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之美

逸翁

<h3>孔圣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种相反相成、中和统一的审美观,成为几千年来中国艺术的追求目标及审美准绳。</h3> <h3>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h3> <h3>中和美的大顺之境,即极刚又极柔、大实而虚、虚室生白、大巧若拙、返朴归真的境界,是水墨美的极致。</h3> <h3>如果我们把孩儿体视作未经雕琢的天真稚拙,大顺即是在经历大雕大琢后的返朴,两者在外态上貌似相近,其实相距天壤。稚拙与大拙,是我们通常在艺术审美中所说的“始境”与“尽境”。</h3> <h3>只有经历求精求美的过程后的返朴,才能真正具备“古”、“厚”、“拙”、“朴”的大顺之美。</h3> <h3>深度指个体风格的艺术人文价值的大小。在某个层面,原创度与深度相关联,原创度的大小与艺术人文价值的大小相一致。但深度必须体现个体风格切入历史的深刻性及个体语言的独特性。</h3> <h3>风樯阵马,沉着痛快。</h3> <h3>无垂不缩,无往不收。</h3> <h3>艺术如只是对古代作品的反复摹仿,其生命力便将不复存在。</h3> <h3>美包含着一种内涵,不仅仅是漂亮,也可以不那么漂亮......</h3> <h3>部分文字和图片摘自网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