李贞钻进了湘赣边界的深山密林之中,她挎着竹篮子,四处寻找隐藏的共产党员。经过多日奔波,她终于找到了共产党员刘先行、刘正元和李汇东,四名共产党员会合在一起,组成了一个党支部,继续寻找上级党组织,终于和中共湖南省委派回原籍济阳领导武装斗争的王首道会合。工农革命军赴井冈山后,白色恐怖又一次降临浏阳河两岸。浏东游击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立了。游击队刚成立的时候,只有几个人,两条枪,其余则是鸟枪、马刀、梭镖。但李贞和队友们以大围山、连云山为依托,与不断来犯的敌人巧妙周旋,坚持武装斗争。游击队日益壮大,国民党当局大为震惊。湖南军阀何键命令周翰带领一个团,同时纠集当地的团防军、联防军,向浏阳扑来,发起了冬季“围剿”。李贞带领游击队依靠有利地形,勇敢顽强,击溃了敌人一次又一次冲锋。第二天傍晚,枪声稀疏了。队长考虑李贞怀有四个月的身孕,便让她和几名游击队员先行撤离阵地。李贞说:“我是共产党员,应当让地方干部和群众先撤。”突围的同志刚下山,就遭到敌人的疯狂扫射,除一名游击队员和几名地方干部群众突围成功外,其余同志都壮烈牺牲。天黑了下来,敌人燃起火把搜山。李贞临危不惧,带领游击队员顽强抵抗。子弹打光了,就搬起石头朝敌人头上砸去。从后山偷偷爬上来的敌人迂回包围过来。李贞和几名游击队员退到了祖师岩的悬崖上。“抓活的!”“抓活的!”敌人的嚎叫声不绝于耳。眼看敌人就要攻上来了,李贞对仅剩的4名游击队员说:“不能让敌人捉活的,往下跳!”话音刚落,她第一个纵身跳下了万丈深渊。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李贞清醒过来。她发现自己被卡在崖边的树丛中,腹中的胎儿已经夭折了。在两名幸存的战友的搀扶下,李贞咬着牙坚持走了五六十里路,终于逃出敌人的包围,回到了游击队。</h3> <h3>母爱献给烈士遗孤</h3><h3> 1934年8月,红二、六军团已经完成了策应中央红军长征的任务,于11月中旬踏上征途。这时,怀有身孕的李贞随部队一起出征。一路上,她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克服着各种恶劣环境带来的重重困难,跨过了金沙江,又渡过了大渡河,翻过了雪山。在过草地时候,怀孕七个月的孩子早产了,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中,李贞没有营养补充,孩子饿得啼哭不止,没等走出草地,这可怜的小生命就夭折了。孩子夭折、产后虚脱、重重打击,使李贞重痛缠身,艰苦的生活严重摧残了她的身心,使她无法保胎生育,从此失去了生育能力。就这样,他们一生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亲生孩子,却抚养了20多个烈士遗孤,把伟大的母爱无私地奉献给了孩子们。贺龙称赞他们为“两个模范干部,一对革命夫妻”。</h3> <h3>将军遗物“一贫如洗”</h3><h3> 1990年3月11日,这位女将军走完了她光辉的一生。人们含泪为她清理遗物时发现,这位参加革命64载的女战士,除了记录她赫赫战功的4枚勋章外,其他的遗物简单到称得上“一贫如洗”——用了15年仍舍不得扔掉的四把旧藤椅;用了整整40年不肯更换的一个行军箱;一台用了14年的“雪花”牌单门电冰箱;一万元人民币,两千五百元国库券;战争年代留下的两根小金条。</h3><h3> 李贞在遗嘱中这样写道:一根金条捐给自己的家乡浏阳县,一条捐给甘泗淇的家乡宁乡县,用于发展教育事业;存款一分为二,一部分捐送北京市少年宫,一部分作为自己的党费。</h3><h3> 看着李贞的遗物清单,在场的工作人员无不失声痛哭。他们说,将军心里总是装着别人,唯独没有她自己。</h3><h3> </h3> <h3>李贞,这位人民的女将军踏过雪山草地,一路金戈铁马,驰骋沙场,成长为千古留名的共和国第一位女将军。 她以无私奉献、吃苦耐劳的精神激励着我们,她以身作则带动人民,她的精神力量像明亮的灯火照亮着我们前进的方向,在新长征路上谱写新篇章。</h3><h3> </h3><h3> </h3><h3> 资料整理:陈林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