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本文作者:李锞腾 杨相宇 授权发布 铁影随行 柯藤的酒和日记两个微信公众号平台 可授权转载 欢迎点评 转发。</h3><div><h3> 谨以此献给陪伴我21年的运输厂。</h3><h3></h3><h3></h3><h3></h3><h3> </h3><h3>本文阅读时间15分钟,多图多字,为贵州铝厂运输厂真实记录。</h3></div><h3></h3> </h3></br><h3>贵州铝厂,堪称“贵阳的光环”,白云区的发展得益于这个大型国企。最辉煌的时候,贵州省最好的医院、招待所以及当时市中心都少见的游泳馆、影剧院、老年大学等,无所不有,几乎整个白云区的建筑、街道都是贵铝的。曾几何时,是不是贵铝职工成了贵阳女青年择偶最重要的标准!</h3></br><h3> </h3></br><h3>运输厂办公楼(拍摄:李锞腾)</h3></br><h3>1958年,代号302厂的贵州铝厂开工,配套的铁路专用线和运输厂也逐步成形。全长70余公里的专用线如毛细血管,深入遍布白云区的各个分厂,最终汇集至贵铝运输厂管辖的编组站——艳山红站,然后接入国铁川黔线都拉营站。艳山红站共有10股道,早些年由贵铝、成都铁路局和耐火厂共同管理使用。成局管理车站南侧的一道,后来整修车站,曾用于接发国铁送来的列车的一、二、三道废弃,北数第一股道改称新的一道,国铁方向的列车则改进九、十两道。20世纪90年代,耐火厂倒闭后,其所属的1台上游型蒸汽机车0484号车和七冶站一并交给了贵铝</h3></br><h3> </h3></br><h3>早期的艳山红站,图片左侧三道是三方共同管理的线路(图片来自贵州铝厂官网)</h3></br><h3> </h3></br><h3>曾经及其繁忙的艳山红车站,右侧是废弃列车封存线(图片来自贵州铝厂官网)</h3></br><h3> </h3></br><h3>雪中的艳山红站(拍摄:杨相宇)</h3></br><h3> </h3></br><h3>艳山红站夜景(拍摄:杨相宇)</h3></br><h3> </h3></br><h3>冬日的艳山红站和运输厂自备机车(拍摄:杨相宇)</h3></br><h3> </h3></br><h3>奔忙的调机(拍摄:杨相宇)</h3></br><h3>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艳山红站周围,贵铝所属的机务段、工务段、电务段等应有尽有。车站西侧设三角线,机务段就在三角线旁,段内有3条停机车的线路和1座红砖砌成的车库。2002年蒸汽机车仍在服役的时候,还有水鹤、加煤机等设备。工务段在机务段旁,只有一股道,停着一台两轴秦岭轨道车。2010年,工务段撤销,改为仓库和站台,被司机们称作“三角站台”。</h3></br><h3> </h3></br><h3>机务段机车房的产权标识,因为年久失修,字迹斑驳早已不知何年修建(拍摄:李锞腾)</h3></br><h3> </h3></br><h3>准备返回机务段内的自备机车,司机在闲聊(拍摄:杨相宇)</h3></br><h3> </h3></br><h3>中午回库的机车(拍摄:刘靖楠)</h3></br><h3> </h3></br><h3>值班室,旁边就是专门为司机开设的澡堂,热水器用了30多年,一直没坏过(拍摄:李锞腾)</h3></br><h3> </h3></br><h3>铝厂的通勤绿皮车(拍摄:曾晴)</h3></br><h3> </h3></br><h3>不知何时起就停放在车务段后门的C62A型敞车,里面还装满了当时矿区拉来的矿石(拍摄:李锞腾)<br></br></h3></br><h3>车辆段设在艳山红站东侧,铝厂效益好的时候,自备车在这里检修。2008年后,车辆段“停业”,自备车被送往都拉营站旁的贵阳车辆厂修理。但随着近年来铝业的不景气,效益锐减,大部分自备车都已封存。</h3></br><h3> </h3></br><h3>艳山红站调度楼,后面是原贵阳市公安局专为贵铝而设的塔山分局西区派出所,现在塔山分局已撤销并入白云分局,旁边的小屋是调度室(拍摄:李锞腾)</h3></br><h3> </h3></br><h3>派出所值班室(拍摄:李锞腾)</h3></br><h3> </h3></br><h3>用枕木搭建的值班室(拍摄:李锞腾)</h3></br><h3> </h3></br><h3>水鹤(拍摄:刘靖楠)</h3></br><h3> </h3></br><h3>远处厂区内的自备车进行维修的车辆段,旁边停放着贵阳工务段的轨道车(拍摄:杨相宇)</h3></br><h3> 冬日里,厂里职工对铁路进行维护,以保障行车安全,现在这些活都交给民工了(拍摄:杨相宇)</h3></br><h3> </h3></br><h3>三角站台(拍摄:李锞腾)<br></br></h3></br><h3>有趣的是,车站东侧曾常年停放着一节编号9001的YZ22型客车,作为工务段存放材料的仓库。2013年12月这节锈迹斑斑的客车终于被解体只剩下了一对转向架。老一辈的职工说这节车厢是四方厂造的第一辆22型客车,但笔者多方查证,尚未证实这一说法。</h3></br><h3> </h3></br><h3>“绿皮工务段”(拍摄:李锞腾)<br></br></h3></br><h3> </h3></br><h3>车辆的标识(拍摄:李锞腾)</h3></br><h3> </h3></br><h3>轨道车准备出发(拍摄:杨相宇)<br></br></h3></br><h3>艳山红站西侧连接着氧化铝厂厂区和七冶公司站台,并有通往三矿、水泥厂、甘冲矿的甘冲线,目前这些线路均已废弃。车站东侧则有连接电解铝厂、集装箱货站、碳素厂、机械厂、猫山设备仓库的几条专用线,以及通向国粮的耙库线和接入川黔线的都拉营车站的艳都线。</h3></br><h3> </h3></br><h3>从电解铝厂返回艳山红站的GKD1型内燃机车4012号车(拍摄:杨相宇)</h3></br><h3> </h3></br><h3>和氧化铝厂不同,其他分厂的道岔都是手动的,随车调车员根据需要自行扳动道岔(拍摄:李锞腾)</h3></br><h3> </h3></br><h3>发往各个厂区物料车间,站场的铁路线(拍摄:李锞腾)</h3></br><h3> </h3></br><h3>电解铝厂专用线上的列车(拍摄:杨相宇)</h3></br><h3> </h3></br><h3>电解铝厂区内的运输厂自备机车(拍摄:李锞腾)</h3></br><h3> </h3></br><h3>电解铝专用线(拍摄:李锞腾)</h3></br><h3> </h3></br><h3>碳素厂的厂房(拍摄:李锞腾)</h3></br><h3> </h3></br><h3>电解铝厂区卸煤场一景,这些铁路也即将消失(拍摄:李锞腾)</h3></br><h3> </h3></br><h3>猫山仓库专用线上的道口(拍摄:李锞腾)</h3></br><h3> </h3></br><h3>耙库线返回的GKD1型内燃机车4012号车(拍摄:杨相宇)</h3></br><h3>氧化铝厂车站的规模仅次于艳山红站,其它车间内的线路规模都称不上“车站”,故只有进入氧化铝厂的列车是由机车牵引的,其余都是推送。早些年效益好的时候,氧化铝厂常年“驻守”一台调机。</h3></br><h3> </h3></br><h3>曾经贵铝因为实力雄厚,常常帮助都拉营站、贵阳车辆厂、七冶站调车运转,但现在辉煌不再,专用线也已破败(拍摄:李锞腾)</h3></br><h3> </h3></br><h3>城区楼房间的氧化铝厂专用线(拍摄:杨相宇)</h3></br><h3> </h3></br><h3>正在拆除的氧化铝厂专用线(拍摄:李锞腾)</h3></br><h3> </h3></br><h3>氧化铝厂车站,厂区被拆为一片废墟,几个小厂房和大烟囱会被留下当成贵铝工业遗址公园(拍摄:付建伟)</h3></br><h3> </h3></br><h3>氧化铝厂未拆除时的卸煤高架(拍摄:付建伟)</h3></br><h3>甘冲线和艳都线长度均超过10公里,甘冲线连接三矿和甘冲矿。三矿离艳山红站不到两公里,有装运矿石的卸槽和车间,三矿倒闭后改为液化石油气库房,一直用到2015年。三矿旁有停靠职工乘降通勤车的站台,沿途农民也常常乘坐早、晚两趟通勤车来这里买菜,逐渐形成一个菜场,且被附近居民直接称为“站台”。过了三矿是曹关站,有通往水泥厂的专用线,2010年水泥厂拆除,曹关站也随之废弃。 过了曹关站,铁路绕着大山转了个270°的大弯,穿过贵铝专用线上唯一的隧道——革良隧道,抵达终点甘冲站。该站有三股道,用于装运开采出的石料。2014年,随着甘冲矿的停产,甘冲线也随之废弃。</h3></br><h3> </h3></br><h3>东风7F牵引列车驶过曹关车站(拍摄:杨相宇)</h3></br><h3> </h3></br><h3>东风7F牵引空车前往甘冲矿(拍摄:杨相宇)</h3></br><h3> </h3></br><h3>通勤车站台(拍摄:李锞腾)</h3></br><h3> </h3></br><h3>三矿站台和前方废弃的卸矿槽(拍摄:杨相宇)</h3></br><h3> </h3></br><h3>推送液化石油气罐车进入三矿的GKD1型内燃机车4012号车(拍摄:杨相宇)</h3></br><h3> </h3></br><h3>前往甘冲运送石灰石的列车(拍摄:杨相宇)</h3></br><h3> 曹关车站(拍摄:杨相宇)</h3></br><h3> </h3></br><h3>进入山中的甘冲线革良隧道(拍摄:李锞腾)</h3></br><h3> </h3></br><h3>甘冲矿的站台和矿石卸槽(拍摄:杨相宇)</h3></br><h3> </h3></br><h3>甘冲车站的调度室,除了散落的一些调车记录单,工作服以外,空空如也(拍摄:李锞腾)</h3></br><h3>艳都线则是运输厂和国铁保持联络的唯一通道,线路穿过都溪林场,中国三大UFO事件之一的“空中怪车”事件即发生于此。出了都溪林场,便是一个被“大车”们称为“大弯道”的马蹄形展线,“蒸汽时代”由于坡度较大,需要双机乃至三机推挽运行。这里出过两次重大事故,早些年因为调度设备落后,上、下行列车在这里相撞,一台解放1型蒸汽机车滚下山坡,司机重伤。后来,为方便修筑贵开城际铁路,中铁五局在展线附近临时修建了一座桥。一次,发往都拉营的列车刚刚通过,桥居然塌了。列车返回途中被民工拦停,全列60多节货车,紧急停车后离倒塌的桥梁不到300米!机车只得再回都拉营,线路修了一个多月,机车也帮贵阳车辆厂调了一个多月的车。有趣的是,艳都线不仅跨过渝贵线、成贵高铁和贵阳北动车运用一所,还与贵开城际铁路并行约两公里,以在修建贵开城际时在艳都线接出一条线路汇入贵开城际,供施工使用。</h3></br><h3> </h3></br><h3>从都拉营返回艳山红的东风7C型内燃机车5500号车(拍摄:杨相宇)</h3></br><h3> </h3></br><h3>穿越大弯道后驶入森林隧道的东风7C型内燃机车5500号车(拍摄:李锞腾)</h3></br><h3> </h3></br><h3>大弯道,附近的工地是贵阳北动车一所和各条高速铁路(拍摄:李锞腾)</h3></br><h3> </h3></br><h3>贵开城际铁路的建设,运输厂功不可没,除了线路共用,贵铝义务派出一台机车协助铁路建设(拍摄:李锞腾)</h3></br><h3> </h3></br><h3>跨过贵阳北动车二所存车线的大弯道(拍摄:李锞腾)</h3></br><h3> </h3></br><h3>过了前面的曲线再前行五百米左右就到达都拉营车站(拍摄:杨相宇)</h3></br><h3> </h3></br><h3>都拉营车站的东风5型内燃机车1828号车、 铝厂的东风7C型内燃机车5389 号车和贵阳车辆厂的GK1C型0305号车(拍摄:李锞腾)</h3></br><h3> </h3></br><h3>借用艳都线进行调车作业的都拉营站站调(拍摄:杨相宇)</h3></br><h3> </h3></br><h3>准备回程的东风7C5389号车(拍摄:刘靖楠)</h3></br><h3> </h3></br><h3>贵阳机务段未按4000系改造的韶山3和东风7F并排停在都拉营站,如今贵阳机务段已没有非4000系韶山3,东风7F也不再属于贵铝(拍摄:杨相宇)</h3></br><h3> </h3></br><h3>都拉营站(拍摄:刘靖楠)<br></br></h3></br><h3>电解铝属于高耗能、高污染行业,2008年南方大范围雨雪冰冻灾害后,更是不断亏损。2013年,贵铝响应贵阳市“退城入园”的号召,搬迁至位于清镇市的煤电铝一体化工业园区。2014年,甘冲线随着甘冲矿的停产而废弃。2018年,氧化铝厂线也封存了。贵铝下辖的所有分厂几乎都已倒闭,曾拥有8台机车的运输厂目前仅剩1台机车仍在使用了。</h3></br><h3> </h3></br><h3>机车回库,司机正在检查油表进行登记(拍摄:刘靖楠)</h3></br><h3> </h3></br><h3>冬日贵阳的雨雾中,返回列车向艳山红站驶去,离开接触网终点(拍摄:刘靖楠)<br></br></h3></br><h3>随着白云区城建的进行,贵铝专用线的未来也蒙上了一层迷雾。有消息称艳山红站将被保留,改建铁路公园。也有消息称氧化铝厂线将成为贵阳市域环线的一部分,接入清镇湖林支线蒿芝塘站。甚至有将废弃已久的甘冲线改造成旅游铁路的说法。这些曾为白云区乃至贵阳市经济建设有着卓越贡献的铁路,未来如何,只能拭目以待了!</h3></br><h3><strong>附录:</strong></h3></br><h3> </h3></br><h3>贵铝专用线在白云区各分厂走向(制图:杨相宇)</h3></br><h3> </h3></br><h3>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曾做了一个关于运输厂未来规划的毕业论文,资料由贵州铝厂运输厂提供(图片来自网络)</h3></br><h3> </h3></br><h3>论文内关于氧化铝厂车站和艳山红车站的基本情况描述(图片来自网络)</h3></br><h3> </h3></br><h3>甘冲线走向(制图:杨相宇)</h3></br><h3> </h3></br><h3>艳都线走向(制图:杨相宇)</h3></br><h3>2018年10月17日于贵阳</h3></br><h3> </h3></br> <h3><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ip5dPDD3x5sLF90GeUT2jA">查看原文</a> 原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h3>