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引子:</h3><h3>年初,我应邀在蒲公英视界群微课堂讲课,备课前,我阅读了陈琪先生的《徽州古道研究》一书,为了方便讲作,我写了份课件。课后又制成了美篇,留作纪念。</h3><h3><br></h3> <h3> 一条长满故事的徽州古道</h3><h3> 大洪岭古道,是古徽州从歙县到安庆的一条最精美官道,过石台界,走东源、牌楼,从黄湓过江直抵当时的省府安庆。</h3> <h3>一、大洪岭——阊江正源与“中和汤”的来历</h3><h3> 大洪岭是阊江的源头,阊江在江西写作“昌江”。阊江自北向南,又折向西南,纳诸小支流后,流经祁门县城东,过阊江滩,左纳金东河,然后经塔坊、平里、溶口、至倒湖村右纳沥水后,进入赣境。阊门滩以下至倒湖村,先后有十里牌河、坑河、汊口河、花桥河、严潭河、查湾河、奇溪河、罗村河等之流汇入。进入赣境后,阊江继续向西南流,至杨村右纳杨村河来水,以下称昌江,经饶河进入鄱阳湖。历史上祁门阊江可通航30多公里,上世纪40年代木船航运不绝,运出茶叶等山货,输入生产、生活资料;50年代尚通舟楫,60年代至至七十年代初,只能放排筏,此后就再难觅踪迹了。</h3><h3> 徽州名菜中有一道鼎鼎有名的中和汤,但只有祁门县有。祁门人每逢置办酒席,都少不了中和汤,而且是上桌的第一道菜。“中和”原名“中河”,是指发源于祁门大洪岭流入江西鄱阳湖县境的阊江,它的东面有一条河从婺源流入,西边有一条河从至德流入。东河、西河、中河在鄱阳湖上游汇合,一同注入鄱阳湖。东西两河水流浑浊,唯有中河清澈见底,并盛产小虾,其味特别鲜美。</h3><h3> 相传,南宋祁门籍著名诗人方岳在鄱阳为官时,衙署在鄱阳湖边。他见中河水秀且自家乡流来,公余便常到河上泛舟。方岳嗜好豆腐,一次在船上煮豆腐块时缺少佐料,因见河中小虾甚多,便捞了一些与豆腐同时下锅煮透,一尝之下味道极其鲜美。此后他每煮豆腐,都要去中河捞虾米为佐料,还将此菜命名为“中河”,并将其制法带回家乡。渐渐地一传十、十传百,“中河”传遍了整个祁门,成了宴会上必不可少的美味佳肴。其配料越来越多,味道也就越来越好。因“河”与“和”同音,“中河汤”慢慢被人改为“中和汤”,为中和多种美味之意,并且上了徽菜普,成为很受人们欢迎的一道徽菜。</h3><h3> 如今,中和汤制法精细,配料考究,首先要选上好的白豆腐,精心切成米粒大的小豆腐块,用水焯一下滤去水分,以除去豆腥,然后将适量的冬笋、香菇、虾米、廋肉、五香豆干等切成小块,放到豆腐中,加入清水,大火煮开,加猪油、葱、蒜、胡椒、盐、味精等佐料,其味道特别鲜美,令人百吃不厌。</h3><h3> 从南宋至今,中和汤已有700多年的历史,一直深受祁门人的喜爱。民国时期,祁门有一老字号酒楼,名字就叫“中和楼”,这个名字后来被别的酒店一直沿用至今。</h3> <h3>二、深山古道上的枫林街</h3><h3> 其实现在真正意义上的大洪岭古道,是从枫林街开始的,这是一个乡间村落,却有一个城里街道的名字。由大洪岭而下的大洪水自北向南而流,由于在古楼岭的阻拦而形成一个s弯,枫林街便坐落在s弯的第一个弯里。以古楼岭的关帝庙为界,北至乐安桥头以蒋姓人家偏多,过去叫七都街,因为当时的行政区划是分都管辖,而关帝庙正是六都和七都的分界标志,想是为便于分辨枫林街的两个部分而如此称之。关帝庙以南的这一段归六都,过去,自古楼岭南坡连绵至一心桥头,全是茂密的枫树林,按村民们的话说,那是“一杪通天,双臂合围”的枫树,确实人见人爱,枫林街便因此而得名。归六都的这一段以余姓为主,也有人称之为“余村”。</h3><h3> 大洪岭古道是徽州通往当时省会安庆的必经之路,当年商旅往来,络绎不绝。鼎盛时期,沿途路旁商铺、茶座、饭庄鳞次栉比,是当时通道上的一条著名的街道,街上可供客商住宿的客店就有10余家。横跨“街道”石阶的拱门楼上丰腴的颜体题额“省会通衢”四个大字,是其重要的标志之一。人们在这里不是吃饭,就是住宿,乡村成了交通驿站,饭店、茶馆、旅社也就多了起来,渐渐形成了一条“繁华”的街市。</h3><h3> 自南往北穿过枫林街,必须经过关帝庙,关帝庙也是枫林街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位于古楼岭的低凹处,坐东朝西,行人从两旁台阶穿过庙前两侧山门上下,南边门额上题有“气壮山河”,北面门额是“光照日月”,足见关帝君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分量。据说,此处供奉的是文关公,头戴纶巾,身穿棉袍,文人打扮。庙里还设有签筒,求签卜卦者可随时求拜,自行求签对签,自己领悟解释,过往客商行人自此经过,多有拜祭祈佑平安吉顺。惜关帝庙今已成断壁残垣,关帝君的绘像也随墙坍而不见,不过在残破的外墙上,依稀可见那周仓牵着神骏飞扬的赤兔马的形象。</h3><h3> 过关帝庙再往北,经过“省会通衢”门楼下,出街口不远就是乐安桥了。从不老山逶迤蜿蜒而下的蛇颈冈,恰与乐安桥垂直。说是一条公蛇要与一条母蛇相会于枫林街很不利,于是建乐安桥制服这两条“蛇”,所以民间称它为“老鹰桥”。老鹰能降蛇,桥也正好对着“蛇颈”的七寸部位,这样枫林街就平安无恙了。</h3> <h3>三、燕窝里村的鳜鱼“遗臭万年”</h3><h3> 燕窝里村是个小村,十来户人家六十余口人,有郑、陈、张、胡等姓氏。那里原是徽池古道上的一个驿站,随着交通的发达,渐渐地被人们遗忘。这里的田不多,种的粮食能自给自足,树与茶可以卖钱。</h3><h3> 别看燕窝里村很小,它可是徽州臭鳜鱼的发源地。臭鳜鱼在祁门叫作“桶鱼”,不但大多数徽州人爱吃,外地人每每品尝之后也是赞不绝口。徽州臭鳜鱼何以成为一道名菜,这其中还有一段与大洪岭古道有关的故事。</h3><h3>抗日战争以前,安徽省会在安庆,当时祁、安之间尚未通车。出祁门城北门,过胥岭、大坦、大洪岭,通往安庆这条路长200多公里,每天来往商旅络绎不绝。从祁门运往省城的茶叶、山珍土特产和从省城运来的日用品及沿江一带的鱼虾鲜货都要靠人工挑运,来回一趟一般都要六七天。因为祁门人爱吃鳜鱼,所以挑来的鱼虾鲜货中鲜鳜鱼最多。有一年端午时节,一个小贩在贵池贩来一担鲜鳜鱼,用木桶装着挑到祁门县,谁知因路遥天热,鱼闷在桶里时间过长,挑到大洪岭下的燕窝里村时都有点发臭了。挑鱼小贩在一饭店门口急得直哭,店老板问了他的情况,见其老实可怜,就买了一条,特别多加了些姜、辣椒等佐料烧好准备自己吃,哪知大家一尝味道,觉得比鲜鳜鱼更具风味,于是,让老板又烧了好几条。因为是用木桶挑来的,所以这道菜被叫作“桶鱼”。这样一来不仅解决了鱼贩的燃眉之急,而且诞生了一道徽州名菜。</h3><h3> 从那以后,徽州人就开始吃起“桶鱼”来。现在的臭鳜鱼在“桶鱼”的基础上有改良,经过一番特殊的腌制,味道特别鲜美。臭鳜鱼成为徽州最负盛名的菜肴之一,并且被列入徽菜菜谱,烹制过程更加考究,尤其是红烧臭鳜鱼,骨刺与鱼肉分离,肉成片状,细嫩滑腻,醇厚入味,且带有一种嗅之舒适的臭味,倍受食客青睐。</h3> <h3>四、郑寡妇励志开新岭</h3><h3> 祁门大洪岭古道地处大坦乡大洪村,旧志载:大洪山,邑北五十里,在七都......在祁门、黟县、石台、太平四县交界处,为徽州、池州的分界线,也是阊江与秋浦河的分水岭。大洪岭因山洪奔泻而得名,海拔789米。整条古道从山脚到山顶一直绵延约4.2公里,全部由宽三米左右的青石板铺成,百步九折,依山临河,悬崖绝壁,十分险峻。大洪岭通道顺岭上下起伏,蜿蜒曲折,大路两旁,怪石嶙峋,青松挺立。有民谣云:大洪岭,如巨蟒,上七下八十五里,钻云破雾八十一道弯,南指景德镇,北望扬子江”。沿途有瀑布、碑亭、驿站、景色十分优美。</h3><h3> 大洪岭古道开拓于何时,今已难考。为了解决大洪岭的行路难问题,多次修建。明万历之前,南坡上岭以今大坦老岭为起点,之后以燕窝村里为起点。明万历年间(1573-1619),祁门县大坦乡湘源村郑寡妇捐金辟新路的故事,颇为有趣。明代祁门出了一位戏曲家郑之珍,新编了一本《目连救母劝尚记》,俗称目连戏。这目连戏演起来要三天三夜,或五天五夜,甚至七天七夜,还要“两头红”,就是太阳没落山演起,一直演到第二天太阳出山。这年,大洪岭脚下的鲍家村大演目连戏燕窝里村及邻村湘源一带村民都赶到鲍村看戏。戏演到午夜时分要休息,看戏的人无论男女老少都可得到鲍村分送的两个米粿,恰巧分到郑寡妇儿子头上没有了。看戏回家后,儿子告诉了母亲,郑寡妇十分气愤,让儿子第二天再去看戏坐在前面。第二天,分送米粿的人心想,昨天后面的一个人没有分到,今天就从后往前发,结果郑寡妇的儿子又没分到。郑寡妇儿子回家后又告诉了母亲。郑寡妇听后咬牙切齿,发誓要整败鲍家村。话说这郑寡妇虽深居大山,可夫君曾是京城二品官,不幸英年早逝,留下了大量的财产。要想置鲍家于死地,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郑寡妇请来风水先生帮忙。这风水先生四出私访,村里村外,山上山下对鲍家村研究了半个多月,回郑寡妇说,鲍家村是个监牢形,大洪岭官道人来人往的商家官差,兴旺了鲍家村的商业,就如有人探监送饭,使鲍家村经济繁荣,经久不衰,如果切断鲍家村的通道,自然就败了。</h3><h3> 郑寡妇听了风水先生的话后,在燕窝里村新开了一条路直通大洪岭,可这条新道毕竟路远难走,人们仍然从鲍家村来来往往。郑寡妇又请人将道路铺上清一色的青石板,还是没人走。聪明的郑寡妇让人在老岭脚下发粽子,在新岭中亭施粥施茶,如此三年,商人官差份份弃旧择新,鲍家村本来是靠经商吃饭,没有了人流,自然就衰败了,但湘源村也从此一蹶不振。有人说新开的大洪岭为蟒蛇形,蛇头正对着郑寡妇的湘源村。郑寡妇又听信风水先生的话,在燕窝里村至湘源村开了一条大岭,名字叫“棍子岭”,横在大洪岭前,形成棍子打蛇之势,湘源村于是化险为夷。故事归故事,不过郑寡妇修路和岭头的事,在碑里是有记载的。</h3><h3>清道光三年(1823),祁、黟两县士绅劝捐重修,历时六载,耗资六万金,开山凿石,更曲为直,化险为夷,以石铺路,宽至丈余,绵延25公里。临崖处筑石栏护板,建石桥三座,险道变为坦途,成为徽州通向省会安庆的主要通道。关于这条古道的修造费用,古道南边有块道光五年(1825)二月新安公立碑刻:“造红麻石路,四十八丈,每丈价钱三千一百六十六文。”虽然不完整,但从中可见一斑。</h3> <h3>五、古道幽幽,军事要塞</h3><h3> 当年的大洪岭古道不仅是官商之道,也是兵家必争之地。1949年4月25日,人民解放军二野十一军三十三师渡江后,由贵池、石台直奔大洪岭。敌九十六军妄想借大洪岭的天险,阻拦解放军前进,他们抢占了大洪岭主峰各个要隘,以强大的兵力和火器,把古道封锁的严严实实。解放军先头部队见正面受阻,立即改道而行,他们穿密林、攀绝壁,迂回到敌人抢占的主峰两侧,来了个突然袭击,一口气拿下了险峻的大洪岭,为第二天解放祁门县城开辟了一条畅通的道路。</h3> <h3>六、古道沧桑,旅游正兴</h3><h3> 近年来,祁门县乡两级政府依托大洪岭古道保存完整、历史遗存众多的路段,积极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大洪岭古道成了人们考察古徽商行旅的绝佳去处,走在断断续续的石板路上,探索着当年店铺亭台的遗迹,搜寻那藏在杂草丛中的古碑残碣,能让人生出无数感慨。</h3> <h3> 如今,大洪岭古道虽已失去往日的繁荣,变得荒凉而凄美。但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它婉如一幅古画,藏在皖南的万山丛中,历尽沧桑,耐人寻味。</h3><h3> 每年春季,总有一场“登大洪古道、探阊江源头、赏杜鹃花海”为主题的旅游活动在那里等你,愿你能携一缕春风、掬一袭花香、拥一抹暖阳,自此谈笑流年,一路从容.......</h3> <h3> 我与先生的徽州古道情缘,有着说不尽忧怨……</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