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寻踪

听雨(cxf)

<h3>我生活的小城叫无城,也称芝城。据县志记载,曹操征孙权,筑城于此,攻吴无功,号之为无为。如此说来,无为在汉代末年就存在了,一直延续至今。</h3><h3><br></h3><h3>我想选择“无为”两个字作为县名,一定不是这个意思,后人有多种说法,我倾向老子的“无为而治”。说是汉城,除了史料有零星的记载和周边发现几座汉墓外,文脉几乎荡然无存。</h3><h3><br></h3><h3>有人提出要打造汉文化,前几年造了一座跨河大桥,花了几百万元,复制汉阙为桥头堡,虽然像模像样,很多人却不理解,没有文脉的传承,等于没有根,难免会弄巧成拙。</h3> <h3>宋代倒是有一些遗存,譬如米公祠,大书法家米芾在无为当过知军,由于清廉勤政,后人在米芾居住的地方建了一座祠,以志纪念,一直保留至今。</h3><h3><br></h3><h3>祠内有米芾拜过的石头和墨池,米芾特别喜欢石头,被人称为 “ 石癫 ” 。经常对着一块太湖石三叩九拜,我见过这块石头,瘦,漏,通,透,形若老者,难怪米芾钟爱有加。</h3><h3><br></h3><h3>墨池上有一座四角小亭子,传说米芾漏夜在池上亭子里看书,四周蛙声噪耳,于是在砚台上写了一个 “押”字投入池中,顿时一片寂静,从此小池称之为墨池,亭子冠名为投砚亭。</h3><h3><br></h3><h3>米公祠内还有百十块石刻,宋代四大家苏黄米蔡的作品都有,是难得的珍贵馆藏,很多文人墨客慕名而至,一饱眼福。</h3><h3><br></h3><h3>城北有一座黄金塔,也是宋代遗存,建于北宋咸平元年,原是南汰寺内一座佛塔,因南汰寺毁于战乱,剩下了一座孤塔。它还有一个孪生兄弟,座落在无为中学校园里,文革中被拆除了。</h3> <h3>芝城不大,原先有城墙、鼓楼、护城河,还有九街十三巷。一个与江南隔江相望的小城,说有诗情画意的石板路、石牌坊、深邃悠长的巷子以及徽派特色的粉墙黛瓦,不会有人感到意外。</h3><h3><br></h3><h3>传说无为城墙是一个姓邢的状元深得洪武大帝的赏识,得了一笔赏钱,仿南京城建造的。不管事实如何,有一点是确定的,一定与朱元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称帝策略不无关系。</h3><h3><br></h3><h3>现在存世的古城墙几乎都是明城墙,如:南京、西安、平遥和徽州,概莫例外。我到城里工作的时候,已经没有城墙、鼓楼、石板路了,只知道那些地方是个遗址。</h3><h3><br></h3><h3>听说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大跃进” 中被拆得一干二净,九街十三巷也所剩无几。我喜欢独自到小巷子里走走,虽然青石板没有了,老房子几经改造,已经面目全非,但总是希冀从承载岁月的瓦当中或是斑驳陆离的粉墙上找到一些感觉。</h3><h3><br></h3><h3>我喜欢那种蒙上尘埃的沧桑感,陶醉在历史缱绻中,自得其乐。城东有一段古城墙,是拆迁拆出来的,原来被建筑物压在底下,拆出来只剩下了一矬根基。</h3><h3><br></h3><h3>有人提出修缮复建,有人提出保留遗址,方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必须保存下来,如果连历史的碎片都没有了,小城还有多少长度?</h3><h3><br></h3><h3>在城墙根外小东门,有一座桥叫华林桥,建于元末明初,无为首任知州夏君祥主持筑城,开挖护城壕堑,引入华林河水,建造了华林桥。</h3><h3><br></h3><h3>华林桥很幸运,已经被列入历史文物保护。华林桥外的西河,上抵巢湖,下通长江,是无为水上运输主要通道。小时候坐船进城,都要经过华林桥。</h3> <h3>中华民族有五千年文明史,在世界上,是唯一未曾间断的文明古国,至今依然保存着万里长城,还有秦砖汉瓦、唐寺宋塔、明清宫苑。</h3><h3><br></h3><h3>遗憾的是,遗存毁损严重,原因很多,其中因战争毁坏在历朝历代屡见不鲜。虽说有一部完整的文明史,却是在血与火的坚韧中涅槃出来的。</h3> <h3>至今,在一些中小城市,许多不该拆的依然在拆,不该建的依然在建,千城一面,到处都是水泥森林,缺乏历史传承,没有个性和地域特色。建筑很少有超过一百年的,与欧洲歌德式建筑相比显得犹为稚嫩。</h3><h3><br></h3><h3>尽管城市楼房越建越高,马路越筑越宽,环境也越变越美,现代气息越走越近,却难掩内心忧虑,缺少了历史传承,离祖宗越来越远,若此,我们又将如何面对历史?</h3><h3><br></h3><h3>不可否认,我们的今天也是在为明天创造历史,只有在传承中创新,或是在创新中传承,才是对历史和未来更好的选择。</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